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印尼文化17年,一位中國學者的收藏與藝術漫遊

2020-12-13 第一財經

2001年,作為漢語培訓教師,郭平第一次來到印尼。

當時,享有國際聲譽的度假與藝術勝地峇里島尚未進入國人視野,而郭平因為研習古琴,對與中國古琴律、西方十二平均律並列為世界三大樂律的印尼甘瑪朗律頗為神往,也對這個地域遼闊的海上鄰國充滿好奇,於是選擇了這個有些陌生的國度。

作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郭平在印尼深度參與了華文教育的復興,工作之餘,他在朋友的引領下走遍印尼的山山水水,也逐漸積累起包括中國外銷瓷器、印尼木雕和繪畫等在內的收藏。印尼獨特而多元的文化,成為他此後多年裡生活的主線之一。

在南京湘江路文化氣息濃鬱的停雲古琴傳習室,郭平向第一財經講述起他在印尼的經歷。琴館由他和兒子郭思淼共同主持,授課之餘,他的生活由寫作、習琴、書畫和收藏構築起來,精緻而恬淡。講述過程中,郭平時而站起身來,將記者帶到某件藝術品旁,將相關的故事引入回憶。

強大的印尼「朋友圈」

抵達印尼後,郭平發現遭禁多年的華文教育已經極其薄弱,沒有現成的架構和計劃,培訓無從下手。

他和同伴先去各地華文補習班調研,連續兩個星期幾乎沒有睡覺,編寫出了四本教師培訓教材,包括語法、語音、對外漢語教學法和中華文化基礎。此後的十個月,郭平前往21個城市及附近地區進行培訓,常常忙得沒時間洗衣服,「到了一個地方,把裝滿髒衣服的大包放下就開始上課,上好課又背起包趕往下一個目的地。」2002年7月7日,他圓滿完成任務回到南京,那一天恰好是兒子的生日,他記得格外真切。

郭平與印尼結緣,與華文教育在印尼的復興密切相關。1999年,印尼華文教育開始恢復,從補習班開始,逐漸出現補習學校,待郭平2002年回國後,華文教育進入迅猛發展階段,華文進入國民教育體系,隨之而來的商機吸引了更多人和資本進入。

第一次「支教」期間,郭平走遍了印尼的主要地區,中爪哇、東爪哇最為集中,峇里島、蘇拉威西島、加裡曼丹島等地也都留下他的足跡。在走訪各地培訓華文教師的過程中,他結識了各地華人朋友,包括諸多華人領袖和富甲一方的商人,從而建立起自己強大的印尼「朋友圈」。為了完成推廣中文教育的工作,「必須交朋友,繁難但很有意義」,他說。這個朋友圈也為他深入了解印尼的文化藝術提供了契機。

2006年,郭平再次前往印尼,到位於泗水的東印尼語言文化藝術中心擔任校長。這個工作不輕鬆,一個星期有21節課,主要是給東爪哇地區的華文老師授課。「當地人太會做生意了,我一到那邊,中心的老闆娘就開了一個咖啡屋,專門做各地來學習的老師的生意,等我離開了,沒什麼客人了,咖啡屋就馬上拆掉了。」這個小故事也是郭平對印尼社會觀察的心得。

2006年到2008年,郭平又在印尼工作兩年,其間他在朋友的引領下走訪了眾多偏僻鄉村,發掘出印尼基於獨特歷史而積澱的文化瑰寶,也逐漸積累起包括中國外銷瓷器、印尼木雕和繪畫等在內的頗為可觀的收藏。

郭平這些年探訪印尼的次數已經很難統計,而痴情於藝術的他對峇里島情有獨鍾,累計去過42多次,2011年,他出版了介紹峇里島的專著《峇里峇里》。

異國尋寶

1987年結婚後,郭平開始收藏瓷器。夫妻倆在國內遊玩時都要逛逛古玩店。但很快,收藏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都是仿品,古玩店裡撿漏的可能性沒有了。」郭平說,在拍賣行買瓷器古董對於普通人而言也不太現實。

