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為剛駕崩道光皇帝勘定陵園 隨後離奇病逝(圖)

2021-01-16 華夏經緯網

  談起南京古代的掌故,本報昨天報導的顧起元的《客座贅語》,加上周暉的《金陵瑣事》和甘熙的《白下瑣言》無疑是三部最重要的著作。

  《白下瑣言》是南京傳世名著推薦書目中的又一部文獻筆記,晚清南京著名學者、方志學家甘熙以「白下」呼應「金陵」,「瑣言」對應「贅語」,對《客座贅語》進行了一種更樸實的傳承。 江南時報記者 黃勇

  讀此書令人神往於南京的山水間

  在明清士大夫撰寫的南京雜憶中,甘熙的《白下瑣言》無疑地是繼顧起元的《客座贅語》之後,另外一本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這部有關南京掌故筆記,和《客座贅語》一樣,共10卷,上溯六朝以往舊事,下迄清朝嘉慶、道光年間,舉凡南京大街小巷歷史沿革、山水脈絡、水文地質、風土人情、遺聞軼事,無所不包。

  「這些作品從表面上看都是以筆記小說為體裁,但透過個人記憶,成為地方歷史系譜的重要組成因素。」著名歷史學家李孝悌認為,與顧起元的《客座贅語》相比,晚清南京著名學者、方志學家甘熙在19世紀中葉問世的《白下瑣言》,距今不遠,對南京的鄉土論述,有更大的型塑作用。

  南京著名的歷史學家朱偰在《金陵古蹟圖考》中評價說:「惟研究清代史跡,僅憑方志,尚覺不足,如洪、楊亂前,甘熙《白下瑣言》,實為傑作」,並在正文中廣泛引用該書中的內容。

  南京出版社社長、南京地方史專家盧海鳴則認為,《白下瑣言》堪稱是南京鄉邦文獻中的佼佼者。舉凡南京山水、沿革、遺聞、軼事等,書中無不網羅。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甘熙「以一代之書,考一代之事,確實可據」。其所述清代事跡以及相關評語,對於後人以及南京地方史特別是清代南京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展讀此書,不僅令人驚嘆於作者見聞之廣、學識之博,而且神往於南京的三山二水之間。

  家有10萬藏書卻死於「精通風水」

  離新街口一站多公交車程的地方,有老城南赫赫有名的景點九十九間半——「甘熙故居」,實質上這裡在最鼎盛期,有三百多間房屋。這一切離不開甘熙的打拼,也離不開他的父親甘福。甘福在先人遷建的南捕廳甘氏新居的基礎上,不斷對甘家大院進行擴建,甘熙中進士那一年,甘家大院達到最鼎盛時期——由三百多間房屋和一座花園組成。這也讓甘熙平添了一份其他活躍在明清南京的士大夫所沒有的傳奇色彩。

  甘福雖然素來不喜歡詩歌吟詠,但他的另一大貢獻,是為自己建了一座富甲江南的藏書樓——津逮樓,曾藏書畫10多萬卷;到了甘熙主持時,藏書更為豐富。

  李孝悌認為,在太平軍與清軍的大戰來臨前,甘熙正是因為坐擁這片幽悠廣闊的宅子,在書畫金石和萬卷古籍中,才能將士大夫的精緻文化演繹到另一個高峰,並延續了顧起元等明末士大夫文化的元素,輔以乾嘉考據學的樸實風格,寫出了《白下瑣言》、《桐蔭隨筆》、《棲霞寺志》等書。

  可惜的是,鹹豐三年,也就是1853年,在太平軍與清軍的大戰中,津逮樓毀於兵火,大量古籍珍本被毀。也正是因為精通風水堪輿之術,鹹豐初年,甘熙奉命為剛駕崩的道光皇帝勘定陵園,旋即「以微疾三日,卒於邸舍」,這一離奇病逝也印證了「為帝造陵者無一生還」的「老故事」。

