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烏海!這是一顆鑲嵌在黃河金腰帶上的明珠!

2020-12-11 鄂爾多斯新聞

奔湧而來的母親河穿市而過,118平方公裡的烏海湖與兩岸沙漠、山脈、綠洲等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烏海猶如鑲嵌在黃河金腰帶上的明珠。

走進這座城市,感受到的是,在母親河的滋養下,閃耀著城市發展的時代光彩,是一個可以觸摸時代發展脈搏的城市,是一個可以呼吸綠色文明的城市,這是一個能夠品嘗幸福的城市。

「陝汽」烏海製造 豎起轉型發展一面旗

6月12日,烏巴包鄂四市報業全媒體「八百裡黃河行」大型採風活動一行,走進了陝汽烏海專用汽車有限公司總裝配車間,只見忙碌的技術人員精心鑽研在生產線上,伴隨著機器的轟隆聲,從安裝到駕駛室內飾的完善,每個流水線的工人緊密配合,隨著車間滾軸轉動的節奏,一輛輛陝汽烏海製造的重卡在緩緩向前移動,在完成總裝生產線後,進入到檢測線,完成到客戶手中的最後一道程序——檢測下線。

▲媒體採訪團走進陝汽烏海專用汽車有限公司

陝汽烏海專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福平介紹說:「我們企業是烏海市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承載著烏海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重要任務。」原來,該公司是陝重汽集團在內蒙古投資建設僅有的一家汽車總裝公司,也是烏海市產業轉型的先鋒,成立於2010年,年產能在5000輛以上。企業自投資建廠以來,持續加大新產品研發投入,圍繞烏海當地區域特色和周邊礦產資源豐富的特點,研發出適合不同地區工況的專用車系列產品。據了解,公司目前已獲得德逸、駿牧、朔龍、駿羿4個國家註冊商標。2015年雙燃料重卡開發與研究應用登記為自治區科學技術成果、糞汙清運車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2016年臥床墊料車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2017年「陝汽烏海專用汽車開發中心」被認定為2017年度內蒙古自治區企業研究開發中心、 120T礦用車及臥床墊料車榮獲自治區首臺(套)技術創新認證。

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烏海,近年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陝汽在這裡「落地生根」,並迅速開花結果就是最為生動的實踐,隨著一輛輛重卡從這裡駛向全國各地,一項項科技成果被認證,「陝汽」烏海製造也在轉型發展中豎起一面旗。

開荒造林 讓綠浪翻滾一座城

跨過烏海湖大橋,採訪團沿著九曲環繞的盤山公路向甘德爾山進發,環顧道路兩旁,陡坡上植被茂盛,像掛滿綠毯似的鬱鬱蔥蔥,樹綠花豔的景象,在相鄰荒蕪的山頭中獨樹一幟。

▲鄂爾多斯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採訪治沙一線英雄董研生

「這綠色是以董研生為帶頭的治沙人一點一點用雙手『織就而成。』」甘德爾山生態旅遊景區工作人員感慨地說,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的甘德爾山。懷著好奇心,記者見到了皮膚黢黑的董研生,他曾榮獲「全國綠化獎章」,而這份榮譽來的並不容易。2005年,在烏海市治沙站工作的董研生接到甘德爾山的白獨貴灣沙區治理任務。當時,這裡是一片不毛之地,環境惡劣,作為治沙站隊長的他,勇於當先,帶著隊友,在這片荒蕪之地開始播種生命。

由於沒有路,物資運送難,修路勢在必行。於是他們修路,栽電線桿、挖井、種樹……接著綠色浸染荒山一發不可收拾。為守住這片綠,起初董研生每天自帶乾糧,在山上搭帳篷休息。有時出去勘察一趟,回來卻發現帳篷被風吹沒了。突遇下雨天氣,還要冒雨到山裡播種子,董研生說:「下了雨,種子發芽快,我們就得搶時間栽種。」

如今,曾經風沙肆虐的白獨貴灣沙區被滿山的沙蒿、沙冬青、梭梭、檸條等沙生灌木樹種所代替,喬灌木平均成活率達到95%以上,築起了一條綠色長城,植樹造林面積達2萬餘畝,景區也應運而生。現在,董研生並沒有閒下來,每天巡檢所有噴灌滴頭是否堵塞,樹苗是否生病,堅守著植綠護綠是一輩子事業的信念。

