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悲劇詩詞的審美體驗(三)悲劇宋詞

2020-08-28 浮雲聖手

《悲劇詩詞的審美體驗》是本人創作的一篇詩詞研究學術類文章,由於篇幅原因分三部分呈現給大家。本文選取悲劇詩詞為切入點,用美學的方法解讀詩詞之所以美的內在原因。悲劇意識,可以讓人保持反思的態度,探尋宇宙歷史和人生境界,是審美體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中介紹了審美的技巧與方法,悲劇的評判及其價值,同時簡單回顧了詩詞中的悲情種類,之後以唐詩,宋詞為代表對詩詞的悲劇類型進行了歸納與分析,全文引用一些名篇,並使用前文中的審美方法對其進行了解讀。雖然略顯晦澀難懂,但只要耐心讀完,一定大有收穫。

前文請關注作者:浮雲聖手,本篇為全文第三部分。


悲劇宋詞

五.悲劇宋詞的審美體驗

悲劇宋詞的審美體驗與唐詩有很大不同,其審美類型有:

(一).以沉默接受的態度進行包容:

宋詞的早期作品,明顯的感覺到喪失了盛唐氣象,原因也很明顯,唐代的價值體系已經不足以支撐他們的精神世界,想建立新的價值觀,就必然對悲劇進行體認,宋初社會趨於安定,文人士子也體會出生命無著落的悲情,他們開始了探索。這類悲劇作品的典型風格就是對人生悲劇真相的默認,他們清楚的知道年光有限,晚景意識逐漸興起,及時行樂的思想促使他們常常沉湎於酒筵歌席的現實享樂,但這些並非沒有意義,在醉飲後,他們有了擬想,他們的情感更加細膩,最終以默認,包容的形式對悲劇進行了消解。

以宋代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為例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這是一首閨怨詞,庭院深深,簾幕無窮,這正是對美好生命的扼殺,禁錮,女主人公急切地感受到了青春的消逝。而意中人放浪遊冶,薄倖無情,更是女主人悲劇的直接原因。詞中調動錯覺審美的方式,把情感注入身邊的春季景象,飛花不僅沒有幫她解憂,反而以無情的姿態,對她冷眼相待。宋初有許多細膩悲情的閨怨詞都出自男詞人之手,這些文人,關注到青春的短暫和可貴,不斷反思生命的悲劇真相,對價值進行新的探索,情感愈發細膩,因此才創作出許多類似本詞的優秀作品。當然有時這些細膩的體認不需要依託假想的女主人公也可以充分的展示,如「人貌老於前歲。風月宛然無異」;「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暮去朝來即老,人生不飲何為」等作品,還常常將悲劇的意識引入及時行樂的觀念之中。

(二).在對生活的細膩體認中消解閒愁:

這類作品緊承了第一類,詩人詞人們在享受生活的過程中清楚地感受到人生如夢,但他們絕不願打破這場夢。許多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人的感性使他們常常悲秋傷春,發現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細小的殘缺,不足,感受往事所帶來的種種眷戀與不舍,在對生活的細膩體認中生出閒愁。這種閒愁並不是沒有價值,這是一種對生存意義的關照。

以宋代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為例: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

首句極具夢幻色彩,但詞人沒有寫夢中如何相思,而是細緻的體會夢醒時分的場景,緊鎖的高樓,低垂的簾幕,無不勾起他對小蘋的懷戀。對落花,微雨的敏感體認,更使其悲劇色彩不斷提升,下片追憶往事,句句體現著詩人當下的痛苦和迷惘,明月依舊、人事全非,這種源自感性的悲情,積澱入無數讀者的內心。

(三).以豪放的態度挑戰人生悲劇:

這類審美類型以蘇軾等人的豪放詩詞為代表,他們開始在價值的悲劇中尋找超越的方式,大概有以下幾種:在現實生活中的詩意人生;在心靈空間中的解脫;對精神家園的探索與構建。

以宋代辛棄疾《一剪梅·中秋元月》為例: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溼紗窗,雨溼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一剪梅·中秋元月

這首詞寫中秋無月的遺憾,追憶往昔花好月圓,而今不僅天公不作美,自己的生活更是不如意,辛棄疾進奏不被採納,反遭彈劾、排擠、打擊,直至削官罷職,被廢閒居,人生的種種悲劇不斷襲來。但在對悲劇的體認中他找到了解脫,且歌且醉,但這種詩酒生活不同於第一類的沉湎歌舞,而是懷揣憂國之情,這是對現實生活不滿中的詩意人生。

另以宋代蘇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為例: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本詞是構建精神家園的極好代表,同時也巧妙的使用了完型,選擇,錯覺等審美方式,這裡不做詳細介紹。

