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有4個戰役焦點,第一是列寧格勒保衛戰,牽制了德軍北方集團軍群872天最終解圍;第二是莫斯科戰役,蘇軍打破了德軍閃擊戰不可戰勝的神話;第三是史達林格勒戰役,使蘇德雙方形成戰略相持局面;第4是庫爾斯克戰役,促使蘇軍從戰略防禦向戰略進攻的大反轉。在這4場大的戰役中,唯有列寧格勒戰役在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後,蘇軍有反攻的時機,可史達林為何沒有利用呢?
首先,列寧格勒戰役,牽製作用大於戰役結果,蘇德雙方想到了一塊
列寧格勒戰役總共打了872天,成為二戰歷史上圍城戰鬥的最長紀錄。可是,人們對德軍在這場戰鬥中的表現似乎並不認可,因為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北方集團軍群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圍城然後撤退拆分為庫爾蘭集團。其實,它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第一,列寧格勒是蘇聯紅色之都,這是一場信心和意志之戰。德軍之所以重視列寧格勒,就是因為除了莫斯科是蘇聯心臟地位外,列寧格勒一直是十月革命的聖地。德軍統帥甚至來到普斯科夫前線親自督戰,揚言佔領列寧格勒第一、頓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足見德國把列寧格勒看得比莫斯科還重要。正因為德軍把列寧格勒作為打擊蘇聯軍民的信心來重視,蘇聯更不能放棄該城,因此守城軍民的信心和意志成為蘇軍戰勝德軍的首選。
第二,列寧格勒是防禦芬軍南下的戰略要衝,蘇德雙方都想利用。德軍之所以在三路進攻蘇聯大軍中,北方集團軍群的兵力部署得最少,就是想通過打通列寧格勒通道,使芬軍南下匯合。對於這個企圖,蘇軍同樣了如指掌,早在1939年冬季戰爭中,蘇軍就是防備德軍可能從卡累利阿地峽進攻,才選擇把這個通道搶在手中。
第三,列寧格勒是莫斯科北方門戶,對莫斯科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德軍閃擊蘇聯第一站,將列寧格勒作為首選,就是想先佔領此城,然後南下與中央集團軍群南北夾擊佔領莫斯科。所以,在戰鬥打響前,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北上支援,企圖快速結束戰鬥好對莫斯科形成合圍,但這一戰役意圖被蘇軍識破。而對於蘇軍來說,在基輔戰役失利以後,決不會再讓北線陷於德軍手中,因此,史達林組建列寧格勒方面軍,就是為了加強這裡的防守。
從這個層面講,列寧格勒的爭奪,其牽製作用不僅是在軍事方面,在政治和其它各個方面都是雙方爭奪的焦點。從戰略意圖上,雙方都想到了一塊,只是一個攻一個防的不同。
其次,列寧格勒戰役,是德軍給史達林開闢的第二戰場,戰略意義重大
一些二戰愛好者疑問,既然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勝利,蘇軍在朱可夫領導下早已建起了拉多湖生命通道,蘇軍為何不趁勝打響列寧格勒反擊戰呢?
