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軍打了列寧格勒882天,為何最終卻沒能打下來?

2020-12-09 輕言留史

「巴巴羅薩計劃」實行以後,德軍迅速佔領蘇聯大片領土,至1941年7月10日,德軍完成了戰略性突破任務,逼近了第聶伯河。蘇軍遭受重大損失,節節後退,在被迫退卻的過程中,蘇聯統帥部鑑於全線失利的情況下,決心轉變戰略指導思想,修改作戰計劃,由企圖實施戰略進攻改為實施戰略防禦,以達到「遲滯、疲憊、削弱」德軍,贏得組建和集結戰略預備隊的時間之目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打響的。

列寧格勒保衛戰

德軍入侵蘇聯後,希特勒就一再強調要攻佔「布爾什維克主義的發祥地列寧格勒」,並叫囂一定要將這座城市「從地球上抹掉。」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和芬蘭東南集團軍以及卡累利阿集團軍企圖從南面和北面向列寧格勒進攻。為此,希特勒對萊布元帥委以重任,甚至將「中央集團軍群」的坦克第三集群也撥給了「北方集團軍群。」這時,萊布手中幾乎掌握了38個師的精銳部隊,他意氣風發,劍指列寧格勒。

與之作戰的蘇軍是北方面軍和西北方面軍,有47個師又3個旅,他們決定堅守列寧格勒,牽制和消耗德軍,穩定西北戰場,以減輕莫斯科方向蘇軍的壓力,然後伺機轉入反攻。

戰役就在這兩支軍隊之間打響了。

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德軍的機械化部隊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儘管還是在野外打的陣地戰,但是裝備優於蘇軍的德國人這次並沒有佔到便宜,反而被蘇軍第11集團軍實施了反突擊,德軍坦克8師、摩託化3師遭受重創。

為確保「列寧格勒戰役」的勝利,希特勒再次增援了重兵,他將第16集團軍從東南迂迴列寧格勒,企圖與北進的芬蘭軍團會合。在這種情況下,蘇軍34集團軍和11集團軍儘管盡力抵擋,但最終沒有擋住德軍,列寧格勒面臨著被合圍的危險。

1941年9月10日,一個讓德國人做噩夢的蘇聯人到達列寧格勒,他就是朱可夫大將。朱可夫到達戰場後,採取了緊急措施,加強了城防,以高炮平射代替反坦克炮,並命令所有艦船集中火力打擊普爾科沃高地的42集團軍,重新構建縱深梯次的防禦,並埋設了大量地雷。到9月底時,德軍奪取列寧格勒的計劃仍未實現,蘇聯的防線趨於穩定。

11月18日,德軍突然攻陷季赫溫,切斷了蘇聯內地通往拉多加湖的唯一鐵路幹線。為打破德軍合圍,蘇軍又投入了9個步兵師和2個坦克師,於12月17日發動了「季赫溫進攻戰役」,重創了德軍10個師,戰線向前推了120公裡,恢復了季赫溫—沃爾霍夫鐵路交通,大大緩解了列寧格勒的困境,同時配合了蘇軍在莫斯科的反攻。

這次戰役結束後,雙方態勢是:德軍佔據了波羅的海沿海地區以及洛夫哥羅德等幾個城市,由陸路封鎖了列寧格勒;而蘇軍則將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以及莫斯科、列寧格勒打通,維持著整個列寧格勒戰役所需的物資。

希特勒這個時候,認為攻打莫斯科的意義要大於列寧格勒,所以將北方集團軍群的機動部隊和第8航空兵團調往莫斯科。於是德軍再也沒有能力再對列寧格勒發動大型戰役,而蘇軍也沒有辦法將其全部擊潰,就這樣雙方小戰役不斷,蘇軍堅守列寧格勒882天,一直到1944年8月10日,才最終取得了「列寧格勒保衛戰」的勝利。

為何德軍打不下一個列寧格勒?