六.結語

人生是有限的,因此人的生命本來就是一個悲劇。在中西方的美學體系中,普遍認為中華文化缺乏悲劇性的內容,中國的大眾總是希望團圓,美滿,因此很多可以稱為悲劇的好作品都被迫加上了團圓的敗筆,缺乏悲劇審美的體驗,也就是缺乏對生命的思考,長期對悲劇的空缺,會導致生命意識,價值觀念的畸形。但筆者認為這只能表示狹義上的戲劇形式的悲劇,而燦爛的中華文化中,僅詩詞一塊,便蘊藏著無窮的悲劇審美體驗。時至今日,我們在悲劇審美中,仍可以發掘到很多優秀的民族精神內核,在悲劇詩詞中,詩人帶領讀者,共同反思歷史宇宙,共同探尋人生的境界,對這些詩詞的審美過程,也將為我們再現一代代中華兒女克服困難,抗爭命運的動人畫面。

作者水平有限,本篇文章只能幫大家打開悲劇詩詞審美的大門,裡面有無數的瑰寶等著讀者自己去探索,深情的吟誦和體悟,加上一定的審美技巧,探索到一定階段時,你會感覺到本文的內容實在是冰山一角。歡迎繼續關注浮雲聖手,讓我們一起詩意生活。

相關焦點

  • 「詩詞研究」悲劇詩詞的審美體驗(一)審美與悲劇
    《悲劇詩詞的審美體驗》是本人創作的一篇詩詞研究學術類文章,由於篇幅原因分三部分呈現給大家。本文選取悲劇詩詞為切入點,用美學的方法解讀詩詞之所以美的內在原因。悲劇意識,可以讓人保持反思的態度,探尋宇宙歷史和人生境界,是審美體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詩詞研究」悲劇詩詞的審美體驗(二)悲劇唐詩
    《悲劇詩詞的審美體驗》是本人創作的一篇詩詞研究學術類文章,由於篇幅原因分三部分呈現給大家。本文選取悲劇詩詞為切入點,用美學的方法解讀詩詞之所以美的內在原因。悲劇意識,可以讓人保持反思的態度,探尋宇宙歷史和人生境界,是審美體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當現代攝影遇上古代詩詞:閒話唐詩宋詞中的「中國紅」
    在唐詩宋詞中,無論是意境或是意象,「紅」出現在作品中的機率都是極高的。它是春之「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夏之「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秋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抑或是冬之「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一年四季,你皆可在這些古典詩詞邂逅那一抹最鮮明的色彩。
  • 宋代審美堪稱美學史上的標竿(三)——美學在宋代詩詞中的體現
    詩詞歌賦——此類雖均非宋代所獨有,但宋朝的詩詞歌賦,卻不僅為兩宋特有,更在中國及世界的文化、文學史上具有超然的獨特地位,無可替代。、致知),有機融匯到當時的詩意生活和禪意文學創作之中。就象當年漢末「醫聖」張仲景把傷寒病的研究達到一個頂點般的高度之後,留給後世醫家的就只剩下學習及研究,二千年來基本再沒有什麼重大突破(專指中醫而言,不包括西醫)!那麼盛唐把詩已經推上了絕對的制高點,其後的文學、甚至核心文化的發展又該何去何從呢?繼續研究律詩、絕句當然已經行不通,「不通則變」,這是千古不易之理!於是,「詞」這一文學形式便自然而然地應運而生。
  • 揭秘朱淑真詩詞悲劇色彩的獨特性
    今天呢,小編就帶領大家來看看朱淑真的詩,看看她在詩中所流露出的感情,想必她一定是經歷了什麼才能寫出獨具真情實意的詩詞。大家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秋日偶成》)「門前春水碧於天,坐上詩人逸似仙。白璧一雙無玷缺,吹簫歸去又無緣。」(《湖上小集》)可見,朱淑真嚮往著高雅的愛情生活,遠離世俗生活,與情人吟詩唱和。然而,在封建「三從四德」的綱常倫理的嚴酷壓迫下,詩人的這種理想在現實面前只能變成了愁悶與無奈,所適非偶,婚後的朱淑真生活在孤寂愁苦與怨恨之中:「歲暮天涯客異鄉,扁舟今又度瀟湘。
  • 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武俠審美文化研究_孫剛
    (李白《行行遊且獵篇》)由此,「俠」與詩詞的有機結合實現了詩情俠義的情感交融,從而為武俠審美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歷史語境。由上,「俠」以「武」立世,古代詩詞因「俠」成就了「千古文人俠客夢」,因而,「俠」成為古代詩詞與武術審美之間的情感紐帶。
  • 兩個賭局,三個人物,四重悲劇
    兩個賭局,四重悲劇德國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著名詩劇《浮士德》(Faust),成功塑造了浮士德(Faust)這一形象。如今,浮士德已是中外皆知的形象。之所以能夠如此深入人心,自然與詩劇本身的意義內涵和精巧構思有關。
  • 鍾振振雜談詩詞創作(一)
    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刊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 「最美應用」文藝小程序:詩詞如此博大精深,確定不來學習一下?
    中國的詩詞博大精深,從我們小學時學習的「靜夜思」到後來學到的「論語」等各種文言文,無時無刻不體現出我們國家的詩詞文學是多麼的巨多和優秀,但是可是詩詞眾多,如何才能更好的了解和學習詩詞呢?這就不僅需要你對詩詞的熱愛,還需要一個好老師的幫助。
