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上古先賢通過觀察天地自然的規律,經過長久的思考和實踐,逐漸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它「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易經》包含萬千智慧,其中兩種人生大智慧,恐怕只有10%的人悟透了。
活在當下,過好眼前
《易經》中說:「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意思是說,做人當見到微小的趨勢變化就要行動,不要等到一天過完。其實也就是說,人要活在當下,抓住能抓住的,不要去妄想那些你夠不到的。
電影《兩隻老虎》中,有這樣一句臺詞:生活,就是能過則過。
這話簡單直白,但細想之下又充滿哲理。生活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無異於一個「搗蛋鬼」,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不是這事兒就是那事兒,似乎沒有一刻可以讓人消停。
生活也是一個高段位的「玩家」,總是挑起人的欲望,讓你「一山望著一山高」,情緒在得失之間跌宕起伏,終歸會陷入「求而不得」的痛苦中。
所以,《易經》就告訴我們,生活原本沒那麼複雜,是我們把它過得太複雜。生活原本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原本就是一屋、一人、三餐、四季。生活原本就是,能過則過。
欲為大樹,莫與草爭。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會將有限的精力放在無關的紛爭和無用的「爭而不得」上,而是深知餘生不長,應當只爭朝夕,把握住自己能把握住的。
把握當下,這種「德」最為平易,最不容易喪失。其它一切,不過都是一場虛空。
朱瞻基德兩句詩,寫盡了人生的真理:「陰陽有恆理,斯與達人論。」
這世間自有亙古不變的客觀規律,正如陰陽晝夜,又有什麼好爭論的呢?
所以,靜而不爭,活在當下,人生就少了諸多煩惱,平添了幾許溫和,生活自然過得淡然而從容。
既講原則,也留餘地
《易經》夬卦卦辭曰:「揚於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白話文翻譯過來,其實是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王庭裡正跳舞作樂,有人呼告:「有敵人來犯。」邑中傳來命令:「出擊不利,要嚴陣以待。」
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不打無準備的仗」,但同時,打仗也好、做任何事也好,都講究師出有名。
為什麼要「師出有名」?因為在古代,「師出無名」是不道德的、不守規矩的,其結果也往往是失敗的,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舊唐書·蕭俛傳》中有一句話:「師出無名,非惟不勝,乃自危之道也。」
意思是說,沒有理由地出兵打仗,不但不會取得勝利,還會危及自身安全。俗話說「名不正,言不順」,凡事師出有名、名正言順,才能讓人信服,無往而不利。
凡事不光要師出有名,還要給別人留有餘地。要知道,這世上的路,不是你一個人在走,你要走得光明磊落,也要給別人留足空間,這樣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所謂「腹中天地闊,常有渡人船」,生活中沒有一成不變的事兒,「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讓別人有路可走,才會讓自己在某天陷入絕境。
俗話說「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給別人留有餘地,就是給自己積累福報,今天不把事情做絕,日後才能從容轉身。
做事師出有名,是講原則;留有餘地,是講道義。原則和道義都守住了,才能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