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圍場和木蘭秋獮

2020-12-06 光明數字報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30歲的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北巡。這一次,康熙皇帝沒有重複舊路,而是選擇了一條全新的路線。

 

    從六月二十六日起,經過整個閏六月,直到七月初九,康熙皇帝帶領著行獵的大軍,在後來被稱為木蘭圍場的這片大地上縱橫馳騁,幾乎跑遍了各條山川。其間兩次到「紅川」,即今圍場烏拉岱川,行獵並駐蹕12天。最北面,他到了拜察,即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的芝瑞。最後兩天,「上駐蹕噶拜谷口」,即今圍場西南部的噶拜。然後取道灤河川返回。

 

    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北巡,長達62天,其中在木蘭圍場的時間近一個半月。這是康熙皇帝第一次踏上木蘭大地,是大規模的木蘭秋獮活動的開端。從這年開始,40年間康熙皇帝除兩年因特殊情況未至,其餘38年每年如期而至。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在上諭中說:「今習武木蘭已歷二十載。」向前推20年,恰為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

 

    從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設圍到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的一百四十年間,共舉行了木蘭秋獮一百○五次之多。

 

    木蘭是滿語「哨鹿」的意思,即八旗士兵頭戴鹿角,身披鹿皮,口吹木哨,模仿雄鹿求偶的聲音,引誘出雌鹿進行獵殺的意思。圍場,就是行圍打獵的場所。據史料記載,當年木蘭圍場有一萬多平方公裡,它包括現在圍場縣全境、隆化縣、豐寧縣和內蒙古多倫、克什克騰旗部分,東西長125公裡,南北寬122公裡。木蘭圍場設立之初,根據圍獵及訓練軍隊需要,在一萬多平方公裡的地方裡依照山的走向和動物分布情況,共劃分為67圍,後來又在原有67圍基礎上增加5圍,達到72圍,因此人們習慣稱木蘭圍場72圍,圍與圍之間以木柵欄或在溝口植柳,俗稱「柳條邊」為界。

 

    整個木蘭圍場北控蒙古(指今內蒙古與蒙古國),南拱京師(今北京),東通盛京(今瀋陽),西臨察哈爾(今張家口),地處漠南蒙古諸部之中,它是北京通往內蒙古、喀爾喀蒙古、東北黑龍江的重要通道。康熙皇帝在這裡可以就近接見、宴請、賞賜少數民族王公貴族。木蘭圍場自然條件好,它地處蒙古高原、燕山餘脈和大興安嶺餘脈的匯合處,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地域廣闊,適合大規模行圍打獵。這裡氣候涼爽,適合避暑。木蘭圍場地形複雜,有高山、峽谷、丘陵、草原等,為訓練八旗軍隊騎射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條件和場地。

 

    初期木蘭秋獮的規模相當宏大,康熙二十二年(1683)規定,每年圍「派兵一萬二千名,分為三班,一次獵撥兵四千」,並令宗室及各部院官員隨行。分班隨圍的還有蒙古各部的王公貴族。

 

    木蘭秋獮一般於每年農曆八月舉行。當年木蘭秋獮的行圍過程分為布圍、觀圍、行圍、罷圍四個步驟。

 

    布圍。五更天由管圍大臣統領科爾沁王公,帶領布圍的1250名蒙古騎兵和喀喇沁、土默特、翁牛特、巴林、敖漢諸部提供的1908名圍甲兵、虎槍手、嚮導及八旗軍隊等分頭布圍。八旗官兵不論打仗還是圍獵,都要按八旗固定次序方位展開,即以黃旗為核心,分兩翼以紅旗和白旗延伸圍攏,藍旗為兩翼前哨,兩翼都要服從黃旗指揮。由遠而近繞圍場而布圍,兩翼前各數騎擁纛飛馳。兩翼布圍隊伍軍旗搖動,吶喊鳴金,壓山而下,前哨進,後隊依次而發,依山川大小、道路遠近,最後形成15公裡、25公裡以及三四十公裡的人並肩、馬並身的地步,嚴嚴實實的形如鐵桶一般的包圍圈。

