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姓主要源出於嬴姓、姒姓、姬姓和羋姓。
郡望:吳興郡,汝南郡
總堂號:吳興堂
分堂號:夢溪堂,三易堂,九思堂,肅雍堂,承裕堂,忠清堂,樹本堂,文肅堂,永思堂,聚順堂,敘倫堂,一本堂,八詠堂,三近堂,三善堂,世德堂,世餘堂,有餘堂,聿懷堂,孝思祠,志遠堂,足徵堂,宏遠堂,忠清堂,金鵝堂,春曉堂,思源堂,追遠堂,師儉堂,崇本堂,惇睦堂,貽德堂,復初堂,敦本堂,敦敘堂,敦倫堂,敦睦堂,敦禮堂,肅雝堂,誦芬堂,餘慶堂,慶垂堂,慶傳堂,錫類堂,鴻壽堂,濟美堂,懷德堂,寶文堂,寶忠堂(共50個)
起源演變
第一支源出贏姓。
黃帝之裔高辛氏帝嚳之子實沈之後,實沈氏族以猴為圖騰,初居於山東曲卓之沈猶,與少昊氏部落雜居而東夷化,成為東夷族的一支,故為贏姓。後來與親族閼伯相爭後西遷山西汾、澮之間的大夏族之地,即今山西南部臨猗縣西建立了沈國。當夏興起後。姒姓夏人奪取了贏姓沈國之地,沈人南迂河南固始的寢丘立國。商朝滅夏後,贏姓沈人復國。到周武王滅商後,晉國吞併沈土,贏姓沈人南逃到河南沈丘立國。到周昭王南徵淮夷時滅了贏姓沈國。所以贏姓沈氏的歷史至少有4500年。
第二支源出姒姓。
夏朝建立後,夏人併吞了四周的部落,同時也吞併了在山西臨猗縣西的贏姓沈國,建立了姒姓沈國。到商朝滅了夏後,親商的贏姓沈人復國,姒姓沈人南逃渡過黃河進入河南新城縣北的邥垂,後繼續南遷至河南固始之寢丘立國。周朝初年,蔣國滅了河南固始的姒姓沈國,沈人南逃楚地的沈鹿,今湖北鍾祥東的大洪山之麓,成為楚國一邑。姒姓沈氏已有4000年的歷史。
商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姒姓沈氏與贏姓沈氏的一支西迂陝西西華,又迂周至.再西迂到達甘肅定西縣,然後,由甘肅翻越岷山沿岷江南下四川中部的漢源,與黎人混合,成立沈國(也稱丹國),戰國時降於秦國,後演變為沈犁部落,逐漸被羌人同化。東漢時沈氏羌活動於黃河以南、秦嶺以北的陝甘寧一帶,後來沈氏羌全部融人漢族之中,今陝西渭洛地區的地名中多沈字,與沈氏羌有關。明清時期四川瀘定的沈邊土司,也出自姒贏混合的沈氏。
第三支出自姬姓。
西周分封文王之子季載於沈,古城在今河南平輿北,也稱聃,侯爵,公元前506年為蔡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西周昭王時,蔣國移封於河南固始蔣集,併吞並了姒姓沈國,以封其子為姬姓沈國。魯煬公封庶子沈季於沈猶,為魯附庸國,以沈為氏。西周昭王南下徵伐淮夷,魯煬公之庶子沈季,隨周昭王南徵滅了河南沈丘的贏姓沈國,封沈季之子沈子它於南30裡的安徽阜陽西北的臨泉的沈丘集,建立了姬姓沈子國。春秋中葉楚國先後滅了兩姬姓沈國。姬姓沈氏也有3000年的歷史。
第四支源出羋姓。
楚穆王時楚國滅了河南固始的沈國,楚莊王封孫敖之子於沈。又封其子公子貞於沈鹿,今湖北鍾祥東大洪山之麓。兩地的後代均以沈為氏,羋姓沈氏也有2600多年的歷史。
遷徙傳播
沈氏最早起源於今河南、安徽兩省之間。春秋戰國時期,逃至楚國的沈氏族人,仕楚為左司馬,並世襲此官,長期居於葉邑(今河南葉縣)。
先秦時,沈姓主要活動於河南、湖北地區,在山西、安徽、陝西、甘肅、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跡。東漢時,沈姓進入浙江,子孫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發展成著名的望族。唐朝的兩次中原出發南下移民潮中,沈氏為其中一姓進入福建,隨後移民廣東,明末沈姓始入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