董研生是烏海市眾多治沙人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幾代烏海人堅持不懈開展生態綠化建設,建成區綠化覆蓋43%,收穫著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城市等綠色榮譽

出「棚」住樓 礦工安居夢照進現實

蘊藏太陽能量的煤炭自古有著「太陽石」的美譽,煤礦工人則被稱作「開採太陽」的人。在「烏金之海」的烏海,就生活著成千上萬「開採太陽」的人。但長期以來,他們卻過著「低矮潮溼、煤塵散落、汙水橫流」的礦山棚戶區生活。 2007年,烏海市烏達區啟動棚改工作,拉開了礦區棚戶改造工作的序幕,伴隨一棟棟新住宅樓拔地而起,礦工們開始陸續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居,書寫起礦區的幸福新篇章。

以前

現在

1953年出生的王金秀,全家三代人都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國家煤礦事業的開發建設,而如今能在窗明几淨的樓房裡安享晚年,她說是她人生的一大幸事。她清楚地記著,自己和老伴結婚時,礦上10平方米的宿舍就是婚房,後來儘管蓋起了屬於自己的土胚房,但一路走來,深感煤礦工人居住環境的差。老人說:「那時家裡沒有上下水、衛生間,生活極為不便,本身就患有偏癱加之腸胃不好的老伴兒,常有走不到公共廁所就拉到褲裡的時候,那可真叫人難為情。」2016年6月1日,在礦區棚改惠民政策的庇護下,王金秀享受政府補貼4.5萬元後,又花6萬元,住進了如今這套67平方的樓房裡,三代礦工的安居夢在這一刻成為了真正的現實。

像王金秀一樣,告別髒亂差的礦區生活,住上花園式小區的煤礦工人還真不在少數。10多年來,烏達區計劃對煤礦棚戶區居民約2.2萬戶6.7萬人進行有序搬遷。截至目前,已搬遷安置煤礦棚戶區居民19100餘戶。

