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1年,史達林懷疑他想要挑起「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爭!

2020-12-17 老呂談歷史

在1941年,史達林懷疑他想要挑起「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爭!

當希特勒於1940年12月決定反對蘇聯時,他忽略了俾斯麥關於入侵俄羅斯的舊警告,以及長期以來認為的兩場戰爭的危險。他摧毀猶太布爾什維克主義的長期目標源於感情和意識形態,但他向德國將軍證明他的想法是,迫使英國與德國達成協議的最可靠辦法,一旦蘇聯被擊敗,日本就能將美國的注意力從歐洲帶到太平洋。

納粹領導層的戰略目標是確保蘇聯的石油和食品。他們相信,一旦他們實現了這一目標,第三帝國就會立於不敗之地。希特勒對重大項目的態度相對頻繁地交錯,但他對入侵蘇聯的想法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德國佔領烏克蘭在1918年在元帥赫爾曼·馮·艾希霍恩讓他總是好奇。重新控制這一領域將使德國自給自足,防止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重複英國的封鎖,從而阻止當時的結果造成的饑荒。

在1941年的前六個月裡,史達林懷疑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想要挑起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爭,以拯救他被圍困的國家。這位獨裁者駁斥了所有關於德國準備入侵蘇聯的英國警告,他甚至駁斥了他自己的情報機構的詳細信息,通常是因為代理人在國外被腐蝕了。

自稱為外交調解人的希特勒副手魯道夫·赫斯10日離開英國前往英國。1941年5月在德國引起了驚愕和英格蘭的尷尬,但在莫斯科深感不信任,在試圖保持赫斯的到來秘密時,英國政府做錯了事。

更好的是,邱吉爾會毫不拖延地宣布希特勒曾試圖向他提供和平建議,但他卻斷然拒絕了,史達林想知道反對布爾什維克邱吉爾是否會與德國人秘密密謀反對他,他懷疑英國秘密情報局已將赫斯的飛機引入該國。

對入侵的最驚人的警告來自德國駐莫斯科大使弗裡德裡希·維爾納·格拉夫·馮·施倫堡,他是納粹的對手,後來由於他在20歲時暗殺希特勒的角色。1944年7月被執行。當史達林聽到舒倫堡所說的話時,他很生氣,他不相信,現在這種虛假信息已經達到了大使的水平,他喊道。

對於一個人,誰是史達林的多疑,自我否定是非凡的,與他接受希特勒保險在信在今年的德國軍隊東移唯一理由帶出英國轟炸機的範圍的開始。中將菲利普·戈利科夫中,啟蒙的主要管理,俄羅斯軍事情報的新手導演,還確信,希特勒決不會進攻蘇聯,直到他英國已經扔了下來。