 

    觀圍。皇帝觀圍分獵前觀圍和獵後觀圍,合圍後由管圍大臣到皇帝居住的黃幔城請圍,也稱待圍。請皇帝觀圍,皇帝在護從大臣和侍衛的簇擁下從行營來到看城,登上看城觀看,這時黃旗指揮官發出號令,全軍脫帽、舉鞭、束馬,高呼「瑪喇哈(意為圍畢)」。皇帝一要看圍獵隊形是否整齊,相當於檢閱隊伍。二要看圍內野獸多少,如果圍的過多,就命令合圍士兵開一個口子,放出部分野獸待以後繁殖。然後指揮官執旗疾馳看城,禮畢,高呼「圍畢,請皇上獵」。

 

    行圍。行圍分為馳獵(註:馳獵又分為皇帝馳獵和皇子、皇孫、大臣、王公、八旗將士馳獵)、追擊、阻截、聚殲等幾個步驟,皇帝出看城,佩橐鞬,具弓矢,憑高立馬,環視,舉鞭。皇帝出獵時各班近衛尾隨其後,有牽狗的、有的駕鷹、有遞箭的、有的專職護衛皇帝的安全。猛獸如果負傷逃跑,皇帝則命令一兩個侍衛追殺,偌大個圍子,眾多野獸,任一人信馬馳獵,天威所臨矢無虛發,有應矢即殪者,有帶箭仍奔者,所獲不計其數。皇帝獵後歸看城陪皇太后觀圍,以考察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及八旗將士的表現,作為賞賜、任用、提拔的依據。

 

    馳獵。皇帝獵罷,一聲令下,皇子皇孫、各部大臣、蒙古王公、八旗各營及從全國各地派來的射生手圍內馳騁,只見矢上弦、劍出鞘,戰馬嘯嘯,旌旗獵獵,身飛逐走,左右是宜。此時是「雁行左右排千騎,魚貫聯翩認五旌」。「呦鹿周陸眾,應弦紛屢踣。疊雙頻命中……祁祁互奔撞,肩怠繁弱張」。但聽中軍號響收獵。

 

    追擊。即四面圍合,先將獸群從一頭壓向另一頭,然後放開一個口子,兩廂擊鼓助威,不得發射,各班選手從後追殺,不得放牲,直至全殲。

 

    阻截。與追殺反之。即三面合圍,馬隊從一頭順走廊轟趕,迎面設若干道甲兵堵截殺射。

 

    聚殲。即四面圍合。八旗各營所選射手相等,但聽令下,萬箭齊發,步步為營,直至全殲,數獲請賞。此時整個圍場就成了戰場,霎時間,百騎並發,弓箭齊鳴,圍獵官兵左奔右突,呼嘯山林,酷似一場短兵相接的實戰演習,時而人獸交鬥,時而圍追堵殺。軍隊進退分合,井然有序。如遇熊、虎等猛獸出現,則管圍大臣要派侍衛馳報皇帝,皇帝便親到那個地方,命虎槍並掩殺或用御神槍及弓矢親自捕殺。將士們有時飛馬跨越山谷,窮追不捨;有時舍馬步行,攀巖截殺,受傷的野獸不論逃到哪裡都要捕獲。

 

    罷圍。行圍結束,圍中射獲鹿的,官兵把鹿尾巴割下,用車運到幔城,以此計獵獲之數等候皇帝頒賜。蒙古王公貴族和二品以上的官員獲得野獸在皇帝面前跪獻。皇室子孫射獲的都要記入檔冊,以備皇帝獎賞。在圍獵中,如有隊形不整齊,以及不奮勇追殺者,要給予嚴厲懲處。對於勇敢不怕死傷的人,則給予提拔或優恤。

 

    秋獮結束後,清帝還要在東道張三營行宮或西道阿穆呼朗圖行宮設宴蒙古王公官員及兵丁,並賜食物、布匹、綢緞、白銀等。當地盟長則代表所屬蒙古各部在駐地向清帝進宴。宴會中,表演民族傳統的詐馬(賽馬)、什榜(蒙古樂曲)、教駣(馴生駒)、相撲(摔跤)等節目。宴會將結束,當地盟長向清帝呈白馬、白駝等,獻「九白」之禮,表求對朝廷的忠誠。

