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延續了140年大型的「木蘭秋獮」,為何被道光皇帝宣布廢除?

2020-12-15 輔導員娛樂

於1677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前往北方微服私訪,當他來到塞外時,就發現有處猶如世外桃源、動物種類繁多的大草原。4年後,康熙皇帝再次來到此地時,竟揮手圈起一個大圈,這一大圈的領土竟然高達14000萬平方公裡。

14000萬平方公裡是一種什麼概念?那就是相當於196萬個標準足球場、19444個故宮博物院、4827個頤和園、4034個圓明園、30個朝陽區、2.2個上海市。

於是,就這樣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截止如今一個規模最大的皇家獵場就這樣建成了。這也是著名的「木蘭圍場」。因此,清朝皇家在這裡舉行的所有打獵活動,都被稱之為「木蘭秋獮」。

自從木蘭圍場修建好了之後,康熙皇帝幾乎每年都會來這裡組織大型的打獵活動。為什麼每一年都要來這邊打獵呢?共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通過騎射的練習,讓皇家子弟持續保持著驍勇善戰和淳樸刻苦的精神,以此約束著那些經常沉迷於錦衣玉食的生活環境裡,意志消磨,淪為浮誇公子;二是通過木蘭圍場接見那些北漠地區的王親貴族們,以此鞏固和發展與蒙古各部落的關係,加強對北漠地區的管理。震懾沙俄,鞏固北方邊境的邊防。因此,「木蘭秋獮」具有著軍事和政治等的雙層含義。

自此,除了雍正皇帝本人不喜愛打獵,因此一次也沒有去過木蘭圍場之外。其餘的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都是經常組織這樣子的大規模的「木蘭秋獮」。在這140年之間,皇帝們總共在木蘭圍場舉行了105場大規模的「木蘭秋獮」。雍正雖然沒有去過獵場,但也在遺詔上特意吩咐過:「後世子孫,當遵皇考所行,習武於木蘭。」

皇家打獵,自是不同尋常。每一次皇帝出來打獵都會搞出非常大的動靜出來。就以乾隆皇帝為例,每次組織打獵活動,都要浩浩蕩蕩地出動數萬人馬。首先就是布圍,由管圍大臣統領士兵軍隊,由遠到近,形成一個高達數十平方公裡的包圍圈。再來就是邀請皇帝來圍觀。乾隆皇帝就在護從大臣和侍衛等的擁戴之下,親臨現場指揮,檢閱隊伍。如果遇上剛好遇上想要打獵的皇帝,還會親自騎馬引弓打獵。當然,就如同上訴所說,已經布圍了數十萬平方公裡的包圍圈,在圈裡的獵物自然是插翅難飛,任由皇帝獵殺。傳言康熙皇帝在一天之內獵殺318隻兔子,便是這樣來的。隨後還會有行圍和罷圍。一天的打獵活動結束後,乾隆皇帝還會在營中舉行盛大的慶功宴會。

1820年的秋天,嘉慶皇帝率領部隊前往「木蘭秋獮」,繼續遵從先前皇帝的遺詔,舉行大型的「木蘭秋獮」。於9月2日,嘉慶皇帝字啊避暑山莊意外地駕崩了,終年61歲。

嘉慶皇帝離世後,道光皇帝上任。顯然這個木蘭圍場對於道光來說,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吧。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幾年之後,道光皇帝居然親自下命令廢除「木蘭秋獮」。這又是為何呢?道光皇帝所頒布的上諭裡寫著:「廢除木蘭圍場,並非是我貪圖享樂,實屬是不得已的苦衷啊。」那麼,又會有著怎樣的苦衷呢?簡單地來說吧,清朝已經過了「開疆拓宇,揆文奮武」的鼎盛時期,已經是從乾隆時期逐步走向衰落了,這又是一場大型的皇家運動會,已經徹底變成了勞民傷財的無益之舉。