相關焦點

  • 二戰初期史達林為何看不起德國軍隊,原來是蘇聯真的太強大!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啟動巴巴羅薩計劃,出兵500萬越過波蘇邊境突入蘇聯,對此,蘇聯人在事前一無所知。凌晨3點,睡夢中的蘇聯領導人史達林被秘書叫醒,蘇軍將領通過電話向他報告說:「德國轟炸機正在轟炸我們的城市。」史達林被驚醒了。難道史達林對德國人的進攻之前毫無察覺嗎?不是的。
  • 自詡只有一根棍子的史達林,如何避免日本配合德國進攻蘇聯?
    1941年對於蘇聯可不是什麼好年份,工業搬遷還沒結束,新式武器還沒來得及快速,那邊德國就出動大軍攻進來了。6月22日原本是蘇聯的休息日,結果卻成了災難日,往後的壞消息也是一個接一個,不僅蘇軍在全線潰敗,還損失了許多的土地,連帶著蘇聯的國力也極速下降。可以說,蘇聯是在戰爭開始不到兩個月內就急轉直下,幾乎是背水一戰的程度了。
  • 蘇聯成立時一窮二白,史達林用29年讓蘇聯崛起,他是如何做到的?
    史達林一拍大腿:「好啊,這正是我的理想,做神棍實在太沒勁了。」  於是,史達林成為資格最老的一批黨員,和他做出同樣選擇的還有列寧、託洛茨基等未來的風雲人物。  5年後黨內分裂成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史達林態度堅決,力挺列寧。而託洛茨基是遊走在兩派之間的中間派。  上帝視角來看,這兩次選擇是史達林的裡程碑。
  • 1941年11月7日,蘇聯軍民創造了一個冬天的神話
    1941年11月7日,大雪紛飛。這一天,蘇聯軍民創造了一個冬天的神話。這個神話把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了莫斯科紅場。上午8點整,一個盛大的閱兵式在這裡舉行。參加閱兵式的坦克、大炮、汽車和每一個蘇聯軍人的雙肩和後背都披上了一層厚厚的白雪。
  • ...使美日提前開戰-斯涅克 1941年 法屬印度支那 美日關係 蘇聯...
    這一事件導致美國加入二戰   東方網7月13日消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珍珠港事件是美日矛盾不可調和的結果,然而,蘇聯情報部門策劃的「斯涅克行動」成功促使了美日提前開戰。  二戰爆發後,蘇聯東有日本,西有德國,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因此,史達林下達指令,讓蘇聯情報機構立即研究如何藉助美國來打擊日本。
  • 蘇聯1941年冬季閱兵堪稱奇蹟,背後的悲壯卻超乎人們所想
    在我國,抗日戰爭題材的影視劇已經有太多太多,這讓我們對這次戰爭的感觸也更加深刻。但是抗日戰爭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其他戰場同樣的殘酷,例如最大同盟國蘇聯。雖然當時蘇聯的領導人史達林到現在都是一位非常具有爭議的人物,但是他的豐功偉績也不可否認。
  • 談談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偉大」意義和若干爭論問題
    【本文為作者譚學超向察網的獨家投稿】1945年5月初蘇聯軍民在史達林、朱可夫等軍政領導和聯共(布)的集體領導下,完成了攻克柏林的戰役,戰勝了希特勒德國,結束在歐洲的戰事。同年6月24日在蘇聯莫斯科市中心的紅場舉行了繼1941年11月7日紅場閱兵後的盛大的勝利閱兵。
  • 蘇聯衛國戰爭之初,史達林為何一次槍斃8名將軍
    將軍的使命就是打仗而且是打勝仗,因為將軍的榮辱決定著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命運。蘇聯衛國戰爭之初,史達林硃筆一揮痛下殺手,一次槍斃巴甫洛夫大將8名將軍,給「以成敗論英雄」打下了重重的驚嘆號。德米特裡·格裡戈利耶維奇·巴甫洛夫(дмитр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павлов,1897-1941年),一戰時應徵入沙俄軍隊,1919年加入俄共(布)黨和紅軍。
  • 蘇聯特工即將斬首希特勒,為何史達林卻下令放過他?理由太怪異!
    導語:根據世界歷史學家們的研究,截止1945 年德國戰敗,至少有46次重大的謀刺希特勒的計劃。而深受德國法西斯侵略的蘇聯,更是想要希特勒的腦袋,事實上蘇聯特工一直在準備刺殺希特勒的「斬首」行動。莫斯科戰役(來自網絡)蘇聯特工伊戈爾的傑出工作在蘇聯特工所有刺殺希特勒的準備活動中,機會最好的一次出現在1941年9月。
  • 愚君看天下|史達林警告:蘇德戰爭不可避免
    第二次大戰結束至今近60年來,無論原蘇聯史學界還是西方史學界、國際政治學界還是軍事戰略學界,各種各樣的專家學者幾乎眾口一詞,都斷言史達林作為蘇聯最高統帥沒有預見到德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致使蘇聯在戰爭初期遭受了難以言狀的慘痛損失,他本人也因此對自己的祖國犯下了不可寬恕的致命錯誤。然而,事實並非完全如此。
  • 二戰蘇德戰爭,史達林為何對巴巴羅薩行動表現沉默?美好願望落空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人們驚訝地發現,史達林不僅在戰前對德國可能的入侵表現泰然,而且在德國三路大軍閃擊蘇聯後,仍然表現出鎮定自若的樣子,甚至戰爭打響後十天才發布全國動員令。史達林為何在大軍壓境大廈將傾的危難時刻,還要表現出如此從容的姿態,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蘇聯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蘇聯元帥