  甘家跟崑曲的淵源千絲萬縷

  或許你了解崑曲講述的故事,或許你聽過它動人的旋律,但當它在你眼前綻放,你終究抵不住它攝人心魄的綺麗。而甘家跟崑曲的淵源更是千絲萬縷。

  甘熙的孫子甘貢三後來成為「江南笛王」,而甘家大院會被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兄、北京崑曲大家溥侗選為「南京新生音樂戲曲研究社」。甘貢三自小就愛好崑曲,並精通笙、簫、弦、笛等諸般樂器。為了培養子女、親友學習崑曲,他甚至特地從蘇州聘來了「全福班」藝人施桂林、尤彩雲和笛師李金壽,長住家中教習。而其子甘律之跟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結婚前,也教過嚴鳳英學唱崑曲《遊園驚夢》等。

  甘家大院如今還常有崑曲的演出。相關部門也曾在大板巷巷口開發過廿一會所(註:廿一為「甘熙故居」的「甘」字拆解而來),吃飯的同時可欣賞多媒體版的崑曲《牡丹亭》,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產權方與承包方打官司,早已人去「臺」空。

  連結>>>

  有此傳說:甘熙勸阻開鑿玄武湖通長江

  《白下瑣言》還特別到五代吳越錢鏐王沒有聽術士「若填湖為宅,可王千年」的話語,得以保留下美麗的西湖山水。這種「有天下為公之心、有順乎天時之心」才可做到,而甘熙也為南京立了大功。

  相傳,道光皇帝曾準備採納「築青龍山,開後湖(今玄武湖)」的通江主張。甘熙堅持不能這樣做。他經多方勘察、考證,認為如果通江,後果將不堪設想。他還特地撰寫了《後湖水利考》,總算說服了皇帝和眾臣,南京因而免此一劫。

  《白下瑣言》裡的瑣言碎語

  記載江南大俠甘鳳池「出醜」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江湖三女俠》中,江南大俠甘鳳池威風凜凜。《白下瑣言》卻記載了甘鳳池「出醜」的故事:一日,甘鳳池與弟子在南京的集市上閒遊,一個樵夫擔柴而過,不小心柴尖撕裂了他的上衣。甘鳳池對樵夫劈頭一拳,不料拳頭落空,自己反而摔倒在地。甘鳳池不禁感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武學高峰,永無止境!」

  新橋魚市的鰣魚讓人垂涎欲滴

  清代,西五華裡的秦淮河兩岸商鋪林立,且又是數萬工匠、居民、漁民居住之地,故市場繁榮。那時的秦淮河「春有刀鱭,夏有鰣,秋有蟹」,應時河鮮供不應求,以致位於新橋十字街口一帶成了南京的魚市。

  家住不遠處的甘熙也常到魚市走走。《白下瑣言》記載:「魚品以鰣魚為俊,昔人嘗道之。然四月方出,他時則無。」短短數語,將名貴的鰣魚,描繪得讓人垂涎欲滴。

  花神廟地區有競秀爭豔的花神會

  南京的風俗,以每年二月十二(農曆)的百花生日為花朝。《白下瑣言》記載,花神廟地區「每歲花朝,賣花之家,各以花供獻幾,牡丹、芍藥、海棠、碧桃之屬競秀爭豔,備極其勝,謂之花神會」。歷史上的花神廟一帶,還有一座明城門——鳳臺門。《白下瑣言》記載:鳳臺門,外郭十八門之一也。鳳臺門有花神廟,舊有對聯:「過眼說繁華,漫勞尋芳草吳宮,穠花晉苑;同心勤報賽,最難忘春風山郭,秋雨江城。」

  好聽的彩霞街原名「草鞋街」

  南京地名以訛傳訛的很多,甘熙在清代就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他在《白下瑣言》裡說:「(南京)街巷之名,今昔多殊,間有可識者,皆訛舛。」

