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好文化資源牌 打造城市新名片
成語典故,囊括了中國傳統思想、歷史人文、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節日風俗等諸多方面,既是我們耳邊的故事、口間的歷史,也是中華文化濃縮的精華、流淌的記憶。
淮南是中國成語典故重要的發源地之一,語出千古奇書《淮南子》和壽州古城、八公山的成語典故多逾千條。為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助力城市轉型發展,我市自2016年起便開始運作申報「中國成語典故之城」事宜。經過相關部門一年多的共同努力,淮南市於今年5月8日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成語典故之城」,一張獨具特色、富含深意的「國字號」文化新名片從此落戶紮根,靚麗示人。
申報圓滿成功之後,如何傳承、利用好這張文化資源牌、城市新名片,在宣傳推廣、育人效應、文化內涵提升、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持續用力,進一步擴大淮南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重大課題。
事實上,早在申報之初,我市就已超前謀劃,在相關規劃編制報告中重點提出了「成語典故+」的概念。我市從成語典故+文化發展、成語典故+旅遊業發展、成語典故+城市建設等方面提出今後發展目標:結合全市旅遊、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等規劃,力爭到2020年以成語典故為主題的相關旅遊產業年收入達2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0%以上,對旅遊業增加值貢獻達20%以上;以成語典故為主題的相關文化產業總收入達10億元以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0%以上。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市長張孝成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淮南將推動文化旅遊向深層次融合,圍繞八公山、壽縣古城建立一批以成語典故為精髓的歷史文化旅遊區,開發與成語典故相關的旅遊產品。市直相關部門在調研後也提出,要在文化旅遊、城市建設、產業發展、招商引資等重點領域的規劃編制、政策制定、項目謀劃、營銷策劃中,全方位深度融合成語典故文化元素,從資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給予保障,有效有序推動「中國成語典故之城」各項建設任務落實見效。
幾個月來,市委、市政府和相關部門把建設「中國成語典故之城」作為打好文化資源牌、打造城市新名片的一次大行動,積極開展輿論宣傳,組建專門研究機構,籌劃舉辦系列推介活動。
市政協專門召開界別協商座談會,邀請文藝、新聞出版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前來,圍繞「建設成語典故之城、助推城市轉型發展」這一主題建言獻策,提出了深入推進「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的7條建議;市政協文史委和淮南師範學院聯合共建「淮南成語典故研究院」,依託安徽省《淮南子》研究會,設立安徽省《淮南子》研究會成語典故專業委員會;市委宣傳部多次召開新聞宣傳專題協調會議,邀請中央和省級媒體來淮採訪報導,安排部署本地主流媒體持續刊播相關宣傳片、開設徵文專欄,各新聞宣傳單位不斷加大傳統媒體和網絡新媒體的宣傳力度,利用各種方式和渠道及時推出深度報導和工作進展,在全社會凝聚共識,形成合力。
市文廣新局通過與郵政部門合作,精心策劃、設計、製作了《淮南與成語典故》紀念郵冊及《淮南——中國成語典故之城》個性化郵折,將於9月15日授牌儀式當天首發;市文聯積極邀請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省文聯和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有關領導和專家來淮指導,參加「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授牌儀式;市地方志辦公室進一步整理散落在民間的成語典故,繼續做好發現、發掘、開發等工作;交通、城管等單位利用公交顯示屏、計程車頂廣告、箱體廣告牌、電子門楣、市區戶外大屏、高鐵高速宣傳牌等進行廣泛深入宣傳;中國成語典故學術研討會、「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燈光音樂文化節、「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標識設計徵集、《圖說成語典故與淮南》宣傳畫冊編輯出版等相關宣傳推介活動,都在積極運作之中……
語有出處、典有深意,戮力建設、謀定而動。在「中國成語典故之城」即將授牌之際,我們欣喜看到,淮南市「發掘利用成語典故資源、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壯美畫卷,已經鋪陳展開!(淮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