列寧格勒當時有三百多萬人口,是蘇聯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文化和工業中心,同時還是重要的海港和鐵路交通樞紐,波羅的海艦隊也是場面駐守在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德軍與蘇軍的攻守都是看重了其地理位置的優勢,然而面對裝備不如自己的蘇軍,德軍圍困了列寧格勒882天卻仍然沒有拿下來,這是為何呢?

蘇聯有國際社會的援助,而德國的盟友卻是拖累。在德國入侵蘇聯後,蘇聯展開了外交攻勢,同一切反法西斯國家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爭取國際援助。如1941年7月至8月,蘇聯先後與英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籤訂了反法西斯戰爭中共同行動的協定;與美國籤訂了軍事經濟互助協定,使得美國《租借法案》擴大應用於蘇聯。截止1941年底,美英共援助蘇聯873架飛機、669輛坦克、301支反坦克炮以及超過6000噸的其他裝備物資,這些國際支援對蘇軍堅守列寧格勒起到一定作用。

而反觀德國,其盟友義大利幫不上忙也就算了,反而攻打希臘時遭受重挫,希特勒不得分兵去救援,打消了希特勒繼續增兵列寧格勒的計劃。

蘇軍最高統帥部及時調整戰略思想,改組軍隊架構,增強軍隊後勤保障,並讓國民經濟體制服務於戰爭。1941年7月10日,蘇軍最高統帥部成立了「中間戰略領導機關」,同時為了適應軍事行動和便於指揮等因素,逐步改革了軍隊的組織架構,集團軍逐漸向小型化過渡,撤銷了龐大的編制,為戰場指揮提供了便利。同時為了改善軍隊的物資保障,組建了後勤部和設立了後勤部長等職位,大批經濟專業人士加入到部隊之中,加速了後方的經濟建設,以保障後勤供應。

不言而喻,當蘇軍決定要戰略防禦作戰時,國民經濟的任務則是轉入戰時軌道,動員工業、農業和人力,集中全力發展軍工產業成為首要任務,所以這才有了蘇聯「工業企業東遷」的計劃。這個龐大的經濟計劃搬遷了1523個大型企業,疏散人員1000多萬人,為保障整個「衛國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戰爭支援的潛力,蘇聯要遠遠強於德國。自從人類進入熱武器時代後,戰爭支援成為決定戰爭勝敗的重要標準。蘇軍靠著戰略縱深可以源源不斷獲得補充兵員,僅在1941年7月至11月之間,蘇軍在列寧格勒地區就組建了13個民兵師,而德軍的主力部隊「北方集團軍群」卻是打一個少一個,此消彼長,蘇軍在強大的戰爭支援下,後期的反守為攻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而蘇聯軍隊的戰鬥意志力也是戰爭支援的一種,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看來,除了開始蘇聯軍隊被打了個猝不及防,其他時間的蘇聯軍隊表現得可圈可點,尤其在列寧格勒在被圍困期間,軍民的糧食和燃料供應情況急劇惡化,他們在敵人封鎖之中度過寒冬,忍受了一切艱難困苦,經受了最嚴峻的考驗,這才迎來了最終的大反攻。

希特勒的戰略決策失誤,間接成全了列寧格勒保衛戰的勝利。在列寧格勒處於德軍封鎖之下時,蘇軍儘管有多達七十多萬的部隊在該地區,但物資的缺乏和裝備的落後都成為制約他們發揮戰鬥力的重要因素。此時希特勒只需把莫斯科的兵力調動一部分便可完全切斷列寧格勒的生命補給站,然而恰恰相反,他不僅沒有調動其布置在莫斯科的「中央軍群」任何一支部隊,反而從北方集團軍群抽調兵力加強了莫斯科的進攻。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既沒有攻下莫斯科,也沒有拿下列寧格勒,讓德軍之前的優勢瞬間化為泡影。