在1824年10月,蒙古部落發生叛亂,清軍進去圍剿也遭到失敗。不僅如此,清朝還面臨著嚴重的外部威脅:鴉片泛濫、白銀外流。面對這樣的情況,皇帝每天憂心忡忡,哪有什麼心情搞皇家打獵?再加上道光皇帝本人是一個勤儉節約之人,就連一日三餐都不捨得吃肉,因此怎麼可能會在這樣一個勞民傷財卻沒有益處的活動裡亂花錢呢。

因此,「木蘭秋獮」宣告廢除,允許老百姓進入墾荒。已經進行了140多年的皇家打獵活動,終成絕響。

相關焦點

  • 木蘭秋獮:清朝皇帝最喜歡的打獵活動,其實是一項閱兵儀式
    也就是我們在清宮電視中看到的打獵情景,稱為是木蘭秋獮,也叫做木蘭行圍。歷代皇帝延續下來並且成為一項固定的活動,直到清朝後期逐漸衰落。木蘭秋這項活動在最早舉辦是開始於康熙大帝,康熙20年的時候,康熙和眾多八旗軍以及大臣們一同巴爾汗湯泉進行了圍獵活動。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考察,就將圍場基本的界限確定下來。
  • 雍正明明已經中止木蘭秋獮,為何乾隆重啟,嘉慶痴迷其中?
    然而,康熙的皇位繼承人卻中止了木蘭秋獮等遊獵活動,這是為何?從嘉慶的畫像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嘉慶皇帝是一個很胖的人,對於胖子而言,運動是一件困難,嘉慶在位二十五年,共有木蘭秋獮次數14次,最後甚至死在木蘭秋獮時。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仁宗在抵達熱河行宮的第二天病逝,本來他是計劃按時進行木蘭秋獮,死得死在要去木蘭秋獮時,可見嘉慶對木蘭秋獮真的是一往情深。
  • 清朝皇帝為什麼熱衷於打獵?耗資巨大的木蘭秋獮僅是為了娛樂嗎?
    「木蘭秋獮」是清朝特有的一項大型圍獵活動。「木蘭」本系滿語,意為捕鹿。「秋獮」一詞源自中國古代對帝王在秋季打獵的專屬稱呼(春季打獵為「春蒐」,夏季打獵為「夏苗」,冬季打獵為「冬狩」)。「木蘭秋獮」的舉辦地點設在清朝的皇家獵苑——木蘭圍場,它位於今承德以北約一百五十公裡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整個圍場面積約一萬多平方公裡。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首次入圍,到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嘉慶皇帝最後出圍,清朝三位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雍正在位期間沒有舉辦)共在木蘭圍場行圍打獵八十八次,每次動用人數都在一萬以上。
  • 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周年 專家解讀「木蘭秋獮」
    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為鍛鍊軍隊,在這裡開闢了一萬多平方千米的狩獵場。清朝前半葉,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來這裡舉行以射獵和旅遊為主,史稱「木蘭秋獮」。翻拍木蘭秋獮清帝狩獵圖。 張帆 攝  據介紹,古人打獵四時有稱,春:「搜」,夏「苗」,秋「獮」,冬「守」。木蘭,滿語,漢譯「哨鹿」。
  • 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震撼上演 再現清代木蘭秋獮歷史畫卷
    《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中新網承德7月19日電 (記者 張桂芹)7月18日晚間,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在承德圍場御道口舉行首演,由此拉開了第三屆河北省旅遊發展大會的序幕。《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木蘭秋獮大典》以木蘭圍場御道口如意湖真山真水為背景,打造夢幻唯美的實景秀場。從一對青年男女的奇幻歷程為切入,再現清代木蘭秋獮的歷史畫卷,展現木蘭圍場的壯闊秀美,傳達綠色發展的時代聲音。整場分為序幕《秋戀》、第一篇章《秋閱》、第二篇章《塞宴》、第三篇章《家園》。
  • 圖說康熙最愛的十大名犬,簡介清朝一項百年國策:木蘭秋獮!
    其實,從康熙命專人為獵犬畫像亦可從細微中窺視清朝的一項長達百年之久的國防政策。一切要從清朝入關開始說起。(註:中國細犬,起源遼代,因地域不同進化為山東、陝西、河北、蒙古四種類型,因康熙常帶身邊,故又稱康熙細犬)《十駿犬》之茹黃豹。康熙繼位初期,清朝入關僅17年。除了南方苟延殘喘的南明政權外,臺灣鄭經、新疆準噶爾、北方沙俄均在不同程度上向清朝滲透。
