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史達林敢於死守莫斯科,是盲目自信還是胸有成竹?都不客觀

2020-12-12 東北行營

莫斯科能夠否守住其實跟史達林的判斷沒有一毛錢關係,在極度危險的時間段,他所做的就是不停地給朱可夫和布爾加寧打電話詢問戰況,並且也做好了跟蘇聯政府一起撤往古比雪夫的準備。而他在莫斯科火車站的專列前,最後一刻之所以選擇留下來,是西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大將給出了最堅決的保證:德國人衝不進莫斯科。

實際上,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突擊矛頭「第二裝甲集群」決定放棄進攻,是在1941年12月5日的深夜,儘管它的突擊隊距離莫斯科最近的的只有24英裡(約38公裡),但是德國人已經無力再前進哪怕一步。古德裡安在設於俄國大文豪託爾斯泰別墅的司令部裡下令,各突擊隊回撤併轉入防禦:「對莫斯科的進攻失敗了,我們遭遇了敗績」。

而在此之前,整個莫斯科都是驚慌失措的,沒有人知道蘇軍能否抵擋得住德國人的坦克,當然也包括史達林。因為他不在前線,他不是統兵將領,他無法對戰役局勢作出準確的判斷,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史達林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就是給前線調去一切可能調動的部隊和力量。

在莫斯科保衛戰最關鍵的第二階段,蘇軍最高統帥部給西方面軍等部隊的增援,一共有30個新銳步兵師、6個坦克師、3個騎兵師和33個各類作戰旅,有效彌補了蘇軍的巨大戰損,並且首次使蘇軍的步兵師數量超過德軍,達到了1.2比1。而包克元帥的集團軍群,整個12月份只得到了一個師的援兵,簡直是杯水車薪。

所以德國人真的是強弩之末了,從越過布格河到衝到莫斯科郊外,其間整整有1000多公裡,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已經長途跋涉了五個多月,雖然一路上消滅了大批蘇軍,自身也必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到1941年12月5日為止,東線德軍已經損失了75萬兵員,約佔300多萬德軍的四分之一,尤其是戰鬥部隊損失比例更大。

所以朱可夫對守住莫斯科充滿信心的第一個原因,是基本了解了德軍面臨的窘境,他曾經親自審問了德軍俘虜,得知其一線步兵連普遍還剩下30到40人的兵力,這還不到滿編的五分之一;同時坦克也大部分損壞和趴窩,每個裝甲師只剩下30輛還能動彈的坦克,以古德裡安裝甲集群的主力第41摩託化軍為例,它的兩個裝甲師:「帝國師」和第10裝甲師已經損失官兵7582名,只剩滿額編制的40%!

第二個原因是德軍補給線的極度拉長和軍需嚴重不足,隨著對蘇聯國土的長距離深入,德軍的補給線自然大大被拉長,公路因雨雪變得泥濘難行,至於鐵路朱可夫說得更清楚:「德國人在莫斯科的失敗是因為他們沒能確保足夠的、規格合適的火車,以便將物資和預備隊不受冰雪和泥濘妨礙,大量運至前線」。換句話說,此時德國還有相當的後備力量和物資儲備,可是卻運不上來,那麼前線自然得不到有效補充、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由於蘇軍已經是在家門口作戰,莫斯科又是交通樞紐,所以在其周圍擁有全蘇條件最好、最完善的鐵路網,蘇軍的預備隊和物資可以源源不斷送達前線,其距離之近和耗時之短,是德國人難以望其項背的,而蘇德戰爭那是現代化鋼鐵戰爭,沒有大量的物資補給,這個仗沒法打。

第三個原因是德軍的空中力量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還是那句話,莫斯科已經是蘇聯腹地,城市和郊區森林裡密布高射炮部隊,附近地區擁有為數很多的永備和野戰機場,甚至配有可以加熱的機棚,所以戰機出勤率非常之高,整個莫斯科戰場上蘇軍飛機的數量是德軍的兩倍還多。相反,德軍的野戰機場既跟不上裝甲部隊的推進速度,這些簡易的機場同時也還受氣候的影響,所以基本失去了制空權,而沒有制空權的裝甲突擊顯然事倍功半。