然而希特勒的戰略失誤並不僅僅如此。在義大利進攻巴爾幹半島失利後,義大利軍隊雖然無力推進,但守護原有的防線還是沒問題的,並且當時的保加利亞也成為「軸心國」的一員,他們之間在該地區實際上已經佔據了一定的優勢。然而此時的希特勒竟然將原準備進攻蘇聯的精銳部隊12集團軍調往巴爾幹地區,這支軍隊擁有著著名的德軍第7空降師,這與抽調北方軍團群的機動部隊和航空兵團形成了「抽血效應」,無疑為北方軍團群攻打列寧格勒增加了難度。

結語:

所以當德軍的機械化部隊面對列寧格勒蘇軍的頑強抵抗,他們擅長的「閃電戰」失去了作戰條件,而被迫成為步兵攻堅戰時,後果可想而知,即便德軍裝備再好、戰鬥意志再強,也不敵一個有著巨大戰爭潛力的蘇聯。1944年,隨著列寧格勒150萬人的死亡,蘇軍展開了反攻,這標誌著蘇聯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取得最終勝利,它對蘇德戰場的形勢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此之後蘇聯從戰略防禦重新轉入戰略反攻,法西斯德國的統治已危如累卵。

參考資料:《蘇德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列寧格勒保衛戰》等

相關焦點

  • 二戰莫斯科戰役勝利後,蘇軍為何不發起列寧格勒反攻?因勢而謀
    二戰蘇德戰爭,有4個戰役焦點,第一是列寧格勒保衛戰,牽制了德軍北方集團軍群872天最終解圍;第二是莫斯科戰役,蘇軍打破了德軍閃擊戰不可戰勝的神話;第三是史達林格勒戰役,使蘇德雙方形成戰略相持局面;第4是庫爾斯克戰役,促使蘇軍從戰略防禦向戰略進攻的大反轉。在這4場大的戰役中,唯有列寧格勒戰役在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後,蘇軍有反攻的時機,可史達林為何沒有利用呢?
  • 二戰德軍打蘇聯為何傻乎乎穿著單衣?德國人:原因就3個字
    到了1941年10月,基輔失守,列寧格勒陷入重圍,德軍裝甲部隊甚至已經前進到了距離莫斯科僅幾十公裡的地方,如果戰局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的推進,蘇聯戰敗只是時間問題。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為何沒有殲滅庫爾蘭集團?留著扛木頭
    由於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任務相對南線和中線要輕一些,德軍配置給北線的兵力和裝備也是相對弱小一些。加上老勒布元帥又按部就班的指揮,致使北線進攻進度緩慢,德軍統帥不得不親臨前線督戰,但收效甚微,列寧格勒進攻戰役變成了長達900天的圍城戰役。從這時起,北方集團軍群的作用僅僅體現在牽制蘇軍北線兵力不能南下增援上。
  • 朱可夫回憶二戰:列寧格勒無比艱難!勝利天平因何反轉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描述了當時列寧格勒的軍備狀況:「許多艦炮從軍艦上拆卸下來(列寧格勒是蘇聯當時的軍艦製造工業中心),架設在地面上。就連有著40年艦齡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艦炮也被拆卸下來,架設在地面上。這艘阿芙樂爾號曾經在1917年11月爆發的十月革命中炮擊冬宮,迫使臨時政府投降。」
  • 二戰中,所向無敵的納粹德軍為何會最終失敗?「十大」原因說明了問題
    客觀地講,二戰確實是納粹德國最精彩的一場表演,無論是兵員素質還是軍事將領,都毫無疑問是世界各國中最頂尖的存在,二戰中世界排名前幾位的名將大都出自納粹德國陣營,像有「帝國之鷹」之稱的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裡安,以及卡爾·鄧尼茨、龍德施泰特、費多爾·馮·博克等,每個人都是無敵一樣的存在,納粹德國的士兵素質就更不用說了,是當時世界上單兵素質最高的
  • 十二部關於列寧格勒保衛戰的二戰電影,提醒世人勿忘歷史
