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2020-12-21 王曉瑩育兒記

每一位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甚至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寶貝們。特別是對於新手父母來說,他們在這方面十分的迷茫,還沒有經驗,很害怕自己教不好孩子,甚至害怕要是出意外了,自己應該怎麼呢?而且,家長覺得自己特別不了解孩子內心都在想些什麼,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壓根不知道應該引導自己的孩子去學習,去形成一個好習慣和好性格!

大部分父母都十分的好奇,還十分疑惑,為啥自己的孩子,明明小時候特別的聽話懂事啊,還是人見人愛的那種乖寶寶;可是,等孩子越長越大之後,就開始變得不再聽話,還會和父母反著來了,甚至總是犯錯激怒自己的父母。

案例:寶媽小敏今年的寶寶已經3歲了,她告訴自己閨蜜,說自己的女兒明明一兩歲的時候,還是很乖巧可愛的啊;結果現在天天調皮搗亂,叫她不要弄亂客廳的東西,她就非要弄亂;有時候,還喜歡和父母頂嘴;總是會不斷地犯錯誤,然後挑戰自己身為父母的權威。心理師閨蜜告訴小敏,其實,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孩子長到3歲之後,他們慢慢出現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意識和性格了。等孩子年紀不斷增長,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長大了,可以和父母一樣了。

對於這種情況,寶寶6歲之前,父母要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寶寶呢?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了,6歲以前,是我們寶寶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如果發現自己的寶寶,出現了這5種習慣,可千萬不要慣著孩子,該打就得打!

1)父母不能慣著寶寶,不能讓他們發脾氣和摔東西!

父母應該都知道寶寶們有叛逆期吧,只不過每個孩子的表現都不一樣。有些人表現得比較明顯,還有些人表面上看不出來他有叛逆期。說到這個叛逆期呢,相信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就是青春期吧。可是你們知道嗎?在孩子兩歲時,就會出現第一個「叛逆期」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的調皮,經常喜歡發脾氣和摔東西。如果,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教育的話,那麼孩子就會很難管教了。

2)有一些寶寶會變得很不聽話,一旦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威脅家長。

孩子兩歲的時候他們會出現第1個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不過也不能輕易妥協;在面對孩子的諸多要求時,家長不能一味的妥協,需要教育孩子想要什麼東西,都必須自己去努力去獲得,不勞而獲是不行的。

3)還有就是,孩子們不懂禮貌和不懂得尊重他人。

很多家長平時忙著上班,孩子沒有時間照顧,就會教給家裡的長輩照顧。這種時候,家長們一定要告訴家裡的老人不能太過寵溺孩子了,不能總是滿足孩子的想法,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比較囂張任性。長時間下去,孩子稍微有點不順心的事情,就會養成不懂禮貌,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壞毛病,甚至還會對老人和父母動手呢。

4)孩子經常不懂規矩,不知道人情世故。

一般沒有被好好教育的孩子,他們都總是缺乏一點自律性,甚至還不懂規矩,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好好引導孩子,教育孩子最基本上的禮儀和規矩,否則等孩子長大之後,就會被社會排斥的。

5)孩子經常會說謊。

6歲之前的孩子,他們還不懂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而如果孩子受到不良行為的影響,就會出現偷盜或者是說謊的情況。一般孩子撒謊,不是因為害怕被家長責罰,就是有人教他說謊了。

