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未死?》(二):再無報紙、雜誌之分,紙媒轉型網際網路媒體後的新...

2020-12-09 36kr

上一期《紙媒未死?(一)》談到,當今美國紙媒紛紛進行轉型以適應網際網路的時代浪濤。而在這批向著網際網路新媒體前進的老牌紙媒中,因為各自類型不同也面臨著不同的困難,以及不同的轉型道路。

報紙和雜誌,這是大眾對紙媒最廣泛認知的分類。這兩者在發行速度、信息覆蓋、內容載體上完全不同,使得它們在人們生活中也扮演著完全不同的角色:報紙以新聞為主,講究快、準、廣,每日出刊從不缺席;而雜誌則相對周期較長,針對某一行業或內容進行深度報導。如果說報紙是內容領域的早午餐,每日必不可少;那麼雜誌則像是周末的一塊下午茶蛋糕,是生活品質的錦上添花。

但是上一次我們同樣提到,紙媒在網站上線之後,已經具備了網際網路媒體最重要的三個因素:實時更新、電子載體、分享傳播。而「實時更新」和「電子載體」這兩點,從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報紙、雜誌這種根據發行速度、出刊載體進行的傳統劃分。

紙媒上線之後,從此無報紙、雜誌之分。那什麼是適應網際網路特點的新分類呢?

答案是內容。

其實網際網路幫助紙媒回到了最初的核心。而以內容為標準,如新聞、時尚、專業領域、綜合評論⋯⋯ 這些是紙媒在網際網路下的分類。

新聞:紙媒和電視媒體的線上競爭

新聞這一類型下的網際網路紙媒多為報紙,比如說紐約時報。而他們在網際網路上的競爭對手不僅僅是報業同行,更有CNN、abc 等知名電視媒體的網站。而且從某種角度來講,各個新聞網站的內容具有很大的重合度。每天的重大實事所有新聞媒體都會關注,而用戶不會重複閱讀同一條新聞,比如說剛去過紐約時報的網站然後馬上又點擊CNN。

因為報紙和電視的媒介不同,這種競爭在原來並沒有現在這樣激烈。人們可以在上班路上看報紙,回家打開電視收看新聞。雖然內容會有重疊,但是文字和電視視頻的信息傳播方式完全不同,人們並不會感到信息的重複冗餘。但是當報業紙媒和電視媒體都轉型網際網路後,這種信息載體上的差距開始縮小,甚至幾近於零。CNN的網站也需要文字報導,而紐約時報也可以嵌入視頻,單從內容呈現方式來看這兩者並沒有太大差別。

從某種程度來說,網際網路上的新聞類紙媒的競爭對手可能是過去的一倍,甚至有不曾交手過的重量級選手。但是這並不是說報業紙媒在網際網路上就毫無優勢。報紙和網站都是視覺文字瀏覽為主的新聞報導方式,讀者可以快速跳躍瀏覽多條信息,這更多是非時間性的;而電視新聞則是線性的,用戶很難跳過某一部分直接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從這一點來看,報紙反而和新聞類網站在某種程度上更為接近。

生活時尚:拓展電子商務合作機會

這些紙媒關注生活時尚等方面,為讀者進行定期的介紹和推薦。因為內容和各個消費產品具有很大的關聯性,這一類多為設計精美的雜誌,並且受到廣告商的青睞。

因為雜誌的讀者定位和長久的行業積累,這些品牌其實可以相對容易的將雜誌忠實讀者專為線上用戶。而在電視領域,這類紙媒的競爭對手並不能說是電視媒體,而是某個獨立欄目;而這些知名欄目其實具有紙媒合作的機會,在網站上播放欄目視頻,達到雙贏。

在商業模式上,生活時尚類紙媒在網際網路領域也具有更大空間。在紙質時代雜誌只能為廣告商提供宣傳內頁,而線上網站則可以積極拓展更多的營銷合作模式,比如說在線商城和產品評論推薦。

對於這一類紙媒品牌,其實最大的競爭者是相關行業活躍的自媒體。某一知名微博的文章分享次數,遠遠大於一個雜誌品牌的推薦內容。當然從內容體量上自媒體可能很難和紙媒品牌相比,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自媒體更符合社交網絡傳播的語言及內容切入點,使得其在社交分享上不容小覷。在網際網路下如何對自己的雜誌品牌再定位,擴大社交分享,激活用戶討論,這更多的是時尚類紙媒在轉型中繞不開的重要問題。

專業領域:內容可以帶來新的機遇

這類紙媒專注於某一垂直專業領域,紮根多年,往往都是廣具口碑的行業風向標。在紙質時代,專注垂直領域的紙媒報紙、雜誌兼有:報紙更注重行業新聞報導,雜誌則是深度挖掘。但當一切轉向網際網路後,專業領域網站則同時兼顧這兩部分內容。比如說知名科技雜誌《Wired》,他的網站會對最新的科技新聞進行實時報導,而同時有專欄作者對其進行更深入的刨析評論。