    列寧格勒保衛戰在蘇德戰場上的戰略地位雖然沒有莫斯科、史達林格勒、庫爾斯克等幾次會戰那麼重要,但卻也是二戰史上值得紀念的悲壯一頁,為了保衛這座以蘇俄導師命名的城市和與之毗鄰的波羅的海艦隊海軍基地,當地守軍在面臨德軍包圍和封鎖的情況下,至死不退,困守孤城900天,有80萬平民在這期間因飢餓和營養不良而去世!
  •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說了兩件事,一件是莫斯科戰役,德軍為什麼不燒木頭取暖?一件是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同樣遇到嚴寒,為什麼還是凍死那麼多?
  • 曾經戰無不勝的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為何最後屢屢戰敗?輸在了哪?
    今天咱們聊的這個話題,來源於一位網名叫「邦邦」的觀眾在我後臺留言提的問題,他說:「葦哥您好,我是一個大學生,從小就特別喜歡二戰的歷史,您能不能抽空講一下各國坦克的對比呀!除了數量和補給方面,德軍裝甲部隊到底輸在哪了呀!」關於二戰時期各國坦克的橫向對比,其實真的沒辦法比,也沒辦法搞個排行榜。
  • 二戰中德軍唯一一支魔鬼部隊,以一比一千的代價,成為蘇軍噩夢
    二戰中德軍一向是所向披靡,尤其是德法交戰,當時法國被號稱是世界第一大陸軍強國,擁有各式各樣的坦克,火炮等。但不到一個月就被德軍裝甲師攻陷巴黎,法國投降。其中有支裝甲部隊最令盟軍恐怖,號稱是「魔鬼部隊」,就是黨衛軍骷髏師,是德軍最精銳的裝甲師。骷髏師以骷髏為標誌,寓意就是他們不懼怕死亡,誓與敵人戰鬥到底,這也是他們戰鬥力強悍的原因。不過該師於1945年投降了美軍,之所以投降美軍是因為能看到一絲生機,蘇德戰爭期間,但凡被蘇軍俘虜的德軍戰俘不是在戰俘營殘忍虐殺,就是被直接槍決。
  • 他最能打也最能「甩鍋」:趣談二戰德國名將曼斯坦因元帥
    希特勒又為何會對猶太人如此仇恨?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戰爭中的啟示與實錄...... 作為一名傳統的普魯士貴族,提起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很多軍事愛好者都能說出他在二戰中的貢獻:發展突擊炮部隊,善於採用迂迴戰術,率領德軍將士攻克了蘇聯位於黑海的港口——塞瓦斯託波爾…… 然而,儘管在戰略與戰術上對德國有不少貢獻,但在人際關係上,尤其是與希特勒本人的關係上,他可以說是一塌糊塗。
  • 二戰德軍為什麼不放棄基輔,直取莫斯科?
    按照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的北方集團軍群的目標是摧毀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以下簡稱「中集」)的目標是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以下簡稱「南集」)由倫德施泰特元帥指揮,戰略目的是佔領蘇聯的糧倉烏克蘭、拿下基輔,然後一直打到伏爾加河,佔領烏拉爾工業區和石油資源豐富的高加索。
  • 二戰義大利是「戰五渣」,為何還能成為德軍的盟友
    二戰義大利是「戰五渣」,為何還能成為德軍的盟友有些人不了解二戰的歐洲和北非,北非戰局後期德軍和意軍的裝備補給都很差。有個國外的紀錄片(科教頻道放過)其中對比了後期英軍夥食和德軍夥食,英軍甚至有蔬菜罐頭,而德軍只有不明肉源的肉罐頭和咬不動的餅乾。對的英軍也有肉,重點說蔬菜罐頭是因為英美軍用罐頭是先肉和主食後蔬菜水果。義大利人比較幽默,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為正義捐軀的大義凜然完美地融合於一起,而且以一種無比淡定甚至詼諧的氣質表達出來,足以讓人對真正的義大利男子漢刮目相看。
  • 二戰颱風行動,史達林為何不提前調朱可夫守莫斯科?北線也吃緊
    二戰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軍屢屢遭受重大損失。僅1941年6月到10月,蘇軍接連在西部邊境、基輔戰役損失一百多萬部隊,尤其是德軍發動「颱風行動」後,防禦莫斯科西面的蘇軍三個方面軍6個集團軍被全殲、3個集團軍被重創,58萬人被俘,僅有85000人逃出重圍。那麼,這場被稱為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朱可夫也擔任了後半部分總指揮,為何沒有扭轉蘇軍被圍殲的局面呢?
