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5周年,不久前,普京親自在西文媒體發文,談論原蘇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對於史達林當年是如何認識和準備這場戰爭的,國內外史學界一直有不同看法,可以說褒貶不一。本文是察哈爾學會首席研究員、中國前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於洪君於2003年8月在《當代世界》上刊發的文章。文章介紹了相關情況,並且闡明了作者的看法,今日讀來,仍有啟示。
第二次大戰結束至今近60年來,無論原蘇聯史學界還是西方史學界、國際政治學界還是軍事戰略學界,各種各樣的專家學者幾乎眾口一詞,都斷言史達林作為蘇聯最高統帥沒有預見到德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致使蘇聯在戰爭初期遭受了難以言狀的慘痛損失,他本人也因此對自己的祖國犯下了不可寬恕的致命錯誤。
然而,事實並非完全如此。
史達林突然接任總理職務
最高領導層重組意味深長
1941年5月4日是個星期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這一天召開全會,討論黨和國家領導層人事變動問題。多年擔任黨的總書記但從未擔任國家職務的史達林,出人意料地被任命為蘇聯政府首腦。會議決議對此作了如下說明:
「為了充分協調蘇維埃的和黨的組織工作,絕對保證其領導工作的統一性,同時也為了在當前緊張的國際形勢下進一步提高蘇維埃機關的威信,這種形勢需要蘇維埃機關全力從事國防事業,聯共(布)中央政治局一致作出決議:
任命約·維·史達林同志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
任命維·馬·莫洛託夫同志為蘇聯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和蘇聯對外政策領導人,兼任外交人民委員。
鑑於史達林同志因中央政治局的請求而留任聯共(布)中央第一書記,但不能有足夠時間從事中央書記處工作,任命A·A·日丹諾夫同志為史達林同志在中央書記處的副手,同時解除他所擔任的聯共(布)中央宣傳鼓動部部長職務……」。
這份決議事先曾以分發方式交給全體中央委員進行表決。當時所有的70位中委全都表示「贊成」。5月6日,蘇聯報紙正式向國內外公布了這一重大決定。分析一下這次非同尋常的人事調整,透析一下黨的政治局決議中的譴詞造句,說史達林對即將到來的德蘇戰爭沒有準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當時,蘇聯西部邊境的局勢很不平靜。德國方面不斷加大軍隊集結的規模和力度。濃烈的戰爭氣氛不僅使前線的軍人們深感憂慮,史達林本人也不相信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真能持久,他也渴望獲得第一手的情報資料。1941年5月5日,也就是史達林就任政論首腦的第二天,國家情報機構今領導人向他呈送一份秘密情報,情報說:
「來自德國空軍總部的消息稱,4月29日,希特勒在體育宮對青年軍官發表了講話,講話內容報紙沒有披露。希特勒說,最近將要發生一系列會讓許多人莫名其妙的事件。我們將要採取的措施都是國家所必需的,因為紅色愚氓正在昂首對著歐洲。這些消息來自於一些德國軍官,但有待進一步核實。」
毫無疑問,希特勒所說的紅色愚氓指的是什麼人,對史達林來說是不言而喻的。對這樣的消息,史達林不可能漠然置之,也不可能無所作為。
「紅軍的實力沒有削弱,
我們的現代化裝備已經夠用」
為了祝賀史達林就任新職,同時也為了讓軍界精英了解國際形勢和蘇聯的國防情況,5月5日晚,蘇聯領導人在克裡姆林宮為軍事院校畢業生和一些軍隊將領舉行了一次秘密招待會。出席招待會的除16所軍事院校和9所普通高校軍事系畢業生、教授和講師、高級軍事指揮機關的代表外,還有國防人民委員部領導人和黨的政治局委員。史達林挨著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和總參謀長朱可夫。招待會前,人們並不知道史達林是否會發表講話。蘇聯軍事院校總局局長斯米爾諾夫作了報告,蘇聯中央執委會主席加裡寧作了簡短致辭。然後,鐵木辛哥元帥請史達林作重要講話。
