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會說家鄉話嗎?代際傳承斷裂,方言瀕危

2021-01-08 央廣網

「 師太說,師太明朝,要去斷命的『紅房子』吃中飯 先要領到斷命的就餐券 小毛說,師太要吃西餐,讓我先排隊。師太說,是呀,乖囡。小毛說,我先跟姆媽講。張師傅嚓嚓嚓剪頭髮說,講什呢講,做人,就要活絡。師太說,可以講,就講 」這是金宇澄2012年出版的小說《繁花》中,身居滬西一處弄堂裡的小毛最初出場時的場景。《繁花》通篇以多為三至七言的短句、極具上海韻味和節奏的話本體,鋪陳開一幅橫跨近四十年、展現市井和世俗百態的滬上「清明上河圖」。

滿紙滬語是《繁花》最為引人關注的特色。金宇澄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選擇方言和話本體敘事,是他為了應對國內長期以來泛濫的譯文腔所作的實驗,運用方言更能生動展現人的豐富性,表現地域特色。

方言源於古漢語,是在人口由北向南、由東至西屢次遷徙、聚居,行政區劃等過程中形成的語言變體。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中,維繫著不同人群的情感寄託和身份標識,是每種地方文化的獨有代言和特別載體,也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流變。

中國有著北方官話、晉語、吳語、閩語、贛語、粵語等十大漢語方言,包含97 個方言片,共101 個方言小片。然而,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加劇以及推廣普通話等多種因素,方言的影響力和使用範圍大不如前,如今,包括吳語、閩語、粵語在內的多種方言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生存危機。

方言是一條流動的小溪

寫《繁花》時,金宇澄歷經了一段從普通話思維到上海話思維的轉變。自1988年進入《上海文學》做編輯來,到《繁花》創作之前,他已有20年左右沒有寫小說,《繁花》更是首次嘗試滬語寫作。但適應之後,他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用「家鄉話」寫作的自由。從最初寫兩三個人物間的對話,到小說快終了時,他可以駕馭梅瑞組織的飯局上三十多人的喧譁。

金宇澄將話本體兼具方言敘事的寫作稱為上帝給他的禮物。在他看來,語言是作品最要緊的要素,方言能賦予作者的創作以獨特性。除了陰差陽錯用起滬語的偶然性,他同時希望藉由滬語寫作,給讀者展示一個不僅有著「十裡洋場」「旗袍」等標籤的上海。

《繁花》藉由數十位普通人的閒話,描繪出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初,上海的時局變遷及市場大潮下的物慾橫流、活色生香。小說中遍布上海人的常用語,比如,表示悶聲不吭的「不響」出現達1500餘次。聽到鄰居蓓蒂、阿婆要變成金魚時,阿寶「不響」;「文革」期間,阿寶好吃懶做的大伯來蹭飯時,大家「不響」;梅瑞和康總約會時,康總不知如何作答「不響」 為了讓非滬語讀者讀懂《繁花》,金宇澄還將不通文的地方加以修改,並保留彰顯上海話獨特韻味的表達和詞彙,例如,阿寶大伯飢一頓飽一頓,到阿寶家吃飯時狼吞虎咽,阿寶小姨稱其為「叫化子吃死蟹,只只鮮」;上海人將「事情」叫做「事體」,將「時候」稱為「辰光」,「打毛衣」叫「結絨線」「無中生有、毫無根據的事情」稱作「亂話三千」,「呆頭呆腦、言行不符合常理」叫「十三點」。非滬語讀者能在其方言敘事進入那獨特的時空,上海本地讀者在讀了小說幾句後也會自然而然用滬語讀起來。

今年75歲的錢乃榮是上海大學教授,曾任上海大學中文系主任,也是知名吳方言研究者、滬語專家。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方言的一大特點就在於描摹事物時有更精準、細緻、豐富的表達。例如上海話「穿馬路」用「穿」,「穿衣服」用「著」,「船靠岸」用「靠」,「靠著牆」則用「隑(gāi)」,表示「站」用「立」這個字。

在金宇澄看來,方言就像一條快樂的小溪流,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不斷演變,生動向前流淌,同時為文學創作者提供源源不斷的給養。在金宇澄之前,也不乏用方言敘事獲得空前成功的例子,如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張愛玲的《金鎖記》中也有不少吳方言。