第一,列寧格勒是史達林心目中的第二戰場,列寧格勒穩莫斯科就穩。1941年夏天,德軍發動蘇德戰爭以後,由於史達林和蘇軍防禦準備不足,致使蘇軍遭受重大損失,史達林一度曾焦慮蘇軍能不能守住莫斯科的問題,也是此時,史達林最迫切希望盟軍在西線開闢第二戰場。因此,列寧格勒戰場形成膠著狀態,客觀上就成為史達林心目中的第二戰場,守住列寧格勒,就守住了北方陣線的安全。
第二,守住列寧格勒,蘇軍可以起到一箭雙鵰的目的。一方面,列寧格勒可以牽制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南下合圍莫斯科;另一方面,蘇軍可以防止芬軍趁機南下增加德軍力量。而且北方戰線的蘇聯地形,並不對德軍的閃擊進攻帶來優勢,對蘇軍的防禦相對要容易一些。
第三,不解決勒熱夫德軍之敵,莫斯科戰役不算最終結束。莫斯科戰役還沒結束之機,德軍中央集群就開始向西撤退,當時史達林一方面要向盟軍宣示莫斯科已被蘇軍牢牢控制在手中,好從英美手中要來援助;另一方面,不將勒熱夫-瑟喬夫卡的德軍攆走,莫斯科戰役不算最後結束,這也是蘇軍不能迅速在列寧格勒發起反攻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拉多加湖通道的利用,客觀上也使守城蘇軍有了一線生機。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佔領列寧格勒未果,反而將戰役打成了僵持局面,不僅使北方集團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還讓蘇軍視為第二戰場加以利用,不得不說,這個結果是德軍統帥部最不願看到的。
再次,列寧格勒戰役,巴巴羅薩計劃的敗筆之作,蘇軍因勢而謀順勢而為
人們一直在討論,德軍閃擊蘇聯該不該三路出擊?既然德軍統帥部將列寧格勒作為首選進攻目標,為什麼不加派重兵先行攻佔呢?
第一,德軍將希望寄托在芬軍身上。列寧格勒芬軍有沒有發揮作用?當然有,但並沒完全出力。蘇聯與芬蘭的領土矛盾由來已久,蘇芬戰爭雖然蘇聯慘勝,但芬蘭並不想與蘇聯積怨太深,他僅僅是依靠德軍進攻蘇聯之機把領土收復回來而已,因此,當德軍全力進攻列寧格勒時,芬軍卻收復失地後停滯不前了,客觀上也讓蘇軍減少了一些壓力。
第二,莫斯科的誘惑使德軍顧此失彼。從戰術層面講,德軍在莫斯科戰役發起前佔領列寧格勒完全有希望的。一方面,曼施坦因率領第56裝甲軍勢如破竹,雖然在使用裝甲優勢上有些失誤,錯誤地將其作為步兵來用,但畢竟離列寧格勒城不遠了。另一方面,由北方集群的第4裝甲集團墊底,又有中央集團的援兵北上支援,整個形勢對德軍有利在先。可惜的是,德軍統帥部野心太大,妄圖北中南三線開花,將曼施坦因調往克裡米亞,又將北線所有裝甲部隊調往莫斯科前線,致使列寧格勒進攻前功盡棄。
第三,列寧格勒戰役,巴巴羅薩計劃籌劃不周。德軍閃擊戰在蘇德戰爭中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僅僅是在莫斯科戰役之前的4個月有效。但在攻城戰上,以快速打擊為優勢的裝甲突擊,顯然在蘇德戰場發揮不了作用。而作為在列寧格勒戰役中,德軍的閃擊戰更是出現裝甲當作步兵用,後援兵力和保障不足等難題。同時,巴巴羅薩計劃用幾個月佔領莫斯科的企圖完全是紙上談兵,列寧格勒戰役也成為其敗筆之作。
總結:列寧格勒戰役,雖然蘇聯軍民付出了巨大的損失,但換來的卻是衛國戰爭的勝利和對莫斯科城的北方拱衛。從戰略上講,它使德軍三路大軍有一路失去進攻意義;從戰術上講,德軍的快速閃擊戰變成了持久消耗戰,對於兵員補充和國防潛力佔優勢的蘇聯來說,無疑勝利的天平倒向了蘇方。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列寧格勒保衛戰》
精彩推薦:二戰蘇德戰爭,史達林為何能迅速扭轉戰場不利局面?及時糾正失誤
二戰堡壘計劃,曼施坦因為何在取消行動後還要進攻?死馬當活馬醫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3戰瓦圖京不敵對手,強中自有強中手
二戰列寧格勒戰役,北方集團軍群3次增兵攻城,為何都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