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坦言: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該打就打!教育孩子從小開始

2021-01-16 鄧朝芬說歷史

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 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松,無效的教育是先松後嚴。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

李玫瑾教授舉過這樣兩個對比的例子,也很貼切:

「男孩三四歲跟你鬧,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但是等他十四歲了,這個孩子還會跟你鬧,他會怎麼跟你鬧?第一,他離家出走;第二,他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

我認識一位朋友,朋友的孩子脾氣非常差,一有不順著他心意的事情就開始大吵大鬧,她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以後自然就改正了,也沒有忍心管束孩子的行為,一家人對這個孩子也是十分的溺愛。

等到孩子長大以後,不僅沒有和朋友家人想的一樣,反而孩子小時候的小錯誤成了惡性循環不斷放大,在學校中頂撞老師,不遵守紀律。

家人這時終於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可是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的叛逆,所以誰的話都不聽,一次還動手打了家長......

0-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時期,很多因素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

老一輩人經常說:三歲看老,七歲看小。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作為合格的父母,這時要學習科學育兒的知識,引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孩子在3-6歲這個階段,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求知慾也特別強,有了自我意識,所以說這個階段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如果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就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李玫瑾建議: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就要打!教育孩子從小開始

若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必須要打!

發脾氣、摔東西在孩子2歲過後,就會進入他們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了,他們會經常發脾氣、摔東西。孩子摔東西,是對不滿的一種表達,這樣的表達方式是因為孩子語言的表達能力欠缺,習慣於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家長儘量不要用「打罵」的教育方式來處理,試著先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再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樣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得不到目的就威脅在叛逆期的孩子生氣時摔東西的性格沒有得到改正,發展到3歲後,會向父母提出各種要求,父母拒絕了,通常會演變成威脅父母。對於孩子的一些要求,家長可以滿足,但不要一味的妥協,那樣孩子就會「得寸進尺」,給孩子養成壞習慣。

其實父母最怕的就是「出門哭鬧娃」,因為孩子摸準了想要什麼就必須買,只要不買就開始哭鬧,威脅。像:「如果父母不給我買這個玩具,我就趴在地上不起來,直到爸爸媽媽給我買為止!」如果孩子用哭鬧威脅家長時,家長可以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孩子越是無理的哭鬧,就越是不滿足他。逐漸孩子知道了威脅是沒用的,也就不再哭鬧威脅了。

不尊重大人有不少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而家裡的老人和父母的教育自然會有偏差,老人更加容易溺愛孩子。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會給孩子。但是長時間下去,孩子就會養成驕縱的性格,稍微有點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向大人動手,做出不尊重大人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把他這種性格扼殺在「搖籃」中。

沒有規矩比如寶寶愛用勺子敲碗,這就是很不規矩的行為。家長這時就可以告訴孩子用勺子敲碗不僅很吵,而且很影響其他人,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寶寶不可以這麼做。我們經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家長一定要言傳身教,教會孩子最基本上的禮儀和規矩,要是你的孩子不懂規矩,不管是現在還是長大後進入到社會,都會被排斥的。若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必須要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孩子的一些壞毛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而孩子會長成什麼樣,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壞習慣都與父母的培養教育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儘早給孩子立規矩,以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質。在教育孩子講規矩時,父母一定要利用好繪本這個教育孩子的好工具,因為繪本是孩子獲取知識的捷徑。在孩子對文字的理解不是那麼敏感的時候,圖畫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孩子可以通過圖畫的形式,從中學到知識,慢慢改正自己的行為。

