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校園欺凌,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近幾年關於校園暴力題材的創作也逐漸變多,從《悲傷逆流成河》到《少年的你》,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園暴力的可怕和殘忍。即使這方面的影視劇變多,但始終改變不了校園暴力侵害著那些孩子。在遭遇著這一切的時候,沒有任何人能拉他們離開黑暗
加拿大女王大學的一群博士專門調查了在15-16歲之間的青少年中肥胖和校園暴力之間的關係。事實表明,肥胖的同學的確比一般人更容易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他們通常會被疏遠,被散播一些不屬實的謠言,還會被起難聽的外號,甚至直接被拳腳相向。
但隨著人們對校園暴力的日益了解,會發現其實無論是什麼性格的孩子,都有可能受到校園暴力的侵害。多數人會在第一時間求助老師,但會因為「沒有證據」而無法獲得任何實質性幫助。很多人也會得到同一個答案「為什麼是你?」
同學不敢或者不願伸出援手,家長老師的不理解,最可怕的是對自己的懷疑日益加重。「是啊,為什麼會是我呢?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還是我活該?」身處黑暗不是最痛苦的事情,最痛苦的是習慣了如此麻木的人生,最後陷入了抑鬱症等精神類疾病的困擾中,再也不嚮往光明,或者見不到光明。
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呢?
絕大部分施暴者日後的日子並不會由於自己的霸凌產生什麼變化,幾年之後一切的侮辱都成為可以理解的玩笑,這個世界上因果報應似乎並不會降臨在她們的頭上。她們會擁有嶄新的人生,遇見情投意合的對象,開始另一段告別校園的美好生活。
受害者們有一部分走出了那段陰影,也有的人永遠陷在了黑暗裡。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預防校園暴力呢?在我們的固定思維裡,校園暴力似乎往往是受害者自身出了很大的問題。應該堅強勇敢地去面對施暴者。而在我看來,預防校園暴力的第一步其實是施暴者的家庭教育,有人說施暴者自身也許也是缺愛的受害者,但世上並沒有那麼理所應當的事情,缺愛就把傷害加注在無辜的人身上。
電影中的易遙有顧森西的信任,陳念有小北的守護,而現實生活中,更多人只能活在陰暗中,還有一部分走向了死亡。
2018年1月18日,初一女生陳琪琪從教學樓跳樓身亡,所留的遺書指向校園暴力。2019年8月25日,湖北省襄陽市東津職教中心15歲的高一新生小王被圍毆致死。
這樣的悲劇不曾減少,一直在增加......
走進抑鬱症病區,絕大部分人都經歷過校園暴力和霸凌,有時暴力的來源甚至是老師。對於施暴者,也許往事如煙一切都可以過去,但精神類疾病患者是無休止的噩夢和幻想,終生的藥物服用和擺脫不掉的噩夢毀了一切。
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遠離校園暴力呢?
1.教會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面對侵害及時告訴家人
2.與孩子多溝通,多一些關愛和理解
3.培養孩子的正義感和性格
4.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
5.告訴孩子尊重每一個個體,不能傷害別人
家庭教育對於每個人而言都至關重要,教育的時候告訴他要學會保護弱者而不是肆意欺壓,告訴孩子家庭永遠是保護他的避風港而不是欺負別人的資本,教會孩子在受到侵害時勇敢地面對,也許當每一個家庭都這麼教育孩子的時候,校園暴力才會慢慢淡出我們的生活。
文/趙妤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