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福柯》:穿越斷裂的叢林

2020-12-21 光明數字報

    福柯的思想和文本是一片叢林,一片無法用單一的直線的光芒所穿透的叢林。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無數的學者名家在其中漫步,大家分別從歷史學、社會學、文學、藝術學等諸多領域來穿透這片叢林,但最終大多數人都不停地在這片叢林的外部轉圈圈,始終無法深入到這個叢林最深處。當大家仍然將圓形監獄、監控、規訓、生命政治、瘋癲、凝視、性等作為福柯的標籤時,實際上我們尚未獲得福柯的理論精髓。因為,一個表面上致力於反形上學的福柯,在其內核處屹立的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精神內核,這種精神內核,才構成了那個玄妙莫測的福柯叢林的特有外表。換句話說,倘若我們不能去觸碰那個神秘的精神內核,那個看似飄忽不定,實際上存在某種穩定性特質的內核的話,我們永遠會與福柯叢林保持一定的距離。

 

    張一兵教授新著《回到福柯——暴力性構序與生命治安的話語構境》是嘗試觸及福柯的內在精神特質的一種努力。不過,在任何穿越叢林的過程中,我們都不能徒手進入。如果我們不想在其中無功而返,就必須預備好在叢林裡披荊斬棘的工具,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說,我們只有手執利器,才能在幽深的叢林深處,讓光芒從外部照射進來,這是我們唯一可以觸及到叢林深處的方法。

 

    在張一兵教授之前對馬克思、阿爾都塞、阿多諾、拉康、鮑德裡亞、海德格爾的研究中,逐漸形成一種特殊的分析方式,在這種類似於γ刀式的分析中,儘管不能完全保持各種文本和思想的原貌,但是這種遊刃有餘式的分析對於理解文本,理解一個思想家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正是由於那種完全貼切,徹底一致的理解根本不存在(這種徹底一致理解的觀點本來就是福柯反對的東西),所以,更為關鍵的東西就是在自己特有的分析方法中下,文本和思想向我們所呈現出來的東西。因為這個思想家本身所呈現出來的東西,在表象上就是不連貫的,任何試圖將思想家的思想強制性的納入到某一個單一秩序和邏輯之下的努力,從來就是暴力性的構序,而不是對思想家思想原貌的百分百的還原,因為這種還原根本不存在,所能存在的只有我們在自己特有的理論和分析工具的操作下的暴力性的呈現。所以,我們大可不必計較誰更接近於福柯,當我們使用的工具千差萬別的時候,我們實際上並不擁有一種尺度來衡量我們與福柯之間孰近孰遠。

 

    一旦拋棄了這個是否能原本還原出福柯原貌的話題,那麼,緊接著的問題必然是,我們是否可以構築出一個福柯。這種構築,當然不在遠離福柯文本和思想的叢林,從一種形上學的遐想中,虛幻地構築出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福柯。相反,我們談論構築福柯的可能性,唯一的前提是,我們必須在文本叢林的漫步和披荊斬棘中來實踐性地構築福柯。在這裡,張一兵教授的《回到福柯》一書中的「回到」正是需要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在思辨意義上,「回到」和「構型」是一體的,「回到」意味著摒棄了一種既定的在叢林之外的框架,真正的「回到」必然是懸擱,即在我們摒棄了某些庸俗理解之後,用自己的理論和分析工具來親密觸動那個神秘的文本,並讓自己的分析工具與文本的材質之間充分發生反應,在一個具現化的文本環境中,形成對文本和思想的構造,而這正是福柯意義上的「構型」。

 

    所以,如果讓一個豐滿的福柯形象,在分析工具和文本的交互作用中浮現出來,我們必須在「回到」基礎上來「構型」。福柯最喜歡使用的一個詞是話語構型(discursiveformation),其中最深刻的含義也正是需要我們在迷宮般的物化叢林中,用話語來構造出一片天空。與之相對應,張一兵教授也倡導一種構境的方法,儘管張教授的構境與福柯談到的話語構型在根基和細節上存在著巨大差別,但他們的宗旨是一致的,我們需要在不連續的黑暗叢林中,讓構序出來的光芒照亮我們生存的此在空間,並以此為我們在其中漫步前進的指路明燈。

 