第四個原因是德軍兩翼突破然後縱深合圍的戰術,確實沒能唬住朱可夫,這也是他能夠成為二戰蘇軍名將的重要原因:朱可夫在判斷出來德軍的主要突擊方向後,敢於從中央地段抽出兵力、及時投入預備隊在兩翼進行堅決阻擊。當然這麼幹是有風險的,即防線正面的兵力被削弱而趨於稀薄,但是朱可夫就敢這麼指揮,而德國人也確實只會沿用老一套辦法,結果撞得頭破血流。

因此,莫斯科會戰打到12月初的時候,蘇軍已經在部隊數量、物資彈藥補充、制空權的奪取和遏制敵軍戰術等幾大方面,均取得了相當的優勢,雖然是德軍繼續在進攻,但基本是硬著頭皮毫無勝算的在打,他們更多的是寄希望於蘇軍首先崩潰。

儘管個別部隊突擊到距離莫斯科很近的地方,但於大局已經無補,因為沒有後續力量可以投入了,而到了11月30日前後,完全了解局勢的朱可夫已經請求反攻,並且於12月6日正式實施,反攻是啥概念?敵我力量對比出現根本性改變了唄,這裡面我們乾脆都沒有討論眾所周知的天氣因素,寒冷也讓來自中歐的德國兵戰鬥力直線下降。

正是有朱可夫的判斷和保證,史達林才決定留下來指揮堅守莫斯科,才決定繼續舉行紅場閱兵,然後閱兵部隊直接開赴前線。至於說他什麼胸有成竹則有些誇張了,因為他也曾對實施反攻的條件半信半疑,所以最準確的詮釋應該是:心裡大致有譜。

