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三生朝聖,面壁敦煌

2020-09-03 又見敦煌情景體驗劇

▲ 沙山掩映下的敦煌(地球旅客/圖)


全文共2533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 坐落在這一片蒼茫之間的敦煌,如同大漠中一顆被人遺忘的明珠。形形色色的人都踏足過這片土地,無論是否在此停留,敦煌始終用自己的方式釋放著一種震撼塵寰的美麗,千百年來,從未停息。


01 飛天樂章 不鼓自鳴


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餘秋雨


走進敦煌,最直觀的感受便是蒼涼與神秘。流嵐歲月與千年風沙,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跡。這座匯集著中華千年文明精華的文化殿堂,見證著絲路文明的歷史變遷。而位於殿堂之上的莫高窟,就是這份文明留下的最有力的證據。


▲ 敦煌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圖)


▲ 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大勢至菩薩 (中國美術/圖)


▲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飛天 (中國美術/圖)


這跨越1654年的歷史脈絡、匯集10個朝代匠人智慧的735個洞窟,492個塑畫,3990身彩塑,10餘座歷代木構建築,反映了中國古代4至14世紀佛教文化藝術的最高成就,代表著中國古代藝術文化的頂峰,在時光的變遷中記錄著歷史的厚度,縱使色彩已然斑駁,卻依然湧動著中華民族數千年優秀文化的底蘊。


02 沙泉共生 天選之地

《元和志》云:「 鳴沙山 「其山積沙為之,峰巒危峭,逾於山石。四面皆為沙壠,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鳴,隨足頹落,經宿風吹,輒復如舊。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綿歷古今,沙填不滿。水極甘美」。


▲ 鳴沙山夜景 (網絡/圖)


距離敦煌市只有5公裡的鳴沙山,古稱神沙山、沙角山。東西長約40千米,南北寬20千米,高數十米。山勢陡峭,勢如刀仞。北麓有月牙泉。登山俯瞰,沙丘林立,清泉蕩漾。晴朗天氣人沿坡下滑,沙粒會發出悅耳響聲。狂風時響沙如悶雷,因而得名。前涼張駿曾改敦煌郡為沙州,北周保定三年改敦煌縣為鳴沙縣,皆因鳴沙山。


▲ 月牙泉 (網絡/圖)

位於沙山之間的月牙泉經由地形和地表風沙的綜合塑造,最終呈現出新月般的樣貌。雖不完美,但確是真實天然的月牙形。更神奇的是,月牙泉與鳴沙山共存了千年,在地下水的補給下,從未被風沙掩埋。始終被「保護」在北、南、西南三座高逾百米的沙山之間。正是水的存在與風的平衡,讓這裡既雄渾悠遠,又溫柔清雋。有人認為,這一帶可能是原黨河河灣,是敦煌綠洲的一部分,由於沙丘移動,水道變化,遂成為單獨的水體。因為地勢低,滲流在地下的水不斷向泉內補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


03 鬼斧神工 魔鬼之城


風蝕溝壑驚西口,雨塑沙丘嘆雅丹。百萬雄師兵待旦,三千鐵甲將登鞍。

----人生亦如歌


▲ 雅丹魔鬼城 (網絡/圖)

距離敦煌市區西北方向約180公裡處,有一片綿延十幾公裡的神秘「魔鬼城」,城中整齊排列著由遠古湖盆或河床沉積層形成的古堡景觀,就是雅丹地貌。進入魔鬼城核心「城區」的時候,會遇到兩扇巨大的「城門」,當地人說,途徑魔鬼城的路兇險莫測,進入此門便意味著生死未卜,能從門中進去,又成功走出來的人都是英雄。所以這座門叫英雄門。


▲ 雅丹魔鬼城 (網絡/圖)

進入魔鬼城,一座座風蝕形成的雕塑,形態各異,巧奪天工。每當風起,飛沙走石,悽惻陰森,令人踧踖不安。黑戈壁與魔鬼城的組合仿佛時刻提醒著古時西出玉門關將要進入吐蕃的商旅行人,這裡拒絕一切生機。


04 烽燧關隘 鎖鑰之地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王昌齡《出塞》


▲ 陽關(網絡/圖)


從魔鬼城返回敦煌,再次路過玉門關時,才真正切膚地體會到什麼是「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


位於敦煌西南,在唐詩中反覆出現的這兩座漢代關隘,自古便是赴西北邊疆的要道。千年前匈奴大軍侵佔了整個河西地區,威脅長安。後來,漢武帝厲兵秣馬,衛青、霍去病帶領漢軍終於擊敗了匈奴鐵騎。為了鞏固邊疆,漢武帝在河西地區「列四郡、設兩關」,這兩關就是後來無數次出現在唐詩中的陽關玉門關。此後,西域不再是神秘和荒涼的代名詞。


▲ 玉門關(又見敦煌/圖)


而如今,當我們西行於茫茫戈壁,這兩座關城早已湮滅無形,只剩下考古工作者憑著漢簡上的蛛絲馬跡找到的一些相關遺存。


當我們站在當年通往西域的南北門戶時,可知道自己走過的曾是一段被反覆吟唱的歷史?可知道自己眼前的曾是當年漢長城的烽燧與關隘?可知道即使唐人也沒能有幸看到它們建立之初的原本模樣?