方言的魅力在各類戲曲、民俗文化間有著更立體的體現。在上海,有著原本被稱為「灘簧」的滬劇;在蘇州,有評彈、崑曲;紹興有被譽為「中國第二大劇種」的越劇 像滬劇《雷雨》、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黃梅戲《天仙配》等作品,都能通過方言更豐富展現人物個性、地域特色,也為研究者分析不同時代方言發音、詞彙變化提供了樣本。更根本的,方言是這些劇種能得以傳播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喜劇藝術形式中,方言更具不可替代之功,上海滑稽戲《廣東上海話》裡,因售貨員操一口廣東口音的上海話,使得「先生」聽起來像「猩猩」,「物事」被聽成「木梳」,「觸黴頭」被聽作「吃饅頭」,鬧出不少笑話。相聲大師侯寶林和郭啟儒的作品《戲劇與方言》中,對不同方言的不同特色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演繹。在小品等藝術形式中,方言對於迅速刻畫人物,將觀眾帶入故事情境中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除了地域特色,從另一個角度說,方言也是記錄、表現一個地方不同時代特徵的標尺,反映著一個城市的精神特質。方言的強勢與否與一地的政治經濟地位密切相關。方言是人口遷徙、聚居的產物,以滬語為例,老派的上海話源於南宋時期一個名叫「上海」的聚落形成之時,當時,上海地區方言以松江話為基礎。到了清代,由於蘇州府的繁榮,包括上海地區在內的整個吳語區受到蘇州話的影響;而現代意義的上海話則起源於1843年上海開埠後。因此,上海地區的權威方言可謂「三易其主」。

錢乃榮說,1843年後,湧入上海的外來人口超過80%,其中包括不少江浙一帶的移民。此後,蘇州話、寧波話等各地方言中的獨到表達充實到滬語中。比如說,蘇州話的「標緻」「一隻頂(一級棒)」,蘇北話中的「乖乖隆地冬(非常了不起、了不得)」進入了上海話,如今在上海話中最具標誌性,代替了「我伲」的「阿拉(我們)」則來自寧波話。而之所以外地方言沒有對上海話造成「顛覆性」影響,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外地人口分批來到上海,五湖四海之間語言的影響相互抵消。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作為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東西方交融也使得大量外來事物進入滬語,例如「電車」「輪船」「火車」「沙發」 「馬路」「花露水」「黑板」「自來水」「自來火(火柴)」等,這些詞彙都是在上海話中首先被創造出來進而吸收進普通話中,並沿用至今。

開埠一百多年來,隨著上海的日漸繁盛,上海方言逐步成為和北京話、廣州話並列的三大方言之一。改革開放後,上海方言再度迎來快速發展。誕生於股市中的「套牢」「績優股」「原始股」等詞彙最先誕生在上海話中。到1980年代末,上海方言在吳語區保持著著強大的輻射力,在滬寧鐵路上,經常可以聽到蘇州人、無錫人、常州人用上海話交談。

隸屬於吳方言的上海方言還保留著上古漢語中的一些古音、古詞、語法。如上古漢語中的「正偏式」構詞,在如今的上海話中依然有所體現,如「棒冰」「餅乾」「肉鬆」,上海話中還有古吳語的特徵詞,如「洗」稱為「汏(dà)」「藏」稱為「囥(kang)」。

方言連接遠古與現實

另一種被稱為古漢語活化石的方言是閩南語。和其他幾大方言一樣,閩南方言同樣是不同時代北方中原漢人因避戰亂、逃荒等原因向南方遷徙進入閩南地區後逐漸形成,因為在相對閉塞的山川阻隔中偏居一隅,閩南話得以保留了較多古代語言特色。關於閩南話何時形成,業內還沒有達成統一意見,但大抵在南北朝時期。到宋朝時,閩南人大舉南下,將人口輸出到潮汕地區,閩南人的遷徙路線還呈現出鮮明的沿著海岸線特色,從粵東沿海的海陸豐、粵西的茂名、湛江等地,到海南島的東海岸,再到踏上與福建一海之隔的臺灣島。清朝時,「遷界禁海」政策又使得閩南人進入溫州平陽、蒼南,台州等地。在福建,比起分布在福州等地的閩東方言、閩北方言,分布在廈門、泉州等地的閩南話更為強勢。

