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界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獲得者,是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天津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共有15位兩院院士。本期推送,我們就來走近天津大學,一睹天大院士的風採。
1.中國科學院院士:餘國琮
餘國琮,著名化工蒸餾專家。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工系,1945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科學碩士學位,1947年獲美國匹茲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0年8月返回祖國,1952年起任天津大學化工系教授。多年來,他在教學育人和科學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1991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曾任天津大學化工系副系主任、化工所所長,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九屆天津市政協副主席、民進第十屆天津市委顧問。
2.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恆
周恆,著名流體力學專家。1950年畢業於北洋大學水利系並留校任教至今,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院長,擔任亞洲流體力學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力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教委工程力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八、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3.中國工程院院士:鄒競
鄒競,感光材料專家。1960年畢業於前蘇聯列寧格勒電影工程學院電影膠片製造及洗印加工系,獲工藝工程師。同年回國後分配到保定電影膠片廠(現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前身)工作。現任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4.中國科學院院士:彭一剛
彭一剛,著名建築學專家。1953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土木系並留校任教至今。1983年晉升為教授,1985年擔任博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建築學學科召集人。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第八、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民盟天津市委常委。
5.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春霆
張春霆,著名生物物理學家。196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同年起在復旦大學攻讀理論物理專業研究生,1965年畢業。1965—1970年在天津工科師範學院任教,1970—1979年在天津輕工業研究所工作,1979—1982年在法國國立理論物理研究中心作訪問學者。從1984年起在天津大學物理系工作至今。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是義大利國際理論物理研究中心境外研究員,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會員。
6.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
姚建銓,著名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1957年考入天津大學精儀系,1965年研究生畢業於天津大學並留校任教。1997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是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民進中央委員,第九、第十屆民進中央常務委員,天津市第十屆政協副主席,民進第十屆天津市委主委。
7.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靜康
王靜康,著名化工工業結晶專家。1960年天津大學化工系本科畢業,1965年天津大學化工專業研究生畢業。先後在貴州工學院、天津紡織工學院、天津大學任教。自1980年調入天津大學工作至今。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天津大學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是天津市授銜專家、國家"八五"立功先進個人、"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天津市優秀教師。
8. 中國工程院院士:葉聲華
葉聲華,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專家。1962年天津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天津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博導,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是天津大學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一直工作在雷射及光電測量技術科研第一線,發展了一系列非接觸、在線測量新原理新方法,取得了多項重大成果。其"視覺檢測技術及應用"項目於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幾何量計量儀器現場標定新技術"項目於2002年獲天津市技術發明一等獎,著有《雷射在精密計量中的應用》、《雷射測量技術》等著作,發表了百餘篇重要學術論文。在學科建設方面,特別注意具有創新能力工程人才的培養,先後培養出80餘名博士、碩士,建立了一支朝氣蓬勃的學術梯隊。研究生培養工作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9.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予恕
陳予恕,我國工程非線性動力學的主要創始人。1956年畢業於天津大學機械系並留校工作至今,1963年獲蘇聯科學院機械所副博士學位,1998年當選為俄羅斯應用科學院外籍院士,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九五"期間主持一般力學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0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年獲中國專利優秀獎,2018年獲天津市最高科技成就獎。1978年創立非線性振動專業委員會,並於1979年組織第一屆全國非線性振動學術會議,至2004年連續十屆作為大會主席。在培養的10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中,許多已成為我國工程非線性動力學科技骨幹,其中4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2人被評為新世紀人才。
10. 中國工程院院士:餘貽鑫
餘貽鑫,電力系統分析、規劃與仿真專家。1958年在天津大學本科畢業,1963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在電力安全域方法學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的國際先進成果,並首次將該成果用於實際電力大系統;在城市電網規劃方面,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城市電網規劃系統,應用於國內逾千個項目,涉及金額超過5000億元;作為我國智能電網的首倡者與積極推動者,為我國智能電網的健康發展和科學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技術發明二等獎、高校十大科技成果獎、省部一等獎。
11.中國工程院院士:鍾登華
鍾登華,水利水電工程專家。1985年畢業於江西工業大學(現南昌大學)獲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天津大學獲碩士學位,1992年在天津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德國基爾大學作訪問學者。1988年至2019年在天津大學工作,2016年至2019年任天津大學校長。2019年起任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
12.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東寒
金東寒,動力機械工程專家。1978年3月就讀於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現武漢理工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89年5月畢業於中國艦船研究院獲博士學位。2004年2月任中國船舶集團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任上海大學校長,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任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校長,2019年5月任天津大學校長。兼任國際內燃機學會主席,中國內燃機學會理事長。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13. 中國工程院院士:蘇萬華
蘇萬華,內燃機動力工程專家,1968年天津大學內燃機專業研究生畢業。1985-1986年挪威理工學院海洋技術中心作訪問學者,1994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內燃機研究中心(ERC)作訪問教授。現任中國內燃機學會副理事長,兼任中國內燃機學會燃燒、節能、淨化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內燃機學會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內燃機學報主編,國際權威刊物Int. J Engine Research 和Int. J. Automotive Technology 編委。
14.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永川
陳永川, 組合數學家。1984年獲四川大學計算機軟體專業學士學位,1991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應用數學專業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並於1993年被聘為研究員。1994年回國工作,先後任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教授、南開大學副校長、天津市政協副主席。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任天津大學應用數學中心主任,2015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8年當選天津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及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
15.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叢強
劉叢強,地球化學和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家。1982年春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1984年在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1年在日本東京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1986年至1996年先後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東京大學和日本國立電氣通信大學做訪問學者、攻讀博士學位、任基礎科學特別研究員和副教授,於1996年獲中科院首批百人計劃資助回國工作。回國後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兼任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貴州省科協副主席和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長,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現任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和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國際地球化學學會會士、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是貴州省第十屆和第十一屆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貴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和第十三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
建校以來,天津大學秉承"興學強國"的使命、"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愛國奉獻"的傳統和"矢志創新"的追求,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經過全校師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學已成為一所師資力量雄厚、學科特色鮮明、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居於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未來,天津大學將不斷努力,向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不斷邁進!
來源:天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