如果說轉型發展見證了城市進步,那綠色文明、幸福民生則成為城市發展的縮影,映射成烏海發展的一個個精彩,在內蒙古高原上的那個「幾」字彎裡更為奪目、閃耀。

▲媒體採訪團採訪入住永昌佳苑社區的兩名搬遷戶居民

▲媒體採訪團走進烏海永昌佳苑社區採訪烏海市棚戶區安居工程

相關焦點

  • 歷屆黃河明珠·中國烏海書法藝術節回望
    2008年9月10日,第二屆黃河明珠·烏海文化節舉辦。本次文化節期間,烏海市被正式命名為「中國書法城」,市實驗小學被命名為「中國書法蘭亭小學」,開幕式上舉行的萬人書「太陽神」活動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記錄組織確定為最大規模書法活動。活動期間舉辦的萬人書畫展也是烏海歷史上組織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作品質量最好、展出檔次最高、作品數量最多的一次展出。圖為書法家現場表演地書。
  • 來烏海玩,這四種烏海特色美食千萬不要錯過,本地人和遊客都愛吃
    #烏海烏海市素有「黃河明珠」的美譽,三山環抱,一水中流,民風淳厚,被譽為鑲嵌在黃河金腰帶上的一顆明珠。烏海市境內資源富集,素以「烏金之海」著稱。話不多說,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分享幾種烏海的特產01清湯牛尾清湯牛尾是內蒙古傳統風味名菜,是烏海的特色小吃之一。
  • 內蒙有座城市,能同時看到海洋、沙漠和草原,被譽為「黃河明珠」
    這座被譽為鑲嵌在黃河金腰帶上的一顆明珠的城市便是烏海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地處黃河上遊,是國內距離沙漠最近的城市,在這裡可以同時看到海洋、沙漠和草原,景色十分獨特優美。烏海市黃河上遊的位置,東鄂爾多斯高原接壤,南與寧夏石嘴山市隔川,西阿拉善草原毗鄰,北河楊絳是肥沃的平原依賴,所以在這裡川,沙漠和草原的聯在奇景可以看到,也是國內唯一能看到這種風景的城市。
  • 一個視頻看懂烏海的「前世今生」
    這座離沙漠最近的城市 一半是沙,一半是水 我們一般用烏金之海、黃河明珠、葡萄之鄉、沙漠綠洲、書法之城、賞石之城六張名片來形容烏海。 「烏金之海」一一烏海市境內資源富集,素以「烏金之海」著稱。優質焦煤、煤系高嶺土、石灰巖、鐵礦石、石英砂、白雲巖等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好易開採、相對集中配套、工業利用價值高。
  • 書法節來了丨黃河明珠·烏海書法藝術節活動安排發布
    「中國書法•年展」當代書壇知名老書家邀請展第十一屆黃河明珠•中國烏海書法藝術節集中活動安排表四、中國書法城•烏海建設歷程展時間:2020年9月23日開展 上午10:40—11:10地點: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一樓1009展廳備註:常態化全面立體展示中國書法城•烏海建設發展歷程永久展廳五、第七屆書法產業博覽會
  • 府谷海則廟,黃河岸邊的一顆文化明珠
    海則廟,黃河岸邊的一顆文化明珠楊建勳/文 王嘉寧/演講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來自海則廟便民服務中心的王嘉寧,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海則廟,黃河岸邊的一顆文化明珠》,請指正。
  • 烏金之海,黃河明珠,內蒙古烏海最美的六個旅遊景點
    烏海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地處黃河上遊,三山環抱,一水中流,民風淳厚。烏海市自然資源富集,境內群山環繞,戈壁、荒漠、沙漠、草原分布期間,素有烏金之海、黃河明珠、葡萄之鄉等美譽。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內蒙古烏海最美的六個旅遊景點吧。
  • 「大河書風——內蒙古文聯文藝志願服務團走進烏海」文藝演出舉辦
    「大河書風——內蒙古文聯文藝志願服務團走進烏海」文藝演出舉辦蘇士澍李有來冀曉青史萬鈞唐毅韓國武王文杰等出席嘉賓雲集,共襄盛舉9月22日晚,由自治區文聯、市委宣傳部主辦,內蒙古文藝志願者協會和市文聯承辦的「大河書風——內蒙古文聯文藝志願服務團走進烏海」文藝演出在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舉辦。
  • 烏海市這四款特色美食,不要錯過,有一款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烏海烏海市素有「黃河明珠」的美譽,三山環抱,一水中流,民風淳厚,被譽為鑲嵌在黃河金腰帶上的一顆明珠。烏海市境內資源富集,素以「烏金之海」著稱,屬於典型的資源型經濟。其中,優質焦煤佔內蒙古已探明儲量的75%,是國家重要的焦煤基地。接下來小編來介紹幾款烏海的美食。
  • 「八百裡黃河行」首日,外眼這樣看烏海!
    烏海是一座依山傍水、環境優美的城市,三山環抱,黃河穿城而過,被譽為「黃河明珠」; 烏海礦產豐富、資源富集,被譽為「烏金之海」; 烏海盛產葡萄,被譽為「葡萄之鄉」; 烏海地處烏蘭布和、庫布齊、毛烏素三大沙漠交匯處,卻在荒漠中開拓建設出一個綠洲城市,被譽為「沙地綠洲」; 烏海常年堅持練習書法的愛好者達10萬餘人,被譽為「書法之城」;烏海特殊擁有被譽為「天書
  • 烏海市召開「中國書法·年展」當代書壇知名老書家邀請展和第十一屆黃河明珠·烏海書法藝術節新聞發布會