    由此看來,張一兵教授選擇《詞與物》和《認知考古學》作為最先剖析的入口是其分析方法本身的要求。《回到福柯》一書為我們指明,在福柯那裡,我們之所以能對於某些東西可以言說,可以理解,可以觀看,正是因為在我們這裡存在著一種言說和理解的構型,這種構型就是我們上面談到的話語構型。換言之,在這個話語構型之外的一切,我們既無法言說,也無法理解,甚至無法觀看。在法國當代現象學家讓-呂克·馬裡翁那裡,在我們觀看之前,即相對於可見物而言,必然存在著一個不可見的觀看形式的架構,沒有這個架構,我們便無法看到任何東西,比如說,我們在觀看之前就預定了物體存在的三維架構,我們總是在一個三維的框架中用看的方式來填充這個三維架構,於是,每一個物體在我們的觀看中獲得了長寬高等屬性,而這種屬性恰恰是一種我們當下的建構。福柯的話語構型,或者說用他更為成熟的說法,即認識型(épistémè),就是馬裡翁所說的可見物之前的不可見物。這個認識型直接決定了我們觀看、理解、言說的最終的極限。與維根斯坦的在不可說的東西面前保持沉默的態度不同,福柯從一開始就指向了那些處在認識型之外的不可見、不可說、不可理解的東西,認識型將可見、可說、可理解的東西有序地排列成一個序列,並在暴力性構序中將其整合為一個整體,這個看不見的非實體性的架構,實質上成為了一種隱性的霸權。不過,無論是福柯本人,還是《回到福柯》中的闡釋,都將目光轉向了被這種整齊劃一的霸權所排斥掉的東西,於是,一個命題出現了,即我們應當如何看見不可見之物。

 

    的確,這一點正是福柯式考古學的核心要義所在,或者說,這一點也正是《回到福柯》一書重點向我們展現的內容。讓那些被認識型框架所排斥掉的不可見、不可說、不可理解的東西在某種前提下呈現出來,當然不能依賴於我們在當下所倚靠的認識型,在這個認識型之下,不可見的東西必然是不可見的,不可理解的東西仍然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的方法是一種「僭越」,即超越於當下的認識型之外。不過,在以往的福柯解釋中,通常會有一種誤解,即對現有認識型的解構和拆解,是實現不可見之物的考古學的前提。正如德勒茲強調一種遠離現有樹狀結構的遊牧,一種遠離條紋化平面的逃逸線一樣,一些後現代主義和福柯的闡釋者強調的正是個體化的逃離,在遊蕩的生命中,超越那認識型和話語構型為我們設定的最終的界限。然而,德勒茲、德希達、鮑德裡亞等人沒有告訴我們的是,遠離話語架構的遊牧,從來不是田園詩歌式的浪漫和燦爛,相反,飄蕩遊牧是有代價的,因為遊牧不僅意味著逃逸,也意味著個體生命的灰飛煙滅。或許德波倒數第二部電影的那個拉丁語回文更能表達出德勒茲式遊牧的窘境——《讓我們遊蕩在黑夜裡,然後被烈火吞噬》——的確,遊牧式逃逸的確存在著瞬間的輝煌,在僭越的那一刻,個體生命終於看到了那個話語構型和認識型之外的世界,但也正在那一瞬間,遊蕩的生命也如同飛蛾撲火一般湮滅。我們很難說,福柯拒絕了德勒茲的遊牧式態度,恰恰相反,福柯以自己的生命體驗著這種僭越和遊牧的璀璨,最終他自己的生命也在1984年落下帷幕。

 

    然而,福柯也警告了我們,或許這種考古學,只有通過另一種認識型來發掘,也就是說,我們只能通過認識型來發掘認識型,也唯有如此,一種不以生命為代價的考古學才是可能的。當然,我們前面已經說明,在認識型內部是無法實現考古學的,但並沒有說,原先在某一認識型或話語構型之下不可能被理解,不能被看見的東西,在另一種認識型之下也是不可理解或不可見的。這樣,我們需要一種斷裂,而不是徹底的後現代主義式的碎裂。這種斷裂,在福柯和德勒茲那裡,都使用的是法語的disjonc⁃tion,這個法語詞,既表明了前一種認識型與新認識型沒有關係,是一種前後的不連貫的斷裂,更重要的是他們是數學上的析取關係,表明二者在數學上不存在任何共存的可能性。易言之,考古學之所以成為可能,正是我們需要在話語上積極創造出一種斷裂的析取性的認識型,與之前的認識型形成齊澤克意義上的視差之間,才能讓不可見的物成為可見之物。

 