生於1954年的王建設是泉州人,曾擔任華僑大學文學院院長,主要研究古代漢語與閩南方言,1970年代初師專畢業後,被分配到泉州幼師當老師。1980年,在去北京參加教育部舉辦的首屆中央普通話進修班時,王建設接觸到方言相關課程,產生了興趣。1985年,考上廈門大學古代漢語學碩士後,著名語言學家、導師黃典誠對他說,《世說新語》中的「許」可表示遠的指代詞「那」,與今泉州話用法相同,建議他研究該書詞彙。

在《世說新語》中,王建設發現一片閩南語獨有的、連接古遠與現實的天地:書中的人稱代詞「我」「汝」「伊」在閩南話沿用至今,「阿瓜」「阿龍」「阿兄」這樣盛行於漢魏六朝的稱呼語在閩南語中仍在通行,和上海話一樣,閩南語中還保留著「雞母(母雞)」「人客(客人)」「曆日(日曆)」這樣在古漢語中常見的構詞形式,「未」和「無」與古漢語的用法也很接近。一個最典型的例子,臺灣曾風靡一時的電影《搭錯車》的主題曲名字《酒幹倘賣無》就是一句閩南語,「無」放在句末,表示詢問語氣,意為「有酒瓶子可賣嗎?」通過對《世說新語》的研究,王建設最終完成了10萬字的碩士畢業論文《世說新語泉州話證》。

除了保留古詞,閩南語還留存著上古、中古時期的古音。王建設解釋說,閩南話存在著大量文白異讀的現象,即閩南話中一個字既有口語讀音,又有作為書面語時的發音,這就類似北京話中的「剝」既可以讀「剝(bāo)皮」,又讀「剝(bō)削」。閩南話中白讀音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先秦,象徵著古老,而文讀音有著晉唐遺響,聽起來文雅。

在閩南語中,「陳」字既有文讀音(dín),又有白讀音(dán),讀「陳皮」時,要用文讀音,當讀「陳圓圓」這個名字時,姓要用白讀,名要用文讀,讀作[dán uán uán](音似「dán完完」),如果「圓圓」用白讀,則讀作[in](似「銀」的發音),則有表示這個人圓滾滾的意味。黃典誠還曾寫過一篇《晉唐古語在泉州》的文章,文中稱,如果依照文讀音,當今的泉州人可以和李白、杜甫這樣的古之聖賢一起吟詩作對。閩南文化中的南音、梨園戲能讓人感受到源於唐宋時期的唱腔曲調。

方言的一大特徵是隨著人口遷徙,得以形成區別於其他地方的口音並保留不同歷史階段的古音。比如說,南宋時大量移民進入嶺南,形成了粵語區,並在之後因與中原阻隔,很少遭受戰亂影響,因而粵語保留了一些中古漢語的遺音,而在讀一些押入聲韻的詩詞時,粵語的韻腳幾乎完美。像上海話一樣,閩南語和粵語也都有向外來語借詞傳統,比如說「錦(game,量詞,局)」「斐叟(whistle,哨子)」「巴士」等。

方言能力缺失的背後

金宇澄寫《繁花》時,直到寫了將十萬字後,才慢慢跳出幾十年來早已習慣的普通話思維。在他看來,普通話的字詞是要進入字典的,因此有其穩定性,而方言是不斷變化的,這也為文學的豐富性提供了可能性。繁花的《後記》中,他寫了這麼一句話:當代書面語的波長,缺少「調性」,如能到傳統裡找尋力量,瞬息間,就有「閃耀的韻致」。他認為,在當下的文學創作中,運用的普通話更接近於一種「人造」的語言,缺少傳統文化的根基,這也使得如今很難像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樣產生意蘊豐厚的作品和風格獨到的大家。

1956年起推行的以北京話為底本的普通話無疑對破解基本交際障礙、促進人員流動、加速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對方言的發展產生著衝擊,學校成為推普的重要陣地。

在錢乃榮印象中,1970年代,普通話在上海已快速普及。他的女兒是1976年生人,在學校上課時講普通話,課外說一口流利的上海話,兩種語言都能講得很標準。但這種普通話和方言和諧共處的局面在上海只持續到1980年代末。1992年起,上海市硬性規定所有中小學生課下不允許講上海話。一些上海話主持的電臺、電視節目被要求停掉,上海話的傳承出現危機。

