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宴席中總是舅舅坐主席位,有什麼講究嗎?

2020-12-16 沃野小農

俗話雖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但是在農村卻普遍存在一個同樣的規矩,那就是不論大小宴席娘舅家總會給留出個主席位,也就是說廳屋裡主桌的上席都應該是舅舅坐的。這是為什麼呢,為啥舅舅的席位就比其他所有的親戚都高呢?小農帶著這些疑問,走訪了村裡的老人們尋覓緣由。

從小到大老人們總說「娘親舅大」,也就是說在母親家族這邊的親戚中除了外公外婆以外,舅舅是當家作主的、地位最高,也最有話語權。在很多時候舅舅都是以母親娘家人的代表的身份出席,所以舅舅在一般的宴席中代表了多重的身份。一方面是外公、外婆,另一方面又代表著母親。因此舅舅在宴席上的座位就可能代表著母親的家庭地位,舅舅能否坐主席也就代表著女方是否有被尊重,所以也就不難會出現「天上雷公,地上舅公」、「舅舅大似天」等等這樣的說法了。

也許有很多人會問舅舅跟伯伯、叔叔不應該是地位一樣的麼,那為什麼伯伯、叔叔不能安排坐主席位呢?舅舅是母親的兄弟,同樣伯伯、叔叔是父親的兄弟,從親屬關係身份來說,他們的地位都是差不多呀。那為什麼主席一定是留給舅舅坐呢?老人們解釋說這是因為伯伯、叔叔都是自家人,自家人則是「主」,既然是「主」就不會在乎這個席位的高低之分。而舅舅是母親娘家人的代表,娘家人則是是「上賓」。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向來就有「賓至上座,禮而代之」的傳統,因此讓舅舅坐主席位是代表的是父方對母親以及母親娘家人的尊重,為就奉之上座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小農在聽取了老人們的這些講解之後,對於舅舅坐主席位的民間風俗歸納了以下幾個方面原因:首先,是「禮」。農村的宴席排位秉承著中華民族千年禮儀之邦的傳統,舅舅坐主席位置體現的民俗傳統中的禮節;其次,是「敬」。「婦女能頂半邊天」母親在家庭中的付出和貢獻都非常之大,因此舅舅作為母親的兄弟也就會備受尊敬;最後,則是「親」。傳統宗族文化自然的把父系親屬塑造的非常牢靠,舅舅為外姓,但也有著同樣的親屬關係,因此在日常的重要宴席中當然需要特別的彰顯這種親近關係。

