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要是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否則長大後很難改正

2020-12-11 健康生活心得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她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談到父母在教育子女常常會陷入的誤區時說道:「孩子在小的時候,吃得苦越多,他的承受能力就越好,尤其對於男孩來說,一定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不孝子,都是寵出來的」。

在節目中李玫瑾教授還曾經舉過這樣一個例子,非常的貼切:

我有一個朋友,她家裡面有一小孩子,從小脾氣就特別的暴躁,一有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大喊大叫,發脾氣,我朋友一開始總覺得孩子還小,不用怎麼管,以後自然就好了,一家人更是對孩子寵愛有加,孩子開始變得無法無天,目無尊長。

等到孩子上了初中,不僅沒有改正,更加的變本加厲,在學校頂撞老師,不遵守學校的規矩,甚至還逃學不上課,這個時候家裡面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是想要孩子徹底改正已經很難了。

俗話常說3歲看80,孩子的性格特點在3歲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基本的形成,而孩子在3-6歲的時候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父母要用良好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性格,健康的成長。

孩子3-6歲的時候,大腦處於發育時期,對外界一切無知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慾很強,也漸漸地開始擁有自我意識,這個時候如果家長用錯了教育方式,就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

李玫瑾教授:孩子要是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1、胡亂發脾氣、大喊大叫

小孩子在擁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會進入一個初期叛逆,這個時候的孩子會摔東西、胡亂發脾氣,但也許並不是因為一種生氣或者是不滿,也可能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還沒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只好用動作來表示自己的想法。

這個時期家長不要用打罵的方式,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

最重要的是告訴孩子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而不是使用大喊大叫的方式。

但是當孩子大一點之後,如果還是有這種情況發生,就要嚴加管教了。

2、滿足不了自己想要的就威脅家長

孩子很會看眼色,也很聰明,知道家長們都是疼愛自己的,不捨得自己哭,這個時期他們會採用威脅的方式來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對於孩子一些合理的要求,家長可以滿足,但是對於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學會拒絕,不可以一味的妥協。

我們經常在商場看在這樣的一幕,孩子想要買什麼玩具,家長不同意,孩子就賴著不走,還會大喊大叫,有的孩子甚至會躺在地上,家長怎麼拉都不走。

這個時候家長往往會因為太多人看選擇妥協,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這樣就被孩子發現了軟肋,知道自己這樣鬧家長就會滿足,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還會故技重施。

家長在面對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時,一定要嚴肅的告訴孩子,你使用這樣的方式我是不可能答應你的,只要孩子明白這種方式沒有用,就不會再使用第二次了。

3、不尊重人

現在有很多小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大的,我們都知道,隔輩親,老人們生怕孩子受到委屈,對孩子以為的溺愛、呵護,孩子想要什麼都會給買。

但是這種情況時間長了,就會養成孩子驕縱的性格,認為自己在家中可以呼風喚雨,想要什麼就做什麼,甚至在不順心的時候還會打人。

如果孩子有這樣不尊重人的行為發生,家長一定要該打就打,不要姑息

4、不守規矩

我們中國千百年來都是利益大國,講究的是遵守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當孩子出現不遵守規矩的不良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及時制止。

比如有的孩子在家中會敲碗筷,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這種行為時極其不禮貌的,家長要進行引導和教育,負責等到孩子長大之後,在學校頂撞老師,在家中不聽父母的勸導,先要在教育改正就困難了。

若是你家的孩子出現以上4種行為時,一定要立刻糾正,適當的時候,也要打,只有糾正「壞習慣」,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孩子的一些壞毛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而孩子會長成什麼樣,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壞習慣都與父母的培養教育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儘早給孩子立規矩,以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質。

在教育孩子講規矩時,父母一定要利用好繪本這個教育孩子的好助手。近幾年,繪本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認可接受。

通過對繪本的學習,孩子體驗到了生活中的恐懼、焦慮、擔心、羨慕、生氣、沮喪、無助等負性情緒。也學習到了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的處理辦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所以李玟謹教授給大家推薦《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中英雙語繪本,一共10冊裡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學地去教育孩子。

和大家一樣,我也曾擔心過孩子自卑、懦弱或者脾氣大的問題,這些毛病和缺點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最關鍵的是看爸爸媽媽怎麼處理。