這一規定在上海實行長達十餘年之久,錢乃榮說,這造成了1985年及以後出生的孩子在小學入學後沒有學習和運用上海話的環境,同齡人之間難以用上海話交流。到2000年,錢乃榮在上海大學開設一門《上海方言和民俗文化課》的全校選修課,每次期末考試都有一道寫出上海新流行語的題目。最初幾年,有學生一張考卷上能寫出80多個,比如說2000年初在上海流行的「有腔調」、「粢飯糕(借指又痴又煩又搞,作的女生)」「少女系男生」等。錢乃榮還將這些流行語結集出版成《上海話新流行語2500條》。但到了2004年左右,考卷上只能是錢乃榮舉例,學生來解釋,讓學生自己寫則一個都寫不出,「這意味著從85後的孩子開始,上海話傳承出現了斷層」。

根據上海社科院發布的《2012年上海市中小學生成長情況最新調查報告》,通過對該市7所學校21個小學班級、24個初中班級中小學生的調查,上海本地學生中只有60%左右能完全聽懂和基本會說上海話。在蘇州擔任幼師的陸英在2008~2009年對2000多名5~13歲蘇州兒童開展調查,祖輩、中間輩、小孩輩三代人家庭中能熟練、較自然使用吳語的百分比為:96%、92.8%、65.6%,方言掌握度在小孩輩和中間輩之間大幅下滑。按照聯合國瀕危語言評估指標,代際傳承脫節及斷裂是語言瀕危的明確信號。

即便沒有強制性的幹預,人們使用方言的場合也已越來越少。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莉寧是廣西南寧人,是一名80後。自小在學校乃至和父母交談的場合中,她都更傾向於說一口並不算標準、帶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話,只有在社區和小夥伴玩耍時,她才會考慮說和廣州話接近,被稱為「南寧白話」的當地粵方言。

這樣的現象在各地蔓延和延續。泉州師範學院教授陳燕玲等2010~2011年曾對泉州城鄉中小學生使用方言情況做過調查,城市學生中使用方言為主的佔比僅為24%,而以使用普通話為主佔比高達76%;同齡人交談用方言的城市學生只有9%,兩者兼用的只有5%,86%的人只用普通話交際。王莉寧將這視為人群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即往更大的地方去,說更大區域的通用語言。王莉寧說,現在在南寧生活的中產階級父母,也很少再用家鄉話去教自己的下一代,在更大的城市更是如此,這樣迭代式的變化意味著方言在下一代傳承過程中直接消失。王莉寧說,方言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劇變才是目前方言學家最擔心的現象,這意味著連搶救、記錄的時間都沒有。

侵襲弱勢方言的主體不僅是普通話。在方言形成過程中,說A方言的人群進入B方言人群的領地聚居,進而被使用B方言人群包圍起來,這樣的語言生態稱為方言島。

2016年,王莉寧帶領學生對浙江金華婺城區塔石鄉金牛山村的客家話開展調查,調查者要優先尋找60歲以上、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的男性發音人,通過中古時期流傳下來的韻書判斷其發音後,再用國際音標將發音記錄下來。選擇這類發音人的原因在於其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後,語音較純正,受普通話影響較少,男性則意味著多為當地出生且長期未離開當地。金牛山村的客家人自先祖起從福建上杭一代遷來,在籍人口118人,常住人口僅20人左右,中老年為主,他們目前的社會交際用語已逐漸轉向了周邊的吳語,孫輩隨父母在金華居住,從小習得普通話,甚至連當地的金華話也不會說。

2018年底,王莉寧還曾和導師、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曹志耘帶學生前往塔石鄉另一處方言島——大坑畲話方言島開展調查。畲話是一種畲族使用的漢語方言,大坑(行政村)有大坑口、蒙坑口兩個自然村,從廣東、福建一帶遷徙而來,至今約有14代人,居民現有140多人,25歲以下的畲族人基本已不會講畲話。現居住在村子裡的畲族人,即使會講畲話,日常交流也往往優先用當地吳語而不使用畲話。在調查空隙,王莉寧等到蒙坑口村走訪,看到村子裡空蕩蕩的,只有一兩戶人家裡還有老人居住。而這樣一個村子只有老人和狗的農村空心化現象,在王莉寧的調查中頗為常見。