  • 二戰德國對美宣戰,為何為美英蘇同盟鋪平了道路?自找苦吃
    在一些二戰史料中,多數人認為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非常擔心美國加入二戰。但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讓人奇怪的是,此時美國並沒宣布與德國為敵,而德國卻率先對美國宣戰,這是為什麼呢?一些人認為,這是德國為了吸引美軍入歐,準備為日本開闢的第二戰場,事實真是這樣嗎?
  • 二戰葉利尼亞戰役,朱可夫為何準備30天後才反攻?磨刀不誤砍柴工
    因為此戰,他不僅改變了史達林對他的看法,還是蘇軍在蘇德戰爭爆發以來打贏的第一場勝仗,意義重大。但如果仔細琢磨朱可夫在這場戰役中的反攻策略,就會發現這場仗蘇軍不僅打得巧妙,朱可夫還真是下了一番工夫。得知葉利尼亞丟失,史達林非常震怒,命令鐵木辛哥必須儘快發動反攻把葉利尼亞突出部奪回來,並從第24、28、29、30四個集團軍中,抽調了17個師增援他。但蘇軍的反攻並沒奏效,相反,在古德裡安的裝甲精銳打擊下,蘇軍的步兵衝鋒損失巨大。
  • 二戰中,德軍為何寧可犧牲也不用化學武器?其實希特勒並沒那麼高尚
    二戰中,德軍曾啃過好多硬骨頭,前期採用閃電戰戰術,由於雙方的軍事實力懸殊,基本是兵不血刃的。但是後來到了蘇聯戰場,雙方力量旗鼓相當,戰役一個比一個慘烈,傷亡越來越多!可是納粹一直卻沒動用過殺傷性極大的化學武器,有些人說,德軍沒有用化學武器是德軍沒有具備那個能力, 這顯然是錯誤的。
  • 二戰這麼多德國陸軍元帥,到底誰最牛最能打?
    深度摘要:戰爭同樣也是舞臺,是各路將領大顯身手的年代,自然名將輩出,僅納粹德國就有二十多位元帥,在這些元帥中,到底誰最牛最能打?戰爭同樣也是舞臺,是各路將領大顯身手的年代,自然名將輩出,僅納粹德國就有二十多位元帥,在這些元帥中,到底誰最牛最能打?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世界戰史上打得最漂亮的一場殲滅戰是哪一場?二戰期間,蘇德戰爭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算得上一個,這場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戰鬥,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成為二戰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首先,完殲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是蘇德戰爭的最大亮點。
  • 從列寧格勒到柏林,英國約翰牛的勝利女神在蘇聯,瑪蒂爾達Ⅱ坦克
    瑪蒂爾達坦克是英國二戰使用的主要坦克之一,它們的設計簡單粗暴,堅固耐用,價格低廉,充滿了斯拉夫範。英軍士兵非常的喜歡這種坦克,並稱呼它們為「勝利女神」,這些女神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巴黎到北非,從列寧格勒到柏林都有它們的身影,我們就來說說這些「勝利女神」在蘇聯的故事。
  • 二戰時蘇聯為何能擋住德國所向披靡的閃電戰
    憑藉閃電戰,德軍橫掃歐洲,僅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佔領了大半個歐洲。號稱「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在英國的幫助下,堅持了還不到四十天就舉旗投降,德國閃擊丹麥更是僅僅用了幾個小時。不過德國的閃電戰不是萬能的,也不是戰無不勝的,德國的閃電戰在蘇聯遭遇了滑鐵盧,強大的德軍兵敗蘇聯,輸掉了二戰。那麼二戰時為何蘇聯能擋住德國所向披靡的閃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