  • 大清以武功騎射為根本,何以道光帝即位後要停廢木蘭秋獮?
    順治皇帝首創大狩制度,定期行圍,圍場定在北京南郊的南苑。康熙初年在行圍駐所設護軍統領。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巡幸古北口外,行圍木蘭。自此,每年皇帝都要前往木蘭行圍,舉行秋獮典禮,成為清代的重要典禮儀式之一。康熙三十三年,在木蘭設虎槍營,分別隸屬上三旗,交設總統管轄其事。
  • 圍場舉辦木蘭秋獮文化論壇 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年[組圖]
    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紫禁城學會、木蘭秋獮文化研究會、承德市文物局等研究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就「木蘭秋獮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這一論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讀解析,並發布論文23篇。據悉,此次論壇由圍場縣縣委縣政府、故宮博物院中國紫禁城學會主辦,圍場縣委宣傳部與木蘭秋獮文化研究會承辦。
  • 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精彩呈現,燃爆這個夏天
    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xiǎn)大典》於7月21日盛大開啟。承德御道口這場唯美震撼的文化盛宴會帶給我們哪些別樣驚喜,會帶給我們怎樣的視覺體驗,我們一起先睹為快。
  • 帶你深入了解承德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木蘭秋獮」
    帶你深入了解承德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木蘭秋獮」清朝是在馬背上奪得天下的, 入關之後,清朝皇帝每年都有行圍打獵的習慣,既是為了修習看家本領,也是為了勉勵子孫不能忘本。「春蒐、夏苗、秋獮、冬狩」每個季節打獵的稱謂也不同,而清朝各代皇帝的獵苑就在壩上草原木蘭圍場。1683年,康熙第三次出塞北巡,在木蘭圍場有一個半月的時間,這是康熙皇帝第一次踏上木蘭大地,是大規模的木蘭秋獮活動的開端,而後的38年他都如期而至。木蘭秋獮一般於每年農曆八月舉行。
  • 木蘭圍場和木蘭秋獮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30歲的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北巡。這一次,康熙皇帝沒有重複舊路,而是選擇了一條全新的路線。     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北巡,長達62天,其中在木蘭圍場的時間近一個半月。這是康熙皇帝第一次踏上木蘭大地,是大規模的木蘭秋獮活動的開端。從這年開始,40年間康熙皇帝除兩年因特殊情況未至,其餘38年每年如期而至。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在上諭中說:「今習武木蘭已歷二十載。」向前推20年,恰為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
  • 發現河北之美(51)|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震撼上演,燃爆這個...
    草原廣袤,湖光浩淼古樹參天,明月牧歌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這部以木蘭秋獮為故事核心的全視聽實景原創秀在承德木蘭御道口牧場的草原山水間上演震撼唯美///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xiǎn)大典》已於7月21日盛大開啟。
  • 乾隆皇帝愛好木蘭秋獮,一生參加了40次圍獵,作用重大影響深遠
    相比這兩大愛好,乾隆皇帝還有一大愛好卻鮮為人知,這一愛好就是北上行木蘭秋獮圍獵之樂,次數遠超下江南,可見乾隆皇帝更鍾愛下江南。乾隆狩獵圖當然,無論是南下巡遊蘇杭還是北上木蘭秋獮,其實乾隆皇帝都是在模仿他的皇爺爺清聖祖康熙皇帝。