    然而,這種新的認識型不是憑空出現的,無論在福柯那裡,還是在張一兵教授的闡釋中,都是一種在具體當下生成性的產物。新認識型的出現是一種積極的當下構造,用張一兵教授的話說,它就是一種「構境」,一種基於當下的直接現實的架構與構造。這樣來看,「構境」成為我們面對幽深的叢林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工作,就如同在叢林中披荊斬棘的勇士一樣,在勇於同各種枝蔓鬥爭的同時,也善於在林中空地上點燃火把,安營紮寨,這個構境式的紮寨,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抵禦蚊蟲猛獸,也可以讓我們在營寨的火光中端詳這個幽暗的深林,讓深林中從未被發掘的東西在火光中被挖掘出來。

 

    那麼,這種斷裂性的認識型的重構是如何在現實中發生的,福柯的考古學並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正如張一兵教授在《回到福柯》一書中指出,福柯所冀望的是一種「哲學天目」,唯有那種開天眼的方式,才能讓我們實現一種新認識型的考古學。顯然,對於張一兵教授手上的那把歷史唯物主義的γ刀而言,這種解釋顯然是不充分的。張一兵教授在書中指出,福柯在《詞與物》《認識考古學》《臨床醫學的誕生》等作品中所指向的認識型斷裂的時期都是十七世紀的歐洲,而張一兵教授很敏銳地看到,十七世紀的歐洲正是市民社會和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在歐洲冉冉升起的時期,即在那個時期,誕生了資本主義,即我們所謂的現代認識型,這種認識型的典型特徵正是用理性推理的知識取代了之前的以相似性和類比為根基的知識,而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發生了一次巨大的斷裂。張一兵教授正是試圖將開天眼的福柯降臨到歷史唯物主義的地基上來,讓生產性實踐構序,從現實的市民社會的實踐中,實現了從傳統認識型向現代認識型的轉變。

 

    不過,即便我們依照張一兵教授的邏輯,需要將認識型的斷裂和轉變視為一種生產性實踐構序的對應物來理解,仍然存在著一個問題,這一點,並不足以證偽福柯的指認,即福柯認為,是話語構型構造了馬克思的生產性實踐而不是相反,這樣,所謂的生產性的物質力量,被消化在福柯流動的話語構型活動之中,這樣,當話語構型本身就構成為一種實質性的生產實踐的時候,我們的很難將其簡單地還原到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所列舉的那種歷史唯物主義的範式。或許,在我看來,巴迪歐的事件概念是打破這個玄機的唯一途徑,因為歷史上的真實,即作為不可預測的事件在真實層面的凸現,能夠通過一種物質性的力量撕破認識型的架構,從而讓另一種認識型成為可能。也就是說,物質生產的實踐本身不一定能為認識型的裂變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相反,只有真實的事件,一種無法在原先認識型中理解和解釋的事件,才能為認識型的斷裂和變革提供最真實的根基。

 