  甘熙舉出了甘雨巷、彩霞街等訛傳地名的例子,《白下瑣言》乾(幹)雨巷,在鬥門橋右,後訛為甘雨,有太邑會館。彩霞街聽著好聽,其實原名叫「草鞋街」。甘熙寫道:「草鞋街在鬥門橋南,今訛為『彩霞』! 」又如,西家大塘的原名是「胥家大塘」;「小行」是從南朝就有的地名「小航」(指當時用船或竹木製成的小浮橋)訛寫而來。

  江南貢院考場成了「刑場」

  《白下瑣言》講科場異事的也不少。書中記載,道光乙酉年科試,「寒」字號一生自書絕句於江南貢院考試的號房木板上,又書:「冤家已到,速速自裁。我死得好苦,惟其如此,所以如此,早知如此,悔不如此。」交白卷而出。又「堅」字號一生神痴色變,僅寫「破」、「承」,不能握管而被扶出。又一考生的卷上書雲「趙錢孫李」,如是者喃喃數行完卷。

  從這些記載中也可以看到,科舉制度的殘酷讓這些考生「失心瘋」,考場成了「刑場」。讀到這些悲從中來,更甚於笑人痴癲。

來源:江南時報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道光皇帝有九個兒子,除了登上皇位的鹹豐,其他兒子結局如何?
    鹹豐皇帝真像四、皇四子奕詝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生母孝全成皇后,公元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立為太子,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繼承皇位,次年改元「鹹豐」,他勵精圖治,企圖挽救江河日下的大清王朝,但回天無力,公元1861年(鹹豐十一年),鹹豐皇帝駕崩,終年30歲,廟號「文宗」,諡號「顯皇帝」。
  • 江蘇南京甘熙故居、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雞鳴寺旅遊景點介紹
    一、江蘇南京甘熙故居旅遊景點推薦甘熙故居面積2.1萬平方米,是中國城市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具有清代建築風格的古民居之一,這兩組現有建築都是磚木結構,每組有五個入口,通常稱為「九十九間半」。甘熙是晚清著名的天文學、地理學和輿論藝術的學者和目錄學家,他曾為道光皇帝的妃嬪們勘察並選定墓地。
  •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在道光年間,道光皇帝臨去世前,一直在為未來家業選擇繼承人而惆悵。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成為了道光皇帝的主要候選人。原本奕詝並不是道光皇帝所看中的人選,但名師出高徒的奕詝因為背後有為口才了得的老師,祝他成功的登上了皇上的寶座。恭親王有非凡的才幹。一說起奕詝(鹹豐皇帝),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外一位兄弟恭親王奕訢。
  • 清朝皇帝駕崩後,都埋在了哪裡,末代皇帝溥儀,又葬在了何處
    ▲明孝陵平面圖一、關外三陵滿清居於東北時,設了關外三陵(也稱盛京三陵):慈禧儘管不是皇帝,但權柄勝於皇帝,控制了晚期鹹豐、同治和光緒,還指定了宣統。她的定東陵也位於清東陵。▲乾隆皇帝的裕陵清西陵共建有皇帝陵四座:雍正皇帝的泰陵、嘉慶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和光緒皇帝的崇陵。
  • 清朝十二位皇帝簡介,記清大清皇帝順序,看清宮劇不再迷路
    順治的帝位完全是撿了便宜,由於皇太極的突然駕崩,導致多爾袞與皇長子豪格為爭奪皇位而劍拔弩張。在大清即將分裂的時候,大臣們為了大清的穩定,共同推舉由6歲的福臨繼皇帝大位,叔父多爾袞攝政治國,直到公元1650年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才正式親政。
  • 道光皇帝為什麼一反他節儉的常態,耗資巨大幾次修陵?