史達林的講話持續約40分鐘。他說:「同志們,你們3—4年前離開了軍隊,現在將要回到隊伍中去,但卻不了解軍隊。紅軍已經不是幾年前的樣子了。」這幾年,紅軍的確經歷了深層次衝擊、結構性調整和大規模人事變動。總參謀長、空軍司令和海軍司令四易其人。9位副國防人民委員、幾乎所有的軍區司令、許許多多的軍長、師長丟掉了職務,隨後失去性命。有4萬多軍官被清除出軍隊,其中只有1.2萬人(也就是1/4)後來得到平反,回到了部隊。軍事院校的許多教師和校長也被撤換了。這一切不能不影響到蘇聯軍事幹部的培養和軍事指揮的整體水平。那時,蘇軍指揮員中有24.6%的人畢業於各種速成班,12.4%的人根本沒有受過軍事教育。他們的優點在於愛國主義,相對年輕,但缺少作戰經驗,指揮年限不長,大部分指揮官任現職還不滿一年。
史達林這次講話非常精彩。作為最高統帥和政府首腦,他對蘇聯的國防狀況了如指掌。在分析軍事技術問題時,他不看稿子,嫻熟地援引各種數字和事實。他說:「3-4年前紅軍靠什麼來展現自己呢?步兵是軍隊的基本隊伍。它是用每次射擊後都要重裝子彈的步槍、手槍、機關槍、榴彈炮以及加農炮裝備起來的,這種炮彈的最初速度每秒不到900米。飛機飛行速度每小時400-500公裡。坦克甲板可以抵擋37毫米的大炮。我們一個師共有戰士近1.8萬人。我們的紅軍共有120個師。而現在,我軍共有300個師。這些師本身變小了,但更加機動,現在是1.5萬人。這些師有1/3是機械化師。在這100個師中,2/3是坦克師,1/3是摩化師。本年度內,軍隊還要裝備50萬輛拖拉機和載重汽車。」
在談到蘇聯紅軍的軍事裝備水平時,史達林躊躇滿志地告訴出席招待會的這些軍界精英:「我們有衝鋒陷陣的第一線坦克,也有抵禦步兵的第二、三線坦克。坦克的火力增大了。」談到炮兵時,史達林說:「以前大量增加榴彈炮。現代戰爭要求修改和提升加農炮的作用,打擊敵人的堡壘和坦克。要求直接瞄準射擊、炮彈最初飛行速度每秒1000米以上。加農炮部隊對我軍具有重大意義。」關於作戰飛機,史達林透露說:「我們已經擁有並且正在大量生產速度達每小時600-650公裡的飛機。這是第一線飛機。在戰爭條件下,要首先使用這種飛機。它們將為我們那些相對陳舊的伊-15、伊-16、伊-153(海鷗)和C型飛機掃清道路。」
尖銳批評蘇聯的軍事教育
對德法英軍隊進行比較分析
在這次講話中,史達林尖銳地批評了蘇聯軍事教育手段嚴重滯後的問題。他說:「我們的學校落後於軍隊,他們仍在使用舊裝備教學。」「不允許用舊裝備搞教學」。「用舊裝備教學,意味著造就落後的人才。造成這種落後局面的還有教學大綱。要知道,為了教育新人並按新的方式教學,應當修改教學大綱,而要做到這一點,還有許多事情要辦。我們的學校應該也能夠按照新的裝備重新組合教學指揮幹部,利用現代戰爭經驗。我們的學校正在落後。需要消除這種落後現象。」
史達林在講話中還詳盡地分析了當時正在緊張進行的歐洲戰事。他認為,希特勒之所以能取得軍事勝利,原因在於德國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中得出了正確結論,卓有成效地發展起軍事科學,重新武裝了軍隊,掌握了新的戰爭樣式。相反,法國人和英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卻不思進取,軍隊沒有得到國家和人民的支持,這就導致了1940年的軍事災難。在談到法國人對本國軍隊的輕蔑態度時,史達林指出:「沒有人關心軍隊,也沒有人為軍隊提供道義支持。人們開始把指揮官視為失意者,視為由於沒有工廠、銀行、商店而不得不去當兵的窮途末路者。就連姑娘們也不願嫁給軍人。」史達林最後這句話引起了紅軍指揮官們一片善意的笑聲,因為他們在蘇聯人民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在史達林看來,希特勒軍隊獲勝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盟軍方面沒有開闢出第二戰場。但是,「希特勒軍隊真的不可戰勝嗎?」史達林提出這一問題後隨即作了回答:「不。世界沒有也不曾有過不可戰勝的軍隊……從軍人的角度說,德軍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無論是坦克、炮兵還是空軍。德國的大部分軍隊正在失去戰爭初期曾經有過的後方。此外,德軍中出現了自吹自擂、驕傲自滿、狂妄自大現象,軍事思維沒有向前發展,不僅在軍事裝備方面落後於我國,在空軍方面,美國已開始超過德國……。德國人認為,他們的軍隊是最理想的、最精良的、最不可戰勝的。這是錯誤的。軍隊必須日復一日地加以完善。任何政治家、任何活動家,如果放縱自滿情緒,都可能遇到意外,就像法國所遭遇的災難一樣。」
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在這次講話中,史達林以異常明確的語言告誡在場的蘇聯軍人:「蘇聯同希特勒的戰爭不可避免。如果莫洛託夫和他的外交人民委員部能夠將戰爭爆發推遲兩三個月,那就是我們的幸運了。」