相關焦點

  • 在1941年,史達林懷疑他想要挑起「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爭!
    在1941年,史達林懷疑他想要挑起「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爭!當希特勒於1940年12月決定反對蘇聯時,他忽略了俾斯麥關於入侵俄羅斯的舊警告,以及長期以來認為的兩場戰爭的危險。德國佔領烏克蘭在1918年在元帥赫爾曼·馮·艾希霍恩讓他總是好奇。重新控制這一領域將使德國自給自足,防止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重複英國的封鎖,從而阻止當時的結果造成的饑荒。在1941年的前六個月裡,史達林懷疑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想要挑起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爭,以拯救他被圍困的國家。
  • 二戰德軍為什麼不放棄基輔,直取莫斯科?
    朱可夫及一些前線將領,顯然比史達林更清楚1941年時德軍和蘇軍相比,在兵力、機動性、速度、裝備、後勤上全方位的絕對優勢,他們呼籲放棄基輔,在合圍形成之前撤離。連老紅軍布瓊尼都察覺到危險時,史達林還在猶豫,他被烏曼合圍嚇壞了,不想重演慌亂奔逃導致被全殲的一幕,遲遲不肯下令東撤,甚至乾脆讓朱可夫和布瓊尼靠邊站,換上了更聽話的元帥鐵木辛哥。
  • 俄媒:史達林之孫靠DNA驗明正身 其父為私生子-1941年 DNA檢測 私...
    原標題: 俄媒:史達林之孫靠DNA驗明正身 其父為私生子  東方網4月7日消息:俄媒稱,來自新庫茲涅茨克的尤裡·達維多夫今年3月提交的DNA檢測結果表明,其染色體與瓦西裡·朱加什維利的長子、蘇聯領袖之孫亞歷山大·布爾東斯基的染色體相似度為99.98%。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偉大的轉折點——莫斯科保衛戰
    每當我們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我相信即使對歷史不是很熟悉的人也能聯想到莫斯科保衛戰,這足以說明這場戰爭的地位與影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這場聞名遐邇的著名戰役。 莫斯科保衛戰又稱莫斯科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之一。這場戰爭從1941年10月開始一直到1942年1月結束。
  • 居功至偉還是罄竹難書?史達林的功過是非到底該作何評價?
    而史達林的鋼鐵意志最經典的體現是1941年莫斯科保衛戰。因為大清洗運動對蘇聯黨政軍系統的巨大衝擊,使蘇聯在面對納粹德國的閃擊時猝不及防,一潰千裡。僅僅4個月時間,蘇聯就損失了超過300萬軍隊,失去了15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淪陷了超過1/4的人口,武器裝備損失不計其數。
  • 除了紅場閱兵,莫斯科保衛戰前夕史達林還搞了什麼重大儀式?
    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莫斯科保衛戰前夕的紅場閱兵儀式。百萬德軍壓境的危急、漫天大雪的蒼涼、紅軍戰士奔赴戰場的悲壯,都令這場閱兵意義非同尋常。然而在這個關鍵時期,史達林為鼓舞軍民士氣所做的卻並不僅此而已,還有一項重要活動,也在這個關鍵節點秘密進行了。
  • 調兵遣將、謀篇布局,史達林指揮若定於「史詩般的戰役」
    為了史達林格勒,史達林雖然在努力調兵遣將,但一時間也難以抵擋德軍的進攻。1941年8月23日,德軍突破了蘇軍的防禦陣地,對史達林格勒進行狂轟濫炸,這座工業重鎮危在旦夕! 史達林接到坐陣史達林格勒的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的報告後,意識到了戰局的極其不利,隨即嚴令華西列夫斯基:死守史達林格勒,不得退後一步!
  • 二戰颱風行動,史達林為何不提前調朱可夫守莫斯科?北線也吃緊
    僅1941年6月到10月,蘇軍接連在西部邊境、基輔戰役損失一百多萬部隊,尤其是德軍發動「颱風行動」後,防禦莫斯科西面的蘇軍三個方面軍6個集團軍被全殲、3個集團軍被重創,58萬人被俘,僅有85000人逃出重圍。那麼,這場被稱為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朱可夫也擔任了後半部分總指揮,為何沒有扭轉蘇軍被圍殲的局面呢?
  • 1941年11月7日,蘇聯軍民創造了一個冬天的神話
    1941年11月7日,大雪紛飛。這一天,蘇聯軍民創造了一個冬天的神話。這個神話把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了莫斯科紅場。上午8點整,一個盛大的閱兵式在這裡舉行。參加閱兵式的坦克、大炮、汽車和每一個蘇聯軍人的雙肩和後背都披上了一層厚厚的白雪。
  • 蘇聯1941年冬季閱兵堪稱奇蹟,背後的悲壯卻超乎人們所想
    雖然當時蘇聯的領導人史達林到現在都是一位非常具有爭議的人物,但是他的豐功偉績也不可否認。而且他堅持完成的蘇聯1941年冬季閱兵堪稱奇蹟,背後的悲壯卻超乎人們所想。對蘇聯或者說俄羅斯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他們每年冬季都會舉行閱兵儀式,來紀念歷史上的十月革命。
