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獨處智慧

2020-12-19 駿逸翰林

你會獨處嗎?

獨處的時候你會感到孤獨嗎?

當你獨處的時候會做些什麼?

作為現代人,無論是因為工作還是什麼原因,很多人都會有一個人待著的時候,而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種狀態的時候,一種叫「獨處」,另一種叫做「孤獨」。前者是主動的,後者則是被動的。有的人呢,是喜歡獨處,喜歡獨來獨往,這種是性格問題。很多人在獨處的時候就會覺自己很孤獨。當然,我們說的獨處,不包括那些因為性格而喜歡一個人待著的,以及那些為了追劇、打遊戲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被人打擾而喜歡獨處的,從我們今天講的意義上來說,那種並不叫獨處,那種應該叫做「獨自享受」。 我們今天拋開性格因素不說,作為現代人,獨處應該是一種智慧。周國平老師曾經在一篇文章說「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無論是青年、中年還是老年,都應該學會一種獨處的智慧。那什麼是獨處的智慧呢?

第一、當你獨處的時候,你會做什麼?是利用了這些時間來反觀自己,跟自己的內心來一場對話?還是東張西望、左顧右盼?總想找些事情幫自己打發時間,希望快些渡過這段難熬的時間?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每個人其實都需要有主動的獨處時間,跟自己的內心說說話,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另一個自己一直在等著你。你會發現,因為浮躁的氛圍,而忽略了很多本應該靠直覺就可以避免的疏忽,卻丟失了自己本有的智慧。

第二、 當你獨處的時候,你會要求自己嗎?你會要求自己在獨處的時候能夠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和學習嗎?還是會在獨處的時候,無邊界的放縱自己?飲食起居毫無規律可言?甚至在一個人的時候會過成腦子一片空白暈乎乎的?被稱為清末四大重臣的曾國藩,也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500年內的的兩大完人之一。在其一生中,一直提倡兩個字「慎獨」,就是只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要有約束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一個人的時候就徹底的放縱自己。任何一個人,在人前的時候有理有法並不算什麼,而能夠在一個人的時候也能夠做到,才算是一個真正精緻的人。

第三、對於情感的獨處,應該學會一種狀態,你在身邊的時候,我很歡喜,也會用最好的一面去珍惜共度的時光。你不在的時候,我也能安靜地、有條不紊地安排著生活。而這種狀態,才能夠更好地去面對和擁有感情。總有人抱怨對方,談戀愛的時候和婚後簡直就是截然兩個人,其實,有一個原因就是,你並沒有看過對方在一個人的時候是什麼樣,那才是真實的對方。而一個人獨處時的狀態,更能夠觀察出一個人真實的性格、修養和習慣。

第四、對於老年人來說,孩子忙於事業不在身邊的比比皆是,並且,在現代社會中,這已經是一種常態,而對於有智慧的老年人來說,在獨處的時候,不光是能夠有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並且能夠利用老年的時光來學習,而不讓時代把自己的思想淘汰,這也是一種老年的獨處智慧。

曾國藩說:「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意思是心靜才能夠體察事物的本質,發覺事物的細微之處,處理事情也能夠省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能夠靜的人,自然也會多一些幸福,少一些災禍。

所以,在當今這個浮躁的時代中,「獨處」不光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當我們和家人、愛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能夠用最好的一面去珍惜共度的時光。而在獨處的時候,也能夠更好地精進自己。