    8月28日,我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就「中國書法·年展」當代書壇知名老書家邀請展、第十一屆黃河明珠·烏海書法藝術節的背景意義、主要目的、活動安排、籌備進展等進行闡釋。當日,市委宣傳部、市文聯相關負責人,自治區級、市級媒體參加了此次新聞發布會。
  • 烏海新展館,今日開展
    2008年9月10日,在第二屆黃河明珠·烏海文化節暨「萬人共書太陽神」活動上,烏海市被中國書法家協會命名為全國首個「中國書法城」。2009年9月12日,中國首屆少兒書法藝術節暨第三屆黃河明珠·中國烏海書法藝術節上舉辦的「中國最大規模青少年書法比賽」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 烏海:半城湖光一城景
    烏海是一座水資源匱乏城市,地處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的交匯之處,年平均降水量僅有165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200毫米,乾旱少雨是這座城市的氣候特徵。 由於乾旱缺水,烏海人對「水」有了更深的情緣,「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活景象,是幾代烏海人孜孜以求追求。
  • 盤錦東湖公園:鑲嵌在大窪區的一顆璀璨明珠
    盤錦東湖公園:鑲嵌在大窪區的一顆璀璨明珠 作者:宗樹興 虞偉 2019-08-16 10:58   來源:盤錦日報     上世紀七十年代,東湖公園還是水田的上水渠。八十年代,有關部門對水渠進行擴寬改造後,建成了公園,是大窪區最早建設的公園。後來,又陸續在湖中心建起三座人工小島,中間島上建有復古亭閣。2002年至2003年,東湖公園重新規劃設計,進行了改擴建,公園總面積擴至45公頃,其中水域面積31公頃,南北長1500米,新建了中心標誌廣場、水上廊橋、音樂廣場、荷塘景觀園閣等。
  • 鑲嵌在洛河岸邊的一顆明珠——餵北村
    這家主人張東旺說,這是他家的公用衛生間,與城市單元房的衛生間完全一樣。緊挨著衛生間還有一大間房屋,張東旺打開房門陪著我們進去參觀。這是張東旺老父親的臥室,裡面有床,有家具,有液晶電視機,而最暖心的是房間裡面還有個門,門內是東旺老父親的專用衛生間。張東旺說他父親已經九十多歲了,常年跟著他住在老家,他大哥今年國慶節回來,剛把他父親接去西安。
  • 烏海燃爆了
    >「大河書風」內蒙文藝志願服務團走進烏海活動https://mp.weixin.qq.com/s/Qpgg-b5RDVXJ15l8SPj6Mw9月22日晚上20:00由內蒙古文聯、烏海市委宣傳部主辦,內蒙古文藝志願者協會、烏海市文聯承辦的
  • 烏海高規格盛會23日開幕
    「中國書法·年展」當代書壇知名老書法家作品邀請展暨第十一屆黃河明珠 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支持中共烏海市委員會、烏海市人民政府、中國書法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中共烏海市委員會宣傳部、烏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內蒙古自治區書法家協會、書法出版社、《中國書法報》社、《中國書法》雜誌社承辦的「中國書法·年展」當代書壇知名老書法家作品邀請展暨第十一屆黃河明珠·烏海書法藝術節將於
  • 中國書法城·烏海
    石歷增 攝 2010年,首屆國際書法產業博覽會暨第四屆黃河明珠·中國烏海書法藝術節上於海東 攝   □趙永強  黃河北上,美在烏海。  烏海是黃河進入內蒙古的第一站,1976年建市,是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崛起的塞外工業新城。在40多年的轉型發展歷程中,烏海這座年輕的城市,以「敢於無處生萬有,能憑海闊納百川」的豪邁氣概,把書法文化作為全民文化普及,孕育出了文化奇蹟——2008年,烏海市被中國書法家協會命名為全國首個「中國書法城」!
  • 烏海文聯這五年
    連續7年位列自治區書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作品數榜首,現有國家級書協會員達到43人,自治區級書協會員160人,市級書協會員2000餘人,參與書法活動的愛好者已達萬人;連續舉辦了十一屆「黃河明珠·烏海書法藝術節」、七屆書法產業博覽會等大型節慶活動,促進了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舉辦了「中國書法·年展—當代書壇知名老書法家邀請展」等多項高層次書法展賽活動,特別是現狀與理想—當前書法創作學術批評展,被譽為中國當代書法發展的風向標
  • 千面烏海,總有你愛的那一面
    烏海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一座新興工業城市,地處黃河上遊,處於華北與西北的結合部,「蒙寧陝甘」經濟區結合部和沿黃經濟帶中心,是國家「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呼包銀榆經濟區重要節點。烏海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素有黃河明珠、烏金之海、葡萄之鄉、沙地綠洲、書法之城、賞石之城等美譽。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 攝影/馬世民這裡是黃河與沙漠相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