  • 「神話傳說」詩詞中的神話(三)
    十一、九天古代把天分成層級,九天是最高層,據《太玄·太玄數》記載:「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睟天,六為廓天,七為減天,八為沉天,九為成天。」常見詩詞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為君一擊,摶鵬九天——李白《獨漉篇》等。十二、麒麟傳說麒麟的外貌:獅頭、虎眼、麋身、龍鱗、牛尾,尾巴的毛像龍尾。
  • 「詩詞薈萃」杜甫草堂
    「詩詞薈萃」杜甫草堂 2020-10-1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衣為載,穿越時光,定義「例外」新國潮
    中國首部古典詩詞電影《掬水月在手》即將於10月16日全國公映,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傳記電影,這部交織著葉嘉瑩個人生命和千年中國古典詩詞的文學紀錄片,今年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等國內外電影節受到高度肯定,反響熱烈,而《掬水月在手》背後的推動者——電影出品人毛繼鴻也走進公眾視野。
  • 家國破碎時——看宋詞最後的絕唱者張炎如何通過詩詞完成自我蛻變
    他和李清照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都經歷了前半生的養尊處優到後半生的顛沛流離,&34;,經歷國破家亡的人間悲劇對張炎來說是既是墊腳石,也是寶貴財富,在這種極端經歷中,張炎將濃烈的家國情懷寄託給了詩詞,用自己出眾的才華精準的表達了蒼涼的情感,成為了宋朝詩詞最後的歌者,宋詞用他的詞來收尾,而宋代詞人也從他這裡畫上了句號。
  • 飛花令裡讀詩詞,在家就能參加「詩詞大會」!
    從《詩經》到唐詩宋詞、明清佳句佳句 「150餘位詩人,1000多首經典 覆蓋中小學課本要求」 給孩子選詩詞書,那它應該是經典的,集結了每個朝代最有代表性的名作
  • 納蘭性德不多見的邊塞詩詞,其中悲涼基調直逼悲壯宋詞
    我們今天讀那些宋詞,就會發現有蘇軾開創的豪放詞派,在文學史上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獨特的審美品格。在蘇軾之前,宋詞的發展大多都是遵循婉約詞的風格傳承。雖然詩詞內容非常豐富,但是風格單一性導致了詩詞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限。
  • 從詩詞中走出的「例外」之美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公映
    參加此次活動的有來自文化、藝術、時尚等各界的上百餘名人士,以及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先生,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先生,廣州市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先生,及例外時尚與方所文化創始人、本片出品人毛繼鴻先生蒞臨出席。
  • 「詩詞薈萃」破陣子·天問一號
    「詩詞薈萃」破陣子·天問一號 2020-08-20 19: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神鵰俠侶》原本是悲劇?楊過、小龍女16年後「重逢真相」曝
    劉德華與陳玉蓮版本的《神鵰俠侶》喜愛武俠小說的讀者,一定不會錯過金庸大師的作品,正所謂「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就是每部小說名稱的首字,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其實在《神鵰俠侶》這部作品中,本來金庸大師是要用悲劇結尾,也就是說,分開16年的楊過、小龍女,最後並沒有重逢,但為什麼金庸最後卻逆轉了結局,改成喜劇收場呢?原因其實跟廣大的讀者有關,為了不讓心心念念的讀者難過失望,所以金庸大師最終決定「成全」這對苦命的戀人。
  • 《紅樓夢》詩詞賞析(十三)
    畫是明朝唐伯虎所繪《海棠春睡圖》,(貴妃醉酒姿態)對聯據說是北宋大詞人秦觀所寫,還有一種說法說是曹雪芹假借秦觀之手所寫(已無可考證)對聯如下:上聯:嫩寒鎖夢因春冷,下聯:芳氣籠人是酒香。自然香豔無比,加之淡淡的酒香瀰漫於室內早已讓賈寶玉沉醉隨即大叫"這裡好,這裡好"便合衣倒頭酣然如夢去了……《紅樓夢》詩詞歌賦裡很多都有著它深深的寓意和暗指
  • 彭文良:《蘇軾詩詞比較研究》出版 | 202008-77(總第1405期)
    本書以此為駁論的起點,運用歷時與共時、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對蘇軾詩詞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與比較,展現了蘇軾詩詞從練筆到發展、成熟的全過程,並對其進行了科學分期和階段性比較。同時,對蘇軾文學研究領域裡一些基本問題,如以詩為詞、詩詞同步、同題共作、蘇詞文體觀念的形成過程進行了總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