    第一次修陵道光皇帝的嫡福晉鈕枯祿氏,在道光還是皇子的時候,鈕枯祿氏就因病於嘉慶十三年去世了,嘉慶十六年鈕枯祿氏被移葬與豐臺的王佐村福晉陵園。在道光皇帝繼位後,按照慣例要開始為皇帝選擇萬年吉地,也許是道光皇帝對結髮妻子的感情深厚,他決定將王佐陵園改建為他的萬年吉地。
  • 洛陽發掘東漢帝陵陵園 帝王身份尚不確定(圖)
    洛陽首次發掘東漢帝陵陵園遺址  15日,記者在考古人員的引領下,來到了偃師市龐村鎮白草坡村的一座東漢帝陵陵園的發掘現場(見圖)。這是我國首次發掘東漢帝陵陵園遺址。考古學家無法斷定這座帝陵中葬的是哪一位東漢皇帝。  嚴輝主任介紹,目前發掘出來的遺蹟是這座帝陵的「寺園吏舍」的一部分。在漢朝,皇帝駕崩時,其妃嬪是要全部為這個皇帝守陵的,所以,漢朝的「寺園吏舍」規模一般是比較龐大的。記者在現場看到,其地下排水暗渠就十分「豪華」。  據當地的農民介紹,在上世紀70年代時,這裡矗立著一座大冢,方圓不下10畝。
  • 皇帝駕崩後,後宮妃嬪如何處置?
    至孝宣皇帝時,陛下(元帝)惡有所言,群臣亦隨故事,甚可痛也。「此處置於園陵可作兩意解,有人說是令其守陵,有人說是直接殉葬。前者的證據更多一些。如在成帝死後,班婕妤就到陵園守陵至死,死後葬入陵園。《漢書》卷 97 下《外戚傳》:「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園陵。」傳中還錄有班婕妤的一篇賦,其中寫到:「永終死以為期,願歸骨於山足兮,依松柏之餘休。」所以知班氏至陵園後並未死。
  • 道光仨兒子,蠢的當上皇帝,聰明的一世為奴,最後一個尷尬的笑了
    努爾哈赤通常的說法是,清王朝皇帝的權力,是在鹹豐之後才被徹底剝奪了。但是一個蘋果如果爛掉,往往是從裡面開始的。儘管內憂外患,但如果在道光皇帝手上及時剎車,大清的江山還是有挽回或者延長的機會的,而最後三任倒黴皇帝:同治、光緒、溥儀也是情有可原的。
  • 道光皇帝恭儉寬仁,為什麼要一腳踹死皇長子?原因主要有2個
    道光皇帝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大統的皇帝,他的父親是嘉慶,母親是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按照《清史稿》的說法,道光皇帝恭儉之德和寬仁之量,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好皇帝。那麼,道光皇帝為什麼要一腳踹死自己的皇長子愛新覺羅奕緯呢?原因主要有2個。第一個原因是,這個皇長子不受道光皇帝待見。
  • 堪輿文化探索第十三篇:三僚堪輿大師勘定十三陵(第一章)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十三陵是三僚風水大師的勘擇傑作。明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準備選都。
  • 皇帝駕崩,後宮佳麗三千何去何從?有五個去處,你猜哪個最好?
    在專制的封建社會,皇帝手握國家大權,他的權威說一不二。正因為歷來皇帝都有無上的權利、享不盡的富貴生活和後宮無數美人佳麗,所以長生不老成為他們終身的追求。那麼問題來了,現任皇帝如果over了,新任帝王要怎麼處置老皇帝的那堆妃嬪呢?打發回家還是陪葬,或者白養在宮裡老去?
  • 清西陵:最「年輕」的皇家陵園 觸摸感受真實歷史
    清西陵則位於河北易縣,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個皇帝其實清代的皇陵主要集中在兩個地區,其中清東陵位於河北遵化,埋葬著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五個皇帝;清西陵則位於河北易縣,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個皇帝。此外在遼寧省境內還有埋葬著入關前兩位皇帝及祖先的的「關外三陵」。相比於關外三陵和清東陵,清西陵則算是距今最近、保存最原始的皇家陵園建築群。