相關焦點

  • 學會獨處,這是智慧的原始動力
    從以上可見,傳統文化裡,確實很看重獨處的,看重靜處的。為什麼呢?獨處靜處和饋鬧雜處,有什麼區別?首先,人群中的饋鬧,是社交性的,不是真理性的,為什麼?既然是社交性的,就是為了滿足人的欲望,滿足人的要求的,但是真理不會來配合你的欲望和要求的,所以社交成功了,悟道就失敗了!
  • 現代人如何把「知識」轉化為「智慧」?
    在佛學的理解中,人由於受到外在財色名食睡的誘惑,而沉淪於生死顛倒之中,在人生苦海之間生死輪迴,無法解脫,要想解脫,就需要完成生命的修行,八正道、六次第、十二因緣,於生命四諦之間實現知識的轉化和智慧的覺醒。但是,傳統的佛學智慧如何能更好的契機現代人的根性,這是當今佛學發展面對的一個問題。
  • 《感謝那個愛上孤獨的自己》:孤獨是生命的常態;獨處是人生的智慧
    古往今來,無數先哲智慧告訴我們:人是群居動物,人的社會性註定了我們要相互依存,每個人的生活無法真正實現離群索居。但是,習慣了群體生活的我們,卻難免會遭遇某些無法逃避的孤獨時刻,即:每個人無論處於哪個人生階段,也無論處於何種人生境遇,難免都有感到孤單、寂寥的時刻。那麼,當我們感到孤獨的時候,我們會做些什麼呢?
  • 若社交無意義,選擇獨處則是智慧(深度好文)
    適時棄那些無用的社交,給自己留出獨處的時間用以學習思考和能力提升。自然界中有一個現象,一朵花只要開得豔便能引來蜜蜂蝴蝶和觀賞的人群,一棵草再怎麼討好也很難留住蜂蝶和行人的目光。這些看似不公平,其實是最大的公平。
  • 獨處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嗎,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麼樣?
    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樣?我認為長期獨處,對人的性格影響不大。性格,一旦形成很難改變,是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是無法「獨處」的性格,他很難做到「長期獨處」。即便是無效社交、低質社交,只要不用「長期獨處」,他都會輕易去擺脫「獨處」。「長期獨處」,對這種無法忍受孤獨的人,是不成立的。所以,這些人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那麼,再來說一下那些長期獨處的人。「長期獨處」,分主動獨處和被動獨處。
  • 越來越喜歡一個人獨處,不喜歡與人接觸,對未來很迷茫,怎麼辦?
    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恐慌現代人最害怕提到的一個話題——沒錢。最害怕聽到的故事——一年到頭,沒車沒房沒存款!最害怕收到的信息——支付寶和銀行的帳單!這是很多現代人的常態,不必過於恐慌和著急。未來的不確定性是一直存在的,我們不可能獲得持續的安穩。應該怎麼做?掌握一定的解壓方法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 疫情爆發宅在家20天,才發現現代人最缺少的能力是獨處
    不出門就能給別人做榜樣了,這批平時就喜歡獨處,但總被說是孤僻的人從來沒想過能有這待遇啊!在平常的日子,喜歡獨處的人只會被說內向孤僻,不會社交,得改。但現在這個時期,在大家抓心撓肝想出門的時候,這些人卻活得特別爽。
  • 獨處的時光,決定了你的層次
    獨處,是一種智慧的沉澱。 能與自己好好相處的人,才是內心足夠強大和豐富的人。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終要學會的,還是和自己相處的能力。
  • 行走丨與自己獨處的時候
    獨處,是一種智慧的沉澱龍應臺說:「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源於孤獨。」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孤獨是一種能力,敢於孤獨的勇氣,才是內心足夠強大和豐盈的人。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把自己變成一個內心富有的人,遠比朋友多了路好走可靠。
  • 古人真的比現代人智慧更高嗎,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這麼說?
    大家平時在接觸到古達物品時,尤其是看到古人創造的偉大發明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讚嘆古人的智慧真高啊,尤其是秦始皇陵兵馬俑,素紗蟬衣,還有越王勾踐劍上面的抗氧化層等等,上面的文明成果都是我們現代出現,或者還未出現的,難道真的是古人的智慧要比現代人更高一點嗎,要不然為什麼大家都這麼說呢?
