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魏景元四年,總攬朝政大權的大將軍司馬昭制定完滅蜀計劃。鄧艾、鍾會、諸葛緒按計劃兵分三路進軍蜀國。在其他兩路大軍進展不順,陷入僵局之時,鄧艾率偏師出奇不意,越過陰平小道,迂迴穿插,直接繞過蜀軍的正面防禦,直搗蜀都成都,迫使蜀漢投降。
鄧艾深入敵方腹地,斬將拔旗,迫降敵國,開疆拓土,居此非常之功,得到裂土封侯、高官厚祿。可惜最終只得到虛名,迎接他的卻是殺戮。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鄧艾的一生,他為什麼會死?
開局放牛娃
公元208年,曹操攻佔荊州後,出於各項考量,將荊州的一部分人口強行遷徙到北方,而小鄧艾及其族人就在此列,他們一起被安置在汝南,負責屯田。
小鄧艾也跟著養牛,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一直有個夢想,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和母親過上好日子。在他12歲時,有次和母親到潁川,看到陳寔曾經寫的碑文「文為世範,行為士則」,鄧艾暗暗記下,內心甚為喜歡,於是給自己改名為鄧範,字士則,以此激勵自己。後來因為同族中有同名之人,才更改回原名。
成為公務員
鄧艾是屯民中為數不多的有才學之人,幸運成為都尉學士,擔任典農都尉的屬官。雖然職銜很低,但對於他來說已經邁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步,通過自身的努力,假以時日可以逐步升遷。但是事情往往不會那麼一帆風順,鄧艾同樣如此。他有一個缺點--口吃,因此他的上官典農都尉嫌棄他,不讓他擔任重要崗位,只讓他去坐「冷板凳」——看守稻草的小吏。
貴人相助
鄧艾成為公務員後,在閒暇時光總是會去周邊走走,看到高山湖泊就會和身邊人談論哪裡適合軍隊紮營,哪裡適合排兵布陣。但這不一樣的舉動,換來的不是同行之人的讚許,往往只是譏笑(逐夢有話說:古往今來,好多英雄豪傑都是與眾不同,即使遭受他人的不解,依然會選擇堅持自己的方式!),就這樣平平淡淡地過了20多年,鄧艾也從青年變成中年,時間磨去了他的稜角,但卻沒能磨去他的志向,他依然無比渴望建功立業,成為一名大丈夫。
經過20多年後,他成為典農工曹,按例需要向朝廷匯報屯田的情況。這一年,鄧艾像往常一樣,前往洛陽向相關官員匯報,而這一次接待他的卻是一位大人物——太尉司馬懿。他的一言一行,很快吸引了司馬懿的注意,司馬懿破格將其徵召為自己的掾屬,不久鄧艾就升任尚書郎。(逐夢有話說:是金子哪裡都會發亮,但需要有發現金子的人!)
人生轉折
有了司馬懿的青睞,鄧艾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機會。憑藉自己多年基層公務員的經歷,尤其在屯田這塊,鄧艾經驗十足,見解也很豐富,於是給司馬懿奉上一份改良屯田的方案,司馬懿看後很滿意,很快採納,而此方案實施之後,確實起到很大的效果。很快他就成為獨當一面的南安太守。
嶄露頭角
當時的天下還不是大一統的和平時期,還有2個政權同時存在,一個是劉備集團的蜀漢,一個是孫權集團的東吳。而鄧艾所處的南安,和魏蜀邊境很接近,時常會發生戰爭,而蜀漢這邊,在諸葛亮去世之後,接替他的姜維仍然在延續他的遺願,恢復漢室江山。
公元249年的秋季,姜維督軍進攻雍州,依傍曲山築兩城。姜維對隴西風俗民情熟稔,欲誘羌胡歸蜀,以控制該地區。並派人駐守,聯合羌胡進攻附近各郡。司馬昭掛名為此次的總指揮,鄧艾也應召參加此戰。
徵西將軍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統兵抵禦,很快即攻下姜維新築的兩城,準備乘勝追擊之時,鄧艾建議道:「敵軍撤退不遠,或許還會回擊,應該留下一軍以防不測。」他們採納了鄧艾的建議,並讓鄧艾率軍留守。就這樣過了三日,蜀軍果然又去而復返,廖化率領一部分蜀軍與鄧艾相距於白水。鄧艾在觀察了蜀軍方面的情況後,召集諸將說:「這裡只有廖化率領的一部分蜀軍和我們對陣,卻不展開攻擊,必定是用來拖住我們,而姜維一定是向東襲取洮城。」洮城距離鄧艾大軍六十裡。鄧艾當即率領軍隊夜行軍前往,姜維果然來偷襲,但是鄧艾已經先到洮城,展開防守,姜維只能撤軍。鄧艾因功被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
