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的愛都屬於暴力,不要再對女權主義抱有偏見

2020-12-20 隨大河流

強迫的愛都屬於暴力,不要再對女權主義抱有偏見

我相信仍然有一大部分觀眾很吃強吻、壁咚這一類霸道總裁,她們覺得這是獨屬於男性的荷爾蒙魅力——強制力。作為偶像劇的帶動者,韓劇必須要為這類霸道總裁的霸屏負一定責任。它給很多尚處於青春期少女心萌動的女生灌輸了只要長得好看一切為所欲為的行為都能被解釋成「撩」這種錯誤的理念。

所幸的是作為「始作俑者」,韓劇在這些年開始身體力行地矯正這種觀點。強迫性的愛情行為屬於「暴力」。可能有人覺得這篇報導誇大其詞,強吻、壁咚這些小舉動不過是男性對於女性展現好感的一種彆扭又耿直的方式,何談「性暴力」?

所以今天要安利的這個小短劇正是我們需要的,將這個比較嚴肅的社會議題放入一個輕鬆愉快的無腦戀愛劇裡,一邊磕糖中一邊反轉。女主是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剛入學最免不了的就是各種聯誼。還有一群光長年紀不長腦子的學長,虎視眈眈地以為新生好欺負。在一個聚會中,一位長得還算和藹可親的學長熱情地招呼女主,讓女主覺得如沐春風,同意交換號碼。當女主把手機遞給學長的時候,學長很自然地牽起女主的手解鎖手機。這個舉動讓女主有一點點不適,但沒有表示出來。

在遊戲中女主發現自己內衣肩帶露了出來,結果看到學長一直盯著看。因為是大家口裡「溫柔又親和」的學長,女主心裡覺得膈應卻不好意思出聲制止,怕自己成為不合群的那一個。女主的軟弱猶豫反而進一步促進了學長的囂張,他貼近女主的耳邊對她說:「你真可愛。」

學長見女主沒有反抗,把她的隱忍當成了害羞。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學長提出玩遊戲,輸的人嘴對嘴喝交杯酒。這時在旁邊默默圍觀的男主忍不住了,要喝交杯酒是吧,我陪你喝。學長氣急敗壞,這一場鬧劇不歡而散。想像一下在當時的環境裡,年紀相仿的男男女女歡樂地聚餐,氛圍一度有說有笑十分融洽。如果此時女主站出來指責學長說「請你離我遠一點」,之後會發生什麼?我來告訴你們,女主一定會受到這樣的責難「開玩笑而已啊,這麼較真幹嘛。」「大驚小怪?沒見過異性?」你將會變成氣氛破壞者,成為那個不解風情的罪人。

因為偶像劇的影響,一些帶有強制力的肢體行為成為了浪漫的工具和逗樂方式,並在潛移默化中為大家所接受。所以當事人的不舒服反而成為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之後班級上的男學生在討論群裡公開議論女主,說女主這麼文靜可愛,在床上一定相反。女二氣的告訴了老師,老師卻這樣回答—

女主在便利店兼職時遭遇一個胡攪蠻纏的追求者,她告訴店長,店長卻通知她明天不用來上班了。這就是長期美化男性強制力所帶來的負面。這樣的負面不僅讓男性對於這種事情肆無忌憚,也讓女性陷入一種因為羞恥而害怕的心理。害怕自己小題大做被人恥笑,害怕自己成為別人口中那個「無病呻吟」的矯情病患者。這是一部非常真實的韓劇,裡面涉及到的各種關係都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你聽過這些事,你只是沒有當回事。

很多人對所謂的「女權主義」都抱有偏見,一直以來這個理念呼籲的是「平權」,並不是所謂的女性至上主義。女性並不是因為沒見過異性大驚小怪、也不是自己條件不行缺愛才成為女權主義。很多時候選擇隱忍並不是不在意,而是害怕自己的困擾別人無法理解,只能默默承擔下痛苦,自己消化。如果更多人能夠換位思考,那麼對於女性的偏見也能夠減少一點。

很多被我們潛意識中習以為常的思維其實也在性別歧視的範疇之內。「這都什麼年代了,不要畏縮,挺直腰板。」想把劇中這句話送給每一個曾經遭遇過歧視的人。你沒有做錯事,你不需要逃避也不需要說對不起,是這個還沒有變好的社會要對你說對不起。你稍微等等它,你看它在努力改變,在努力變好,在進步成一個平權社會。

真正的甜和撩,才不是建立在男性的強制力上。是男主替女主擋酒,女主不知道如何感謝,男主用「你請我吃飯,我胃痛」輕鬆化解;是女二因為女權被男朋友的髮小diss,男朋友對女二說「不是你敏感,是我太遲鈍」。

