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視野」
講述景觀背後的人文內涵
這是視野第67篇文章
作者:木子弓長
1425年前的公元595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的第五年,「開皇之治」漸入佳境,這一年,他東巡設壇封禪泰山,「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也在這一年,影響中國1300餘年的科舉制度誕生,為封建王朝選拔了無數英才。依然是這一年,在華北平原上的趙州,一位叫做李春的工匠開始計劃在洨河上修建一座石橋,但關於李春,歷史上的記載極少,只留下唐中書令張嘉貞著的《安濟橋銘》中的隻字片語:「趙州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李春給這座橋取名「安濟橋」,大意是能保證人車安全渡河,但估計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1400多年後,飛船都能去火星了,飛彈都能越過大洋了,而他建造的這座巨大石橋依然屹立在那裡,堅固如初,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神橋」。
關於趙州橋,凡是讀過初中的中國人多少都有所耳聞,一篇語文課文讓這座古橋印在每個學生腦海中,趙州橋與潮州廣濟橋(湘子橋)、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又與滄州鐵獅子、定州開元寺塔、正定隆興寺菩薩像並稱為「華北四寶」。
趙州橋位於河北省趙縣洨河之上,距離石家莊約50公裡,趙州橋位於趙縣縣城以南不僅是趙縣最知名的景點,更是石家莊十大城市名片之一。
走進趙州橋景區,首先便可見一塊照壁,正面是茅以升的文章《中國石拱橋》節選,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語文課文。
背面浮雕則是關於趙州橋的傳說故事,包括魯班造橋,張果老騎驢、柴王爺推車過橋等神話傳說。
景區入口通往趙州橋是一條林蔭大道,兩旁有八仙以及柴王爺和放牛娃雕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首河北民歌《小放牛》:「趙州橋什麼人兒修?玉石欄杆什麼人兒留?什麼人騎驢橋上走?什麼人推車軋了一道溝?趙州橋魯班爺爺修,玉石欄杆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傳說是魯班一夜造好趙州橋後,張果老便相約柴王爺去看個究竟,張果老騎著小毛驢,柴王爺推著獨輪車,恰遇魯班在橋頭,便問這橋能否經得起他們過去,魯班很不屑地說當然沒問題,誰知這張果老把太陽和月亮裝在了小毛驢的褡褳裡,這柴王爺也把五嶽名山裝在了獨輪車裡,剛一上橋,橋便搖搖欲墜,魯班急忙跳下去,舉起右手託住橋身,這才保住了石橋。
神話歸神話,現實中的趙州橋是一座堅挺了1400多年的石橋,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趙州橋為世界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蹟」,與埃及金字塔、艾菲爾鐵塔、比薩斜塔等同登榮譽殿堂。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在漫長的歲月中,趙州橋經歷無數次洪水衝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八次地震的考驗,依然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石橋。
本以為趙州橋是一座不大的石橋,親臨實地之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趙州橋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兩端寬9.6米,放在今天也是兩車道的橋面,在古代更是一座巨橋。
因橋體確實巨大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人稱之為大石橋,雖然歷代重修,但1400多年前能建成如此宏偉的橋梁,可見「基建狂魔」的祖先們同樣厲害。
趙州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用唐朝張嘉貞的話說是:「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所以被譽為「神橋」。
河北民歌《小放牛》中說是聖人留下的欄杆也挺精美,欄板上都雕刻著精美的圖案,不過相比盧溝橋的獅子,趙州橋的欄杆柱頭就十分樸實了。
橋面上雖然經過多次修繕,但依然保存著傳說中張果老留下的驢蹄印和柴王爺留下的車轍印,據說橋底還有魯班留下的手掌印。
橋的一端樹立著很多石碑,都是歷朝歷代對趙州橋的讚譽或者修繕刻碑,其中的精品便是喜歡到處遊山玩水,題詩留詞的乾隆皇帝碑刻。
如果僅僅是一座純粹的石橋,趙州橋恐怕難以屹立千年,趙州橋成功的一大關鍵,是在石質建築中加入了鐵拉杆和腰鐵作為固定,使得橋身更加堅固。
圓圓的就是加強拱券橫向聯繫的鐵拉杆。趙州橋在石拱砌置上採用了縱向(順橋方向)砌置方法,整座大橋是由28道各自獨立的拱券沿寬度方向並列組合而成,為了加強這些縱向拱券之間的聯繫,又在主券上均勻沿橋寬方向設置了5個鐵拉杆,穿過28道拱券,每個拉杆的兩端有半圓形桿頭露在石外,以夾住28道拱券,增強其橫向聯繫,在4個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鐵拉杆起同樣作用。
在靠外側的幾道拱石上和兩端小拱上蓋有護拱石一層,為了使相鄰拱石緊緊貼合在一起,在拱石之間都穿有起連接作用的「腰鐵」,各道券之間的相鄰石塊也都在拱背穿有「腰鐵」,把拱石連鎖起來。
所以從側面看趙州橋,布滿了密密麻麻的「腰鐵」,這是這些「腰鐵」和「鐵拉杆」,都是趙州橋千年不倒的「功臣」。
趙州橋大拱券的兩肩各砌兩個小券,橋體增加了四個小券,大約節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橋的重量減輕了大約500噸,而且,當洨河漲水時,一部分水可以從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暢通,又減少了洪水對橋的衝擊,保證了橋的安全。
據說1963年的洪災中,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只是如今看來,兩段堵水的洨河平靜得像一個池塘,恐怕再也難發洪水了。
趙州橋大名鼎鼎,可很少人知道同在趙縣還有一座永通橋,甚至還有個叫做永通橋的公園。
這座橋建於唐代宗永泰年間(公元765年),年代只比趙州橋晚170年,同樣有千年以上歷史,外形和造橋工藝上簡直就是趙州橋的翻版,叫做「小趙州橋」非常恰當。
一座縣城裡,擁有兩座傳世千年的古橋,這在全國也是少見的,更何況古老的趙縣還有很多其他的歷史古蹟。
我們常說「千年大計」,能保存千年以上的建築其實少之又少,更何況一座要不斷抵禦洪水衝擊,承受人車碾壓的橋梁,從這個角度來看,趙州橋無愧是中國古橋的代表之作。但放眼世界,人類可考證的造石拱橋歷史足有四五千年以上,古羅馬建於公元前的石拱橋阿爾坎塔拉橋,無論跨徑、橋高、長度等等各方面數據都超過趙州橋,同樣是古羅馬人建於公元前的法國加爾橋,更是大膽地採用了三層橋面設計,中下層通行,上層通水,從設計理念和科學程度上都是相當出色,可不能小瞧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