而繪本中故事主人公的做法也會讓孩子進行模仿和學習,近幾年,繪本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認可接受。通過對繪本的學習,孩子體驗到了生活中的恐懼、焦慮、擔心、羨慕、生氣、沮喪、無助等負性情緒。也學習到了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的處理辦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2-6歲是培養孩子優秀人格、優秀品德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重要時期,對於這個時期,無論家長有多忙,都不可缺席對孩子的陪伴和教導。教育是一門大學問,用繪本做引導,父母雙方雙管齊下,往往會達到省時省力的效果。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繪本通過貼近孩子生活的小故事,讓孩子更容易理解、接受故事中的道理,孩子還能從中獲得一些小常識,分別從「培養自制力」、「勇敢嘗試」、「樹立自信心」等方面,讓孩子學會積極樂觀地看待問題。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孩子優秀的品質,好的性格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作為父母,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陪伴孩子成長,帶孩子遨遊於浩瀚的書的海洋,從閱讀中吸收自己獨有的性格。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孩子這4種行為不能慣,該打還是要打,晚了很難改正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孩子基本上不用吃什麼苦,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裡,父母更喜歡寵著孩子,什麼活都不想孩子做,孩子需要什麼,就會滿足孩子。但也不難發現,有些孩子因為習慣了父母的寵愛,所以一旦有不順心的事就會和父母鬧。
  • 心理學家李玫瑾:3-6歲孩子,身上有這3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人格培養、性格形成,乃至將來的人生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生活中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並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甚至覺得小孩子年齡小,犯錯誤很正常,乾脆就睜一眼閉一隻眼過去了,等到長大後自然就明白了事情對錯。
  • 李玫瑾教授:除了給孩子愛,還要讓孩子有敬畏之心,該打就要打
    李玫瑾教授:除了給孩子愛,還要讓孩子有敬畏之心,該打就要打李玫瑾教授說:「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他要形成一些東西,就是除了愛之外,還有一個敬和畏。等到孩子有了敬畏的時候,孩子就不敢再犯錯了,知道自己犯錯了,父母也不會打罵他。所以打罵教育是不可取的,不過有的時候打孩子卻是能發揮不錯的教育效果。哈佛大學教育博士王濤說過一句讓家長都吃驚的話:孩子不僅可以打,也應該打。
  • 李玫瑾:孩子有小毛病,該打則打,6歲以後再想改就難了
    現在的每個家庭的基礎條件越來越好,對於孩子的寵愛也是加重了不少,很多時候嚴重變成了溺愛。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也是不忍心下手,畢竟一家只有一個孩子,打在身上疼在心裡。但是在孩子有問題的時候,不打是真的不行,老話說,打記性、打記性,就是打了疼了,才會有記性。
  • 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家長該打就得打,晚了就很難改正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頭肉、掌中寶,自從孩子出生後,父母就想著如何才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正直的人。顯然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孩子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大多取決於父母教育和引導。然而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這方面,存在著很多誤區,比如說有些家長提倡「棍棒教育」,有些家長提倡「柔和教育」,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就導致了孩子會形成不同的性格。李玟瑾曾說過:「有些家長他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他卻開始管」。
  • 李玫瑾:孩子要是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否則長大後很難改正
    在節目中李玫瑾教授還曾經舉過這樣一個例子,非常的貼切:我有一個朋友,她家裡面有一小孩子,從小脾氣就特別的暴躁,一有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大喊大叫,發脾氣,我朋友一開始總覺得孩子還小,不用怎麼管,以後自然就好了,一家人更是對孩子寵愛有加,孩子開始變得無法無天,目無尊長。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從小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從小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很多家長對李玫瑾教授說的話不以為然,覺得李玫瑾教授說的話都是無稽之談,但是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李玫瑾教授長期研究犯罪心理乃至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獲得過不少專家們的認可,曾在多次講座中提到,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都在孩子的3-6歲的時候,處於這時期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多加留意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4個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長大想改都來不及
