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雖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但是在農村卻普遍存在一個同樣的規矩,那就是不論大小宴席娘舅家總會給留出個主席位,也就是說廳屋裡主桌的上席都應該是舅舅坐的。這是為什麼呢,為啥舅舅的席位就比其他所有的親戚都高呢?小農帶著這些疑問,走訪了村裡的老人們尋覓緣由。
從小到大老人們總說「娘親舅大」,也就是說在母親家族這邊的親戚中除了外公外婆以外,舅舅是當家作主的、地位最高,也最有話語權。在很多時候舅舅都是以母親娘家人的代表的身份出席,所以舅舅在一般的宴席中代表了多重的身份。一方面是外公、外婆,另一方面又代表著母親。因此舅舅在宴席上的座位就可能代表著母親的家庭地位,舅舅能否坐主席也就代表著女方是否有被尊重,所以也就不難會出現「天上雷公,地上舅公」、「舅舅大似天」等等這樣的說法了。
也許有很多人會問舅舅跟伯伯、叔叔不應該是地位一樣的麼,那為什麼伯伯、叔叔不能安排坐主席位呢?舅舅是母親的兄弟,同樣伯伯、叔叔是父親的兄弟,從親屬關係身份來說,他們的地位都是差不多呀。那為什麼主席一定是留給舅舅坐呢?老人們解釋說這是因為伯伯、叔叔都是自家人,自家人則是「主」,既然是「主」就不會在乎這個席位的高低之分。而舅舅是母親娘家人的代表,娘家人則是是「上賓」。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向來就有「賓至上座,禮而代之」的傳統,因此讓舅舅坐主席位是代表的是父方對母親以及母親娘家人的尊重,為就奉之上座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小農在聽取了老人們的這些講解之後,對於舅舅坐主席位的民間風俗歸納了以下幾個方面原因:首先,是「禮」。農村的宴席排位秉承著中華民族千年禮儀之邦的傳統,舅舅坐主席位置體現的民俗傳統中的禮節;其次,是「敬」。「婦女能頂半邊天」母親在家庭中的付出和貢獻都非常之大,因此舅舅作為母親的兄弟也就會備受尊敬;最後,則是「親」。傳統宗族文化自然的把父系親屬塑造的非常牢靠,舅舅為外姓,但也有著同樣的親屬關係,因此在日常的重要宴席中當然需要特別的彰顯這種親近關係。
上述是小農的個人陋見,如有不妥之處望大家見諒。中華民族有著深厚傳統文化底蘊,各地民風民俗也在人們的生活中口口相傳。親愛的朋友們,你們哪有什麼樣特別的民風習俗呢?歡迎大家留言,我們一塊討論學習。(圖片來源於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