我們也當過小孩,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惡言相向,所以我選擇這套繪本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裡面的主題都非常貼近生活,而且主人公小腳鴨的做法就是我們想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去做。

一共分為10個主題,分別是《我能保護自己》、《勇敢做自己》、《媽媽我能行》、《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好孩子懂禮貌》、《我們都是好朋友》、《分享讓我快樂》、《做最棒的自己》、《養成好習慣》。

色彩鮮豔的圖畫,簡單又非常容易理解的故事,讓孩子體會並理解各種美好的事物。

爸爸媽媽給孩子樹立觀念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用自己的態度、行為示範給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些都是心理的撫養。

很多家長恰恰把這個最關鍵的部分交給了別人,每個人的養法都不一樣,目的是讓孩子不出問題、不受傷害、不走丟,但是怎麼教育、教育過程中要強調什麼,這是父母的責任。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

還有一個推薦給大家的理由是,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69元全套10冊《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7塊錢,不過就是2頓早餐左右的錢,甚至還有跟便宜,這樣培養男孩子品格的繪本,裡面蘊含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快點擊這裡購買 ↓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孩子這4種行為不能慣,該打還是要打,晚了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節目中也講過相關例子:一個朋友的孩子,從小脾氣就不好,對父母大喊大叫,還目無尊長,而父母也不怎麼管;後來,孩子上初中後,頂撞老師、逃學都是孩子敢做的事,可是這個時候父母想改變孩子卻無從下手了。
  • 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家長該打就得打,晚了就很難改正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頭肉、掌中寶,自從孩子出生後,父母就想著如何才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正直的人。顯然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孩子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大多取決於父母教育和引導。然而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這方面,存在著很多誤區,比如說有些家長提倡「棍棒教育」,有些家長提倡「柔和教育」,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就導致了孩子會形成不同的性格。李玟瑾曾說過:「有些家長他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他卻開始管」。
  • 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李玫瑾教授:該打就打,更利於孩子未來
    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如果在小時候養成,並且不能及時改正,等到孩子長大了,更加難改,還會對孩子的各個方面都造成消極的影響。 所以作為父母,就要在發現孩子有不良行為時,要重視起來,並且努力的幫助孩子改正,不要讓這些不良言行存在過長時間。
  • 李玫瑾坦言: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該打就打!教育孩子從小開始
    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 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松,無效的教育是先松後嚴。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尤其這3個行為別慣著,長大了很難改!
    對於許多剛剛升級為父母的人們而言,自家小寶該如何管教無疑是個不小的問題。誰都想讓別人誇一句「真會教孩子」、「家教真好」,但這種誇讚背後需要付出的努力可不是我們想想就能做到的。孔聖人的觀點是,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善良的,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完全看周遭對他的影響。對於這一點,現代有許多專業的學者也表示認同,其中就包括了專攻青少年心理學研究的李玫瑾女士。
  • 心理學家李玫瑾:3-6歲孩子,身上有這3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人格培養、性格形成,乃至將來的人生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生活中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並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甚至覺得小孩子年齡小,犯錯誤很正常,乾脆就睜一眼閉一隻眼過去了,等到長大後自然就明白了事情對錯。
  •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李玫瑾教授表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回頭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導語孩子的有些不良行為,如果在小的時候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等到他們長大之後,不僅很難糾正,而且可能還會成為他們成長的阻礙。所以對於每一位父母來說,當發現自己的孩子存在不良行為時,都應該引起重視,並且及時地付諸行動幫助孩子去改正。
  • 李玫瑾:孩子有小毛病,該打則打,6歲以後再想改就難了
    現在的每個家庭的基礎條件越來越好,對於孩子的寵愛也是加重了不少,很多時候嚴重變成了溺愛。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也是不忍心下手,畢竟一家只有一個孩子,打在身上疼在心裡。但是在孩子有問題的時候,不打是真的不行,老話說,打記性、打記性,就是打了疼了,才會有記性。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4個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長大想改都來不及
