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興盛於宋。中國四大古橋為廣東潮州的廣濟橋又稱湘子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和福建的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橋全系花崗巖石砌築,初建時橋長360丈,寬1.5丈,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
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 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巖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石碑,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發明。像趙州橋這樣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橋。在世界上相當長的時間裡是獨一無二的。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傑出貢獻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永放光輝。
廣濟橋,位於廣東潮州市韓江之上,始建於宋乾道七年(1171),初為浮橋。該橋集梁橋、拱橋、浮橋於一體,是我國橋梁史上的孤例。
橋墩上建有形式各異的廿四對亭臺樓閣,兼作商鋪,故有「廿四樓臺廿四樣」、「一裡長橋一裡市」之美稱。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大跨徑石拱橋,距今已有超過1400年歷史。這座橋建造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裡的洨河上。它氣勢宏偉,造型優美,結構奇特,遠遠看去,好像初露雲端的一輪明月,又像掛在空中的一道雨後彩虹,十分美麗壯觀。
從課本知道了趙州橋,那時候就很喜歡它了,坐上從市區到趙州橋的班車非常方便。
盧溝橋位於北京城西南13公裡、豐臺區宛平縣城西門外,跨永定河之上,它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聯拱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於明昌三年(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的歷史。在金代,盧溝河是出入京都南北的交通要津,同時亦是軍事要地。該橋曾於元、明兩代重新修繕,據史料記載:清朝康熙年間因洪水泛濫,衝毀此橋。
橋的東北邊的十二丈重新修築,即今東邊算起的第一、第二兩孔是重修的,其餘各孔則是金代的原始建築。橋全長212.2米,寬9.3米,計入兩端橋堍總長約266.5米。全橋共有11個橋孔,各孔的跨徑和高度均不相等。採用兩邊橋孔小、依次向中央逐漸增大的韻律設計建築法,形成了優美的橋型。早在金代,此橋就被列為"京師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