05 華戎所交 一大都會

「國當乾位,地列艮墟,水有懸泉之神,山有鳴沙之異,川無蛇虺,澤無兕虎,華戎所交一大都會。」《後漢書》如是記述敦煌。

▲ 敦煌地標(網絡/圖)

敦煌,這個地處西北深處一隅,一座看似遠離當今人類文明的小城,千百年來既是中國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更是亞非歐四大文明體系的唯一匯流地,「她」無與倫比、意蘊萬千的魅力吸引著海內外的人們。


「她」仿佛都緣於那一個個鑲嵌在峭壁之上、繪製著千年圖卷的莫高窟。當你身處敦煌,會發現並不是這樣。原來在這裡行走的每一步都已踏在了千年的時光中,已與歷史融為一體;甚至這裡的每個人舉手投足都散發著濃厚的歷史味道。


▲ 1976年6月2日常書鴻在莫高窟103窟臨摹(網絡/圖)

「她」有著令人無法拒絕的雋美和不容忽視的力量,「她」是那低頭可見的大陸無邊,亦是那抬頭可觸的星辰萬點。「她」不僅用美麗風景吸引著海內外的人們,更用「她」歷經千年的璀璨文明,吸引著從常書鴻到段文杰、史葦湘、李其瓊、歐陽琳、彭金章、樊錦詩等的幾代人紮根這裡,用時間去印證「擇一事,終一生」的人生選擇,用時間去詮釋「我心歸處是敦煌」的信仰,一代代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06 撥開塵沙 又見敦煌


風吹沙粒鳴,又見繁華景。掠影隨光現,和光動人心。絲竹和韻綿,音律入雲天。殊妙琵琶舞,見念嘆千年。

——敦煌研究院


▲ 又見敦煌劇照(又見敦煌/圖)

而今,「一帶一路」重啟古絲路的繁華。蜚聲國際的敦煌,已然在重新書寫著千年傳奇。以《又見敦煌》為代表的演藝作品,用中國人自己的方式,帶我們觀千佛洞、聽古樂聲,把莫高窟飛天壁畫的前世今生和一代代敦煌人以青春奉獻大漠的故事講給大家,向世界展示東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神秘魅力,使古人千年的智慧在當代重綻光芒。在創新傳承中展現敦煌的自信與風採,絲綢之路的繁華與美麗。