    畢業於沙俄總參軍事學院,在一戰時就是上校,在1928年至1931年、1937年至1940年和1941年至1942年三次擔任了紅軍總參謀長,性格溫和,博學多才,深受史達林敬重,是第一個被史達林稱呼全名的人(第二位是羅科索夫斯基)。1940年晉升蘇聯元帥。
  • 朱可夫作為蘇聯統帥部代表,為什麼會失去「大元帥」史達林信任?
    1945年5月24日,史達林在克裡姆林宮給元帥們、將軍們授過勳之後,在為「蘇聯各族人民中最優秀的民族—俄羅斯人民的健康」乾杯之後,突然向滿臉紅光和喜色的將軍們提出一個問題:「要是給史達林同志授予大元帥的稱號,你們覺得怎麼樣?」隨即而起的是一片歡呼聲和經久不息的掌聲。
  • 史達林時代:蘇聯"二號人物"貝利亞被處死真相
    拉夫連季·巴夫洛維奇·貝利亞(俄語: 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 Берия,1899年3月29日-1953年12月23日), 蘇聯政治家,秘密警察首腦。是史達林大清洗計劃的主要執行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史達林晉升為軍事元帥。二戰之後到史達林逝世之前,他是蘇聯實際上的二號人物,但是之後他在爭奪史達林繼承權的鬥爭中失敗,被撤職並處決。
  • 二戰德國突襲蘇聯,日本為何不支援德國進攻蘇聯?日本:我太難了
    在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發動對蘇戰爭。戰爭初期,以德國為首的納粹勢力屢屢突破蘇聯防線,直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爆發,蘇聯憑藉龐大的戰略縱深和無數的人力物力投入,蘇聯的潰敗得到緩解,納粹德國的進攻勢頭受到遏制,陷入膠著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戰場優勢逐漸衰落,為了緩解戰場壓力,迫切需要日本法西斯的加入,從東方對蘇聯發動進攻。
  • 二戰期間,蘇聯士兵為何越打越多?原來是史達林想了這個辦法
    當時的德國所向披靡,希特勒發了瘋似地下令攻佔世界各國,西方大部分國家在短時間內就被攻克。而緊接著德軍打完西方就開始打東方,很快大軍壓境,就殺到了蘇聯,甚至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但是在蘇德兩軍對戰中,德國總是感覺蘇聯的士兵沒有減少,反而越殺越多,而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在1941年的時候,二戰已經進入了十分激烈的階段。
  • 一位蘇聯外交天才的二戰回憶
    他憑藉高超的社交手腕,與二戰期間的英國首相張伯倫、邱吉爾和美國駐英大使約瑟夫·甘迺迪等有十分頻繁的互動,邱吉爾更是當著史達林的面,稱麥斯基為「外交天才」。1932年至1943年,擔任蘇聯駐英國大使的麥斯基儼然成了半個倫敦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於此間完成的一本非常詳細的日記,歷經時代沿革被完整保存下來。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敗給蘇聯,並不是因為天氣
    史達林與希特勒籤訂互不侵犯條件,就是為了贏得時間,對蘇軍全面換裝。 1939年9月—1941年6月,蘇聯研製出了一批新型武器,如T-34和KB坦克,雅克,拉格和米格戰鬥機,伊爾-2強擊機和卡秋莎火箭炮等,但它們剛剛部分下發到部隊,官兵還不及掌握它們,戰爭就爆發了!
  • 1941年史達林敢於死守莫斯科,是盲目自信還是胸有成竹?都不客觀
    莫斯科能夠否守住其實跟史達林的判斷沒有一毛錢關係,在極度危險的時間段,他所做的就是不停地給朱可夫和布爾加寧打電話詢問戰況,並且也做好了跟蘇聯政府一起撤往古比雪夫的準備。而他在莫斯科火車站的專列前,最後一刻之所以選擇留下來,是西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大將給出了最堅決的保證:德國人衝不進莫斯科。實際上,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突擊矛頭「第二裝甲集群」決定放棄進攻,是在1941年12月5日的深夜,儘管它的突擊隊距離莫斯科最近的的只有24英裡(約38公裡),但是德國人已經無力再前進哪怕一步。
  • 蘇德戰爭中史達林的詭計,若希特勒將計就計,二戰結局或許不同!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對蘇聯發動了不宣而戰的突然襲擊。在短短10天之內,德軍突進蘇聯600公裡,史達林精心布置的西部防線瞬間崩潰。早在戰爭正式開始之前,史達林就指派莫洛託夫,積極遊說希特勒,希望希特勒能夠繼續遵照《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協議,與蘇聯保持和平。在史達林的計劃中,只要能把戰爭拖延到1942年以後,蘇聯就有必勝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