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李白是唐詩上的兩座巔峰,他們一個浪漫,一個現實,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優秀的詩歌作品。直到一千多年後的現在,我們還在津津樂道他們的詩篇名句。
這兩個大詩人雖然年齡有些懸殊,李白大杜甫11歲,但他們是忘年交,是真誠的詩友,有著深厚的感情。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詩中,就有十四首是寫給好朋友李白的。
而李白不但擔任過翰林待詔,且詩歌早已名滿天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他保留下來的九百九十多首詩歌裡面,還有四首是回贈李白的。可見他們的感情是非常深厚。
也是機緣巧合,744年的時候,李白受到高力士、楊國忠等權貴的排擠,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而杜甫此時又正要去往長安求仕,二人正好在東都洛陽相遇。
他們一見如故,喝酒談詩,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李白年長,而且當時的詩歌名氣已經很大,杜甫還是一個文學青年,但是他們交流起來並沒有什麼隔閡。
此後一年多,他們三次同遊梁宋齊魯各地,談詩論文,並與當時名氣很大的高適相遇。這段時間,杜甫雖然沒有當官,但是他的心情十分高興,可以說這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時光。
可惜的是,這次分手以後,他們再也沒有機會相見。他們雖然是大詩人,但都有一個入朝為官、報效國家的願望。因此他們各自奔波,天各一方,只能把這種友情寄托在互相思念上。
天寶六年即公元747年,杜甫在長安,他想起了李白此時遠在越州一帶,不知道他近來情況如何,便提筆寫了一首《春日憶李白》,以寄託心中的思念。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詩的首聯開門見山,就指出了李白在詩歌創作上的偉大成就。盛唐時期詩人很多,像王維、張九齡、孟浩然、賀知章、岑參、高適等都是大家。稱李白的「無敵」地位,足見杜甫當時的眼力。
這裡杜甫對李白詩歌的特點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只用了「飄然」兩個字。飄然就是豪放不羈,就是飄逸雄奇,就是李白在寫給韋太守時所說的那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頷聯接著具體說明這種飄然的特點,連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就是清新脫俗,就像北周開拓型作家庾信一樣。杜甫在另外一首詩中也說過,「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另一個就是像南朝詩人鮑照那樣,他的詩多是樂府詩,風格俊逸豪爽。因為他在南朝宋時曾經任過荊州前軍參軍,故又叫「鮑參軍」。同理庾信的「開府」也是官職名稱。
這四句詩是杜甫對李白創作成就的高度總結,李白兼有庾信和鮑照兩個詩人的特點,難怪可以做到所向無敵。這裡既表達了杜甫對李白詩歌才華的欽佩,也表現了他們深厚的友情。
頸聯是講杜甫和李白天各一方,不能相見,只能在遙遠的地方互致問候。杜甫此時在長安,所以說「渭北」;李白在江浙一帶,故稱「江東」。
這兩句看起來只是寫了兩個人所在地方的景物,即春樹和暮雲,實際上是互文見義,表達了雙方不能相見的離情別恨和相互牽掛。同時通過這個場景,又把他們往日的對酒談詩聯繫了起來。
尾聯緊接著發出深深的感慨,什麼時候他們兩個還能夠坐到一起舉杯痛飲,像從前那樣慢慢地品賞詩歌,討論交流創作體會呢?只可惜歷史再也沒有給他們提供相見的機會了。
這是歷史造成的遺憾,安史之亂後國破家亡,社會動蕩不安,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兩個大詩人顛沛流離,各自都生活不保,相見談何容易。
杜甫在這首詩中高度讚揚了李白的詩歌成就,簡短的八句四十個字,就有四個句子是名句。「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是讚揚李白的詩歌風格。「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是寫他們之間的深厚感情。
歷來的詩評家對杜甫的這首詩都評價很高。其中清代的浦起龍在《讀杜心解》裡說,「此篇純於詩學結契上立意」。可見杜甫李白二人的感情是建立在詩歌基礎上的,他們與那種酒肉朋友有著嚴格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