年輕人對方言詞彙的知曉、應用能力也在衰退。2009年,王建設到泉州石獅市調查,發現90後年輕人對於許多地道的閩南語詞彙只會用普通話的詞語直譯,比如「軍蟻」講成「螞蟻」,「虼蚤」說成「跳蚤」,「火螢」念做「螢火蟲」。至於讀音,1995年~2015年給本科生上課期間,王建設曾多次請本地學生用泉州話的文讀音誦讀李白的詩句「床前明月光」,沒有一個同學能完全正確地讀出來,能夠讀準3個字的也很少見。受普通話影響,年輕人經常直譯普通話詞彙發音,比如說將「車禍」讀成「車貨」,「繁殖」讀成「繁直」(泉州話二者不同音,且「繁直」不構成詞語)。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說,這是因為很多方言母語人喪失了將共同語詞彙與本方言詞語建立語音對應關係的能力,喪失了將共同語句式折合成方言表達式的能力。比如說,用上海話讀「上海人」一詞,很多人要將其寫成「上海寧」才能發音。

相較吳語、閩南語面臨的危機,粵語在人們的印象中一直處於強勢。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受到港臺音樂、熱門影視劇等流行文化的影響,相比家鄉的「南寧白話」,王莉寧一直對以廣州話為代表的粵語保有著「推崇」,而她還一度認為自己的家鄉話並不是一個令人值得驕傲的語言變體,對南寧白話維持著「比較自卑、私密、隨意」的態度。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廣東項目首席專家、現任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教授的莊初升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說,粵語的強勢實際上指的是狹義上廣州話的強勢。原因一方面在於廣州開放、包容的文化,當地人對於本土文化又有一種強烈的心理認同,「不覺得土」。廣州曾在清朝時獨口通商,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後,大量以廣州為中心珠江三角洲的廣府人遷往香港,其中不乏商人和知識分子等上流社會人物,使得以廣州話為標準的粵方言很快成為香港市區的通用語。改革開放以後,大量外來人口到廣州務工,蓬勃發展的經濟又使得粵語成為當地權威語言,粵語還有著可以書寫的文字。與此同時,香港繁榮的流行文化輸往內地,粵語在民眾間產生巨大影響。但近些年,年輕人不會說廣州話的現象也開始引發關注。

王莉寧說,如果現在從幾種較大門類方言的使用人口來看,似乎都是安全的,但具體到某一方言門類下細分的小方言,就可能處於瀕危狀態。莊初升舉例稱,東莞的粵方言就處於急劇消失的狀態,「南寧白話」也在被更強勢的廣州話替代,還有更小眾的方言,如廣東北部的「粵北土話」,珠江三角洲的「疍家話」,海南東南部的儋州話等都掙扎在生死的存亡線上。

保護好我們的語音「身份證」

2015年,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啟動,這是一項涵蓋1700多個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調查點,上千個漢語方言點的語料收集項目。在王莉寧看來,2015年是方言文化傳承保護的重要節點,這是全國範圍內時隔60年再次開展對於語言資源現狀的大摸底,目標指向卻與60年前為推廣普通話而開展的調查大為不同。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到「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方言文化」。

在全國行動開展前,各地已在探索方言保護。2007年,閩南設立國內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同年泉州電視臺閩南語頻道正式開播。2011年8月,蘇州率先在5條旅遊公交線上加入蘇州話報站,成為江南一帶首批加入方言報站的大城市。在上海,《新民晚報》自2010年起推出《上海閒話》專版,2014年,上海試點20家幼兒園在課間使用上海話交流,過去幾年裡,上海還舉辦了全市的少年兒童滬語比賽,今年6月,一檔名為《滬語人氣王》的方言選秀節目登陸了上海都市頻道。

錢乃榮坦言,過去十年來,通過各種活動的造勢,營造出了學說上海話的氛圍,使得很多家長的態度得以轉變,但上海年輕人會說上海話的現狀基本沒有改善。

參與滬語比賽的選手將一首「篤篤篤,賣糖粥(註:上海小吃紅豆粥)」的歌謠從幼兒園唱到了初中。「參賽節目都是排演好的,來來回回就是幾個人表演,」錢乃榮說,「我忍不住問一個孩子『糖粥』是啥,孩子不知道。如果再問問他剛才表演的『三斤胡桃四斤殼,吃儂肉,還儂殼』到底是在說什麼,孩子十有八九答不上來。」