相對於其他網際網路紙媒類型,專業領域的讀者群最集中也最穩固。只要讀者不排斥線上網站,並且紙質出版物進行適當的引導,用戶群會較少流失的轉移到線上平臺;但同時由於專業領域的讀者市場相對較狹窄,使得這些網站在按瀏覽數計費的貼片廣告上,並不能像新聞類媒體那樣能達到相當可觀的收入。因此,專業領域紙媒只能在網際網路開拓更適用於自己的商業模式,在內容上尋找更多的機會。

《Architectural Digest》這本建築雜誌在自己的網站上有一個欄目,Estates for Sale(地產出售),專門報導世界上那些設計優秀並且正在出售的建築,價格自然不菲。這種將相關行業資源同時作為內容的合作方式,可能是專業類紙媒在網際網路上能繼續開拓的商業道路。

綜合評論類:追求高質量閱讀體驗的收費訂閱模式

這類的代表是《名利場》、《紐約客》,以及國內是《三聯生活周刊》。雖然這幾本雜誌在品牌核心和目標讀者都完全不同,但是他們都是代表某一類生活態度的綜合類雜誌品牌。這些品牌在內容上可能無所不包,從新聞到文化,從專業評論到幽默漫畫,但都是圍繞某一特定讀者群的生活選擇和提供內容。

這些雜誌的讀者群更細分,同時又追求文章報導的高品質,在紙質時代穩定的訂閱數量可以保證雜誌的運行,但是網站上線卻往往面臨著或多或少的困境:雜誌希望可以提供最好的閱讀體驗,但是廣告卻是維持網站運作的保障。在這種情形下,網站進行線上收費就是一種可以解決資金問題的方法:讀者可以每月閱讀一定數量的文章,但是超過這個數量要註冊會員收取一定訂閱費。在理想情況下,雜誌的忠實讀者會願意付同等於(或者更少)紙質雜誌定價的費用,進行在線閱讀。《紐約客》和《名利場》都在進行相關的嘗試,但是成效如何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時代不同,網際網路改變了很多行業的分類標準。傳統紙媒在進軍線上之後可能面對的是和印刷時代完全不同的競爭,他們的對手可能是各個內容行業的其他媒體:同樣轉型網際網路的電視巨頭,社交分享領域活躍的自媒體,以及從創始就紮根網際網路的電子媒體⋯⋯當報紙、雜誌已經不能稱為衡量紙媒的分界,內容本身從載體中得到釋放,真正成為讀者選擇的唯一標準。

Medium is the message : 媒介即是信息。這句話在當下依舊成立,但是當所有媒體都在網際網路這同一平臺競爭的時候,信息就是信息,而媒介不再是它的決定因素。

