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羅薩計劃」實行以後,德軍迅速佔領蘇聯大片領土,至1941年7月10日,德軍完成了戰略性突破任務,逼近了第聶伯河。蘇軍遭受重大損失,節節後退,在被迫退卻的過程中,蘇聯統帥部鑑於全線失利的情況下,決心轉變戰略指導思想,修改作戰計劃,由企圖實施戰略進攻改為實施戰略防禦,以達到「遲滯、疲憊、削弱」德軍,贏得組建和集結戰略預備隊的時間之目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打響的。
列寧格勒保衛戰
德軍入侵蘇聯後,希特勒就一再強調要攻佔「布爾什維克主義的發祥地列寧格勒」,並叫囂一定要將這座城市「從地球上抹掉。」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和芬蘭東南集團軍以及卡累利阿集團軍企圖從南面和北面向列寧格勒進攻。為此,希特勒對萊布元帥委以重任,甚至將「中央集團軍群」的坦克第三集群也撥給了「北方集團軍群。」這時,萊布手中幾乎掌握了38個師的精銳部隊,他意氣風發,劍指列寧格勒。
與之作戰的蘇軍是北方面軍和西北方面軍,有47個師又3個旅,他們決定堅守列寧格勒,牽制和消耗德軍,穩定西北戰場,以減輕莫斯科方向蘇軍的壓力,然後伺機轉入反攻。
戰役就在這兩支軍隊之間打響了。
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德軍的機械化部隊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儘管還是在野外打的陣地戰,但是裝備優於蘇軍的德國人這次並沒有佔到便宜,反而被蘇軍第11集團軍實施了反突擊,德軍坦克8師、摩託化3師遭受重創。
為確保「列寧格勒戰役」的勝利,希特勒再次增援了重兵,他將第16集團軍從東南迂迴列寧格勒,企圖與北進的芬蘭軍團會合。在這種情況下,蘇軍34集團軍和11集團軍儘管盡力抵擋,但最終沒有擋住德軍,列寧格勒面臨著被合圍的危險。
1941年9月10日,一個讓德國人做噩夢的蘇聯人到達列寧格勒,他就是朱可夫大將。朱可夫到達戰場後,採取了緊急措施,加強了城防,以高炮平射代替反坦克炮,並命令所有艦船集中火力打擊普爾科沃高地的42集團軍,重新構建縱深梯次的防禦,並埋設了大量地雷。到9月底時,德軍奪取列寧格勒的計劃仍未實現,蘇聯的防線趨於穩定。
11月18日,德軍突然攻陷季赫溫,切斷了蘇聯內地通往拉多加湖的唯一鐵路幹線。為打破德軍合圍,蘇軍又投入了9個步兵師和2個坦克師,於12月17日發動了「季赫溫進攻戰役」,重創了德軍10個師,戰線向前推了120公裡,恢復了季赫溫—沃爾霍夫鐵路交通,大大緩解了列寧格勒的困境,同時配合了蘇軍在莫斯科的反攻。
這次戰役結束後,雙方態勢是:德軍佔據了波羅的海沿海地區以及洛夫哥羅德等幾個城市,由陸路封鎖了列寧格勒;而蘇軍則將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以及莫斯科、列寧格勒打通,維持著整個列寧格勒戰役所需的物資。
希特勒這個時候,認為攻打莫斯科的意義要大於列寧格勒,所以將北方集團軍群的機動部隊和第8航空兵團調往莫斯科。於是德軍再也沒有能力再對列寧格勒發動大型戰役,而蘇軍也沒有辦法將其全部擊潰,就這樣雙方小戰役不斷,蘇軍堅守列寧格勒882天,一直到1944年8月10日,才最終取得了「列寧格勒保衛戰」的勝利。
為何德軍打不下一個列寧格勒?
列寧格勒當時有三百多萬人口,是蘇聯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文化和工業中心,同時還是重要的海港和鐵路交通樞紐,波羅的海艦隊也是場面駐守在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德軍與蘇軍的攻守都是看重了其地理位置的優勢,然而面對裝備不如自己的蘇軍,德軍圍困了列寧格勒882天卻仍然沒有拿下來,這是為何呢?