    著名的李玫瑾教授對此表示:"父母該管教的時候就要管,不該管的時候不要瞎管,尤其是發現孩子有以下4個行為時,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想要給他們改過來,都來不及"。孩子有以下4個行為,家長就要嚴格管教很多人生完孩子就因為忙於工作,把孩子交給家裡的長輩照看,而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畢竟和我們有著許多分歧,上一代人大多對子孫後代都是寵著慣著,教孩子「以牙還牙」,以及許許多多的不良惡習。
  • 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李玫瑾教授:該打就打,更利於孩子未來
    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如果在小時候養成,並且不能及時改正,等到孩子長大了,更加難改,還會對孩子的各個方面都造成消極的影響。 所以作為父母,就要在發現孩子有不良行為時,要重視起來,並且努力的幫助孩子改正,不要讓這些不良言行存在過長時間。
  • 李玫瑾教授:棍棒教育適用於這4種時刻,孩子該打就得打,莫心軟
    很多舊時的家長會選擇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在如今卻不被我們所推崇。可是當孩子出現一些行為時,李玫瑾教授則表示,該打就打,不要讓孩子在將來為自己的錯誤買單。------題記李玫瑾教授舉了一個十分真實的例子。
  • 到底要不要打孩子?聽到李玫瑾教授的解釋,家長不用再糾結了
    而這和以前我們接受的「棍棒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家長不再以暴力手段去「馴服」孩子,而是和孩子講道理,和孩子分析事情。不過,很多家長應該都發現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每當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和他們講道理,不吼不發脾氣真的是太難了,有時候,真的想給孩子拽過來打兩巴掌才解氣。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打回去,我支持!」
    一味的退讓只會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讓他們更加的變本加厲,覺得孩子好欺負。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李玫瑾教授堅定地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 「孩子還小」,教育孩子千萬別說這句話,有壞習慣的孩子該打就打
    有句流行的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就是從孩子小時候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他長大以後的行為和狀態。這可不是誇張,而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一個人性格和人格的形成,正是在他的幼兒時期。所以教育孩子要趁早,而且是越早越好,錯過童年的教育機會, 可能就要後悔一輩子了。幾個月前,表叔21歲的兒子輝輝因為打架鬧事被派出所拘留,雖然沒有留下案底,卻差一點被學校給開除了。
  • 李玫瑾:孩子從小有4種「行為」,長大後情商高不了,太容易吃虧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 ——— · Start · ——— ——— 最近,育兒圈非常流行李玫瑾教授的教育方式。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專注力差,是因為家長每天都在做這4件事
    這跟專注力有很大的關係,而且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坦言:孩子專注力差,是因為家長每天都在做這4件事。 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尤其這3個行為別慣著,長大了很難改!
    對於許多剛剛升級為父母的人們而言,自家小寶該如何管教無疑是個不小的問題。誰都想讓別人誇一句「真會教孩子」、「家教真好」,但這種誇讚背後需要付出的努力可不是我們想想就能做到的。孔聖人的觀點是,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善良的,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完全看周遭對他的影響。對於這一點,現代有許多專業的學者也表示認同,其中就包括了專攻青少年心理學研究的李玫瑾女士。
  •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李玫瑾:不僅要打回去,高情商父母還要這樣做
    我們平時都覺得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但是有的時候真的只是打而沒有鬧。當孩子在幼兒園,被同學欺負了,我們要怎麼辦?嗯哼是跟著爸媽參加綜藝節目火起來的小寶貝,古靈精怪情商高,深受大家喜愛,而霍思燕的教育方式也獲得了廣大網友的稱讚:「難怪嗯哼情商高,」霍思燕的教育方式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借鑑,並且證明了,霍思燕的教育方式很正確。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學會這樣說,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要說最令家長頭疼的問題有哪些,那頂嘴一定是其中之一。 其實很多寶媽都和我吐槽過自家孩子頂嘴的過程,有些家長甚至會有暴力來解決,不過每次打完都後悔,但是不打又不知道怎樣做才適合,對此可以說是非常苦惱。
  • 孩子不能打?李玫瑾:孩子存在這三種習慣就得打,家長可別心軟
    如果說生活當中最讓我們無法接受的事情是什麼,那肯定就是孩子不聽話了。現如今孩子都是嬌生慣養的,我們根本無法了解到孩子不聽話時,該用怎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李先生教育孩子一向都是特別嚴格,可是孩子還總是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犯錯。
  • 李玫瑾坦言:缺乏「情商」的孩子,家長大多有這些顯著特徵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公開演講上便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培養孩子,不應該僅僅在於物質方面,更要在乎精神方面的培養。 對於這個問題,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公開演講上是這樣說的:情商高低並不是先天的,孩子的情商主要是與父母后天的教育有關,情商低的孩子父母大多有這些顯著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