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基本都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經歷,所以全國各地的山水勝跡在詩人筆下,也就成了一首首優美的山水詩。無論王維臨泛漢水寫下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還是劉禹錫遊覽洞庭寫下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亦或是蘇軾觀賞西湖寫下的「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無疑都讓人如臨畫境。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過崔八丈水亭》,來一起感受下我國古典詩詞中山水詩的美。《過崔八丈水亭》是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寫於公元754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寶十三載,當時李白正旅居宣城。其實李白曾先後七次遊歷宣城,創作了大量描繪山水美景和風土人情的詩歌。如李白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寫下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雖然《過崔八丈水亭》不似《獨坐敬亭山》那樣有名,所描繪的崔八丈水亭,相較於敬亭山來說也冷門的多,但不失為一首優秀的山水詩。正如明代徐用吾在《唐詩分類繩尺》中所說:「太白於事情景象夙興,意興契合,故信口道來,皆入妙品」。那麼李白這首山水詩,究竟是如何來表現景象和意興的契合之妙的呢?
《過崔八丈水亭》
高閣橫秀氣,清幽并在君。
簷飛宛溪水,窗落敬亭雲。
猿嘯風中斷,漁歌月裡聞。
閒隨白鷗去,沙上自為群。
在我們具體看這首詩之前,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它的創作背景。公元754年,其實距離李白離開長安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雖然詩中還能看出李白內心深處懷歸憂國的感傷情懷,但從詩中李白樂於和無機心的「白鷗」為群,便可看出他擺脫了名利得失的羈束,從而有了一顆寄情山水的閒適之心。這是此詩拋開美景後的意蘊所在。
首聯「高閣橫秀氣,清幽并在君」,也就是說,水亭位置高聳開闊,可以飽覽崔八丈的秀麗景色,而相較於崔八丈,水亭又具有一份清新與幽靜。從「並在君」三字中,我們便可以得知崔八丈水亭的自然特徵,是兼具秀氣與清幽。而李白在這裡以「君」相稱,又給人一種親切感,這種親切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某一種表現。
頷聯「簷飛宛溪水,窗落敬亭雲」,則緊承首聯中水亭的秀氣與清幽,寫李白具體的所見。即身處亭中,能夠看到宛溪的綠水飛過閣簷,敬亭山的雲朵從窗前飄落。「宛溪水」,即宛溪,在宣城東,源出嶧陽山。「敬亭」,就是敬亭山。這兩句詩主要是以「宛溪水」和「敬亭雲」,從側面烘託出水亭的秀氣與清幽,同時又體現出水亭的高聳開闊。
頸聯「猿嘯風中斷,漁歌月裡聞」,即是李白具體的所聞。它的意思是說,身處亭中,能夠聽到風中傳來時斷時續的猿嘯之聲,月下傳來陣陣漁歌聲。值得留意的是,李白這兩句中所描繪的猿嘯聲,其實就出自頷聯所說的敬亭山中,而漁歌聲自然是出自那宛溪水中,可謂精妙絕倫。
此外,唐詩中的猿嘯聲,多用來表達詩人的愁苦心情,如白居易的「杜鵑啼血猿哀鳴」。這兩句詩中的風月之清幽,加上猿漁之逸響,無疑勾畫出了景色的悽涼冷清,以及李白內心深處懷歸憂國的感傷情懷。不過此時的李白較之以往,心境早就大不同。所以在詩的尾聯中,便有了「閒隨白鷗去,沙上自為群」,即閒逸的時候我可以隨著白鷗鳥而去,在那沙岸上與鳥為群。
這裡李白暗用了「鷗鷺忘機」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現在已經淡泊名利,不以世事為懷。這個典故出自《列子·黃帝篇》中記載的一個寓言,據說「海上之人有好鷗鳥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遊,鷗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也」。顯然,李白說自己與白鷗為群,便是言明沒來機巧之心。
綜觀李白的這首詩,其實僅僅從寫景角度來看,它寥寥數句就描繪出了崔八丈水亭處宛如畫境般的自然景致,有簷飛溪水、窗落暮雲,有風送猿啼,還有漁舟唱晚。繪聲繪色,可謂從開篇美到結尾。總的來說,這首《過崔八丈水亭》是李白很美的一首山水詩。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