錢乃榮還婉拒了母校向明中學高中部請他去上方言課的邀請,在他看來,「教而不講等於不教」,課後又變成了講普通話。錢乃榮認為,學習方言最重要的是營造同齡人之間講方言的環境,使彼此在交際過程中增加詞彙和語言運用熟練度,關鍵是要允許更大範圍內幼兒園、中小學的學生課下講上海話。

廣州有著很好的年輕人普通話、粵語「雙語」習得的經驗,莊初升說,當地父母都會在孩子小時候教孩子學粵語,等到幼兒園、學校裡時,孩子再學說普通話,而學校裡又沒有課下不能說粵語的規定,這使得小孩子有了課下運用方言的空間。

方言的代際傳承也是王建設面臨的難題。他主持的《我愛閩南語》原本是要面向年輕人、小孩子,但他在外出時,經常碰到的是五六十歲阿姨阿伯級別的「粉絲」。他坦言,在現在有著豐富選擇和普通話基本普及的大背景下,這樣的節目「年輕人不愛看」。

2019年6月,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一期工程結束,工程標誌性成果《中國瀕危語言志》正式出版。作為該工程的組織實施單位,王莉寧和團隊在思考著如何將採集到的數據資源在中國語言資源採錄展示平臺上予以呈現,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這也是語保二期工程要做的事情。

2016年,湖南衛視節目主持人汪涵找到王莉寧團隊,希望其能為新推出的方言歌曲唱作節目《十三億分貝》提供學術支持。這檔節目喚起了不少年輕人對於方言的興趣。在廣東雷州足榮村,過去幾年裡,節目主持人汪涵、崔永元等還發起了國內首個方言電影節,每年有500部到800部電影投稿,組委會從中選出五六十部獲獎電影,電影節的設立是為了吸引青年導演參與,王莉寧團隊同樣給予學術上的支持和引導。

在莊初升看來,對於方言的保護,要分類處之。一些使用人口只有三四百人的方言,終歸要消失,「大江東去,無可奈何」,所能做的就是通過聲音、影像等手段給其拍張「遺照」,留存下來,以供研究,而對於一些相對更加強勢的語言,如閩南方言、上海話、粵語等要不遺餘力地傳承保護。

王建設解釋說,保護傳承方言並不是推廣方言,並不意味著讓每個人都說一口標準地道的方言,這既做不到,也沒有必要,其中關鍵在於方言不被歧視,有其生存的空間。未來應做到「多語分用」,在私人和非正式場合中,可以運用方言,正式場合說普通話。

錢乃榮分析說,方言的語言和詞彙隨著時間不斷變化,是其自然規律,將近170年裡,上海話的韻母從1853年的63個合併成現今新派語音的32個,聲調也從8個合併成5個,減少將近一半。語言的發展要順其自然,不要指望著將其拉回古舊的原貌。語言使用有著清楚、經濟兩個原則,如今上海話一些詞彙語音的合併已跑到普通話前面,例如煮飯的「鍋子」跟吃的「瓜子」在上海話中同音。

方言能保護到什麼程度,王莉寧心裡並沒有答案。但她經常和學生說,「也許你今天沒有意識到你的家鄉話是一種資源,它很寶貴,但是我們可以想,如果我們今天能聽到諸葛亮的聲音、秦始皇的聲音、唐明皇的聲音,那將是多麼震撼的一種歷史場面?」「我們今天所做的工作,也許就是為了1000年、2000年以後,人們能感受到震撼,做一些積累。」

投身語言研究工作後,王莉寧對自己的家鄉話逐漸有著更大的認同。「廣西南寧最顯著的標識,你可能說是老友粉、酸木瓜、各種煲湯。但今天通過發達的物流,這些物件各地人都可以獲得,最後唯獨與眾不同的是南寧白話,它和廣州話再接近,也彼此無法替代,當我們的孩子都在慢慢說一口標準普通話的時候,南寧這個城市就會跟中國版圖上的所有城市一樣,會失去本身最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標識。」在王莉寧眼中,方言是「一個區域和在這個區域生活的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聲音的身份證」,「如果我們丟了這個身份證,結果會怎樣?」

(本文參考書目包括《<繁花>語言札記》《上海方言》《方言與中國文化》《軒轅使者:語言學家的田野故事》《南腔北調:在語言中重新發現中國》。特別感謝鄭子寧與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汪平給予的幫助)