蘇聯有國際社會的援助,而德國的盟友卻是拖累。在德國入侵蘇聯後,蘇聯展開了外交攻勢,同一切反法西斯國家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爭取國際援助。如1941年7月至8月,蘇聯先後與英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籤訂了反法西斯戰爭中共同行動的協定;與美國籤訂了軍事經濟互助協定,使得美國《租借法案》擴大應用於蘇聯。截止1941年底,美英共援助蘇聯873架飛機、669輛坦克、301支反坦克炮以及超過6000噸的其他裝備物資,這些國際支援對蘇軍堅守列寧格勒起到一定作用。
而反觀德國,其盟友義大利幫不上忙也就算了,反而攻打希臘時遭受重挫,希特勒不得分兵去救援,打消了希特勒繼續增兵列寧格勒的計劃。
蘇軍最高統帥部及時調整戰略思想,改組軍隊架構,增強軍隊後勤保障,並讓國民經濟體制服務於戰爭。1941年7月10日,蘇軍最高統帥部成立了「中間戰略領導機關」,同時為了適應軍事行動和便於指揮等因素,逐步改革了軍隊的組織架構,集團軍逐漸向小型化過渡,撤銷了龐大的編制,為戰場指揮提供了便利。同時為了改善軍隊的物資保障,組建了後勤部和設立了後勤部長等職位,大批經濟專業人士加入到部隊之中,加速了後方的經濟建設,以保障後勤供應。
不言而喻,當蘇軍決定要戰略防禦作戰時,國民經濟的任務則是轉入戰時軌道,動員工業、農業和人力,集中全力發展軍工產業成為首要任務,所以這才有了蘇聯「工業企業東遷」的計劃。這個龐大的經濟計劃搬遷了1523個大型企業,疏散人員1000多萬人,為保障整個「衛國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戰爭支援的潛力,蘇聯要遠遠強於德國。自從人類進入熱武器時代後,戰爭支援成為決定戰爭勝敗的重要標準。蘇軍靠著戰略縱深可以源源不斷獲得補充兵員,僅在1941年7月至11月之間,蘇軍在列寧格勒地區就組建了13個民兵師,而德軍的主力部隊「北方集團軍群」卻是打一個少一個,此消彼長,蘇軍在強大的戰爭支援下,後期的反守為攻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而蘇聯軍隊的戰鬥意志力也是戰爭支援的一種,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看來,除了開始蘇聯軍隊被打了個猝不及防,其他時間的蘇聯軍隊表現得可圈可點,尤其在列寧格勒在被圍困期間,軍民的糧食和燃料供應情況急劇惡化,他們在敵人封鎖之中度過寒冬,忍受了一切艱難困苦,經受了最嚴峻的考驗,這才迎來了最終的大反攻。
希特勒的戰略決策失誤,間接成全了列寧格勒保衛戰的勝利。在列寧格勒處於德軍封鎖之下時,蘇軍儘管有多達七十多萬的部隊在該地區,但物資的缺乏和裝備的落後都成為制約他們發揮戰鬥力的重要因素。此時希特勒只需把莫斯科的兵力調動一部分便可完全切斷列寧格勒的生命補給站,然而恰恰相反,他不僅沒有調動其布置在莫斯科的「中央軍群」任何一支部隊,反而從北方集團軍群抽調兵力加強了莫斯科的進攻。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既沒有攻下莫斯科,也沒有拿下列寧格勒,讓德軍之前的優勢瞬間化為泡影。
然而希特勒的戰略失誤並不僅僅如此。在義大利進攻巴爾幹半島失利後,義大利軍隊雖然無力推進,但守護原有的防線還是沒問題的,並且當時的保加利亞也成為「軸心國」的一員,他們之間在該地區實際上已經佔據了一定的優勢。然而此時的希特勒竟然將原準備進攻蘇聯的精銳部隊12集團軍調往巴爾幹地區,這支軍隊擁有著著名的德軍第7空降師,這與抽調北方軍團群的機動部隊和航空兵團形成了「抽血效應」,無疑為北方軍團群攻打列寧格勒增加了難度。
結語:
所以當德軍的機械化部隊面對列寧格勒蘇軍的頑強抵抗,他們擅長的「閃電戰」失去了作戰條件,而被迫成為步兵攻堅戰時,後果可想而知,即便德軍裝備再好、戰鬥意志再強,也不敵一個有著巨大戰爭潛力的蘇聯。1944年,隨著列寧格勒150萬人的死亡,蘇軍展開了反攻,這標誌著蘇聯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取得最終勝利,它對蘇德戰場的形勢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此之後蘇聯從戰略防禦重新轉入戰略反攻,法西斯德國的統治已危如累卵。
參考資料:《蘇德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列寧格勒保衛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