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鍋上的家庭》:每個原生家庭裡,都有一個「復刻」的孩子

2020-12-13 糖糖聊育兒

文/糖芯

用個衣架,一分鐘就解決了教育難題是一種什麼體驗?

昨天我姨生日,我們去了一屋子的人和她一起慶祝,午飯後大人們七嘴八舌地聊著家常,小孩子上躥下跳的玩著玩具,甚是熱鬧。

時表弟卻掃興地對讀三年級的大女兒琪琪「下逐客令」,命令她回房間做作業。琪琪拒絕聽指揮,表弟順手就拿起了桌上的衣架來個裝腔作勢,琪琪才極不情願地走進房間,「砰」一聲關上門。表弟為自己的簡單粗暴式教育感到滿意,繼續海聊。

跟了進去,預料中,琪琪並沒有打開作業,而是嘟著嘴巴在擺弄桌上的玩具。

我感同身受地說:「琪琪,你最辛苦,個個都在休息,你卻要做作業。」琪琪像遇到了知音,嗶嗶叭叭地說了起來:「對啊,為什麼你們都不用做作業?真不公平。」

我說:「如果你能在客人來之前完成作業,現在你也可以玩了;你嫉妒弟弟妹妹玩樂,但你忘記了你也曾有純玩樂的時光,就像他們也將有作業的經歷一樣。不是嗎?」

在我耐心的分析下,琪琪終於同意了做作業,於是我又給了她只要完成一個科目的作業的玩樂獎勵。

這樣的親子關係,可以說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父母不分場合的強制教育,孩子理解不了父母的用意。

在《熱鍋上的家庭》一書就提到:「大人的力量不是靠厲聲嚴斥來表現的,是可以一種人性化和靈活的方式表達。」

這麼熱鬧的家庭聚會,就應該人性化地讓孩子一起享受,而不是區別對待。作業可以靈活地商量在聚會結束後,當然更好的方式是安排在聚會前。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孩子就應該在作業面前無條件服從,把孩子當成了大人思維對待。其實是大人都不是絕對自律,小孩卻都講公平,於是孩子所謂的公平成了大人的「病態」。認為她不懂事,親子關係的矛盾就是從互不理解開始。

一、不快樂的人來自充滿壓力的家庭。

《熱鍋上的家庭》裡就有一個讓人頭痛欲裂的孩子。主人公布萊斯的大女兒克勞迪婭16歲正值青春期,與母親卡羅琳之間嚴重的矛盾衝突,導致克勞迪婭有了想要輕生的念頭。於是找到了惠特克醫生和納皮爾醫生作為自己的家庭治療師,開啟了家庭治療的一段旅程。

克勞迪婭覺得母親只會頤指氣使地做一件事,就是掌控她,挑剔她的毛病,包括作業,交友,房間衛生等,她在家得到不到溫暖,包容和理解,她沒辦法取悅任何人,也沒有一點家庭地位。於是她用爭吵,離家出走,甚至輕生來對抗與母親的矛盾。

而母親打著做任何事都是關心孩子的幌子,在教育上對孩子獨斷掌控,嚴厲呵斥。加上一個在母女戰中處於「局外人」狀態的父親,總是關上書房門逃避,使三角親子關係更加劍拔弩張。

當遇到問題時,各自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都像刺蝟一樣用言語攻擊對方,絲毫不退讓,唯一沒有做的就是理解對方,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也不理解父母。

就像作家蘇珊·福沃德說:「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惡劣不堪!」

如何治療這樣的親子關係?——停止指責和怪罪。指責對方是因為人總是覺得問題都在別人身上,而自己是受害者。但除了指責又什麼都不做,明明知道指責不可靠,還很痛苦,但就是企圖依賴它改變對方。才會造成親子關係惡劣。緩和親子關係關鍵在於停止指責,換一種人性化的溝通方式。比如克勞迪婭很不喜歡母親偷窺她的信件,母親就應該認同並尊重,而不是仗著特權指責孩子對父母隱瞞。比如琪琪不願意進房間做作業,可以跟她商量什麼時間做,並隨機引導她做個有禮貌的小主人去招呼客人和招呼弟弟妹妹。作業可以換時間做,但禮貌教育的時機不是時時有。

二、父母是原生家庭的復刻者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曾經說過:「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通過治療師深入了解發現,布萊斯和卡羅琳都受自身原生家庭影響很深,都遭遇了極端權威或者極端挑剔的教育模式。

