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千河歸一湖,一湖入長江。這裡是江西九江。
三面環水,一面環山;百萬人口,千萬人流;在九江長達2200年的歷史中,這座江南小城被水文化滋潤著,百姓傍水而居,城市因水而美,經濟因水而旺。
十裡河畔水清岸綠,碧水潺潺,沿岸居民共享治理成果
攝影:劉聖賢
家住九江市水木清華小區的程有勇,吃過晚飯後沿著十裡河岸散步。他說,以前的十裡河蚊蠅亂飛、臭氣燻天,人們經過時紛紛掩鼻而過。如今,十裡河畔水清岸綠,柳暗花明,碧水潺潺,新配套的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讓這裡成為九江市民熱門的打卡地。
十裡河、濂溪河、小楊河、五柳河、龍門溝、八裡湖、賽城湖......九江城區水系發達,河流縱橫,豐富的水資源為這座宜居城市增添了無限靈性。但由於歷史原因,九江中心城區存在大量的管網空白,小區雨汙混流、管道錯接漏接,導致汙水與雨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城市自然水體中,對水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治理前,九江的河湖到底有多糟糕?
十裡河是九江市中心城區的一條內河,河水來自廬山,途經濂溪區、開發區、最終流入八裡湖,奔向長江。十裡河全長約12.5公裡,流域範圍內有生態保護區、城中村、工業園、居住小區及商業綜合體,與九江百姓生活親密相連。十裡河沿岸共有排水口259個,其中排汙口77個、雨水口169個;沿線共有3條支流匯入,分別為濂溪河、小楊河,龍門溝。十裡河上遊水體清澈見底,底部沉積物少,水體流經中心城區後,由於排水系統不規範、沿河棚戶區直排等問題,至兩河下遊部分區段已為黑臭水體,水體渾濁、淤泥沉積,惡臭難聞。
黑臭在水體,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關鍵在排口。針對水體、點面汙水源、雨汙管網及處理設施等,長江環保集團江西省區域公司全面普查, 對入河排口、水質和底泥、地下管道、內外汙染源、駁岸、沿岸小區等進行調查,梳理查找出了雨汙合流溢流、初期雨水源汙染、底泥及水生植物汙染、水體自淨能力差等黑臭水體根源問題。採取「市政雨汙管道-河-湖聯動」綜合治理方式,實施控源截汙、生態修復、環境景觀提升等七項工程,治理面積19.25平方公裡,涉及79個小區雨汙分流改造,惠及市民約27萬人。
如何讓黑臭水體治理實現質的飛躍?長江環保集團江西省區域公司組織技術骨幹力量,因地制宜成立技術攻關小組,研究新工藝、新方法,全面梳理了施工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提出解決措施,針對專項問題編制專項施工方案,並逐條落實於現場施工過程中。一是採用「環保絞吸式挖泥船+板框壓濾」處理技術,科學實施十裡河下遊河道疏浚,解決了河床抬高、河床淤積嚴重、汛期過流能力不足的問題;二是採用紫外光固化等管道非開挖修復的方式,解決了開挖施工困難,汙水管網滲漏、破裂等問題,消減對河道水質的影響;三是採用截流井及上遊雨汙分流改造等方式解決汙水直排河道問題,切實做到綜合治理、持續治理、徹底治理。
引活水,潤古城。長江環保人始終堅定不移地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深刻領會並自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全面優化九江中心城區防洪排澇安全格局,健全市政管網系統的同時,系統解決水汙染、水環境、水生態問題,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提升城市品質。
開門能見綠,推窗可見景。水環境綜合治理讓九江人民共享了貨真價值的生態紅利,收穫了滿滿的幸福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