  • 獨處,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人生的過往都會慢慢沉澱下來,變成一種記憶,藏在心底,但不會很累,也會一點一點忘記。獨處的時候,不是寂寞難耐,反而是快樂的,是在享受一段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光。年輕的時候,總是害怕獨處,喜歡追逐熱鬧。從農村搬到了城市,然後還希望從小城市搬到大城市居住。工作也換了好幾個,但還是嫌棄賺錢太少了,心有不甘,一邊上班一邊尋找更高的平臺。
  • 我們為什麼需要獨處?又該如何獨處?
    幾十年來,不少學者也堅持認為,獨處其實有其益處,包括上世紀50年代的兒科醫生、心理分析家Donald Winncott,還有80年代的用過精神病學家Anthony Storr,以及現在心理學家主導的某些研究。他們的研究都顯示,適當的獨處時間,對人的健康是有益處的。 一方面,在獨處的時間裡,我們不會受到他人影響,真的有機會去探索,去發現在自己到底是誰。
  • 不會獨處,就別說你孤獨!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似乎越來越形單影隻。人什麼時候最容易被難過和憂傷包裹?莫過於獨處時,無人可分享喜悅,無人可訴說悲傷。一個人吃大餐,卻沒有任何食慾,食而無味。於是獨自唏噓,垂頭喪氣,羨慕那些成群結伴的人,感嘆自己無人陪伴。
  • 如何獨處?
    不過,這些解決方案都令人不滿,因為它們都是關於如何避免獨處的,而不是如何獨處。這種逃避會讓我們更加害怕獨處。數十年來的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試圖擺脫痛苦的情緒是一種糟糕的長期策略;它告訴我們的大腦,我們無法處理這種情緒,如此,我們的痛苦實際上會加劇。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利用這個機會,不逃避獨處而是包容獨處呢?
  • 新東方託福寫作語料庫:獨處是最好的放鬆方式
    獨處是最好的放鬆方式語料庫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Spending time alone is the best way to reduce the stress?是否同意獨處是最佳的緩解壓力的方式?
  • 夜讀|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
    獨處,是一種智慧的沉澱。能與自己好好相處的人,才是內心足夠強大和豐富的人。- 01 -獨處,是做回自己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然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
  • 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在《魯濱遜漂流記》的原序中,透露了這本書創作的主旨:「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要敬重造物主的智慧。」故事的主人公魯濱遜是一個頑劣叛逆的青年,他的父親想讓他學法律,可是他卻一心一意要到海外闖蕩。他購買了一些假珠子和玩具,乘船到到非洲做生意。在第四次航行中,魯濱遜乘坐的船隻遭遇風暴而觸礁。船上的同伴不幸遇難,只有他一個人倖存下來,漂流到一座荒島上。
  • 獨處,是一個人的最好修行!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獨處。人這一生,學會獨處,才是最重要的修行。獨處是智慧的沉澱!美國哲學家梭羅,曾經遠離塵囂,隻身一人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的確,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真正的發現自己,認清自己,回歸真實的自我。
  • 道德經的終極奧秘:古人為什麼比現代人更智慧,人真的越來越笨嗎
    道德經的智慧是全世界所公認的。值得深思的是,在老子寫《道德經》的年代,東西方世界出了不少的智者。在中華大地上,百家爭鳴,出現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思想家,在西方出現了蘇格拉底,印度出現了釋迦摩尼,那個時代可以說地球文明是一個智慧大爆炸的年代。可是,現代卻再也沒有出現這樣的智者。那麼為什麼 古代人比現代人更智慧呢 ?人真的越來越笨嗎?
  • 你喜歡獨處嗎?為什麼聰明的人大都喜歡獨處?
    不止聰明的人喜歡獨處,成熟沉穩的人也喜歡獨處。一,是那些嘻哈吹水的場合對他們來說真的很弱智,超低趣無味;二,是沒人理解你心意的聊天是痛苦的,因為你的思想,你的智慧,你的觀點,他們一竅不解,也無法跟你對等水平交流;很多多人的交際場合,往往是那些講話膚淺,能亂七八糟扯,臉皮厚,不在乎什麼形象的人才比較合眾,才調動了氣氛,就是感覺出醜,沒什麼人理會,他也不會尷尬,不好意思,這種人你又是絕對做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