第二次到印尼工作,除了上課,郭平也琢磨做些自己的事情,追求「文化上的享受」。他開始以峇里島為中心寫書,也跟隨當地朋友一起深入鄉村尋訪古瓷器。

那位引路人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也是收藏家,生意交給兒子們打理後,專注於藝術和古玩收藏。這位朋友與郭平興趣相投,喜愛音樂、繪畫、瓷器。他是大藏家,介紹很多藝術家朋友給郭平,他們經常一起看藝術展。「他是我的藝術之友,是我深入了解印尼藝術的關鍵人物,太關鍵了。」郭平說。多年後,郭平仍留戀當年充實的日常生活,每天下午和晚上上課,上午就和這位朋友一起拜訪藝術家,或者去鄉村尋訪瓷器。

印尼位於海上絲綢之路上,中國瓷器在歷史上源源不斷地運經這裡。「旱季河流乾涸,當地人從河道挖細沙做建築材料,經常能發現一些古瓷器。」郭平說,在泗水附近的一個村子,他看到村長家裡整整一柜子中國古瓷器。「大多是宋元時期的,琳琅滿目,沒有一件假的,只是級別不太高,都是民用瓷器。」

郭平的朋友做糧食生意,「各地的村長、長老、警察都熟透了」,在這位朋友的引領和協助下,郭平得以接觸到深藏於印尼民間的中國古瓷,將一些精品納入收藏。印尼民間的中國瓷器,也吸引了其他中國藏家,但他們沒辦法深入到那麼偏僻的鄉村。尋訪瓷器的同時,郭平得以飽覽印尼風景,見證鄉村生活的艱辛,也遇到過危險,「有一次路上看到一輛車被掀翻打砸搶錢,我們一踩油門衝了過去。」

郭平收藏了將近200件瓷器。近幾年去印尼玩,他和太太還買到過元青花,「全品的,很好,撿漏」。

他的琴館和家中,展示了不少他收藏的印尼繪畫、木雕與器物,這些藝術品與他自己創作的書畫一起,伴著悠揚的琴聲和茶香,構築起清雅的藝術空間。

繪畫、木雕和瓷器,看得多,眼力也練出來了。在一次次走訪中,郭平知道了什麼是世界級的藝術精品。「我後來把收藏的東西給當地藝術家看,他們都大吃一驚,問我是哪裡來的。」有些精品,就是在走訪中偶然間從佛龕或雜物堆裡找出來的。

收藏考驗眼力。一次在近乎「山窮水盡」之地,一戶家徒四壁的人家裡,主人從盒子裡拿出破棉絮包著的瓷器,開價40萬元人民幣。郭平一看,青瓷,雞首壺,號稱是東晉的。「騙別人可能真的能騙到,但我生活在南京,南京的博物館裡都是青瓷。」

還有一次在蘇拉威西島,從南蘇拉威西省首府烏戎潘當出發,車在崎嶇道路上開了八個小時,再下來步行,走了很久到了一家雜貨店,看到一件明萬曆五彩。「當時就覺得不對,走了,但又覺得那種偏僻地方怎麼會有假古董,就再回去,才發現是萬隆朝仿製的。」再偏僻的地方都有人做局,郭平也曾花錢買過教訓。

除了瓷器,郭平還收藏印尼傳統繪畫和現代繪畫,令他頗為得意的藏品包括一幅印尼現代藝術大師阿凡迪的畫作,也是撿漏而來。

郭平對諸多藝術門類都有興趣,收藏的印尼木雕後來要用貨櫃運回來。其中一件「老漁翁」由整塊木頭雕刻而來,眼珠能動,血管、肌膚、皮下的肋骨均栩栩如生。最令人叫絕的是,漁網的每根絲線也都是由整木雕刻出來,碰一下會抖,如此精細,運回國內時頗費了一番周折。