當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這個寓意「盛大輝煌」的地方,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負責任的東方大國表現出的中國態度。這裡的光芒一如初起,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註:本文圖片來源於地球旅客、敦煌研究院與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中央媒體看甘肅」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資料圖)莫高窟「面壁人」:酷暑戴護膝,修複壁畫30餘載莫高窟現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在發展至今的千餘年時間裡,它經歷興起、廢棄、重生,期間便不乏諸如壁畫修復師、臨摹師等「面壁人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的,是什麼人?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敦煌」井上靖,一種更遺憾的藝術
    他還曾創作過一系列的中國歷史題材小說:如「樓蘭」、「孔子」、「天平之甍」……我甚至覺得,井上靖上輩子一定是個中國人,甚至是西域人。乃至這一世不斷受到塵封記憶的感召,痴迷於中國文化。他一生中曾27次訪問中國,親自到新疆、甘肅等地實地考察,終於寫出「敦煌」這部曠世之作。
  • 「敦煌」井上靖,一種更遺憾的藝術
    他還曾創作過一系列的中國歷史題材小說:如「樓蘭」、「孔子」、「天平之甍」……我甚至覺得,井上靖上輩子一定是個中國人,甚至是西域人。乃至這一世不斷受到塵封記憶的感召,痴迷於中國文化。他一生中曾27次訪問中國,親自到新疆、甘肅等地實地考察,終於寫出「敦煌」這部曠世之作。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莫高窟「面壁人」:酷暑戴護膝,修複壁畫30餘載莫高窟現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在發展至今的千餘年時間裡,它經歷興起、廢棄、重生,期間便不乏諸如壁畫修復師、臨摹師等「面壁人」,為保存其原樣,留存資料而付出艱辛努力。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圖)
    作者:閆姣 馮志軍 高瑩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論一名優秀「敦煌面壁人」的自我修養
    翻開朱曉峰的「簡歷」,一眼看過去真的會羨煞旁人,他可能就是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音樂學碩士、敦煌學博士和博士後,這妥妥的一個超級學霸!而朱曉峰也充分發揮了「學霸」的真正技術,從莫高窟的無聲壁畫裡「聆聽」敦煌的天籟梵音,從文獻記載中尋找千年前敦煌的美妙聲音。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圖)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守護「草原敦煌」的「面壁人」
    這就是阿爾寨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草原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也是一座集寺廟、石窟建築、摩崖石刻造像、壁畫、雕塑、榜題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草原敦煌」。為修復保護遭受病害侵擾的壁畫,來自敦煌研究院和西北大學、蘭州大學的十多位專家常年堅守在草原深處,進行阿爾寨石窟保護修復工作,當起了千年「草原敦煌」的當代保護人,他們被稱為「面壁人」。「此次工程主要針對地仗空鼓、顏料層起甲、酥鹼、表面汙染等病害進行壁畫修復。
  • 「大千的世界」張大千敦煌苦旅期間,都做了些什麼?
    ,面壁三年,張大千畫風到底有什麼改變?>設色絹本 鏡框1943年作189 x 86 公分 蘇富比香港估價:HK$ 1200萬 - 1800萬2018蘇富比香港秋拍 10月2日 這尊觀音像寫於「癸未三月」,即1943年4月初至5月初,張大千正結束石窟研習,倚裝將離敦煌之時。
  • [新聞眼]敦煌「面壁人」 傾心六十餘載 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新聞眼]敦煌「面壁人」 傾心六十餘載 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敦煌「面壁人」,傾心六十餘載,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 敦煌研究院與騰訊聯合推出「雲彩絲巾」
    近日,由敦煌研究院和騰訊聯合打造的「雲遊敦煌」小程序推出「雲採絲巾」,這也是 2018 年雙方首創的「敦煌詩巾」升級版。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表示:「敦煌石窟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藉助數字創意擴大敦煌文化傳播範圍,是我們這一代『敦煌人』的歷史使命。
  • 天元「在中心邂逅敦煌」敦煌藝術名作展,10月22日盛大開幕
    ,金地大百匯主辦、全球奢侈地產策展、種子創意與鮮活萬物共同支持的「在中心邂逅敦煌」敦煌藝術名作展於天元體驗中心優雅啟幕邂逅敦煌」∨,流年不毀其骨」的千年敦煌文化藝術盛宴。在發言中她表示,深圳是世界東方的一座年輕的朝氣蓬勃的國際化大都市,以全球標杆城市及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為激勵,正匯聚全球智慧與能量,又引領全球多領域動力。
  • 跨越千年的「草原敦煌」與潛心守護的「面壁人」
    內蒙古西部的鄂託克旗平坦寬闊的大草原上,一座紅色的砂巖山突兀矗立,這就是阿爾寨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草原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也是一座集寺廟、石窟建築、摩崖石刻造像、壁畫、雕塑、等為一體的藝術瑰寶,據有「草原上的敦煌」之稱,在中國石窟文化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徒手的精進 面壁的苦修——敦煌壁畫幾十年臨摹歷程
    「穿越敦煌」正在北京太廟展出,它展示了不少從上世紀40年代起藝術家們臨摹敦煌壁畫的作品。張大千率領徒弟在敦煌臨摹了近三年的時間,完成了200餘幅壁畫臨摹作品。隨後,在重慶、成都等多地舉辦敦煌壁畫臨摹作品展覽,朝野震驚,使曾經繁盛千餘年又沉寂數百年的敦煌壁畫首次呈現於世,敦煌藝術的珍貴价值和歷史地位才逐漸被世人所重視。
  • 敦煌博物館授權 最後3天展┃深圳中心「敦煌藝術名作展」
    ,賦能城市力度不減點讚「藝術深圳」也點讚各大頂級國際招標的藝術介入等深圳灣文化廣場、超總中央綠軸…四大文化地標規劃距今,敦煌文明有兩千多年的豐盛史,被稱為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 深圳是世界東方的一座年輕的朝氣蓬勃的國家化大都市,以全球標杆城市及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為激勵,正匯聚全球智慧與能量,又引領全球多領域動力。
  • 敦煌研究院第63期「敦煌讀書班」
    敦煌研究院第63期「敦煌讀書班」地點:敦煌研究院蘭州院部敦煌文獻研究所閱覽室時間
  • 「專題」狂歡的「城市客廳」:紫川河
    文章來源:丈量城市公眾號攝影:李忠 夏連珠 李海濤 撰稿:魯世超 插圖:李海濤「城市會客廳」紫川河是流經北九州市小倉南區、小倉北區的一條城市主要河流,流域內曾擁有大量魚類、昆蟲、鳥類和植物群的豐富生態系統。
  • 敦煌網力推MyyShop:讓海外「小白」輕鬆跨境「帶貨」
    2020 年 9 月 21 日,知名 B2B 跨境電商平臺敦煌網在北京舉行發布會,正式推出全新跨境 SaaS 產品 MyyShop,掃除海外個人銷售中國產品最難以解決的供應鏈及履約障礙,打造全球貿易去中心化新生態,「讓人人可參與全球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