相關焦點

  • 這裡的叢林穿越超好玩!冬季看「冰泡」奇觀,旅遊穿越叢林~
    如果很久沒旅遊了,不妨來玩玩叢林穿越吧,冬季不僅冬泳能鍛鍊自己,熱熱身玩歷奇探險叢林穿越同樣好玩又健身。看看冬季雪花覆滿的樹林,感受冬季乾淨純潔的氣氛。叢林穿越 歷奇探險 專業項目設計安裝對於熱愛探險,熱愛旅遊的朋友們來說,叢林穿越是個熟悉又快樂的項目,安全係數很高,如果你不敢玩蹦極、人體彈弓這樣的極限運動項目,就從輕鬆愉快的叢林穿越開始吧
  • 哲學家福柯的油畫觀
    如果說前兩篇福柯談論的是詞與物 (或語言與意象)的斷裂之問題; 那麼,關於馬奈的評述則顯示了 福柯試圖構想一種「自由空間」的努力所以福柯說, 在現代,「與其說繪畫擺脫形象, 毋寧說它已著手摧毀形象。」
  • 福柯對「現代性」的實踐性闡釋
    雖然福柯並不認為康德對於啟蒙的理解完全正確,但是他高度讚許了康德對「啟蒙」作出的貢獻。康德在其文章中闡述了「啟蒙」所包含的從哲學角度去追問、審視「現實、今天、當下」的內容。也就是說,「啟蒙」包含了康德對現時性的思考,是他由於感受到了時代的斷裂而作出的歷史—哲學批判,這種「歷史感」使康德產生了福柯所謂的「現代性態度」。
  • 福柯在伊朗|重訪福柯與伊朗革命:福柯的一次「誤判」?
    四十年後,澎湃新聞組織翻譯了「福柯在伊朗」系列,回顧當時在知識界掀起的關於伊朗革命的討論,我們將從福柯和反對福柯的不同聲音呈現當時的討論,以期引領中文世界的讀者回到今天伊朗伊斯蘭政權建立前夕的那個歷史現場。這篇文章發表於2004年,對於1978-1979年圍繞著福柯對伊朗問題的立場,進行了批判性的回溯。
  • 米歇爾-福柯生平與著作
    1958年,由於感到教學和工作負擔過重對,福柯提出辭職,並於6月間回到巴黎。兩個月後,還是在杜梅澤爾的幫助下,同時也因為福柯在瑞典期間表現的出色組織能力,他被法國外交部任命為設在華沙大學內的法國文化中心主任。這年10月,福柯到達波蘭,不過他並沒有在那兒待太久,原因倒也富於戲劇性:他中了波蘭情報機關的美男記。
  • 福柯知識考古學的認知和主體變革
    摘  要: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對認知和主體進行了許多變革,本文認為這些變革主要涉及用非話語性的話語來描述差異,用非過去性的過去來理解現實,用非否定性的差異來批判線性時間的文化理解方式,以建立非主體性主體的方式來面對差異文化的實存樣式。
  • 福柯的「話語與權力」及其傳播學意義
    由於福柯所從事研究的階段性,這使得諸多對福柯話語理論的理解和引用僅局限於「話語實踐」,把話語看成一個生產主體和社會現實的機器,無視「非話語實踐」(或權力)對主體性和社會現實的微觀建構。本文將採用歷史實證主義的方法,通過對福柯的「話語與權力」思想的文獻進行分析,強調福柯的話語和權力是不可分離的,「話語和權力」的互動是理解現實秩序建構的關鍵。
  • 福柯 把生命當作一件有待塑造的藝術品
    詹姆斯·米勒的《福柯的生死愛欲》,在引進中文版15年之後再版,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過去20多年,是福柯學術著作出版的井噴期,每一本福柯著作的出版,都帶來福柯思想闡釋的新維度。雖然福柯已去世34年,其思想卻總是穿越時代的迷宮,擊中時代症候的靶心,無論是法國的五月風暴,還是伊斯蘭革命問題,福柯的學說總是繞不過去的思想資源。
  • 廣州天鹿湖叢林穿越,超刺激體驗!
    出門帶好口罩、勤洗手,酒精消毒,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假期去景區看看是完全可以噠~,小編就準備去廣州天鹿山的叢林穿越,享受刺激清新的旅程。入園內有4個禾雀花觀賞區,以及一些等級高低的趣味野外穿越活動(另行收費),小編就是衝著叢林穿越來的!如果有興趣可以在攜程、馬蜂窩自行訂票,提前預約。幾種難度係數的線路看起來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膽子小的下夥伴可以從黃線和綠線開始。
  • 紀念福柯逝世30周年 | 福柯的最後一課
    Foucault 71劇團非系統性思想 or 可操作性思想       誠如今年甫出版的福柯紀錄片《福柯對抗福柯》導演弗朗索瓦‧卡耶(François Caillat) 接受法國文化電臺(Radio France Culture)的訪談所言,這影片標題並非要指出福柯思想是不系統的
  • 福柯:什麼是作者?作者所扮演的角色
    在區分作者名字之後,福柯提出了「作者功能」論。其次,作者不具有連續性和永恆性,它是斷裂的,它對話語的影響在不同時期是不同的。再之,作者功能是通過一系列複雜的運作被建構起來的,建構過程取決於時代和話語類型的差異而有所變化。最後,作者功能並不是真實生活中的一種簡單的指稱,它會引起多重自我。
