《悲劇詩詞的審美體驗》是本人創作的一篇詩詞研究學術類文章,由於篇幅原因分三部分呈現給大家。本文選取悲劇詩詞為切入點,用美學的方法解讀詩詞之所以美的內在原因。悲劇意識,可以讓人保持反思的態度,探尋宇宙歷史和人生境界,是審美體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中介紹了審美的技巧與方法,悲劇的評判及其價值,同時簡單回顧了詩詞中的悲情種類,之後以唐詩,宋詞為代表對詩詞的悲劇類型進行了歸納與分析,全文引用一些名篇,並使用前文中的審美方法對其進行了解讀。雖然略顯晦澀難懂,但只要耐心讀完,一定大有收穫。
前文請關注作者:浮雲聖手,本篇為全文第三部分。
悲劇宋詞
五.悲劇宋詞的審美體驗
悲劇宋詞的審美體驗與唐詩有很大不同,其審美類型有:
(一).以沉默接受的態度進行包容:
宋詞的早期作品,明顯的感覺到喪失了盛唐氣象,原因也很明顯,唐代的價值體系已經不足以支撐他們的精神世界,想建立新的價值觀,就必然對悲劇進行體認,宋初社會趨於安定,文人士子也體會出生命無著落的悲情,他們開始了探索。這類悲劇作品的典型風格就是對人生悲劇真相的默認,他們清楚的知道年光有限,晚景意識逐漸興起,及時行樂的思想促使他們常常沉湎於酒筵歌席的現實享樂,但這些並非沒有意義,在醉飲後,他們有了擬想,他們的情感更加細膩,最終以默認,包容的形式對悲劇進行了消解。
以宋代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為例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這是一首閨怨詞,庭院深深,簾幕無窮,這正是對美好生命的扼殺,禁錮,女主人公急切地感受到了青春的消逝。而意中人放浪遊冶,薄倖無情,更是女主人悲劇的直接原因。詞中調動錯覺審美的方式,把情感注入身邊的春季景象,飛花不僅沒有幫她解憂,反而以無情的姿態,對她冷眼相待。宋初有許多細膩悲情的閨怨詞都出自男詞人之手,這些文人,關注到青春的短暫和可貴,不斷反思生命的悲劇真相,對價值進行新的探索,情感愈發細膩,因此才創作出許多類似本詞的優秀作品。當然有時這些細膩的體認不需要依託假想的女主人公也可以充分的展示,如「人貌老於前歲。風月宛然無異」;「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暮去朝來即老,人生不飲何為」等作品,還常常將悲劇的意識引入及時行樂的觀念之中。
(二).在對生活的細膩體認中消解閒愁:
這類作品緊承了第一類,詩人詞人們在享受生活的過程中清楚地感受到人生如夢,但他們絕不願打破這場夢。許多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人的感性使他們常常悲秋傷春,發現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細小的殘缺,不足,感受往事所帶來的種種眷戀與不舍,在對生活的細膩體認中生出閒愁。這種閒愁並不是沒有價值,這是一種對生存意義的關照。
以宋代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為例: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
首句極具夢幻色彩,但詞人沒有寫夢中如何相思,而是細緻的體會夢醒時分的場景,緊鎖的高樓,低垂的簾幕,無不勾起他對小蘋的懷戀。對落花,微雨的敏感體認,更使其悲劇色彩不斷提升,下片追憶往事,句句體現著詩人當下的痛苦和迷惘,明月依舊、人事全非,這種源自感性的悲情,積澱入無數讀者的內心。
(三).以豪放的態度挑戰人生悲劇:
這類審美類型以蘇軾等人的豪放詩詞為代表,他們開始在價值的悲劇中尋找超越的方式,大概有以下幾種:在現實生活中的詩意人生;在心靈空間中的解脫;對精神家園的探索與構建。
以宋代辛棄疾《一剪梅·中秋元月》為例: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溼紗窗,雨溼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一剪梅·中秋元月
這首詞寫中秋無月的遺憾,追憶往昔花好月圓,而今不僅天公不作美,自己的生活更是不如意,辛棄疾進奏不被採納,反遭彈劾、排擠、打擊,直至削官罷職,被廢閒居,人生的種種悲劇不斷襲來。但在對悲劇的體認中他找到了解脫,且歌且醉,但這種詩酒生活不同於第一類的沉湎歌舞,而是懷揣憂國之情,這是對現實生活不滿中的詩意人生。
另以宋代蘇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為例: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本詞是構建精神家園的極好代表,同時也巧妙的使用了完型,選擇,錯覺等審美方式,這裡不做詳細介紹。
六.結語
人生是有限的,因此人的生命本來就是一個悲劇。在中西方的美學體系中,普遍認為中華文化缺乏悲劇性的內容,中國的大眾總是希望團圓,美滿,因此很多可以稱為悲劇的好作品都被迫加上了團圓的敗筆,缺乏悲劇審美的體驗,也就是缺乏對生命的思考,長期對悲劇的空缺,會導致生命意識,價值觀念的畸形。但筆者認為這只能表示狹義上的戲劇形式的悲劇,而燦爛的中華文化中,僅詩詞一塊,便蘊藏著無窮的悲劇審美體驗。時至今日,我們在悲劇審美中,仍可以發掘到很多優秀的民族精神內核,在悲劇詩詞中,詩人帶領讀者,共同反思歷史宇宙,共同探尋人生的境界,對這些詩詞的審美過程,也將為我們再現一代代中華兒女克服困難,抗爭命運的動人畫面。
作者水平有限,本篇文章只能幫大家打開悲劇詩詞審美的大門,裡面有無數的瑰寶等著讀者自己去探索,深情的吟誦和體悟,加上一定的審美技巧,探索到一定階段時,你會感覺到本文的內容實在是冰山一角。歡迎繼續關注浮雲聖手,讓我們一起詩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