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書生」這個與沈姓人有關的成語,原來出自一位著名將軍之口,他是誰呢?
沈姓冉姓原是一家人
沈姓的來源比較複雜。第一,來自姬姓底下的冉姓,是黃帝的後裔。沈本來是夏禹子孫封國的國名。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因為平叛有功,被周公舉薦為司空,並且被自己的侄子周成王封在冉國。古時候,冉和沈的讀音一樣,冉國又名沈國。春秋時,沈國被蔡國所滅,冉季載的子孫就逃到楚國,為了紀念自己的國家,他們都改姓沈。第二,出自羋姓。羋也是很古老的姓,現在很少見了。羋姓源於楚國,楚莊王之子貞被封在沈邑,所以他的後代也以沈為姓。第三,夏商時的一個國家沈國,春秋時為晉國所滅,後代便以國為姓。
沈姓起源於河南安徽交界一帶。東漢時,有個叫沈戎的人,他率領家族遷居到了吳興(今浙江吳興縣),這是沈姓南遷的開始。魏晉南北朝時,沈姓人進一步南遷。到了唐代,沈姓已分布在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並逐漸進入福建、臺灣、廣東等地。沈姓遷居海外也比較早,而且人比較多。
歷史上沈姓名人輩出。沈既濟是唐代文學家。《舊唐書本傳》稱他「博通群籍,史筆尤工」。他撰寫的《枕中記》和《任氏傳》是中唐傳奇中的名篇,標誌唐傳奇創作進入全盛時期,對後世文學頗有影響。
南北朝時,有一個叫沈慶之的人擅長打仗,常常打勝仗,後來被封為「建武將軍」,專門負責防守邊疆。當時,皇帝要向北邊擴展領土,沈慶之知道了,就極力阻止皇帝:「大王,這件事萬萬不可,您還記得以前幾位將軍向北邊擴展領土失敗的事吧。」沈慶之不停地勸皇帝,皇帝覺得很煩,就對沈慶之說:「我不想聽了,我叫別人來跟你說。」於是,皇帝找了兩個文官來和沈慶之爭辯,沈慶之無奈地對皇帝說:「大王,治理國家就像治理家一樣,討論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耕田的農民,問織布的事就要找織布的女工。現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國家,卻去找兩個從來沒打過仗的『白面書生』來商量,這場仗怎麼會成功呢?」
這就是「白面書生」的典故,後來「白面書生」成為成語。現在我們說白面書生,是指年輕、沒有經驗,只知道書本知識,只會紙上談兵的人。「白面」兩個字,我們現在主要理解為年輕,但是在過去,「白面」跟年輕是沒有關係的,是指一個人沒有打過仗、沒有風餐露宿過,人比較白。
今天,沈姓人口在全國姓氏當中排行第49位,有47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