《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24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你還會說家鄉話嗎?代際傳承斷裂,方言瀕危
    在蘇州擔任幼師的陸英在2008~2009年對2000多名5~13歲蘇州兒童開展調查,祖輩、中間輩、小孩輩三代人家庭中能熟練、較自然使用吳語的百分比為:96%、92.8%、65.6%,方言掌握度在小孩輩和中間輩之間大幅下滑。按照聯合國瀕危語言評估指標,代際傳承脫節及斷裂是語言瀕危的明確信號。即便沒有強制性的幹預,人們使用方言的場合也已越來越少。
  • 那些讓人難以聽懂的方言背後:方言傳承斷裂,你還會說家鄉話嗎?
    我是一個不會講地方方言的人,哪怕我在生我養我的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每一聲語調都浸滿了家鄉的口音,一口&34;使得每次打車時哪怕對滿口方言的中年本地司機只用普通話交談,也沒有人會把我當做外地人。我聽得懂每一句鄉音,但我實實在在不會說。
  • 浙江方言竟達88種之多,最難懂的是它!你還會說家鄉方言嗎?
    你還會說自己家鄉的方言嗎?日前,一張《6-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的圖,引發人們的鄉愁和回憶。李斌說,這樣有利於保證方言的純正。通過招募這個途徑很難找到合適的發音人。李斌說,有些調查點在招募發音人時,市民報名踴躍,但遴選下來基本上都不行,最後不少是通過社區推薦等多渠道才確定合適人選。 瀕危方言可能一代人甚至幾年時間就消失除了那88個方言點,省語委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配合瀕危方言的調研——在我省,一些方言已經被貼上了「瀕危」的標籤。
  • 我們為什麼 要重視方言
    杜 浩今年第七期《中國新聞周刊》刊登《你還會說家鄉話嗎?代際傳承斷裂,方言瀕危》的報導,指出我國各地方言的影響力和使用範圍大不如前,甚至多種方言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生存危機。這篇報導,先介紹了上海作家金宇澄出版的小說《繁花》, 滿紙滬語是這部小說最為引人關注的特色。
  • 你還會說自己家鄉的方言嗎?說說咱安徽宿州人的「虛線話」
    方言而現在的年輕人說話是越來越「普化」,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家裡都要說普通話,那些遠離家鄉在外的人更是不會再說自己家鄉的方言,因為你說方言的時候,別人可能會暗暗嘲笑你,覺得你「土掉渣了但是,一聽到自己家鄉方言的時候,還有會有難以掩飾的親切感,這也是方言的魅力所在,今天,小編就來說說家鄉安徽宿州人天天說的方言—「虛線話」。
  • 「夜讀」我們為什麼要重視方言
    今年第七期《中國新聞周刊》刊登《你還會說家鄉話嗎?代際傳承斷裂,方言瀕危》的報導,指出我國各地方言的影響力和使用範圍大不如前,甚至多種方言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生存危機。這篇報導,先介紹了上海作家金宇澄出版的小說《繁花》, 滿紙滬語是這部小說最為引人關注的特色。
  • 國際母語日:朋友,你還會說雲南話和民族方言嗎?
    語言是人類交流溝通的橋梁,是文化傳承必不可少的重要載體。據統計,全世界約7000種語言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語言在學校和網際網路上使用。數以千計的語言基本進入不了教育體系、新聞媒體、出版物和公共場合。
  • 少數民族瀕危語言保護調查 本民族語言你還會說嗎
    原標題:本民族的語言 你還會說嗎?我想說本民族的語言,說仫佬話,想跟大家介紹自己民族有哪些習俗,但對於這些,我幾乎一無所知。」  於是,小韋回去請教母親,讓她感到非常遺憾的是,母親也只是能聽懂三兩句仫佬話,完全不會說,更沒辦法教她。小韋告訴記者,位於廣西省北部的羅城縣,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在這裡,仫佬話還比較普及,但是中青年人還是主要使用普通話或者當地的方言桂柳話。
  • 你還會說方言嗎?
    點擊上圖下單⬆️「你還會說方言嗎溫州樂清清江以北說的是大荊話,清江以南說的是甌語,一江之隔,兩岸居民的方言大為不同。如此這般,溫州人對「老鄉」的地理概念規定得非常狹隘,幾乎細分到「鎮」。僅僅是溫州人還稱不上「老鄉」,青田人、樂清人之間也從不用方言交流,一個鎮的人才會互說家鄉話。
  • 吳語區的各位,你還會家鄉方言麼?