俗話說得好,孩子的行為舉止,都是模仿家長的;所以,父母就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所以,希望家長們一定要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舉止啊。在這裡我給各位父母推薦幾本十分有教育意義的書籍,幫助孩子們改掉壞習慣。就好比這一緊貼時代理念、貼近生活案例的書籍,書名如圖所示,希望能夠幫上各位新手爸媽啊。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成長道路可能會十分曲折,家長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偶爾也會力不從心。不過,沒關係,如果家長發現教育孩子時,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看看這幾本書,從中獲得感悟,幫助家長正確地引導孩子,同時,也可以讓父母和孩子一塊心平氣和的溝通。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李玫瑾:3-6歲孩子,身上有這3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人格培養、性格形成,乃至將來的人生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生活中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並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甚至覺得小孩子年齡小,犯錯誤很正常,乾脆就睜一眼閉一隻眼過去了,等到長大後自然就明白了事情對錯。
  • 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5個方面「下功夫」,孩子將來更出色
    性格良好的人能改善與人相處的能力、能虛心接受新事物、處理事情能力也比較強,還能獲得高質量的生活,在人生道路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歸屬於學齡前兒童,處於接受幼兒啟蒙階段。
  • 李玫瑾:孩子有小毛病,該打則打,6歲以後再想改就難了
    我參加的一次李玫瑾的講座上,有一個家長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到底該不該打,打了怕出問題,不打又是真的氣人?李玫瑾教授這樣回答道:孩子出現了這4種情況,該打則打,不然以後就難以改正了,也是要長長記性的。這個時候就要打,但是注意別把孩子打壞了,用肉體的疼痛告誡孩子,撒謊還是不對的。4、沒有規矩規矩代表著一個家庭的素養,如果孩子在外面要是不遵守規矩,做家長的就要實行自己的責任,該打就打。
  • 李玫瑾坦言: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該打就打!教育孩子從小開始
    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 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松,無效的教育是先松後嚴。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
  • 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養成這個好習慣將來比同齡人更出色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所取得的成就取決於他性格上的優秀,而構成一個人優秀性格的,往往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個好的習慣。"李寧原是一位普通的體操運動員。但他有個好習慣:每天堅持訓練10多個小時,每次訓練一定要突破一個動作難度,不然就不離開訓練館。他終於成功了,在洛杉磯奧運會上,一人獨得3枚金牌。
  • 李玫瑾:孩子要是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否則長大後很難改正
    俗話常說3歲看80,孩子的性格特點在3歲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基本的形成,而孩子在3-6歲的時候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父母要用良好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性格,健康的成長。孩子3-6歲的時候,大腦處於發育時期,對外界一切無知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慾很強,也漸漸地開始擁有自我意識,這個時候如果家長用錯了教育方式,就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
  • 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家長該打就得打,晚了就很難改正
    然而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這方面,存在著很多誤區,比如說有些家長提倡「棍棒教育」,有些家長提倡「柔和教育」,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就導致了孩子會形成不同的性格。李玟瑾曾說過:「有些家長他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他卻開始管」。
  • 兒童心理學家表示:3~10歲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家長要針對性引導
    兒童心理學家表示,12歲以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要想給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性格,就要在0—12歲這個階段下功夫,有針對性地去指導。大多數都是3-4歲的小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子,都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比如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所以就很容易發生衝突,但是因為她本身很容易跟小朋友打架,其他的老師就會不管對錯,直接批評她。