喜歡源自尊重,而不是強制。

相關焦點

  • 三八婦女節|屬於99%人群的女權主義
    在《屬於99%人群的女權主義:一個宣言》這本書中,三位作者Cinzia Arruzza, Tithi Bhattacharya和Nancy Fraser認為所謂的自由主義女權主義,即鼓勵女性通過個人奮鬥和事業上的成功,來謀求獲得與男性相等地位的女權主義,正在逐漸失效。
  • 十種對女權主義的誤解
    只有一種女權主義人們看待女權主義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他們把女權主義看成一個龐大的整體。這就像說美國、新加坡、瑞典和挪威可以互換,因為它們都是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女權主義有不同的口味就像當地沃爾瑪超市裡的早餐麥片。多年來,女權主義至少歷經了三波浪潮。
  • 幾點看法:關於女權主義Online
    只是,在中國的具體語境中,女權主義通常呈現分裂的形態:一種常被避而不談的,是基於勞工、法律援助的NGO式女權主義,在被行政權力打壓的同時,也並不具有太大的市場能量;另一種則是基於線上輿論的女權主義——我將之稱作「女權主義Online」,且用於指代後文中的女權主義——她們試圖以對抗世界的刻板印象的逆反做法,進行自我意識的維護。
  • 何謂女權主義?不要讓狹隘的女權主義害了你一生
    [摘要]在一家動漫公司裡,一個自稱女權主義的女設計師說,如果有一天,她開公司了,一定會把遊戲中所有女性角色都設計成醜八怪,因為把女人設計得很漂亮,是物化女性,是主動把女性當成男人的玩物。我還聽說過一個故事:在一家動漫公司裡,一個自稱「女權主義」的女設計師說,如果有一天,她開公司了,一定會把遊戲中所有女性角色都設計成醜八怪,因為「把女人設計得很漂亮,是物化女性」,是「主動把女性當成男人的玩物」。2何為女權主義?我不想掉書袋、裝文化,去百度裡複製一堆的名詞解釋、外國人的名字給大家看。
  • 女權主義正在衰亡嗎(圖)
    定價:59元  評分:8.5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再一次,西爾維亞·沃爾拜迅速地抓住了女權主義者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文中對女權主義發生的變化和女權主義面臨的挑戰做出的深刻和客觀的評價,使關於女性主義是否已經終結或已經被新自由主義同化的辯論轉為一個更加富有成效的辯論。她對今天多樣的交叉性女權主義運動中內在張力的描述既擁有廣闊的視野又令人振奮。所有從事性別研究和女性研究的研究人員都應該讀一下這本書。」這是西方學界對本書的讚美。
  • 數位化行動如何重塑女權主義?
    2014年5月,推特上以「YesAllWomen」為標籤的帖子掀起了一股新浪潮,這場運動引起了人們對無處不在的性別歧視、厭女症和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的關注。用戶們在上面發布關於歧視、騷擾和恐懼的個人故事,強調「是的,所有女性」都遭受性暴力。
  • 中國女權運動小史:女權主義不應只屬於城市中產
    家庭主婦、剩女、女工、農村留守婦女、白富美、女漢子、女權主義者、拉拉等等女性身份的命名展現的是一副眾聲喧譁的景象。僅僅採用西方女權主義理論框架,或者堅持單一的馬克思主義階級視角,都無法理解當下中國錯綜複雜、多元並置的性別政治和文化。
  • 為餘秀華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是對女權主義的褻瀆
    總體而言,我並不認為中國有所謂的女權主義者,頂多就是鼓吹女權主義的人。男權主義是顯而易見的存在。正因為此,作為挑戰男權主義的女權主義者才讓人心生敬佩。不知什麼時候起,詩人餘秀華被一些女權主義鼓吹者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
  • 「女權」和「田園女權」,是有天壤之別的!
    首先,我在這裡申明,本人十分尊敬那些為自己權利發生和爭鬥的女性,同時也對她們的所作所為表示支持,我並不是對女性抱有偏見,正如上篇文章所說,我對只是針對一些「田園女權」主義者,進行反駁和辯證,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 田園女權VS女權主義,哪個才是正確的女權?
    今早,瀏覽微博的時候看到了一個新鮮詞「田園女權」,我是第一次看到這個詞,雖然很好奇,不過由於要上班的關係,就沒多關注,後來上班閒暇之餘在知乎上又看到了這個詞,貌似討論很激烈。徹底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那麼田園女權到底是什麼呢?
  • 李銀河:被妖魔化的女權主義
    我猜,其中的含義是多重的:一重是說,我的小說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不是女權主義文學;另一重是說,我是賢妻良母、正常女人,不是女鬥士或者女同性戀;還有一重是說,我可不恨男人,我喜歡男人。不管是哪一重意思,背後的邏輯都是:女權主義不是好東西。
  • 你還在誤解女權主義嗎?