  • 宮苑雜談︱木蘭秋獮:看乾隆如何打獵
    初舉木蘭公元1741年,這是乾隆在位的第六年。新年伊始,乾隆皇帝就籌劃著開啟當政後第一次木蘭秋獮。木蘭秋獮始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是清代最盛大和著名的圍獵活動。康熙帝自第一次木蘭秋獮後,幾乎每年都要北巡狩獵,還將木蘭秋獮視為「祖制」和「家法」。但雍正朝沒有舉行過木蘭秋獮,直到乾隆繼位後才恢復。當然,這並不是乾隆第一次去木蘭圍場,早在他十二歲的時候就隨同祖父在木蘭行圍,參加在避暑山莊會舉辦的閱射活動,連中五箭,深受皇祖誇獎,並獲賜黃馬褂。繼位之後,他常在南苑等地行圍,但以皇帝的身份去木蘭圍場這還是第一次。
  • 嘉慶以後,為何不再舉行木蘭秋獮了?不是不想去而是怕丟人
    「木蘭秋獮」是康熙皇帝創立的一項制度,是聯繫外藩、保持武備的傳統狩獵活動,也是清代的一種大典。康熙帝和乾隆帝曾數十次進行過木蘭秋獮。不過從嘉慶以後,再也沒有皇帝去木蘭行圍了,到了同治年間,木蘭圍場放墾,被開闢為良田牧場。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清帝不再去木蘭行圍呢?說起來還有點搞笑。
  • 清朝皇帝為啥喜歡帶皇子打獵?遵循祖制是其一,關鍵是其二
    但清朝更習慣用一種優勝劣汰的制度,讓更適合當皇帝的皇子來繼承皇位,這也是為了延續大清王朝的國運,所以儘管很多的制度都遵循了漢明王朝的舊制,唯獨在這一點上,清朝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木蘭秋獮清朝皇帝每年秋天會帶皇子圍獵,史稱木蘭秋獮,康熙本來早早就已經定下了長子允礽作為太子與繼承人,然而康熙對於後代傳承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選一個足夠精明能幹的皇子來繼承大寶。
  • 河北第一大縣:人口超50萬,縣名源於康熙皇帝
    公元1681年,此時為清朝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在第二次北巡途中大手一揮畫了一個圈,將多達14000平方公裡的草原劃為皇家獵苑,稱為木蘭圍場。此後,每年的秋季康熙皇帝都會前往木蘭圍場進行狩獵,一則鍛鍊王公貴族的騎射能力,二則加強對蒙古地方的震懾及管理,即俗稱的「木蘭秋獮」,成為了清朝中前期的一大盛事。康熙皇帝每年秋天前往狩獵的木蘭圍場,位於今天的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而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縣名亦源於木蘭圍場。
  • 百家必爭,木蘭圍場對清朝至關重要!
    木蘭圍場生態環境極其重要,其內的森林,草原,溼地不僅防水固沙,還涵養水源,成為灤河水的主要發源地。木蘭圍場地形複雜,植被多樣:山與高原的彼此相連,森林的海洋和草原交織在一起,山川廣袤,湖泊河流交錯分布,水草茂盛,動物群居,歷史上,它是一個天然畜牧場。因此,清朝入關不久,順治皇帝出巡時就想到了這個重要的地方。
  • 河北承德圍場縣舉辦木蘭秋獮文化論壇
    日前,「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周年——木蘭秋獮文化論壇」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舉行。論壇活動中專家學者共發布論文23篇,就秋獮歷史遺存及滿蒙民俗風情等方面進行詳細解讀。  據介紹,古人打獵四時有稱,春「搜」,夏「苗」,秋「獮」,冬「守」。1681年,清帝康熙為鍛鍊軍隊,在這裡開闢了一萬多平方千米的狩獵場。木蘭圍場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獵苑,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
  • 清朝皇帝上百場木蘭秋獮最愛用什麼箭?清代狩獵通用箭鑑賞
    清代前期,皇帝頻繁舉行圍獵活動,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在木蘭圍場舉行的圍獵,稱「木蘭秋獮」,亦稱「秋獮之禮」。從康熙二十年(一說為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下令在熱河興建木蘭圍場起,到嘉慶帝駕崩為止,清廷前後在木蘭圍場舉行過百餘場圍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