上述是小農的個人陋見,如有不妥之處望大家見諒。中華民族有著深厚傳統文化底蘊,各地民風民俗也在人們的生活中口口相傳。親愛的朋友們,你們哪有什麼樣特別的民風習俗呢?歡迎大家留言,我們一塊討論學習。(圖片來源於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在農村,辦酒宴時常常按排舅舅坐上座,有什麼講究嗎?
    摘要:在農村,辦酒宴時常常按排舅舅坐上座,有什麼講究嗎?一到下半年,尤其是到了臘月以後,農村裡的酒席就多了起來。而在農村辦酒席也是有不少的規矩和講究。單就安排座位這一點,就有很多方面需要考慮。在農村的宴席中一直有上席一說,一般是長輩或者德高望重之人才能坐的位置。也就是說這個位子是要留給最尊貴的客人的。在農村有一種說法「農村辦酒席,舅舅坐上席」。另外還有著「舅舅大似天,外甥坐上邊」的說法,那為何把舅舅看得那麼重要呢?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身處農村,總會聽到父母從小給自己的孩子灌輸著這種思想。
  • 農村老話:農村辦酒席,舅舅坐上席,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說?
    農村的酒席上,其實有很多規矩,有的人不知道,難免會鬧出笑話。比如去坐席,有人不由分說坐到了擺好的桌子邊上,完全不管這張桌子和面向是什麼地方。這是不對的,酒席上擺的桌子,和什麼人桌都是有規矩的。由於各地風俗不一樣,所以宴席的規矩也各有不同。但有一點可以明確,每個地方的宴席上都是有「上座」的,也就是上席。
  • 農村俗語:「舅舅大似天,外甥坐上邊」,外甥為何能夠坐上邊?
    「舅舅大似天,外甥坐上邊 」這句農村俗語,現在很多的人已經無法理解其中的民俗文化含義。這是我國部分農村非常有趣的傳統風俗,意思是說,娘大舅大,舅舅的地位再高,有時外甥與舅舅同桌吃飯時,舅舅坐下邊,外甥坐上邊。平時不是說,舅舅大似天,可在一些酒宴場合,舅舅與外甥的座位對斢了,這是什麼樣的民間禮數呢?現在的年輕人確實很難看懂。
  • 「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農村的宴席講究有道理嗎?
    在我國的農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很多的傳統習俗,尤其是對於婚喪嫁娶這樣的大事,都有不少的講究和規矩,這些規矩很多都通過朗朗上口的俗語形式保留了下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農村地區的一句俗語「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顯然這句俗語涉及到壽席、婚宴還有喪飯,但是其中的數字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常言道:「舅舅大似天,外甥坐上邊」,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在農村,總是會流傳著許多讀起來朗朗上口,看似簡單實則卻很有道理的俗語,老人們沒事經常會掛在嘴邊,時常給年輕的一輩講起。在這些農村的親戚之中,農村的長輩對於舅舅的地位是非常重視的,首先舅舅是男性,在過往比較封建的社會中,通常都是重男輕女,男性無疑是最有話語權的,所以舅舅的地位就比較高,同時舅舅又是娘家人,當家裡的女兒嫁出去後,舅舅就是娘家人最堅實的後盾,如果外甥有什麼難題解決不了,或者有什麼煩惱不方便和現在的家庭說,便可以回到娘家,找舅舅商量。
  • 孕婦為什麼不能坐婚床? 坐了會有什麼不好的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孕婦為什麼不能坐婚床? 坐了會有什麼不好的嗎? 在農村有這樣一種講究,別人家結婚的時候,孕婦一般是要迴避的,更不能坐新人婚床,那麼孕婦為什麼不能坐婚床?孕婦坐新人床會怎樣?
  • 以前觥籌交錯,如今卻儘量克制,農村宴席為什么喝酒的人越來越少
    以前觥籌交錯,如今卻儘量克制,農村宴席為什么喝酒的人越來越少?想起以前每逢年過節都要回農村的老家一趟,而只要過節,老家那邊的人就一定會有人組織大擺宴席。在宴席上因為現在的村子不比以前,人口要多得多,很難說所有的人都認得,但是原本不認識的人坐在一起卻會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只要聊上兩句大家就會熟絡起來,這可能就說傳說中的「同鄉」吧。畢竟大家都是同個村子的人,見到的聽到的都差不多,共同的話題也不會少,像是家庭情況、工作情況等等。
  • 農村吃宴席,有道菜一上桌當地人站起就走,城裡人還傻乎乎地坐著
    ,尤其是農村喜宴,非常的講究,席面一點不比城市差,而且都遵守古老的傳統,一般城市人都不知道,所以不經常來農村的人,突然來農村吃喜宴往往會出洋相。農村吃宴席宴席的菜品基本講究雙數,圖吉利要麼10道菜要麼12道菜,講究排場的就是16道菜。
  • 農村俗語:「桌上莫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中國一直流傳著很多老俗語,尤其是在農村,這比較獨特的風俗習慣,伴隨著這些風俗習慣也形成了很多俗語,這些俗語基本上都是老一輩人的經驗之談,隨著歷史不斷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老俗語漸漸的失去了意義,也被人們漸漸的淡忘掉,但是仍然有一些俗語,在我們生活中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
  • 準備宴席是一套流程,想準備一次好的宴席不可不知的幾個細節
    第一步:餐桌的布置在舉辦宴席之前,我們能夠確定的是用餐的人數和餐廳的大小,適當的做一些調整,這樣可以為用餐的人提供一定的活動空間,也能夠提高用餐的檔次和感覺,如果是在高檔的餐廳設宴,一般安排一桌六到八個人為宜,座位座的太滿不方便上菜,而且還會影響用餐中的賓客聊天,如果有兩桌以上的賓客,桌子的中心點應在同一條水平線