作者簡介:本文作者為 36氪特約作者雁雲,她是一位用戶體驗設計師,現居紐約,就職於某國際傳媒集團。相信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設計提高了生活的質量,讓一切更美好。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的紙媒發行——報紙還有沒有必要再出了?
    二、後疫情時代,紙媒更落寞了?(一) 消毒的報紙,奢侈的閱讀本就嚴寒的冬天,又迎來了狂風暴雪。新冠肺炎疫情是紙媒的敵人,即使在疫情過後,報紙的發行量依舊不容樂觀。洗手,防護,消毒,戴口罩是疫情期間每個人的日常。人們潛移默化地形成新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為了安全期間,本來一家人吃飯現在倡導分餐制,本來可以在飯店開開心心吃飯現在最好能打包回家一個人吃;進門消毒,出門防護,如今看個報紙雜誌同樣也需要消毒,甚至消幾遍毒,才能放心閱讀。
  • 獨家| 臺灣紙媒的N種死法
    柯這麼一句無情話,卻道破臺灣紙媒正面臨著的存亡危機,在新媒體的衝擊之下,臺灣紙媒也和世界上的其他紙媒一樣,正在苟延殘喘著。  過去在臺北搭乘捷運時,總能看到上班族或是學生拿著一份報紙,當作是上班前或是上學前的休閒娛樂,或是跟同事聊天的話題。  但如今再到臺北捷運上看時,大家的休閒娛樂已經成了一個小螢幕,一個包天包地的彩色小螢幕。
  • 業內人說38期:新聞周刊停止印刷 傳統紙媒何去何從
    多數人認為,停發紙質版的直接原因自然是數字媒體的衝擊,但這並不意味著紙質媒體的消亡,紙媒還有生存的機會,只不過媒體的紙版要考慮的是如何在越來越小的空間中如何發展更好;也有人認為,網絡普及,信息傳播的方式更多樣更快捷,完全可以取代紙媒。更有人認為,紙媒之死只是表象,真正讓紙媒陷入困境的是活躍的社會化媒體……更多言論,盡在iDoNews第38期業內人說。
  • 四步競爭 紙媒止跌回升
    自報紙誕生,一直在3個環節提高時效:加快採編、加快印刷、加快發行。採編你當然有時效,漏洞是在電子版,凌晨上網把後兩個環節的時效丟得精光。都說「網快紙慢」,這偶像是紙媒自己塑造出來的!任何媒介都有優缺點,一般做法是「藏拙」,報刊偏偏要「露拙」,不僅暴露,還要弄個反襯,每期電子版都對讀者新一次提醒:報紙不行、不行……印得慢還要出來晃! 二是鼓勵不買報刊。
  • 紙媒不死!瞧瞧人家紙媒版式的創意設計,看著就想來...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紙媒不死!瞧瞧人家紙媒版式的創意設計,看著就想來... 紙媒不死!瞧瞧人家紙媒版式的創意設計,看著就想來... 棋哥-棋從斷出生 11-12 09:23 紙媒不死!
  • 網際網路衝擊之下,有多少紙媒被網際網路吞噬掉
    先看個極端的對比:2014年1月21日凌晨,《南都娛樂周刊》主編陳朝華通過微博稱,海爾發郵件通知媒體,今後不再向雜誌投放硬廣廣告,隨後得到印證。再看今年春晚,與往年春晚相比今年最大的改變恐怕就是微信紅包的加入。
  • 紙媒六大模式,融合發展尋突破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與數位技術的飛速發展,迅猛崛起的新媒體,打破了紙媒、廣播和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三分格局」。其中以報紙為代表的紙質媒體,受到的衝擊最為劇烈。在融合發展的浪潮中,紙媒都做了哪些努力與嘗試?
  • 紙媒又一個噩耗 印刷版《Macworld》雜誌停刊
    斯內爾已經創建新網站Six Colors,他將繼續覆蓋報導有關蘋果以及技術行業的新聞。作為行業內最多產的蘋果觀察家之一,他反思了自己的經驗。以下為傑森·斯內爾的反思:在科技網站出現前,雜誌就已經存在。每月一次,你會得到新雜誌,一頁一頁翻讀,包括所有廣告,試圖儘可能多地收集信息。
  • 《壹讀》雜誌也停刊了,細數2014年以來沒有熬過「寒冬」的紙媒
    >很抱歉,因為壹讀傳媒本身轉型的需要,我們不得不艱難地決定全面收縮《壹讀》雜誌的發行工作,簡單說,依舊訂閱《壹讀》雜誌的讀者,將不會再收到這本紙質的雜誌了。林楚方原效力於《南方周末》,後擔任《看天下》雜誌主編,他主政《看天下》期間,該雜誌風行一時。後創辦《壹讀》雜誌,《壹讀》以其輕鬆、幽默、趣味的風格頗得很多年輕人喜歡,在新媒體上的種種開拓性嘗試也為諸多媒體效仿。面對網際網路的衝擊,平媒衰弱的情況也日漸嚴重,2014年的寒冬,我們告別的不僅是自己的過去,也有不少優秀的紙媒。
  • 為什麼說AR也救不了紙媒?從過往變革證明給你看
    近日,「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爭」被再一次炒熱。新媒體有人表示:「報紙除了倒閉沒有別的出路、新舊媒體不可能融合、紙媒轉型做獨立APP的時機已經過去。」網上的爭論更多是以體制、內容、為出發點。從科技角度來看,很多人都說AR技術或許是「紙」的新機遇。
  • 你還看報紙嗎?紙媒再迎休刊大潮,你家牆上將無報紙可糊!
