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寫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實細究起來,不幸的家庭也都是有跡可循的——我們從原生家庭傳承的不僅僅是基因,還有愛和被愛的能力。
《熱鍋上的家庭》作為一本寫作於20世紀70年代的心理治療書籍,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及卡爾.惠特克以生動活潑的故事為案例,給我們講述了家庭中遇到的種種困擾,清晰介紹了家庭治療理念和技術,解析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開拓了一條改變日常生活方式的新道路,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家庭治療的存在。
大衛布萊斯原本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美麗賢惠的妻子,青春靚麗的女兒和兩個可愛的小寶貝。他每天在公司忙碌,疲於應酬,回到家就鑽進書房,不是繼續未完成的工作,就是面對股票的曲線圖。
不知什麼時候,家裡的氛圍變了,妻子卡羅琳和女兒克勞迪亞不斷地爭吵,僵持,整個家的氣氛凝固到了極點。妻子憔悴不堪,認為女兒桀驁不馴,穿衣、功課、化妝、交友……什麼事都要和大人對著幹;
女兒克羅迪亞則覺得母親簡直無法溝通,不可理喻,控制欲壓得她喘不過氣,她用尖銳刺耳的聲音說:「親愛的媽媽,我覺得你自己才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好比我得在太陽下山時就上床睡覺,還要乖得像6歲小孩子一樣!」
母女們說不到兩句話就開始提高嗓音,互相指責對方,結局通常是女兒摔門而去,離家出走,夜不歸宿,甚至有了自殺的念頭;母親哭泣,謾罵,歇斯底裡,把自己搞的狼狽不堪,夫妻兩人為女兒再次激烈爭吵。
這種情形嚇壞了兩個小寶貝,他們每天提心弔膽,既擔心姐姐自殺,有要擔心父母會離婚,這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面對情況如此錯綜複雜的局面,家庭治療師是如何診斷家庭的病症並能夠使它痊癒呢?我們從中又能夠學習到什麼呢?
親子關係是夫妻關係的轉移
其實細究,卡羅琳和女兒克勞迪婭尖銳的親子矛盾背後,折射的是卡洛琳和大衛日漸冷淡疏離的夫妻關係。
卡羅琳是全職主婦,她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這個家裡。大衛在家庭中的付出較少,每天忙於工作,很少和妻子溝通,妻子卡羅琳經常對此生悶氣,她和大多數人一樣,「以為婚姻能使我們得到呵護、照顧、關愛和理解,甚至得到一些在原生家庭裡都沒有獲得的甜蜜和希望。以為婚姻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多自尊,使生活更容易、更安全。」
但好景不長,夫妻雙方在這種依賴的關係中,會為逐漸失去自我而恐懼,婚姻就開始成為原生家庭的複製品,夫妻雙方互相疏遠,不再信任。
而這時,妻子得不到關心心中堆積的委屈,失落、難過等情緒,會把發洩在孩子身上,尤其是不按自己的意志做事,會讓怒火燒得更旺,甚至失去理智。
面對妻子和女兒截然不同的感情訴求,大衛一方面幫著妻子去管教女兒,和女兒聊過之後,又覺得女兒可憐,背著妻子給予女兒很多便利。
這樣做,妻子認為丈夫和自己不是一條心,進而對婚姻失望,孩子的問題無疑於火上澆油,成為夫妻關係的替罪羊。
這種三角關係,幾乎在所有的症狀中,哈利教授都發現了這個簡單、悲傷而平常的故事:父母在感情上互相梳理,在極端的孤獨之下,連累孩子也過度介入於他們的挫敗的情緒中。當這些孩子在困擾中長大成人後,他們也會不自覺地重蹈上一代的覆轍。
傾聽是走進別人內心的最佳通道
家庭治療師街道這家的案例之後,首先將他們家全體成員約在一起,通過無數次良好的溝通,打開大家的心結,讓家庭成員互相知道,家裡的其他人裡都是怎麼想的,有什麼樣的顧慮和思考。
聽到母親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克勞迪婭明白,母親不是看自己不順眼,處處針對自己,而是真的擔心,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卡羅琳也漸漸明白,孩子長大了,會有自己的思想,父母要做的是保駕護航,而不是用母親的身份強制要求她怎麼樣做,學會適當的放手很重要也很關鍵。
就像一顆小小的種子,不需要太過細心地呵護,只要給予充足的陽光、空氣與養分,就可以蓬勃生長。
一個童年時期受到父母強烈攻擊的人,終其一生都將陷入沮喪和不斷掙扎中。
兩個人不再針鋒相對,能安靜地聽對方把話講完,再進行良好的溝通,』家庭關係得到很大的改善。
原生家庭是兒女的傷害也是砥礪
記得有段話說的特別好:「當你意識到父母在你還是個孩子時傷害過你,你現在的生活一團糟,你的父母難辭其咎。你會憤怒,會痛苦,這是正常的,只是意識到這些之後,你需要做的是釋放憤怒,而不是壓抑。」
對大衛來說,他從小看到的、接受過、經歷過的家庭生活,就是他現在生活的樣子:父親永遠在書房工作,母親神經質,愛嘮叨,兩個人互相向他抱怨對方的不好,家裡的氣氛永遠是冷冰冰的,他有能力離開家以後,便遠走他相,離開了父母。他沒有見過正常溫馨的家庭生活,所以在組建了自己的小家之後,自然而然地把父母相處的情形完完全全複製,並且意識不到那樣有什麼不對。
但,妻子卡羅琳期待的婚姻關係是親密無間的,兩個人可以互相依賴,互相溫暖,因為他的父母非常恩愛,家庭氛圍和諧美滿,很顯然,她在婚姻裡沒有得到她想要的東西。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說過:「性格是一種內在的關係模式,它在原生家庭形成,是童年時你與重要親人關係模式的內化,之後展現在其他各種關係中。」
許多人因為太早結婚而失去了這種從孤獨中淨化自我,以及尋求更多自信的機會。他們只草草瞄了眼外在的世界,就十萬火急地抓住一個伴侶。他們在婚姻中尋找足以替代原生家庭安全感的東西,即借婚姻逃離孤獨。他們並不清楚,這麼快從一個家庭逃到另一個家庭,很容易將他們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也轉移到新的婚姻裡。
就像大衛的父親和母親,他們在治療中談到,他們之所以這樣相處,因為他的父母當年也是如此。我們需要看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試著去理解,然後運用自己的力量,突破原生家庭的桎梏,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真正獨立於原生家庭之外。
當自己的格局被生活撐的越大,走出陰影的路徑就會被壓縮的越短。真正走出之後,們就會意識到,這種陰影的存在,也在砥礪這我們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