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是獨具神韻的藝術珍品。其作品的內容不僅有吐納時代風雲、評說歷史春秋的軒昂氣勢,也有指點江山、飛揚情志的生態文化情懷。在毛澤東的筆下,風花雪月均有情,春夏秋冬皆有景。閱讀偉人的詩作,讀者仿佛能夠看到一幅幅「風景這邊獨好」「江山如此多嬌」的壯美自然生態畫卷。
我們在悉心感受偉人遠大的革命理想、宏偉的政治抱負以及深厚的家國情懷的同時,不妨透過生態文化這個視角,走進詩人筆下氣象萬千的意境之中。
筆者認為,毛澤東詩詞中,生態意境之美的經典作品首先當屬《沁園春·雪》。1936年,中共中央決定東徵。在這樣的背景下,或許是毛澤東為勘查地形,登上高處,當白雪皚皚的風光展現在眼前時,他感慨萬千,寫下了《沁園春·雪》。
這首堪稱千古絕唱的豪放之詞,曾使山城重慶為之震撼。而這篇令蔣家王朝惶恐萬分的戰鬥檄文的上片,卻是以輕鬆的筆觸從北方的雪景寫起。
「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作者以俯瞰長城、黃河、秦晉高原的開闊視野,大氣磅礴地將祖國北方的壯麗雪景呈現在讀者眼前。
接著又以大筆鋪陳的手法寫下「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的句子。在北方,雄偉的景物,首推萬裡長城與黃河。登上長城看雪景,長城內外,只剩下白茫茫一片;再看黃河,因河面冰封而失去往日波濤洶湧的滔滔水勢。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大雪覆蓋了綿延起伏的群山和高原,像銀蛇在舞動。向遠處望去,山和丘陵與天相接,似乎在與天公一比高下。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待到天晴之日,豔陽紅日照射在皚皚白雪之上,江山更顯嫵媚嬌豔。
從詞的上片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代偉人無比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赤子情懷。
領略了毛澤東筆下的北國風光,我們不妨再來欣賞詩人筆下芙蓉國裡的湘水之秋。
1925年,毛澤東漫步橘子洲頭時,寫下了《沁園春·長沙》這首詞。詞中有一段表現秋日自然生態環境的優美文字:「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詩人站在橘子洲頭,向西眺望,深秋時節,山上的楓樹已呈現「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美景。江面,湘江的水清澈見底,碧透一般,江上船帆點點,順流而行;抬頭仰望天空,雄鷹振翅翱翔,搏擊藍天。毛澤東通過視覺方位的維度,把上下左右的景物描繪得有聲有色。紅遍的山,碧透的水,搏擊的鷹,飛翔的魚,一幅原生態的綠水青山呈現在人們面前。
毛澤東筆下的秋天,絲毫看不到古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傷感與蕭瑟,看到的儘是「萬木霜天紅爛漫」的絢麗斑斕,是「寥廓江天萬裡霜」的潔白晶瑩,是「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大美秋色。
《菩薩蠻·大柏地》是毛澤東1933年夏天在江西瑞金縣境內一個名曰大柏地的地方寫的一首詞。當天空出現彩虹雲雨,毛澤東詩興飛揚,盡情潑墨,「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鋪展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色彩斑斕的天空美景。「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這裡寫的是大雨之後覆蓋在關山之上的綠色植被,在夏日黃昏斜陽的照射下現出一層層深綠的顏色。對自然現象細緻入微的描述,反映了詞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文字表現力。
天地輪迴,四季往復,回到春天這一萬物復甦的季節,毛澤東以「閱盡人間春色」的視野,把一個萬物萌發的春季描寫得生機勃發,詩意盎然。
毛澤東筆下的春天,既有「春風楊柳萬千條」的嫵媚婀娜,又有「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生機靈動,還有「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早春氣息。
毛澤東的詩詞中有關自然生態意象的描述,一方面具有天風海濤的大氣象,如「飛起玉龍三百萬」「躍上蔥蘢四百旋」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些詩句,生動地描述了天地萬象的生機盎然與多姿多彩,鮮明地體現了一代偉人蔑視一切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另一方面,也有花鳥蟲魚的小景物。如他筆下,花是「歡喜漫天雪」的梅花,是「隨心翻作浪」的桃花,是「重陽分外香」的「戰地黃花」;鳥是「展翅九萬裡」的鯤鵬,是「一唱天下白」的雄雞;是南飛的雁,是「老鷹」「大鳥」。
此外,甚至連螞蟻、蚍蜉、蒼蠅之類的小昆蟲,也被毛澤東信手拈來寫入詩中。雖然都是些個不起眼的小景物,但這些生命萬物反映的卻都是寓意深刻的大氣象。
從毛澤東詩詞中,我們看到了偉人生前走遍大江南北的足跡。從「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的桑梓之地,到「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的九省通衢;從「東臨碣石」的幽燕之地,到「橫空出世」的「莽崑崙」;從「更加鬱鬱蔥蔥」的南粵,到「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國,詩人將祖國無比壯美秀麗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放歌筆下。
毛澤東詩詞中的生態文化氣象,是一位歷史巨人摯愛祖國山河熾熱情懷的心靈迴響和情感抒發。認真學習感悟毛澤東詩詞中的生態文化,對於培養國人的生態文化自覺、建設美麗中國,無疑十分有益。
來源:中國環境報
製作:安徽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