  • 福柯在伊朗|面對質疑,福柯最後的回應:反抗沒有用嗎?
    1978至1979年,伊朗爆發了反抗巴列維國王的「伊斯蘭革命」,福柯作為義大利《晚郵報》的特派記者,幾度造訪革命中的伊朗,前後共發表15篇包括訪談、公開信在內的文章,在歐洲知識界激起無數討論。福柯表現出的對伊斯蘭革命過分的熱情和過於正面的讚頌,在那兩年間的歐洲知識界掀起無數反對聲音,後來更在伊朗革命所建立的政權逐漸走向保守後,廣被知識界詬病為福柯犯下的錯誤。
  • 寧波徐鳧巖遊記,飛拉達、叢林穿越、魔網,帶著家人去旅遊!
    春節在我們心裡總是一個全家團聚、熱鬧沸騰的日子,不過過回到,家禁燃鞭炮、煙花等等,也讓過年失去了很多味道,自己也不再似小時候一般期待著討要壓歲錢和各種美食,讓自己的新年不再那麼無聊,隨心所欲的旅遊約起來帶!著自己的家人一起感受過年放假的快樂。
  • 福柯的譜系學方法源於尼採
    福柯主張從「開端」以來,歷史給予我們的毋寧是一種斷裂的、異質的並且不穩定的集合。(4)Herkunft還與身體緊密結合。  另一方面,福柯認為Entstehung是一個動態的緊張狀態、非場所的空間。福柯將Entstehung的含義理解為事物興起、湧現的時刻,即emergence(出現)。(1)Entstehung是系列中的插曲,而不是終結。對於「開端」的探究,形上學家總是指引著人們將目光投向最遠處那不間斷的連續性牽引下的最原初的時刻;而福柯認為要將「開端」看作一系列發展中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完結。
  • 野外露營、叢林穿越、收割水稻、稻田摸魚……「叢林遊擊隊」國慶...
    即將到來的國慶假期,讓我們一同報名少年軍校「叢林遊擊隊」特訓營,去德化雲龍谷親歷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旅程。野外露營、叢林穿越、CS野戰、水稻收割、稻田摸魚、篝火晚會……好玩的項目數不勝數。趕緊報名,這些,統統都給你!  不知不覺,小記者「少年軍校」特訓營已經先後舉辦了「海防小衛士」「山地特種兵」兩大主題的特訓。
  • 講座|福柯在今日中國仍然是「被流放的思想」
    杜小真:福柯的樂觀主義是真正的樂觀主義杜小真杜小真以「異和權力」為主題,向聽眾分享了她閱讀福柯的一些心得體會。在杜小真看來,福柯最讓人印象深刻也最令人心醉的地方是在於:「變異的福柯」。杜小真認為,法國的認識論與英美的認識論、德國的認識論是非常不同的,這種不同尤其體現在巴什拉的著作中,體現在他關於「認識論斷裂」的思想,以及關於「認識論的障礙」的思想:在認識的過程中,得出的結論是處處有斷裂、有更新的;認識主體不可能直接地認識一個對象,而必須要通過某種中介。福柯繼承的是這樣一種認識論傳統,他並不是要直接去達到對象,而是通過他的變異給大家一個方法,關於「我是如何去認識」的方法。
  • 危險的福柯與……他的「工具箱」
    為了紀念福柯去世二十周年而在巴黎舉辦的「福柯24小時」(24 heures Foucault)那才是真正的多姿多彩、活色生香,講座與讀書會就不用說了,音樂演出會、戲劇表演、電臺訪談、情色電影、藝術展覽等等延續了幾年。另外,法國電影資料館為紀念福柯去世二十周年專門組織了一次題為「福柯一電影:記憶影像,權力影像」的電影展,使哲學與電影的法國氣息漫天飛揚。
  • 姜奇平:福柯的後現代經濟學思想
    人們也許不會想到,後現代大師福柯的經濟學思想,說不定會有助於從搜尋引擎之道上,幫我們跳出短線分析,穿透底牌。   從未有人從經濟學角度闡釋福柯的《詞與物》這部後現代名著。  福柯的後現代經濟學思想深在,作為公認的大師級人物,他始終扣緊「現代性」這個主題,猛攻現代經濟學的弱點。一旦讀懂,令人有茅塞頓開之感。   一、從心物二元的根子上推導經濟學的新基礎   與福柯站在一塊,賓默爾、魯斯斯坦這些所謂的大師,馬上就會矮一截。為什麼呢?境界不同。
  • IDF學術·評論 | 論《福柯》電影與福柯的哲學
    於是,《福柯》首先是一部福柯思想的導引,主要通過對福柯在不同場合留下的音畫以及部分學者對福柯的現身的口頭評論的採編,以當下最普通的視聽媒介,來向學生及大眾呈現一幅簡明扼要的福柯思想形象。下文則是張獻民借汪民安紀錄片《福柯》的契機對福柯哲學的個人口頭評論的輯錄。
  • 一探山西陽泉古村落,叢林穿越刺激冒險,小鎮美景寧靜心靈
    森林穿越運動健康時尚,深受廣大戶外運動員的喜愛,它是一款有趣的通關探險遊戲,是一种放松身體,鍛鍊興趣的活動,一般著名景點、主題公園、公園都有森林穿越項目,歷奇探險叢林通過在林中設桶、鞦韆、板門等來增加挑戰的刺激,在懸空的網絡中,遊客們戰慄不已,用全身解法穿越大網,體驗蜘蛛俠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