  • 1941年12月:二戰真正轉折點
    文章稱,有人認為二戰形勢在1944年的諾曼第登陸之後發生了逆轉,也有人認為是1942年到1943年冬天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導致二戰形勢轉變,事實上二戰轉折點發生在1941年12月的蘇聯,更具體地說是莫斯科西部的荒原上。正如德國一位蘇德戰爭歷史專家描述的那樣,「紅軍的這次勝利毫無疑問是整個世界大戰的最大轉折點」。
  • 莫斯科舉行閱兵紀念1941年紅場閱兵78周年
    11月7日,士兵在俄羅斯莫斯科紅場參加紀念1941年紅場閱兵78周年閱兵。1941年11月7日舉行的莫斯科紅場閱兵式具有歷史意義。當時,蘇聯正處於衛國戰爭最艱難階段,納粹德國軍隊兵臨莫斯科城下。蘇聯士兵參加完紅場大閱兵後,直接開赴幾十公裡外的莫斯科郊外與侵略者作戰。新華社發(亞歷山大 攝)11月7日,士兵在俄羅斯莫斯科紅場參加紀念1941年紅場閱兵78周年閱兵。新華社發(西尼岑 攝)11月7日,士兵在俄羅斯莫斯科紅場參加紀念1941年紅場閱兵78周年閱兵。
  • 二戰初期史達林為何看不起德國軍隊,原來是蘇聯真的太強大!
    很多關於二戰的文獻資料,都記載說,邱吉爾事前曾向史達林發出警告,說希特勒準備在1941年6月對蘇聯發動突然進攻。1941年5月12日,蘇聯間諜、納粹軍官理察·佐爾格也向莫斯科報告希特勒準備進攻蘇聯。史達林在1934年的蘇共十七大上就發表過這樣一段重要講話:「法西斯主義在德國取得勝利,復仇思想佔了上風,使歐洲的關係尖銳化了;日本和德國退出國際聯盟,更加推動了軍備的擴充和帝國主義戰爭的準備。」但是史達林並不害怕德國,因為他非常自信。
  • 二戰莫斯科戰役勝利後,蘇軍為何不發起列寧格勒反攻?因勢而謀
    可是,人們對德軍在這場戰鬥中的表現似乎並不認可,因為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北方集團軍群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圍城然後撤退拆分為庫爾蘭集團。其實,它的意義遠不止這些。第一,列寧格勒是蘇聯紅色之都,這是一場信心和意志之戰。德軍之所以重視列寧格勒,就是因為除了莫斯科是蘇聯心臟地位外,列寧格勒一直是十月革命的聖地。
  • 史達林在處決巴普洛夫的判決書上,劃掉七個字,說出七個字!
    1941年,年僅44歲的巴甫洛夫與年長其一歲的朱可夫同時晉升大將並擔任重要軍區司令員,朱可夫在基輔特別軍區,巴甫洛夫在西部特別軍區。 1941年6月21日,巴巴羅薩行動前夜,蘇聯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正在明斯克一家軍官俱樂部觀看一部喜劇,正看得津津有味時,參謀著急火燎趕來報告:德軍在邊界挑釁了!
  • 處決大將巴甫洛夫,史達林劃掉判決書上7個字,又說出7個字
    1941年,年僅44歲的巴甫洛夫與年長其一歲的朱可夫同時晉升大將並擔任重要軍區司令員,朱可夫在基輔特別軍區,巴甫洛夫在西部特別軍區。 1941年6月21日,巴巴羅薩行動前夜,蘇聯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正在明斯克一家軍官俱樂部觀看一部喜劇,正看得津津有味時,參謀著急火燎趕來報告:德軍在邊界挑釁了!
  • 朱可夫作為蘇聯統帥部代表,為什麼會失去「大元帥」史達林信任?
    1945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勝利閱兵儀式。閱兵首長由朱可夫擔任,同時朱可夫被委任為四國對德管制委員會中蘇方最高長官,協調各國對德國問題的處理。這一切都在說明,朱可夫的聲望達到了極點。在蘇聯的各大媒體中,把朱可夫在二戰的功績進行各種吹捧。仿佛二戰時,蘇聯衛國的勝利,都是朱可夫一個人打的。
  • 史達林事後無比自責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550萬軍隊入侵蘇聯。在成功實施北部突襲列寧格勒後,德軍開始大舉進攻莫斯科和基輔方向。事實上,一旦缺少機械化部隊,不論是兵力投放、撤退,還是運輸補給,都成了令指揮者頭疼的大問題。戰場上的許多戰機,來得快去得也快,不論是進攻還是撤退,沒有足夠的機械化部隊,根本無法保證這支百萬大軍的行動速度。
  • ...使美日提前開戰-斯涅克 1941年 法屬印度支那 美日關係 蘇聯...
    1941年初,在經過精心準備後,蘇聯情報人員帕夫洛夫被派往美國與懷特會面。帕夫洛夫把要點寫在便條上,督促懷特向美國政府推銷。這些要點基本上是史達林當初口授的對日照會,其中包括敦促日本立即全部從中國撤軍。  從1941年春開始,美日開始長達8個月的談判。然而7月份,日軍進攻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威脅菲律賓,美國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和石油禁運。
  • 堪稱是史達林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戰,70萬人在戰線消失
    但是事情的發展卻出乎大家的意料,芬軍的防禦線似乎牢不可破,蘇軍無數次的猛攻都毫無成效,而在經歷了幾個月的戰火洗禮以後,芬軍才漸漸支撐不下去了,先選擇是戰略性後退,之後又向蘇聯議和,最後還是因為敵眾我寡,只好籤署了與蘇聯的停戰書,滿足了蘇聯的一切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