史達林反對籠統地談論和平
提議為即將到來的戰爭乾杯
這次招待會結束時,一部分軍官應邀留在克裡姆林宮參加宴會。宴會上,人們一個接一個地舉杯為史達林祝酒。史達林也頻繁舉杯,一再祝賀軍事院校的畢業生們圓滿地結束了學業,祝願騎兵、飛行員、坦克手、步兵和通訊兵們身體健康。
入夜時分,所有人都進入了亢奮狀態。這時,一位將軍提議為和平政策、為這一政策的締造者史達林乾杯。但出人意料的是,史達林竟抗議似地擺了擺手,一時弄得大家不知所措。一位宴會參加者半個世紀後回憶說,當時史達林滿面怒容,批評這位將軍「什麼都不懂」。他說:「我們是共產黨人,不是法西斯主義者。我們始終反對非正義戰爭,反對重新瓜分世界、奴役和剝削勞動人民的帝國主義戰爭,支持各國人民的自由和獨立,支持革命戰爭,支持各民族擺脫殖民主義壓迫,支持勞動人民擺脫資本主義剝削,支持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正義戰爭。德國試圖消滅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國家……根除成千上萬的勞動人民,而把活著的人們變成奴隸。只有同法西斯德國進行戰爭並在這場戰爭中取勝,才能拯救我們的祖國。我提議為戰爭、為戰爭中的進攻、為我們在這場戰爭中獲勝而乾杯。」
在蘇聯保留下來的黨務檔案中,史達林卷宗內保存了他5月5日在這個招待會上講話記錄,但非常簡短。關於和平政策的祝酒詞與上面所講述的差別很大。檔案中記載的是:「和平政策保證了我國的和平。和平事業是美好的事業。在我們的軍隊重新裝備起來並且補充了現代化戰爭手段之前,我們始終如一地執行了防禦性的政策。而現在,當我們改組了我國的軍隊並且配備了現代化戰爭所需要的技術裝備時,當我們已經變得強大而有力時,現在應當由防禦轉向進攻。在我們致力於自己的國防時,我們一定要以進攻的姿態採取行動,實行由防禦轉為進攻的政策。我們必須用進攻的精神來重新組織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宣傳鼓動、我們的報刊。紅軍是現代化的軍隊,而現代化的軍隊是進攻型的軍隊。」
透過史達林的這些言論,某些研究人員發現,史達林似乎有意在1941年夏季主動進攻德國。這種結論是站不住腳的。要想在7月份進攻敵人,5-6月份就應該進行總動員,在西部邊境組建人數超過敵軍的進攻性軍隊集群。這些任務中的任何一項都沒有解決。蘇軍不但沒有進行總動員,邊境軍區的軍人比敵人的有生力量幾乎少一半(290萬對550萬)。而且,一直拖到1941年5月15日,總參謀部才向政府提交一份例行的戰略部署方案。該方案指出:「德國的一些師在我國邊界附近集結,隨時可能發動突如其來的打擊。」為了防止此種情況發生,這份文件建議:「我們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給德國統帥部提供行動的藉口,不能以先發制人的方式打擊正在部署中的敵人,不能向德國軍隊發起攻擊。」
顯而易見,由於蘇聯軍隊指揮機關擔心蘇軍採取主動會為德國提供開戰理由,極力勸說史達林放棄了先發制人戰略。史達林雖然意識到戰爭已經迫在眉睫,但在蘇聯尚未作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他不想授人以柄,主動引發戰爭。因此,當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有一次向他提起關於進攻性行動的講話時,史達林解釋說,「我這樣說是為了鼓勵到會者的士氣,為了讓他們思考勝利,而不是像全世界的報紙那樣,渲染德軍的不可戰勝性。」
可能正是基於當時特別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史達林沒有下令進行軍隊總動員,也沒有命令邊境軍區的部隊進入戰略狀態。據說,史達林還警告過鐵木辛哥和朱可夫:「如果你們在邊境上刺激德國人,未經我們允許而調動部隊,小心丟掉腦袋。」不久,可悲的事情發生了:史達林和蘇聯軍事指揮機關雖然早就意識到戰爭隨時可能爆發,但卻沒有採取刻不容緩的應對措施。1941年6月22日德軍大舉入侵時,蘇聯遭到了難以估量的重大損失。
責任編輯/郎亞嬌 徐坤陽
作者:於洪君,察哈爾學會首席研究員、中國前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
來源:《當代世界》,2003-08
求分享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