    【紙媒再迎休刊大潮:十餘家紙媒宣布2020年1月1日起休刊】每到年末,紙媒寒冬的論調便不絕於耳,2019也不例外,紙媒的告別仍在持續上演,多家報紙悉數休刊。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末宣布休刊的紙媒包括《武漢晨報》《上海金融報》《城市快報》《北方時報》《生活日報》《退休生活》《天府早報》《七都晚刊》《自貢晚報》《拉薩晚報》《本溪晚報》《吉安晚報》《百色早報》等十餘家紙媒。每個時代都有信息自己的載體。難道紙發明了以後竹簡還有必要保留嗎?很明顯並沒有,只要能讓人們看到信息就可以了,不管是什麼樣的載體。
  • 管窺紙媒官方微博的發展
    但是,如果僅僅把微博平臺作為傳統紙質媒體的營銷工具或「副產品」,運營模式依然採用傳統媒體「卡拉OK式」的傳播,顯然會錯失重要的發展機遇,轉型融合的「窗口」也難以真正打開。  【關鍵詞】紙媒官方微博;轉型;流程再造;雙平臺戰略;本地化  會在微博中找尋意見領袖,並將其言論作為網民代表的看法。
  • 《瑞麗時尚先鋒》停刊,說好的時尚雜誌是紙媒最強堡壘呢?
    《瑞麗時尚先鋒》停刊,說好的時尚雜誌是紙媒最強堡壘呢?據媒體報導,「瑞麗」在中國的時尚消費類媒體中還是佔據重要位置的,即使到現在,根據央視和新生代等第三方數據平臺的評估,「瑞麗集團的閱讀率還是排名第一位的,在二三線城市的下沉市場也做得最好。」所以此次《瑞麗時尚先鋒》的停刊消息使得媒體人和讀者都唏噓不已。前者感到紙媒的寒冬似乎加快了到來的腳步,後者則感嘆停刊帶走了自己的青春記憶。
  • 當今傳媒,渠道為王 融合新媒體或是紙媒出路
    1月7日晨,邵逸夫辭世的消息開始在社交媒體、手機新聞客戶端、車載電臺鋪天蓋地襲來。與此同時,各大報紙已印刷出版,這則消息直到24小時之後才出現在各大日報、都市報的版面。在信息傳播如此便捷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如果說紙媒還有什麼優勢的話,其「完整的邏輯、高質量的專業操作和克制的文本」可能是其僅存的優勢和尊嚴。
  • 我不再定言情雜誌了——從紙媒邊緣墜入網絡
    二,還在做紙媒的報紙,在疫情時期都是靠公眾號和網絡發布文章的,我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買到它。我家周圍的書報亭,最多的時候有四家,還賣福利彩票,後來一家一家地關了。現在一家也沒有了。似乎除了在網上直接訂和粉絲訂喜歡明星的雜誌,沒有其他接觸紙質媒體的方法。    三,學校裡做的卷子,以前都是列印出來厚厚一沓,現在都直接發在微信群。
  • 手機觸手可得,報紙遙不可及:媒體如何賺錢?
    在印刷時代,從無冕之王到廣告大戶「無冕之王」的提法最早出現在19 世紀的英國。當時,《泰晤士報》被稱為英國上流社會的輿論權威,主筆辭職後常被內閣吸收為閣員,地位很高。人們就稱這些報紙主筆是「無冕之王」,當然這裡指的是其話語權的影響力。
  • 財新傳媒轉型帶來的媒體形態思考
    在行業大變革的背景下,來自財新網的流量與廣告的雙重增長堅定了財新向網際網路轉型前進的方向。 財新網與門戶財經頻道的差異 在信息稀缺年代,專業主義的新聞運作很容易獨佔鰲頭,秉承專業主義和啟蒙精神就能夠一紙風行南北,雜誌不斷加印,這都是令傳統紙媒驕傲的過往榮譽。
  • 《壹讀》停刊紙媒沒落 專家稱未來紙媒要靠行政補貼
    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28日訊(記者 張雪)曾被譽為「當下最具有網際網路思維的雜誌」《壹讀》在2月27日傳出停刊消息。隨後,《壹讀》官方微博在當日中午12時證實了這一消息。  微博稱,的確在戰略上主動放棄了紙質雜誌,還提到壹讀傳媒現在的主要營收及未來方向在久負盛名的動畫視頻、新媒體和媒介服務。並稱壹讀非常好,現在是一個營收良好增長迅速的機構。
  • 盤點全球十大紙媒休刊詞_獨家編譯...
    聖徒光環下的自我救贖,國內6家紙媒休刊詞2015年《生活新報》:即使紙媒死了 也會留下聖徒無數《生活新報》創刊於1999年,系中國殘聯繫統唯一的綜合性2000年初,由《華西都市報》、《華商報》等著名媒體人士組成的團隊入主並改組,全新的《生活新報》於當年2月28日改版復刊上市,一度成為雲南報業的黑馬。然而就在兩天前,《生活新報》總編稱病失蹤,該報也宣告自7月起無限期休刊。6月30日,《生活新報》員工站在雲南殘聯樓下討要被拖欠的薪水。
  • 傳統紙媒宣布多期加印!誰說傳統紙媒會逐漸消亡?
    昨天凌晨,小風刷到了《財新周刊》2月份的三期報刊售罄加印的消息,深有感觸。《財新周刊》宣布緊急加印聯想到前幾天朋友們都在購買疫情專題的《三聯生活周刊》,那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傳統紙媒。2005年,菲利普·邁耶在《正在消失的報紙:拯救資訊時代的新聞業》一書中預測過,到2015年,讀者對報紙的信息趨勢線將觸底,他預測: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報的讀者將歸於零。他提出的「報紙消亡論」一時甚囂塵上,在新聞界乃至各行各業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如今新媒體不斷發展壯大,確實很大程度上擠佔了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