藝術之島峇里

2001年第一次去峇里島,郭平就被那裡獨特而豐富的藝術所吸引。「峇里是聞名於世的藝術之島,其木雕、繪畫、皮影、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無不個性而精彩。」他在《峇里峇里》中寫道。去過峇里島的人,都會對廟宇和博物館的藝術印象深刻,在街頭和酒店,傳統和現當代藝術也隨處可見。

第一次去峇里島,郭平結識了木雕大師拉塞姆父子。老拉塞姆說,「在我們的長久凝視下,這些木頭會說話,它們會問我們:『你想把我們雕成什麼?』它們並非枯朽的東西,而是有生命的。我們不能想雕什麼樣就隨便雕個什麼。我們只能雕它們自己。」與藝術家接觸多了,郭平逐漸理解峇里藝術。

在印尼期間,到處淘峇里木雕成為郭平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他偏愛絢麗而樸素、遠離商業氣息的早期木雕。在琴館二樓的畫室,擺放著郭平最喜愛的一件木雕,上世紀30年代由佚名工匠創作的峇里勞動婦女雕像。如傳統的峇里女性一樣,上身赤裸,神情平和。在郭平看來,這件雕塑體現出真摯的對峇里女性的敬意,蘊含的人性之美甚至超越了後來的藝術大師。

峇里雕刻起初均為娛神物品,峇里人對神明的敬仰融入日常生活,莊重而別致。外來藝術的影響,也自上世紀初開始推動著峇里藝術的發展與創新。一大批西方藝術家來到峇里島,他們的創作和研究成為峇里藝術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影響了峇里本土藝術。吸收了新的藝術觀念和創作技巧之後,峇里藝術發生了相當大的改變,卻仍然能夠延續自身的傳統,而不是變得不倫不類。

在峇里島,郭平到過一位藝術家的家,他家收集的各種紡織品擺滿了一個個房間,「美極了,收藏太高級了,有些根本抬不動,是純金的盤絲。」郭平提出收藏的想法,「人家睬都不睬你,不賣,人家根本不缺錢。」他笑說,「收藏靠緣分,要磨。」

說起印尼的傳統紡織品,郭平又顯露出傾慕的神情,「全印尼兩個地方的紡織品最厲害,一個是峇里島,一個是爪哇島的梭羅,離泗水五個多小時車程。」他說,那裡的服裝面料加工工藝複雜,比如蠟染,「平均要用二十幾塊板,也就是有20多種顏色。」

木雕、繪畫、音樂、舞蹈,皮影、紡織品……郭平對峇里藝術推崇備至,他通過寫作和參與央視專題片製作等方式,將其推介給更多國人。

天然的文化自信

「峇里文化有很強的消化能力,不會被外來文化過度影響,因為有信仰、有規範。」多年收藏、研究印尼藝術,郭平的體會是,「很多進入峇里島的文化反而被它同化了」。

宗教信仰是文化傳統強勢延續的重要原因,「文化藝術進入了生活層面,每天都要用美祭奠神明,不這麼做就心慌。」在峇里島,家廟隨處可見,甚至可以在樹上安放神明拜祭,宗教、藝術與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和諧共處。在峇里島和印尼的許多地區,供奉神明是關乎生存的重要儀式,也是藝術保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峇里島最有聲望的木雕藝術大師尼亞納(I.B.Nyana),是把木雕從宗教引導至民間的關鍵人物。「尼亞納朝前走了一大步,雕刻的都是醜人,慵懶、可愛、幽默、平常心。藝術表達的歡喜來自於對人的敬仰而不是神的。」郭平介紹說,尼亞納的作品多為肥碩渾圓的尋常女性,富於生活氣息的「醜」非常打動人。「把普通人、家人作為藝術創作的對象,表達敬意,這是巨大的變化,藝術進入了生活層面。」