 

    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陳列館裡有一幅巨大的《木蘭秋獮圖》,就是描繪當時圍獵的壯麗圖景,滿山滿谷,到處是營帳,到處是隊列,人聲鼎沸,弓箭簌簌,狼竄虎突,遍野哀鳴,再現了當時宏大的射圍場面。

 

 

 

相關焦點

  • 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周年 專家解讀「木蘭秋獮」
    張帆 攝   中新網承德6月28日電 (記者 張帆)28日,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周年——木蘭秋獮文化論壇在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縣)舉行。在本次論壇活動中,專家學者就「木蘭秋獮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這一論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讀解析。  木蘭圍場,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承德市圍場縣,與內蒙古草原接壤。
  • 圍場舉辦木蘭秋獮文化論壇 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年[組圖]
    中國紫禁城學會名譽會長、文化部原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中國紫禁城學會會長晉宏逵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相關領導及圍場木蘭秋獮文化研究會成員參加了此次論壇活動。據史料記載,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的木蘭圍場是清代皇家獵苑,也是清代皇帝舉行"木蘭秋獮"的場所。古代指秋天打獵為獮。所謂"木蘭",本系滿語,意為"哨鹿",亦即捕鹿之意。
  • 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震撼上演 再現清代木蘭秋獮歷史畫卷
    《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中新網承德7月19日電 (記者 張桂芹)7月18日晚間,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在承德圍場御道口舉行首演,由此拉開了第三屆河北省旅遊發展大會的序幕。《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木蘭秋獮大典》以木蘭圍場御道口如意湖真山真水為背景,打造夢幻唯美的實景秀場。從一對青年男女的奇幻歷程為切入,再現清代木蘭秋獮的歷史畫卷,展現木蘭圍場的壯闊秀美,傳達綠色發展的時代聲音。整場分為序幕《秋戀》、第一篇章《秋閱》、第二篇章《塞宴》、第三篇章《家園》。
  • 木蘭秋獮,提高八旗戰鬥力的圍場,與避暑山莊「恩威並施」
    今日看點:木蘭秋獮,提高八旗戰鬥力的圍場,與避暑山莊「恩威並施」隨著清宮劇的流行,想必大家都聽過春搜、夏苗、秋獮、冬狩這幾個八旗子弟出去玩的時間,但是今天小編想給大家講講的是歷史上真正的木蘭秋獮,並不像是電視劇裡面那樣是讓格格阿哥出去談情說愛的地方
  • 河北承德圍場縣舉辦木蘭秋獮文化論壇
    日前,「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周年——木蘭秋獮文化論壇」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舉行。論壇活動中專家學者共發布論文23篇,就秋獮歷史遺存及滿蒙民俗風情等方面進行詳細解讀。  據介紹,古人打獵四時有稱,春「搜」,夏「苗」,秋「獮」,冬「守」。1681年,清帝康熙為鍛鍊軍隊,在這裡開闢了一萬多平方千米的狩獵場。木蘭圍場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獵苑,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
  • 百家必爭,木蘭圍場對清朝至關重要!