  • 「常被打」和「從不被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真不是一丁半點
    其實想知道孩子該不該打,家長可以先了解孩子挨打和不挨打的區別。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區別呢?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對父母的一些小打小踢都覺得是無關痛癢的"毛毛雨"。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尤其這3個行為別慣著,長大了很難改!
    對於許多剛剛升級為父母的人們而言,自家小寶該如何管教無疑是個不小的問題。誰都想讓別人誇一句「真會教孩子」、「家教真好」,但這種誇讚背後需要付出的努力可不是我們想想就能做到的。孔聖人的觀點是,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善良的,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完全看周遭對他的影響。對於這一點,現代有許多專業的學者也表示認同,其中就包括了專攻青少年心理學研究的李玫瑾女士。
  • 3-6歲的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家長要嚴加管教
    閨蜜的女兒5歲,看起來很懂禮貌的樣子。不過哭鬧起來,家長也是束手無策。有時候在商場看到喜歡的玩具,也會吵著要買。如果父母拒絕,就摟著玩具哭個不停,大人不忍心看孩子哭,就給買回去。頻繁如此,家裡放了好多玩具,孩子卻全部「冷落」在家裡。有時候跟父母發生衝突,還跟父母動手。
  • 3-6歲是大腦開發的「關鍵期」,掌握這3個重點,孩子未來更聰明
    我們就單從智力開發來看,很多家長對此都很在乎,畢竟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而3-6歲是孩子大腦開發的關鍵期,家長們如果能抓住這次機會,孩子未來會變得更聰明。為什麼3-6歲是大腦開發的「關鍵期」?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研究證明,人從出生到成年,大腦發育的高峰期一共有3次機會,而3-6歲是最關鍵的黃金期,這時候的大腦已經發育了90%,如果你錯過了,以後想要彌補都成為了困難。
  • 6歲前是孩子鍛鍊手工的關鍵期,這5款手工玩具,鍛鍊孩子動手能力
    3、拼圖把廢棄的紙盒裁剪成3個正方形,在正方形上畫各種圖形,然後再次裁成3*3的方格,打亂讓孩子拼,這就叫做拼圖遊戲,主要鍛鍊孩子的眼力。5、踢足球這個是最費肺活量的遊戲了,也是準備一個紙盒然後搭建成一個四面都圍好的足球場,在裡面畫好足球場的結構,然後把一個小的物體,圓形的放中間,兩個人用吸管進行比賽,看誰的肺活量大。這就叫做踢足球遊戲,主要鍛鍊孩子的肺活量與眼力。孩子在6歲前該如何正確提高手工能力?
  • 孩子6歲前,有三次「變聰明」的機會,父母錯過就別埋怨孩子笨
    為了讓他恢復「人性」,人們就努力教育他,但一個簡單的站立他學了2年,走路學了6年,到17歲時才學會說幾個單詞,智力相當於4歲孩童。雖然,這個小男孩是由專業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進行專業救治和矯正,但再好的教育條件,錯過了學習「關鍵期」,也很難使他恢復「人性」,不能有正常人是智力。
  • 李玫瑾教授:孩子這4種行為不能慣,該打還是要打,晚了很難改正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用錯的教育方式,那麼就會給孩子的性格帶來嚴重的影響。在李玫瑾教授看來,孩子如果出現這4種行為不能慣,該打還是要打,晚了很難改正。01脾氣暴躁、摔東西當孩子有自我意識之後,會有一個叛逆期,所以會看到孩子喜歡摔東西、愛發脾氣的行為,這是因為孩子還不怎麼會用語言來表達心裡的想法
  • 「孩子還小」,教育孩子千萬別說這句話,有壞習慣的孩子該打就打
    有句流行的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就是從孩子小時候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他長大以後的行為和狀態。這可不是誇張,而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一個人性格和人格的形成,正是在他的幼兒時期。所以教育孩子要趁早,而且是越早越好,錯過童年的教育機會, 可能就要後悔一輩子了。幾個月前,表叔21歲的兒子輝輝因為打架鬧事被派出所拘留,雖然沒有留下案底,卻差一點被學校給開除了。
  • 孩子愛說謊話,多半是這3點在作祟,學會3種方法幫孩子改掉壞毛病
    孩子愛說謊話,多半是這3點在作祟,學會3種方法幫孩子改掉壞毛病前言:我家孩子經常講假話,我會感覺到很失望。因為經常講假話,不是第一次講假話,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必須要幫孩子糾正過來,否則以後他會用一個謊言去掩蓋另一個謊言,到最後可能你得不到一句真話。
  • 3-6歲是記憶力開發的「關鍵期」,3個方法,培養孩子「超強記憶」
    後來我翻了很多育兒書,發現孩子的記憶力的確靠後天的培養,尤其要重視3-6歲這個階段。接下來就為大家分析一下。 3-6歲是記憶力開發的「關鍵期」 我之所以認為孩子記憶力是天生的,是因為大多數孩子都不記得自己3歲之前的事情,即使有也是零散的記憶。
  • 四川3歲女童遭繼母虐打致死,孩子做夢都在叫:媽媽別打我
    ,他們就有染,他們結婚時她帶了一個10歲左右的兒子,我前夫知道她平時打娃,案發當天只有她和我女兒在家,她幹了什麼只有她清楚,前夫當時不在家,所以不知情,她兒子當時也不在家。」  劉女士對公訴人和辯護律師說廖某有自首情節感覺不理解。「4月29日她協助調查,關了24個小時後,她都沒有交代,後來媒體曝出來,她還是沒有交代,到7月份屍檢報告出來後才交代,這也算自首嗎?我們不接受。」
  • 哈佛大學教授:孩子3歲前抓住這2個關鍵期,可解決80%育兒難題
    哈佛大學伯頓·懷特教授就曾明確指出,如果家長能在孩子3歲前抓住2個關鍵期,那麼就可以用20%的精力,解決80%的育兒難題。案例:前段時間寶媽分享群裡,一位寶媽很得意地分享了寶寶這段時間在家時的表現,簡直是讓群裡其他寶媽羨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