郭平每次去峇里島,都要去尼亞納家的木雕博物館參觀,2009年,他擔任策劃的央視海外頻道專題片《走進印尼》到尼亞納作坊拍攝,終於得到機會拍下尼亞納父子的藝術傑作。

在郭平看來,峇里有著天然的文化自信。對比自身文化,他覺得可以從峇里吸取很多經驗,「在峇里島,對我們自己的文化感到深深的遺憾」。工於書法,精通古琴,近年又開始創作水墨畫,郭平堪稱藝術雜家。他說,藝術依託於人的美好而存在,伴隨文化和社會體系發展起來,應該很自然很鮮活,就是舉手投足之間,很純粹、簡單,又很豐富。

「在峇里島,藝術不是一種演繹,藝術家也不強調自己是藝術家,他們呈現美,然後受到尊重。」峇里島的藝術大師都來自民間,比如最著名的雷宮舞,年輕的少女舞者在表演中光彩照人,宛如神明,但結束後就換回尋常衣服,自然地回歸生活。「不像我們這裡都是明星了,他們特別給人以真實的美感,不是商業塑造的。」

郭平潛心研習古琴多年,當年,一把古琴陪著他走遍印尼的山山水水。有一次,在一個偏僻的小島上,他隨性彈了一段,一名當地兒童聽後竟然淚流滿面。音樂是世界通行的語言,其他藝術同樣如此。郭平慶幸自己當年選擇了印尼,那裡絢麗的藝術和相知的朋友,在他看來是自己最寶貴的經歷和收藏。

教授華文課程之餘,郭平開始跟隨印尼朋友深入鄉村尋訪古瓷器,之後又涉獵木雕、繪畫、紡織品等領域。在泗水附近的一個村子,他看到村長家裡整整一柜子中國古瓷器。「大多是宋元時期的,琳琅滿目,沒有一件假的,只是級別不太高,都是民用瓷器。」

