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狐與棕熊一樣,都是日本北海道的代表性動物,曾大範圍的生存在日本北部,尤其是北海道各地。它們在森林裡挖掘洞窟當巢穴,有時也會為了尋找食物,出現在當地人居住的住宅區裡。
對於北海道的人而言,北狐就像貓狗一樣,是再熟悉不過的動物了。它們長著大大的耳朵和毛茸茸的毛皮,可愛的模樣幾乎人見人愛,也俘虜了眾多來北海道觀光的遊客的心。遊客如果是開車,從北見市一直往西,大約40分鐘車程後就能到達當地最出名的北狐牧場。
位於北見市留邊蕊町(町,日本的行政區劃,大約相當於中國的街道或鎮區)的「北狐牧場」在當地非常出名。牧場裡飼養了大約專供遊客觀光之用的五六十隻北狐,而這處牧場也屬於當地最大的動物主題牧場。遊客隨時去到北狐牧場,都能遇到這些萌萌噠的狐仙們。
實際上,北狐牧場的前身是一家頗具規模的狐狸養殖和皮毛加工基地,在生意好的上世紀70年代後期也曾紅極一時,但後來隨著日本國內皮毛市場的需求持續下降,海外市場又沒有優勢的情況下,日本各地的狐狸養殖場紛紛倒閉關門。
北狐牧場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眼瞅著養殖場即將關門大吉。於是,場主把心一橫,乾脆把牧場來了個大轉型——直接開發成了旅遊景點。並對外打出了口號——「希望大家能近距離感受可愛的北狐」。在1983年的春天,北海道北狐旅遊牧場正式開業了。
據說,經過36年的經營,牧場早已度過了破產危險期,環境和氣氛也沒有發生太大改變,但卻成了很多日本人所知曉的著名狐狸觀光養殖場。在觀光牧場的入口處,還有一隻從不說話,只會咪咪笑的接客北狐。
據狐狸牧場的女講解員說,北狐是廣泛分布在北半球的一個赤狐亞種,只有日本北海道引進了這個養殖品種,日本別的地方沒有,它和北海道以外的日本本土狐狸相比,體型更大一些。雖然遊客可以在日本各個城市的動物園裡都能看到北狐,但專門養殖北狐的動物農場,在日本貌似還沒有。
遊覽北狐牧場,有幾條遊客觀光規定讓我感覺比較特別,例如:「請勿奔跑」(不是擔心狐狸追,而是怕嚇到狐狸),「請勿進入遊覽道路以外的地方」(不要靠近狐狸),「嚴禁餵食」,「請勿掉落物品,請勿撿拾物品」(這條無法理解,東西都不能掉,掉了也不能撿?),「請務必關門」(擔心狐狸鑽進去),「拍照時請注意手機」(狐狸也有猴子的本事了?)等等。
遊客沿參觀路線步入牧場之後,可以看到許多北狐正悠閒地在草地上或打盹兒睡覺,或爬木頭、或追跑打鬧……可以看到它們萌萌噠的樣子。身邊的一些帶著孩子來參觀的日本遊客很興奮,特別是小朋友看見這麼多狐狸,不僅不害怕,而且還高興地又蹦又跳。
狐狸這玩意兒沒有群居的習性,這在犬科動物中也是比較罕見了。所以想要在自然界中一次看到這麼多的北狐基本是沒有可能的。另外,提示一點:狐狸都是夜行性的動物,在白天除非遇到手到擒來的獵物或者受到了威脅(或打擾),否則很少走出巢穴活動。如果你想看到它們充滿活力的身影,最好在下午3點之後入園參觀。
講解說,北狐牧場裡有60隻左右的狐狸,還有少數蝦夷狸(「蝦夷」為北海道的古稱)。和活潑、不知恐懼為何物的北狐不同,蝦夷狸非常膽小,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跑回巢穴,即使在北狐牧場裡參觀,如果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也算是比較幸運了。
每年春天的時候,牧場裡就會迎來一波狐寶產仔潮,那時對於北狐牧場來說會有三個月左右的黃金旅遊季,每天都會有很多國內外遊客從日本各地趕來參觀。而全年大部分門票和旅遊紀念品的收入,除了牧場的正常人力支出以外,全都用於供養這數十隻大小狐狸的吃食和圈舍環境改善。
講解員一本正經地告訴我們說,牧場經營的原則是「以狐為本,充分尊重每一隻狐狸」。牧場現有的60多隻狐狸都有其各自的名字,而且完全是按照日本人的人名來給狐狸命名,例如有點雄性狐狸叫小坂正雄,吉田正一,福田英夫等,雌性狐狸叫小百合、赤子、花子、佐和子……飼育員基本可以依照狐狸們的毛色和模樣準確分辨出每一隻狐狸!但從這方面來講,許多日本人還是比較關愛動物的。
據我所知,狐狸在日本一直被認為是稻荷神的信使(有點類似於二郎神和哮天犬的關係),在日本各地許多神社裡都有專門的狐狸石像給信眾們祭拜。就在北狐牧場裡其實也有專門的狐狸神社供人祭拜。Tips:北狐牧場地址:日本北海道北見市留辺蕊町花丘52-1,開放時間:每天8:00~18:00(4月~10月)、9:00~16:00(11月~3月),門票:成人500日元,中學生400日元,小學生和兒童300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