所以長大以後的夫妻倆,雖然相愛,卻無法建立有安全感的親密關係。

當女兒克勞迪婭諷刺挖苦母親時,卡羅琳就忍不住回到從小的「爭吵經驗」,她跟自己媽媽吵架時的狀態上,和女兒互吼。

而布萊斯則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關進書房裡,逃避家庭問題。

一個被渴求看見,一個缺少人性化感情,他們都與自己的原生家庭極為相似。

而原生家庭的惡劣關係像一個魔咒,沒有人意識到要「自救」,要「擺脫」。甚至沒有覺知到這些問題,或者說是一直不願意承認。在這些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又組成了自己的家庭,有了新的家庭成員和新身份,新老問題的疊加,就造成了現有代代相傳的局面。

如何治療這樣的親子關係?——停止對原生家庭的復刻《熱鍋上的家庭》一書說:「問題不是問題,家庭成員對問題的不接納、對抗,或執著於解決問題,才構成了真正的「問題」。其實卡羅琳她對自己媽媽的獨斷專行原本就有意見,也受夠了這種相處模式,但是又改變不了自己,潛移默化地轉嫁到女兒身上,這樣的家庭氛圍顯然混亂又恐懼。這種情況下,家庭應該發展出一個新的語言系統。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應該學習談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繼續復刻不管用的舊教條。例如廚房裡需要幫忙的母親不該對女兒說:「你只會偷懶!」她應該說:「我在廚房裡感覺好煩好難過,你可以幫我嗎?」

三、孩子成了隱形的替罪羊

經過治療,大女兒的情況剛好轉,小兒子丹又莫名的繼續背上「替罪羊」的角色。

布萊斯的兒子丹因為一張紙條的事,與卡羅琳相互攻擊起來。丹想讓父親幫忙寫紙條告訴姐姐克勞迪婭,明早借用她的自行車,可是媽媽覺得留紙條實在很蠢,要求丹馬上上床睡覺。

一張紙條三兩分鐘的事情,卡羅琳就是堅決不同意,而布萊斯也並沒有和卡羅琳親商量一下允許孩子這麼做,或者讓卡羅琳親收回決定,而是說他可以幫丹寫紙條,但讓丹自己決定聽爸爸的還是聽媽媽的,這個燙山芋讓丹很左右為難。

布萊斯把問題決定權交給丹,等於無視了卡羅琳的存在,相信卡羅琳也同樣做過無視布萊斯的存在。

無形中孩子成了父母無視對方的「替罪羊」。

一個家庭發生的問題看似教育問題,熊孩子的問題,實則原生家庭衍生出的夫妻關係問題。孩子不過是夫妻原生問題的發洩口。

如何治療這樣的親子關係?——停止替罪羊遊戲布萊斯夫婦無視對方的夫妻關係,像雙刃劍一樣垂在每個家庭成員的身上,他們對彼此意見充耳不聞,卻又互相依賴,於是轉而向自己的孩子施加壓力。如果卡羅琳能不那麼斤斤計較,寬容一點給丹幾分鐘,就不存在這種衝突。就能平和地滿足對方要求,愉快入睡。但很多父母就像卡羅琳那樣,只看到按時入睡的規則,不能靈活地處理突發事情,矛盾自然無法避免。《熱鍋上的家庭》一書說:「想要改變糟糕的局面,就要善於表現父母人性的一面,摸索著在舊系統中做出變化,以前是父母控制子女,現在應該試著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在新系統中你和她之間將更會是人對人的關係。最好的情況是成為她可以諮詢的對象,使她樂於接近你。」

《熱鍋上的家庭》講述的是這樣一個真實的家庭治療案例,在不同家庭成員跳出問題的「煙霧彈」中,抽絲剝繭,由兒女和父母的衝突,也挖掘了夫妻二人各自的本質問題。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個人問題,是一個家庭的原生問題。

這本書是1978年首次出版的,因為即使已經時隔40多年,書中所講述的布萊斯一家的問題,仍是當代很多家庭的縮影。如果同樣處在熱鍋中不斷掙扎的人們,不妨走進書本,學習如何停止復刻原生家庭,停止一味的怪罪和指責;停止讓孩子們成為夫妻關係的「替罪羊」。