相關焦點

  • 中國民俗文化走進印尼高校
    6月17日,由30名專家、學者、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組成的中國民俗文化代表團,走進位於印尼首都雅加達的倫敦公共關係學院,與該院師生進行了一場中印尼兩國民間民俗文化的親密互動和交流。林永傳攝   中新社雅加達6月17日電 (記者 林永傳)17日,由30名專家、學者、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組成的中國民俗文化代表團,走進位於印尼首都雅加達的倫敦公共關係學院,與該院師生進行了一場中印尼兩國民間民俗文化的親密互動和交流。圖為中國民俗文化藝術家的茶道、香道、花藝表演。
  • 【鑑賞】劉子銘印尼文化之旅
    增進了解 攜手同行——劉子銘印尼文化之旅 2014年9月27日上午,印尼國家博物館熱鬧非凡,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由孔子學院總部主辦、印尼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承辦的「增進了解,攜手同行——慶祝孔子學院成立十周年暨全球孔子學院日活動」在這裡舉行。 在這次活動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武術協會會員、《書法報》東山工作站站長劉子銘應印尼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的邀請,從中國福建前往雅加達出席本次慶典活動,擔任本次活動的藝術顧問。
  • 藝術探討:一位西方學者蘇立文與20世紀中國美術的淵源!
    在此後的幾十年裡,儘管勞倫斯·希克曼、李雪曼等研究中國藝術研究的學者逐步刊布其研究成果,但研究範圍仍局限於中國古代美術,而他們所處時代的中國美術發展並沒有進入西方研究的視野。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年出生於加拿大,1936年開始進入劍橋大學學習建築學,1940年加入國際紅十字會的英國救濟分隊,前來中國參加抗日救援工作。
  • 概述17世紀歐洲藝術和中國陶瓷藝術的相互影響
    但這是威廉王妃收藏的,她也是一位中國瓷器的愛好者,當然不願意,所以提出了看似不可能會滿足的交換條件:如果要就得用波蘭國家的四支近衛軍進行交換。沒想到,奧古斯特一口答應,這樣波蘭國王用了600人的四支近衛軍換了十二隻中國的青花瓶子。後來他用17000件瓷器將波蘭茨溫格爾宮改造成了「瓷器宮殿」,奧古斯特國王也是德國邁森瓷器的推動者之一。
  • 馮遠——中國畫家 藝術教育家 文化學者
    藝術教育家 文化學者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委員。1999年調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長。2000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藝術司司長,當選中國文聯委員。2003年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2004年調任中國美術館館長。2005年調任中國文學藝術界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第九、十、十一屆駐會副主席,十二屆兼職副主席。2007年至2020年曆任全國政協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委員。
  • 海島演議海外活動策劃 BCS中國·印尼文化藝術交流在峇里島完美綻放
    導語:在中國及印尼兩方政府支持下,BCS於新年伊始在峇里島舉行首屆中印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之旅活動,本次活動以兩國青少年表演樂器,歌唱,舞蹈,模特進行的藝術匯演和交流,促進了兩國進一步文化藝術交流融合和友誼的發展
  • 印尼華人重新接近中國文化
    心有「中國情結」印尼華人重新接近中國文化 本報記者 陳婧 《 青年參考 》( 2016年01月20日   11 版)
  • 學者追憶平山鬱夫:傾力莫高窟保護 痴迷絲路文化傳播
    楊豔敏 攝 中日學者追憶平山鬱夫:傾力莫高窟保護 痴迷絲路文化傳播中新網甘肅敦煌8月3日電 (馮志軍 閆姣)無償損贈首臺文物病害探測儀器「全自動X射線衍射儀」,捐贈設立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推動援建敦煌石窟保護研究陳列中心,以及不間斷培養52名急需的專業人才和技術骨幹……在敦煌莫高窟,日本已故知名畫家平山鬱夫持續的善舉
  • 印尼疫情:17日增1821至14.1萬!印尼獨立75周年實況!印尼華人去清華...
    所以我嚮往著一個美麗的畫面,也許我的家鄉是在中國,因為如果你當時在這裡(印尼),只要走到街上,就會被人欺負。他們會說,"你!中國,你!" 』 "所以這就是促使我去中國的原因。但是,在我到達中國之後,我覺得自己也不是這個國家的一部分," Agus表示,中國的習俗、語言,使阿古斯感到陌生。他覺得與中國公民有一些距離。
  • 孔子學院走進印尼伊斯蘭教中學 中國文化受歡迎
    孔子學院走進印尼伊斯蘭教中學 中國文化受歡迎   中新網7月17日電 據印度尼西亞《星洲日報》報導,優美動聽的葫蘆絲演奏、生動有趣的漢語課堂演示、瀟灑的中國功夫表演等,這些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走進了印尼伊斯蘭教中學校園,讓眾多中學生不出校園,就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 印尼土生華人博物館