巔峰時刻
在和蜀軍的戰爭中,鄧艾和姜維多次對陣,雙方旗鼓相當。但是魏國的國力遠遠強於蜀漢,連年徵戰,加上蜀漢人才出現斷層,蜀漢已漸漸不敵魏國。
公元263年,魏軍由司馬昭擔任總指揮,兵分三路伐蜀:鄧艾率領三萬餘人馬由狄道進軍。負責牽制姜維;諸葛緒率領3萬餘,進攻武都;鍾會率領主力十餘萬,直接進攻漢中,然後直搗成都。
開始時進軍極為順利,一路攻城略地,很快就攻克關城。而鄧艾這邊,和姜維對陣,姜維知道後方不保,急於擺脫鄧艾,雖然打了敗仗,但還率領一部分主力退守劍閣,並憑藉劍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理優勢,讓鍾會大軍連連吃癟。鍾會見大軍久攻不克,加上戰線過長,軍糧補給難以跟上,準備退兵。
鄧艾在分析局勢後說:這是蜀國的馬其洛防線,我們只要繞過此處,就可以直擊成都。此間就有一條小路,當地人稱之為陰平小道,從此路經漢德陽亭,可以直達涪縣。而涪縣在劍閣和成都之間,佔領涪縣,派出精銳直擊成都,姜維知曉後只有兩條路選:一是分兵前往救援,若是如此,劍閣空虛,我方可攻破劍閣,長驅直入。二是,姜維死守劍閣不救涪縣,那我方可一舉拿下涪縣,直搗成都。"。
於是鄧艾說幹就幹,趁著姜維和鍾會僵持在劍閣時,率軍走陰平小道,前後走了七百餘裡,一路鑿山開路,造橋通行。但是山高谷深,非常艱險,軍隊糧食也快吃完。後來鄧艾身先士卒,裹著毛毯,滾下山谷,才帶領軍隊到達江油,江油守將馬邈直接就投降了。
諸葛瞻聞訊後,從涪縣趕回綿竹,列陣等待鄧艾。鄧艾雖首戰小敗,但是很會鼓勵軍心:「」生死存亡之際,全在此一舉!」揮軍再戰,遂克綿竹,斬蜀將諸葛瞻及尚書張遵等人。鄧艾乘勝進擊,一鼓作氣攻陷雒縣,逼近成都。蜀漢後主劉禪聞訊驚恐異常,知道再戰下去也無力回天,在主降派的勸導下,同意投降,派人奉上皇帝的印綬,加上自己的親筆信到鄧艾那裡請降。鄧艾率軍入成都,蜀漢滅亡。至此,三國之一的蜀漢退出歷史舞臺。
盛極而衰
鄧艾滅國之功,獲得了曹魏的嘉獎,升職為太尉,自己的封邑也隨之增加兩萬戶,連自己的兒子也被封為千戶侯。一時之間,滿門榮華富貴可得,可惜轉瞬之間,自己和兒子鄧忠就身首異處。這是為什麼?我認為原因有下:
1、志得意滿,錯漏百出。滅亡自己的往往是自己,鄧艾在攻下成都後,自認為立下不世之功,開始飄飄然,開始一系列作死:先是自作主張學習前人鄧禹收服蜀地的辦法,以天子名義,任用大批官吏。就連劉禪為代表的蜀漢皇族也安排職位。
修築高臺,宣揚自身武功。又逢人就宣傳自己,滅亡蜀漢的功勞(《三國演義》中的許攸就是因為這種大嘴巴被咔嚓的。)再是滅亡蜀漢後,一點沒有班師回朝的跡象,而是就地駐紮軍隊。2、司馬昭不信任。鄧艾是司馬懿一手培養起來的,按理來說應該算是司馬家的人。司馬家雖還未正式篡位,但是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他們自己奪權之時,採用了一系列的小手段,也受到很多人的不滿,有些駐守一方的將領就曾經公開討伐過,現在鄧艾已經有這種條件,儘管還未有明確的證據,但是有司馬昭的懷疑,就夠了。
3、鍾會陷害。鍾會是陷害鄧艾的兇手,從中作梗,加深了鄧艾和司馬昭之間的誤會,宣揚鄧艾居功自傲,並誣告其會謀反,司馬昭本就猜疑不定,正好有了藉口,於是鄧艾就被逮捕,準備押往洛陽。
4、棋子。鍾會本身就是有具野心的,滅蜀之戰,自己有十餘萬的兵力,加上吞併諸葛緒、鄧艾和蜀軍投降的士兵,人數絕對有20萬左右。蜀漢的地理位置非常適合割據,加上姜維的從中添油加醋,鍾會造反之心已成,得先除去鄧艾。而司馬昭這邊也發現了鍾會的權力過大,會影響到自身,於是一方面借收監鄧艾來穩住鍾會,一方面自己做好準備,安排賈充屯兵樂城,自己親率10萬大軍屯駐長安。借除鄧艾之名,行殺鍾會之實。
總結:一方面是鄧艾自身志得意滿,給人留下太多的口實;另一方面,鄧艾只是棋子罷了,先是被當成安撫鍾會的工具,接著又被鍾會連累,一網打盡。所以我們做人不能凡事太高調,該低調時就要低調。給自己預留足夠的安全區間,該退就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