    女權主義是一種原是20世紀60年代起源於美國的一種政治思潮,其最終目標是爭取男女平等。關於「女權主義」一詞的定義,向來眾說紛紜、各執一詞。事實上,「女權主義」一詞的含義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另外,一般也認為,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本質上相同,只是在概念上稍有不同,一些學者認為「女性主義」比「女權主義」顯得更加溫和,因而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一方面女權主義者認識到女性正在遭受來自社會的不公平待遇,另一方面這些女權主義者肯定女性的價值,並沒有將女性置於一種工具化的、私有化的物品或者無關緊要的次要角色。
  • 求求女權主義反烏託邦小說別再虐待女性了 | 文學、血淚與噩夢
    「這個世界給女性帶來的噩夢已經夠多了,似乎已經沒有必要再在小說中構建出一個更可怕的世界了。」 在「界面文化」微信公眾號今天(22日)刊登的一篇譯自《衛報》的文章中,作者認為,現實中女性遭遇的苦難已經足夠折磨人,但隨著《使女的故事》第二季播出再掀「女權主義」狂潮,女權主義反烏託邦作品並沒有任何休戰之意,而出版商們也十分樂意推動這波浪潮。
  • 女權主義:女權主義真的只關注女性嗎?真的想讓女性優於男性嗎?
    女權主義理論的關鍵重點領域包括:基於性和性別的歧視和排斥;物化;結構和經濟的不平等;權力和壓迫;性別角色和刻板印象;而許多人都錯誤地認為,女權主義理論只是關注女孩和婦女,其內在目標,只是想促進婦女優於男子。
  • 《花花公子》的結束,是女權主義運動的成果嗎?
    其實,自從19世紀開始,女性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女權主義的運動。雖然看似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但是不得不說,直到現在,女權主義的運動似乎才有了一些起色和變化。「能看得見這個世界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即使你的視力是有缺陷的,又或是你所看見的東西並不是你預期的那樣。」
  • 永無止境的噩夢:求求女權主義反烏託邦小說別再虐待女性了
    從西非博科聖地組織控制下的神權統治對女孩的虐待,到丹麥發明家彼得·馬德森(Peter Madsen)戕害女記者金·沃爾(Kim Wall),這個世界給女性帶來的噩夢已經夠多了,似乎已經沒有必要再在小說中構建出一個更可怕的世界了。但無論如何,根據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同名小說改編的劇集《使女的故事》第二季一經開播便立即大熱,女性主義反烏託邦作品絲毫沒有休戰之意,出版商們也十分樂意推動這波浪潮。
  • 需要把所有事情都上升到「女權主義」高度嗎?
    ……相親大會現場測量女生胸圍的事件爆發,女權主義再次成為熱詞,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總結了中國式女權主義的特點——看不起一切已婚婦女,認為她們喪失了自主性,身在火坑而渾然不覺,打著女權主義的名號佔盡便宜,一旦遭遇反對,立即上升到女權高度。需要把所有事情都上升到女權高度嗎?
  • 歷史:第一次浪潮女權主義的決定性因素!
    愛你們,比心比心。歷史:第一次浪潮女權主義的決定性因素!海倫·潘克特在「別說:婦女的權利,那麼,現在的婦女」的編輯摘錄中探討了為什麼在一些女性獲得投票的100年後,女權主義者繼續持有我們的興趣。雖然現在被確定為第一次浪潮女權主義的決定性因素的選舉權運動在其自身時代是重要的,但其影響力和所涉及的影響力繼續在正在進行的女權主義敘事中引起共鳴。對於女權主義者的文化復興有四個相互聯繫的原因。首先,他們的事業是公正的,現在大多數人都同意婦女的選舉權,這種選舉權與男子一樣,幾乎普遍適用。2015年,婦女最終獲得投票權並參加沙烏地阿拉伯的市政選舉,而梵蒂岡仍然是婦女沒有投票權的唯一州。
  • 馬小鹽:女權主義,還是義和團式的女拳主義?
    目前全世界所有的女權主義,身處悖論之中,她們在用父權符號反對父權話語。這是女權主義的先天性缺陷,也是無法擺脫的語言的微觀權力,更是女權主義難以突圍的基本困境之一。從語言學的角度講,激進女權主義如若要獲得絕對的勝利,必須啟動一套女性的話語體系,以女權符號完全代替父權符號,讓整個社會體系服從母性律令。如同眾所周知的共產主義,有一套自身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系。
  • 今日話題:對待女權主義,請不要太苛刻
    導語:春晚小品引發的關於女權主義的討論餘波未平。在不少人看來,中國女權主義者對春晚的攻擊是玻璃心,「停播春晚」更是小題大作。一些人因此而反感部分中國女權主義者的好鬥姿態。因此,在以逗樂為目的、關於「女神與女漢子」的春晚小品被女權主義者強烈抨擊後,很多男性網友都認為,女權主義者是玻璃心,「停播春晚」的呼籲更是小題大做——「大過年開開玩笑怎麼了?」「潘長江常年因身高問題被嘲笑或自嘲人家從不玻璃心,拿女漢子逗樂又怎麼了?」有媒體還評論稱,「每個人都有玻璃心的權利,但如果每個群體都叫嚷抵制,恐怕藝術形象就沒法塑造、藝術作品便沒法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