    丨噓,說吳語會被扣分丨▲ 皇家同花順!!!圖/圖蟲·創意-風物君語-「在你家鄉,這個讀什麼」「實夾帶凱哎」吳語,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非官方語言。現有將近一億人使用吳語,吳語區橫跨上海、浙江、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部。
  • 方言的傳承有多重要?
    學術界按照大的方言區,將中國方言大致歸為北方方言、閩方言、吳方言、粵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等7大類。其中,北方方言使用的人口最多,佔漢族總人口的70%以上。明清時期官員所說的正式語言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因此也叫官話方言。普通話則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 中國方言地圖,最搞笑的方言中有你的家鄉話嗎?
    它,就是方言。一種藏在心裡,從不會想起,卻永不會忘記的存在。可是,你還是會說方言嗎?中國方言地圖(僅供娛樂)方言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周秦時期,政府就開始搜集整理各地方言。到漢代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方言詞彙集——《方言》。到現在,我國方言大致分為北方方言,粵語、吳語、閩語、贛語、湘語、客家語七類。
  • 不會說方言的人,你的故鄉在哪裡?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瀕危語言特設專家組發布文件《語言活力與語言瀕危》,按代際之間的語言傳承,將一門語言的瀕危程度分成六級,滬語顯然已經到了「肯定瀕危型」,且在滑向「嚴重瀕危型」。肯定瀕危型:該語言再也不作為孩子們在家庭裡學習的母語。
  • 國漫中,那些方言裡,有沒有你的家鄉話
    在這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除了動漫質量越來越好之外,我們也在進行著帶著自己國家特色的文化輸出,這其中最讓人感到熟悉親切的就莫過於中國方言了,那是凝聚了歷史文化的傳承,在被新一代人在發展中融合進新的文化中,形成新的傳承形式,同時也展現出不一樣的精彩。
  • 你還會說方言嗎
    方言提供了一種與故土血脈相連的存在空間,一套獨特生活方式和情感經驗的載體。而這個記憶和情感的空間,正處於不斷消逝中。現代漢語主要有七大方言:吳方言、湘方言、粵方言、江淮方言、贛方言、西南官話和北方方言。它們都與古漢語及其前身緊密聯繫,相互之間也存在親疏遠近關係。
  • 客家話或被列為瀕危方言!
    你有沒有發覺身邊的客家年輕人 說客家話的頻率已經逐漸下降 近日,客家話更是或被列為瀕危方言
  • 方言失去原味,是文化多樣性的凋零,你喜歡說家鄉方言嗎?
    不久前,作家十年砍柴在文章中說,他十八歲北上讀大學時,曾為普通話說得很差而自卑和焦慮。這也是很多人的文化惆悵,然而,當今天他自己的孩子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卻不會任何一種方言,他心裡又是另一種惆悵。最近,關於語言的探討,讓上海的家長坐不住了。
  • 「保護傳承方言文化」刻不容緩 | 上海法治報評論
    近期《中國新聞周刊》以《代際傳承斷裂,方言瀕危》為題,報導了我國多種方言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生存危機。1958年7月,他考察廣東新會時,問陪同的新會縣委書記黨向民:「會不會講廣東話?」黨向民答:「會聽不會講。」周總理嚴肅地說:「在廣東工作不懂、不會講廣東話怎麼行?一定要講,多學學。」
  • 你還會說方言嗎?從方言童謠中尋找兒時的記憶
    隨著普通話和英語的普及與推廣,現在的孩子對於方言的認知越來越少,方言也出現了瀕危的狀態。方言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就是家鄉話,所謂的鄉音,絕大多數是口口相傳。語言這東西很奇妙,說著說著也就會了,不說不說也就忘了。
  • 東方時評丨「保護傳承方言文化」刻不容緩
    作者:沈棲 來源:東方網 選稿:鬱婷藶近期《中國新聞周刊》以《代際傳承斷裂,方言瀕危》為題,報導了我國多種方言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生存危機。華夏大地,五方雜處,方言繽紛,真可謂是:「翻過一座山,聲調就轉彎;走過一田壟,語言大不同」。我國有著北方官話、晉語、吳語、閩語、粵語等十大漢語方言,包括97個方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