也許你也能在混亂和恐懼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相關焦點

  • 《熱鍋上的家庭》:家庭的核心是每個成員,而不是個人
    一個家庭中,肯定也有一個主動,一個被動。主動也好,被動也罷,家庭的經營,離不開每個人的付出。過度的放大自己的付出,忽略他人的付出,是問題和矛盾的沿襲。火了一陣子的名詞——原生家庭。好像所有的問題癥結都可以歸類原生家庭。不可排除原生家庭的影響,更多的是改變。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這句話不是空穴來風。每個家庭有差異,每個家庭都處在水深火熱中,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 《熱鍋上的家庭》:「有怎樣的家庭」就有怎樣的孩子,我很孤獨
    人類生活中對個人成長最有力的影響,不是個體,也不是他所屬的工作團體或社會團體,而是家庭。——《熱鍋上的家庭》這句話是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合著的《熱鍋上的家庭》,提到的一個觀點。當時發生衝突時,我們兩人情緒都趨於失控狀態,他認為我不理解他,不尊重他,我則認為他不懂體諒家長的不容易。那一刻真的很崩潰,感覺自己的世界觀徹底的崩塌了,失敗至極。最近讀過《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才知道問題並不在於孩子,而在於家長的情緒。
  • 《熱鍋上的家庭》:你的婚姻,你的家庭,你的一切,都是原生的?
    在《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裡,以一個家庭的治療案例為主,鋪開通往原生家庭傷痛的治癒之路。這本書是由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聯合所著,他們分別是臨床心理學博士和醫學博士。他們在書中用個例與理論深度結合,為更多深受原生家庭困擾的讀者提供有利幫助。
  • 《熱鍋上的家庭》|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學生跳樓、小學生作業問題、青春期孩子叛逆……一直困擾著無數的家庭。父母把矛頭直指孩子,但是他們不明白,其實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而《熱鍋上的家庭》一書,正是幫助我們找出問題,並利用家庭治療的方式解決問題。
  •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成於斯,毀於斯
    「熱鍋上的家庭」這個書名實在有趣,當看到這個書名時我們基本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熱鍋上的螞蟻」,我們知道「熱鍋上的螞蟻」是用於形容人心裡煩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樣子。我想這也是將本書命名為「熱鍋上的家庭」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生病」了的家庭,又何嘗不會讓人著急呢?
  •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成於斯,毀於斯
    「熱鍋上的家庭」這個書名實在有趣,當看到這個書名時我們基本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熱鍋上的螞蟻」,我們知道「熱鍋上的螞蟻」是用於形容人心裡煩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樣子。我想這也是將本書命名為「熱鍋上的家庭」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生病」了的家庭,又何嘗不會讓人著急呢?
  • 《熱鍋上的家庭》:每一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奇怪的家庭
    到底什麼樣的家庭才是健康的家庭?我們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家庭系統,才能培養出一個快樂的孩子?《熱鍋上的家庭》或者能幫我們撥開迷霧,更加理性地審視自己的成長軌跡,讓我們找到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深刻的影響,並且實現自我救贖。
  •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的桎梏,是愛也是砥礪
    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寫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實細究起來,不幸的家庭也都是有跡可循的——我們從原生家庭傳承的不僅僅是基因,還有愛和被愛的能力。《熱鍋上的家庭》作為一本寫作於20世紀70年代的心理治療書籍,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及卡爾.惠特克以生動活潑的故事為案例,給我們講述了家庭中遇到的種種困擾,清晰介紹了家庭治療理念和技術,解析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開拓了一條改變日常生活方式的新道路,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家庭治療的存在。
  • 《熱鍋上的家庭》:我好像一直被原生家庭絆住了腳
    《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恰好從一個案例入手,講述了兩位心理治療師如何幫助家庭從「硝煙」走向「和解」的。作為「工具人」的孩子這是一個五口之家,由父親、母親、大女兒、二兒子和小女兒組成。大女兒常常被當作叛逆的代表,常年被母親指責,偶爾被父親維護。