  • 清代皇陵都是嗣皇帝命名的,為何道光違背祖制給自己起了陵名?
    當然,嗣皇帝為大行皇帝的陵寢命名也有一套程序,首先需要發布諭旨,令大學士、九卿等商議,然後擬定出多個陵名,一般為5至6個,上奏給皇帝後,由皇帝從中挑選。比如康熙帝去世後,雍正帝發布上諭,讓大臣們確定陵名,按例,雍正帝只要在大臣擬定的幾個陵名中,用硃筆畫個圈,就算是定下來了。
  • 末代皇帝溥儀的傳奇一生:圖5在機場被逮捕,圖9特赦時淚流滿面
    老醇王奕譞是道光第七子,其福晉是慈禧親妹妹,兒子載湉(光緒)被接進宮中登基為帝,載灃後承襲醇親王,載洵、載濤皆為貝勒。照片中就是溥儀三歲登基時的場景。 在光緒皇帝駕崩後,年幼的溥儀登基為帝,為宣統皇帝。其實當時在眾多宗室子弟中,溥儀並不是最佳人選,載字輩中有載灃,溥字輩中有恭親王溥偉,之所以選擇溥儀完全是處於慈禧的私心。因為當時慈禧認為自己在病好後,可以更好的管控幼帝,但是慈禧太后卻在光緒駕崩就慈禧去世了。照片中是第二次登基坐龍椅的末代皇帝溥儀。
  • 清朝延續了140年大型的「木蘭秋獮」,為何被道光皇帝宣布廢除?
    自此,除了雍正皇帝本人不喜愛打獵,因此一次也沒有去過木蘭圍場之外。其餘的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都是經常組織這樣子的大規模的「木蘭秋獮」。在這140年之間,皇帝們總共在木蘭圍場舉行了105場大規模的「木蘭秋獮」。雍正雖然沒有去過獵場,但也在遺詔上特意吩咐過:「後世子孫,當遵皇考所行,習武於木蘭。」皇家打獵,自是不同尋常。
  • 清朝傳了12位皇帝,從畫像中就可看出大清由盛轉衰的歷史痕跡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歷史上諡號最長的皇帝,被尊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努爾哈赤是滿清的第一任開拓者,那時候的滿清還沒有以「清」為號,僅稱為女真,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建立後金,公元1626年去世。
  • 光緒駕崩,慈禧為什麼讓2歲的溥儀即位,而不是讓載灃即位?
    慈禧決定立載灃之子溥儀為帝,並不是在光緒駕崩之後,而是在光緒駕崩之前。光緒駕崩的時間是在1908年11月14日,可是慈禧卻在11月13日在儀鸞殿召見了醇親王載灃。她這次召見載灃,給載灃發了兩份懿旨。第一份,慈禧決定任命載灃為攝政王。
  • 惇親王綿愷為何屢屢遭到道光皇帝的打壓?
    提起道光皇帝,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張格爾叛亂、「補丁秀」等,這些事情被認為是道光能力平庸的體現,故而,道光皇帝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也就不那麼耀眼了。第二天,道光皇帝大擺宴席,招待皇室一族和內廷翰林學士。宴會十分隆重,也十分熱鬧,可當宴會剛剛散去,道光皇帝就接到報告,有兩頂轎子大搖大擺穿過神武門的中門。這有什麼稀奇嗎?錯,太嚴重了,按照清朝宮廷律例,紫禁城內的所有中門只有皇帝的轎輦可以通過,其他人只能走兩邊的偏門。
  • 清朝皇帝鹹豐只活了31歲,源於這幾個壞習慣,現在還有很多人犯
    離我們最近的王朝,清朝的皇帝我們非常熟悉。乾隆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中罕見的長壽帝王,和他相比,只活到31歲的鹹豐帝不免讓人唏噓。鹹豐是清朝最後一位真正掌握實權的統治者,在位期間,雖然清朝已經處於內憂外患,但鹹豐始終希望通過改革來力挽狂瀾。只可惜,31歲的那一年鹹豐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而這一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城,燒毀了有著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