    歷史上著名的木蘭圍場在現在可分為三個自然保護區,分別是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和紅松窪自然保護區,面積共計10000多平方公裡。地處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與內蒙古的烏蘭布統隔河相望。木蘭圍場生態環境極其重要,其內的森林,草原,溼地不僅防水固沙,還涵養水源,成為灤河水的主要發源地。木蘭圍場地形複雜,植被多樣:山與高原的彼此相連,森林的海洋和草原交織在一起,山川廣袤,湖泊河流交錯分布,水草茂盛,動物群居,歷史上,它是一個天然畜牧場。因此,清朝入關不久,順治皇帝出巡時就想到了這個重要的地方。
  • 帶你深入了解承德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木蘭秋獮」
    帶你深入了解承德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木蘭秋獮」清朝是在馬背上奪得天下的, 入關之後,清朝皇帝每年都有行圍打獵的習慣,既是為了修習看家本領,也是為了勉勵子孫不能忘本。「春蒐、夏苗、秋獮、冬狩」每個季節打獵的稱謂也不同,而清朝各代皇帝的獵苑就在壩上草原木蘭圍場。1683年,康熙第三次出塞北巡,在木蘭圍場有一個半月的時間,這是康熙皇帝第一次踏上木蘭大地,是大規模的木蘭秋獮活動的開端,而後的38年他都如期而至。木蘭秋獮一般於每年農曆八月舉行。
  • 清朝延續了140年大型的「木蘭秋獮」,為何被道光皇帝宣布廢除?
    這也是著名的「木蘭圍場」。因此,清朝皇家在這裡舉行的所有打獵活動,都被稱之為「木蘭秋獮」。自從木蘭圍場修建好了之後,康熙皇帝幾乎每年都會來這裡組織大型的打獵活動。為什麼每一年都要來這邊打獵呢?共有兩個原因。
  • 壯麗祖國70年,「紅歌演唱會+木蘭秋獮大典」引爆御道口
    紅歌演唱會 + 木蘭秋獮大典 2019.8.12 >2019木蘭圍場第四屆國際旅遊文化季啟動儀式暨獻禮祖國70年·紅歌明星演唱會將於8月12日19:30分在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如意河旁(即木蘭秋獮大典演出現場)舉行。
  • 耗資巨大的木蘭秋獮僅是為了娛樂嗎?
    「木蘭秋獮」是清朝特有的一項大型圍獵活動。「木蘭」本系滿語,意為捕鹿。「秋獮」一詞源自中國古代對帝王在秋季打獵的專屬稱呼(春季打獵為「春蒐」,夏季打獵為「夏苗」,冬季打獵為「冬狩」)。「木蘭秋獮」的舉辦地點設在清朝的皇家獵苑——木蘭圍場,它位於今承德以北約一百五十公裡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整個圍場面積約一萬多平方公裡。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首次入圍,到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嘉慶皇帝最後出圍,清朝三位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雍正在位期間沒有舉辦)共在木蘭圍場行圍打獵八十八次,每次動用人數都在一萬以上。
  • 大清國江河日下,嘉慶帝作《木蘭記》,追懷木蘭圍場秋獮歲月
    #木蘭記碑當大清王朝統治者的接力棒傳到嘉慶手裡,已經舉步維艱。康乾盛世不在,木蘭圍場生態進一步惡化,由於管理鬆弛,偷獵、盜伐嚴重,「以致鹿只驚逸傷損」。他在位期間「敬循舊典,歲詣木蘭行圍」,以木蘭秋獮名義巡幸塞外十八次,入圍場狩獵十一次。然而,能力平平的他不可能挽回大清王朝的頹勢,至道光四年(1824)諭令停止秋獮。歷時143年的木蘭秋獮制度終於畫上了句號。
  • 宮苑雜談︱木蘭秋獮:看乾隆如何打獵
    初舉木蘭公元1741年,這是乾隆在位的第六年。新年伊始,乾隆皇帝就籌劃著開啟當政後第一次木蘭秋獮。木蘭秋獮始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是清代最盛大和著名的圍獵活動。康熙帝自第一次木蘭秋獮後,幾乎每年都要北巡狩獵,還將木蘭秋獮視為「祖制」和「家法」。但雍正朝沒有舉行過木蘭秋獮,直到乾隆繼位後才恢復。當然,這並不是乾隆第一次去木蘭圍場,早在他十二歲的時候就隨同祖父在木蘭行圍,參加在避暑山莊會舉辦的閱射活動,連中五箭,深受皇祖誇獎,並獲賜黃馬褂。繼位之後,他常在南苑等地行圍,但以皇帝的身份去木蘭圍場這還是第一次。
  • 九月的木蘭圍場,如果錯過就辜負了整個秋天