  • 《熱鍋上的家庭》:家庭治療的關鍵是有難同當,而不再孤軍奮戰
    家庭題材的電影電視劇近年來屢屢搬上螢屏,愛情、親情,家庭、婚姻,都是千古不變的永恆話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對於家庭問題的討論和探究也在逐步深入。而有幸讀到一本叫做《熱鍋上的家庭》的書,這本書說來是亦舊亦新,舊在已經出版40周年,我讀到的是2020年北京聯合出版社的第二版。
  • 《熱鍋上的家庭》:任何一個成員的問題都有其家庭背後的心理真相
    八重子對於兒子極端溺愛,作為父親的昭夫卻從來不參與孩子的教育,甚至連相處的時間都很少。這樣父子倆的感情極為淡薄,在直巳上初一的時候,他迷上了暴力遊戲,多次在家裡瘋狂砸東西,有一次昭夫說了他兩句,就被兒子用酒瓶砸了頭。自此,昭夫更加不敢教育直巳,直到兒子殺了6歲的小女孩,才拋屍毀跡試圖幫兒子逃過懲罰。從這情節我們可以看出,直巳的犯罪和他的家庭有著很大的關係。
  • 《熱鍋上的家庭》:任何一個成員的問題都有其家庭背後的心理真相
    這樣父子倆的感情極為淡薄,在直巳上初一的時候,他迷上了暴力遊戲,多次在家裡瘋狂砸東西,有一次昭夫說了他兩句,就被兒子用酒瓶砸了頭。自此,昭夫更加不敢教育直巳,直到兒子殺了6歲的小女孩,才拋屍毀跡試圖幫兒子逃過懲罰。從這情節我們可以看出,直巳的犯罪和他的家庭有著很大的關係。
  • 40年經典心理學書籍《熱鍋上的家庭》:所有問題家庭都是相通的
    1熱鍋上的家庭,問題都是相通的新學期又開學了,說實話很多父母又開始了跟孩子的鬥爭。只要想一想都會知道,為了作業,沒有一個家庭裡不是雞飛狗跳的,輔導作業導致的父母生氣上火,夫妻之間發生爭吵真的太多了。說來說去,孩子不領情父母的辛苦。父母覺得孩子不明白自己的心思。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也許天生的矛盾吧。畢竟站的位置不同,父母對孩子再好,他們也很難理解。所以,每個家庭幾乎都是熱鍋上的家庭。
  • 《熱鍋上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從來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想起最近收到的一本關於原生家庭的書《熱鍋上的家庭》,一開始以為是那種厚重的枯燥無味的讓人無法一口氣讀完的心理學書籍。結果認真一看才發現作者用輕鬆的筆觸,向我們講述了布萊斯一家人的家庭治療過程,讓我們從中悟到一些關於原生家庭的道理。
  • 《熱鍋上的家庭》: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要注意的兩點
    風靡全球的心理學書籍《熱鍋上的家庭》《熱鍋中的家庭》一書中講述的大衛女兒正是這樣。大衛是一位金牌律師,與妻子卡羅琳育有三個孩子:16歲的大女兒克勞迪婭,11歲的兒子丹,6歲的女兒蘿拉。心理學博士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都任職於威斯康星大學精神醫學系,並參與了兒童與家庭研究計劃。他們堅持要大衛家的五位成員都參與治療過程,最終化解了這家的家庭危機。他們將整個家庭治療的過程記錄下來,整理成了《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這本既有治療過程,又加入心理學理論的書籍一上市,就成為了暢銷書。
  •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你家庭經得起挑戰嗎
    《熱鍋上的家庭》:許多人因太早結婚而失去了那種從孤獨中淨化自我,及尋求更多自信的機會。他們只草草瞄了眼外在的世界,就十萬火急地抓住一個伴侶,借婚姻逃離孤獨。他們並不清楚,這麼快從一個家庭逃到另一個家庭,很容易將他們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也轉移到新的婚姻裡。
  • 心理學經典《熱鍋上的家庭》:不幸的家庭背後,有著相似的故事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是心理學家庭治療領域的經典著作,兩位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Augustus Y. Napier)和卡爾·惠特克(Carl A. Whitaker)通過一個完整的家庭治療案例,為讀者展現了不幸的家庭背後那些相似的模式。
  • 家庭矛盾愈演愈烈?《熱鍋上的家庭》拯救你的水火之家
    如今的你在家庭關係中是否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急得團團轉,卻又於事無補。在家庭關係中,不論你的身份是是丈夫、妻子、父親、母親或是兒子女兒、或是哥哥妹妹……讀完《熱鍋上的家庭》,必定會讓你受益終生。《熱鍋上的家庭》豆瓣評分8.7,樊登讀書會收聽收看量破1300萬,是一部長銷40年不衰的原生家庭經典著作。
  • 《熱鍋上的家庭》:唯有解開心鎖,方可奔赴明天
    因為母親的影響下導致了,他現在對母親都有一種恐懼感,就像他說的「現在都沒法當著母親的面大聲朗讀或者開懷大笑,不能很放鬆」,恰恰說明了這一點。關於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和治療方式,我覺得美國喬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奧古斯都·納皮爾的《熱鍋上的家庭》這一本書,可以找到很棒的答案。
  • 暢銷40年心理學經典《熱鍋上的家庭》:家庭衝突的背後是愛的牽絆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是一本暢銷40餘年的心理學家庭治療領域經典著作,這本書的作者是兩位家庭治療領域的著名諮詢師:奧古斯都·納皮爾(Augustus Y. Napier)和卡爾·惠特克(Carl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