  • 我結婚,是應該我舅舅坐上座,還是我爸的舅舅坐上座?
    ,自己的父母親說不了,但是舅舅的話必須要聽,用我們魯西南農村俗話說就是:再不聽話把你舅舅找來去,看看怎麼收拾你,由此可見舅舅這門親屬的分量有多重。我結婚,是應該我舅舅坐上座,還是我爸的舅舅坐上座?這個毫無疑問當然是你舅舅做上首,按照老禮來說就,誰結婚,辦誰的事情,誰的舅舅就座上首,首先來說的就是,你父親的舅舅也就是你的舅老爺,雖然輩分比你舅舅高,但是農村辦喜事講究的是對事不對人,你舅舅做上首那是共識,人家介紹的話會說,這是小孩他舅舅,這個關係一點就通,因為感情在哪裡擺著,可是如果介紹說那是你舅老爺,那麼就會讓人有一種遇阻代庖,喧賓奪主的感覺,畢竟親戚之間也分為親疏有別
  • 餐桌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老祖宗留下來的講究
    餐桌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老祖宗留下來的講究在中國農村有一些比較獨特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就是以俗語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農村俗語是農村的一種文化形式,也是農村老人常常喜歡用的經驗之談。我們國家從古至今對待很多事情都是非常有講究的,特別是宴席,我們都說名以食為天,我們在對待宴席的菜品擺放、菜品盤數、客人的落座次序都有著很多的講究。我們今天就通過「桌上莫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這句話來看看我們對待宴席都有什麼講究,又有什麼說法!
  • 20年前,農村宴席中最常見的這4道菜,原來有這些特殊的「寓意」
    20年前,農村宴席中最常見的這4道菜,原來有這些特殊的「寓意」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也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不管是宴請賓客還是紅白喜事,都會講究一個「吉利」一般為一桌子菜不能為單數,最好是八道或者十二道菜最佳,小編記得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哪家辦事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會知道,在以前科技信息不發達,人們物質生活還比較匱乏的年代,農村老人們更喜歡用自己的語言和智慧,對一些人情事物做出自己的總結,這也是咱們所說的俗語,在沒有更多獲取信息渠道的時候,一些俗語還被當作重要參考,給人們的待人接物起著指導作用,可見當時大家對於俗語的重視程度,
  • 農村老輩人講究:「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有道理嗎?
    農村宴席上的規矩非常多,現在不怎麼講了,以前的農村孩子,很小時就開始被灌輸這些宴席上的規矩,就是怕以後上桌了會丟人。怎麼坐有講究、怎麼吃有講究、吃多少有講究、上多少菜有講究,到處都是規矩。像是這種「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更是牢牢刻在一些老年人的腦子中。
  • 農村蓋房為什麼講究「左青龍、右白虎」這樣有道理嗎
    過去的老俗語,是當時人們的生活經驗的一部分,總結農村建造問題也比較講究,建了房子,這樣的諺語:不少,例如「前山那麼遠,後山附近應」,「寧青龍高萬丈,讓不讓抬頭白虎」所說的那樣,「青龍白虎蓋子,代代貧窮」是多聽;說話粗枝大葉,有什麼特別的道理嗎?
  • 農村人為啥「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有啥講究嗎?
    農村婚喪嫁娶的賓客來人宴席問題,一直都是農村家庭比較困擾頭疼的一件大事,畢竟如果準備的宴席多,人來的少,不單單浪費了錢財,那麼更會讓外界感覺自視過高,心裡沒數丟人現眼了,而如果準備的宴席少了,來的人多了,那麼有會非常麻煩,還要去飯店再訂桌訂餐,忙得不可收拾,所以對於宴席的計算問題都是非常傷腦子的
  • 農村風俗,「喪事不請自到,喜事不請不到」,有什麼講究嗎?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風俗和禁忌。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有些風俗禁忌已經消失了,但仍然有一些風俗禁忌被保存了下來。特別是在農村,還保留著很多的傳統習俗風俗和習慣。比如說大年初一不能幹活,這一天都要盡情地玩耍。
  • 老人說:「外甥結婚,舅舅最大」,憑啥舅舅地位這麼高?
    在農村中,酒宴是最為常見的事情,每年都會喝上很多的喜酒,不是結婚就是老人過大壽、滿月酒,一旦誰家裡有什麼酒宴,大家馬上就會過去,畢竟都是鄰裡,每天都會見面的,如果不去的話,對方也會有所埋怨。當然在農村中講究著禮尚往來,你到別人家裡,其他人也會來到你的家裡。而在辦理酒宴時,需要親友們的共同幫忙,將酒宴舉辦起來。
  • 農村習俗正月不剃頭,為什么正月不能理髮?跟舅舅又有什麼關係?
    想必大家都聽過,"臘月不搬家,正月不剃頭"這句農村俗語,為什么正月不能剪頭髮呢?還有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這種說法又是從什麼時候流傳下來的呢?跟舅舅又有什麼關係呢?正月是一年的開始,之所以一開始有正月不理髮這個說法,原義是新的一年一開始不要忘了去年的辛苦和經驗,是思舊的意思。其實古時候的人比較封建迷信,禁忌也比較多,在中庸思想的影響下,不太願意打破常規,而且又對開端比較看重,所以就有正月不剪頭的說法。類似的還有初一不扔垃圾的習俗,都反映的是同一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