    木蘭圍場,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處內蒙古草原,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水草豐美、動物繁衍的草原。千裡松林曾是遼帝狩獵之地,木蘭圍場又是清代皇帝舉行木蘭秋獮之所。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為鍛鍊軍隊,在這裡開闢了一萬多平方公裡的狩獵場。
  • 木蘭秋獮:清朝皇帝最喜歡的打獵活動,其實是一項閱兵儀式
    02加強將士軍事素質的目的木蘭秋獮有著固定的地點,我們知道古代皇帝每年都會到避暑山莊,木蘭秋舉行的地方就在承德避暑山莊的靠北四百裡的圍場也就是我們在清宮電視中看到的打獵情景,稱為是木蘭秋獮,也叫做木蘭行圍。歷代皇帝延續下來並且成為一項固定的活動,直到清朝後期逐漸衰落。木蘭秋這項活動在最早舉辦是開始於康熙大帝,康熙20年的時候,康熙和眾多八旗軍以及大臣們一同巴爾汗湯泉進行了圍獵活動。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考察,就將圍場基本的界限確定下來。
  • 嘉慶以後,為何不再舉行木蘭秋獮了?不是不想去而是怕丟人
    「木蘭秋獮」是康熙皇帝創立的一項制度,是聯繫外藩、保持武備的傳統狩獵活動,也是清代的一種大典。康熙帝和乾隆帝曾數十次進行過木蘭秋獮。不過從嘉慶以後,再也沒有皇帝去木蘭行圍了,到了同治年間,木蘭圍場放墾,被開闢為良田牧場。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清帝不再去木蘭行圍呢?說起來還有點搞笑。
  • 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精彩呈現,燃爆這個夏天
    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xiǎn)大典》於7月21日盛大開啟。承德御道口這場唯美震撼的文化盛宴會帶給我們哪些別樣驚喜,會帶給我們怎樣的視覺體驗,我們一起先睹為快。
  • 木蘭圍場壩上草原
    木蘭圍場又稱塞罕壩森林公園塞罕壩全稱(塞罕達巴罕色欽)蒙語的意思是「有河源的美麗的高嶺」而木蘭圍場曾是清代皇帝舉行木蘭秋獮之所位於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距北京450公裡木蘭圍場壩上草原夏季無暑,清新宜人。
  • 圖說康熙最愛的十大名犬,簡介清朝一項百年國策:木蘭秋獮!
    1719年,官史記錄康熙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五十三隻,熊十二隻,豹二十五隻,猞二十隻,麋鹿十四隻,狼九十六隻,野豬一百三十三口,哨獲之鹿已數百,其餘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更有甚者一日之內射兔三百一十八隻,若庸常人畢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數也。」《十駿犬》之斑錦彪。當然,完成如此大量的狩獵量,是與獵犬的配合分不開的。
  • 大清以武功騎射為根本,何以道光帝即位後要停廢木蘭秋獮?
    順治皇帝首創大狩制度,定期行圍,圍場定在北京南郊的南苑。康熙初年在行圍駐所設護軍統領。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巡幸古北口外,行圍木蘭。自此,每年皇帝都要前往木蘭行圍,舉行秋獮典禮,成為清代的重要典禮儀式之一。康熙三十三年,在木蘭設虎槍營,分別隸屬上三旗,交設總統管轄其事。
  • 清代的木蘭圍場是如何衰落的
    木蘭圍場由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舒爽宜人的氣候條件而深得清朝統治者的喜愛。它興起昌盛於康乾時期,於嘉慶朝開始衰敗,最後消亡於光緒時期。與整個清朝的衰亡曲線高度重合。圍場是女真,蒙古和契丹為了保持軍隊的勇猛和堅韌而設立的遊戲。對於有上百年圍獵傳統的北方人來說,圍場教會了他們沉默,忍耐和服從。設立在蒙古腹地的木蘭圍場很快成為了北方巨大的戰略樞紐,康熙皇帝在這裡重塑了女真人狂暴的軍事傳統。更重要的是,在環顧皇帝周圍的科爾沁,敖漢的蒙古王公的簇擁下。清帝又變得不可戰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