    阿茲米向筆者展示著他最珍貴的藏品,由印尼僑生華人作家創作的一系列印尼土生華人馬來語文學的漫畫書,一張印尼華人健美者照片的專輯,以及一本由史立筆撰寫的關於峇里島之旅的書,他是一位著名僑生記者和作家,也是印尼著名華裔社運人士史福義的父親。
  • 在印尼「玩轉」中國民族音樂的「父女幫」
    中新社雅加達5月7日電 題:在印尼玩轉中國民族音樂的「父女幫」  中新社記者 林永傳  有這麼一位父親,不僅自己放棄在中國穩定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而且還先後動員3個女兒也放棄了理想工作,來到印尼從事中國民族器樂的教學,傳播中國民樂,成為印尼社會了解、學習中國民樂的一扇窗口。他就是印尼雅加達弘華音樂學校校長吳章義。
  • 古代歐洲人為何瘋狂痴迷中國文化?古希臘人認為中國人是神族
    自從工業革命在歐洲興起後,歐洲的經濟、科技、軍事實力都一舉超越了其他文明古國,以歐洲為主導的文化風潮也引領了全球數百年。時至今日,世界各國的服飾、飲食、文化都深深打上了歐洲的烙印,以歐美生活方式作為文明時尚的標準。殊不知,在古代歐洲上至皇室貴族下至販夫走卒各階層都非常痴迷中國文化和竭力追求模仿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 甘肅老人痴迷火柴盒貼畫50年 集成「百科全書」
    甘肅老人痴迷火柴盒貼畫50年 集成「百科全書」 2016-04-14 10:00:17甘肅六旬老人陳炳痴迷火柴盒貼畫50年,半個多世紀收藏17多萬枚,題材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一部「百科全書」。
  • 丁學良: 中國輸往印尼的文化和價值觀念
    [摘要]經中國輸往印尼群島的文化和價值觀,不僅僅有近代推動民族獨立自由的孫中山學說,而且連印尼絕大多數居民信奉的伊斯蘭教,也包含著來自華夏的要素,鄭和下西洋是其伊斯蘭教傳播的重要途徑。印尼作為東協的第一大國,最近被《經濟學人》評為亞洲三大最具投資吸引力的市場之一;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視其為全球及東南亞最具投資展望前景的前五名;日本的國際協作銀行(JBIC)的報告則把印尼列為最受日本廠商歡迎的經商地點(陳昌博:《印尼經商容易度躍升》,臺北:《工商時報》2017年8月17日)。
  • 印尼蠟染布——創意無限的藝術
    在印尼人的生活和文化中,製造蠟染布佔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不過,世界很多地方的人也製造類似的布料。不會消失的傳統藝術沒有人知道蠟染布料是源於何時何地的。但是,有人在中國發現了一些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蠟染碎布。至今,仍然沒有人知道蠟染技術是在什麼時候傳到印尼的。不過證據顯示,印尼在17世紀已經開始進出口蠟染布。近幾十年來,蠟染布越來越受人歡迎,並且成為印尼的國家標誌。由於蠟染布在印尼歷史悠久,並對當地文化有很深的影響,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9年把印尼蠟染布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世界藝術收藏家族的中國情結
    10個千億級藝術收藏在一場《十九及二十世紀藝術》拍賣會上,藝術大師作品雲集,呈現畢卡索、馬蒂斯、莫奈、喬治 · 修拉、保羅 · 西涅克、馬奈洛克菲勒掌門斯蒂文.洛克菲勒先生 贈送李可先生攝影作品《千載一遇》史蒂文•洛克菲勒作為一位攝影家尤其痴迷於中國傳統文化及中國書法
  • 臺灣收藏文化藝術之旅
    臺灣不僅有著豐富多元的本土文化,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保留得最為完善的地區。這裡處處散發著濃濃的人文底蘊。在紫滕廬品茗,於布滿青苔的石桌上,沏一壺「藍印」普洱,聆聽主人家講述這裡每個角落的故事。住「寒舍艾美」,徜徉於時尚與藝術重迭的空間,在「光與影」的世界,看看山山水水在此拼貼。
  • 豐富美術史的學者收藏——古文字學家容庚的收藏故事
    文物往往集歷史性、文化性和藝術性於一體,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承載與顯現。而帶有著收藏者故事與經歷的文物,則更多添了幾分人情味與獨特的人文氣息。 20世紀上半葉,在動蕩轉折的社會環境裡,許多文化學者不僅是古玩收藏與鑑賞大家,也都是對民族文化有著強烈責任感的有識之士。
  • 中國的達文西,被嚴重低估的一位皇家學者
    、舞蹈、文學等,是一個可以與李時珍、宋應星、徐光啟、徐霞客齊名的重量級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大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早在1581年,明代鄭藩王子朱載堉(yù)就依靠手工計算,推算出十二平均律,並造出世界上第一架定音樂器——弦準。而直到如今,十二平均律仍在深深影響著每一位音樂從業者與愛好者,可以說是現代音樂的基石。推算出十二平均律這一創舉,朱載堉早於歐洲整整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