    著名的李玫瑾教授對此表示:"父母該管教的時候就要管,不該管的時候不要瞎管,尤其是發現孩子有以下4個行為時,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想要給他們改過來,都來不及"。孩子有以下4個行為,家長就要嚴格管教很多人生完孩子就因為忙於工作,把孩子交給家裡的長輩照看,而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畢竟和我們有著許多分歧,上一代人大多對子孫後代都是寵著慣著,教孩子「以牙還牙」,以及許許多多的不良惡習。
  • 愛孩子≠放縱孩子,如果孩子有這些表現,別心軟,該打還得「打」
    在這些情況下,作為父母應該怎么正確處理和引導孩子走向正軌呢?孩子到底能不能打?古語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當孩子重複犯錯,比較頑固,屢教不改而且批評不起效果的時候,適當的「打」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著名育兒教授李玫瑾就曾說過:「孩子該打就要打」。
  • 李玫瑾教授:除了給孩子愛,還要讓孩子有敬畏之心,該打就要打
    李玫瑾教授:除了給孩子愛,還要讓孩子有敬畏之心,該打就要打李玫瑾教授說:「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他要形成一些東西,就是除了愛之外,還有一個敬和畏。大家都知道現在崇尚說服教育,並不建議家長使用暴力手段教育孩子。那教育學博士說這句話是何用意呢?家長需要了解的是「挨打」 對孩子的好處。「孩子該打就要打」有什麼教育意義?1、讓孩子的心理不至於特別脆弱,內心更堅強。
  • 孩子不能打?李玫瑾:孩子存在這三種習慣就得打,家長可別心軟
    其實生活中總有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父母之所以沒想到用怎樣的方法教育孩子,就是因為平日裡孩子都是嬌生慣養的。李玫瑾教授早在講座上說過:如果孩子平日裡有這三種表現,該打則打!千萬不要心軟。都有哪三種表現呢?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中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用人生四十載和上千例青少年罪案深入研究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所以,李玫瑾教授也根據育兒方法這方面給出了這樣的建議,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三不慣是什麼?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從小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媽媽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少關注到小孩子的一些很細微的小行為,但是李玫瑾教授一直堅持認為,孩子在3-6歲的時候,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多加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不加以注意,長大後的孩子多半智商也不會高到哪裡去!
  • 「常被打」和「從不被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真不是一丁半點
    "常被打"和"從不被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真不是一丁半點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黃金棍下出好人,黃金棍下出孝子"。雖然現在有不少家長都學會了和孩子溝通,但是很多父母都在奉行著"棍棒教育",企圖用家長的身份來壓制孩子。
  • 李玫瑾:孩子從小有4種「行為」,長大後情商高不了,太容易吃虧
    但其實通過研究每個問題青年背後的犯罪行為和心理活動時,你就會發現,大多數有不良行為的青少年,他們的童年時期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問題。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會認真聽取李玫瑾教授的言傳身教,因為她講的很多道理,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是有事實依據的。 就比如李玫瑾教授曾在一場講座中提到:孩子從小有4種行為,他們長大後基本沒情商,很容易吃虧,家長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孩子的情商。
  • 長大後不孝順的孩子,通常會有這3個「臭毛病」,家長別縱容
    近年來,孩子長大不贍養父母,不顧父母死活,甚至是對老人拳打腳踢的新聞屢次出現在各大媒體當中。除了老人的眼淚讓人不勝唏噓之外,也不得不讓人反思,每個孩子在幼兒時,都是天天真無邪,善良可愛。為什麼長大後會成為這樣「殘忍」的模樣呢?
  • 孩子有這四種行為,家長需要及時管教,長大後很難改正
    孩子的成長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作為父母,除了要養孩子之外,還要教育孩子,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之前在網絡上看到過這麼一句話:如果父母不管教自己的孩子,早晚就會被社會狠狠地教訓!個人覺得很有道理。
  • 李玫瑾: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舉止,就能看到他長大後的樣子,甚至決定將來的人生。「網紅教授」李玫瑾,曾在多次公開講座中表示: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階段孩子情緒控制得好,長大後性格多比較溫和,情商也相對較高。同時,李教授也在講座中總結道:小時候有這些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都不高。
  •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每一位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甚至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寶貝們。特別是對於新手父母來說,他們在這方面十分的迷茫,還沒有經驗,很害怕自己教不好孩子,甚至害怕要是出意外了,自己應該怎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