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秋獮,提高八旗戰鬥力的圍場,與避暑山莊「恩威並施」

2020-12-15 晨妮聊古今史

今日看點:木蘭秋獮,提高八旗戰鬥力的圍場,與避暑山莊「恩威並施」

隨著清宮劇的流行,想必大家都聽過春搜、夏苗、秋獮、冬狩這幾個八旗子弟出去玩的時間,但是今天小編想給大家講講的是歷史上真正的木蘭秋獮,並不像是電視劇裡面那樣是讓格格阿哥出去談情說愛的地方。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亂(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和布爾尼之亂(康熙十四年,即1675年)的戰爭之中,對滿蒙八旗入關後的驕奢淫逸和武備不興倍感震怒,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大將軍王、貝勒、將軍大臣等,固有盡心王事,已著勞績者,亦有觀望逗遛,不思振旅遄進,竟爾營私適己,希圖使安,或諉兵甲之不合,或託舟楫之禾具,借端引目,坐失事機者,甚而幹預公事,挾制有司。」因此,改善滿蒙八旗的戰鬥力,進一步鞏固滿蒙聯盟已成為清廷迫在眉睫的戰略任務。

康熙帝

基於提高滿蒙八旗戰鬥力的需求,玄燁在康熙二十年(1681)四月帶領滿漢大臣、八旗勁旅巡視邊地時,在熱河蒙地所轄的昭烏達盟、卓索圖盟和察哈爾東四旗建立木蘭圍場:「國語謂哨鹿曰木蘭,圍場為哨鹿所,故以得名。地在蒙古各部落中,周一千三百裡,南北二百餘裡,東西三百餘裡,東北為翁牛特界,東及東南為喀喇沁界,北為克西克騰界,西北為察哈爾正藍旗界,西及西南為察哈爾正藍、鑲白二旗界,南為熱河廳界。」從木蘭圍場所劃定的範圍來看,其大部分處於當時的蒙古轄地,表明清廷對於蒙古高原毫無疑問的統轄權。

木蘭秋獮

木蘭圍場的劃定實際上為木蘭秋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康熙帝自康熙二十年(1681)之後幾乎每年都要到木蘭圍場進行圍獵。對康熙帝而言,木蘭秋獮的意義在於秣馬厲兵、統馭邊疆,他曾十分明確地指出:「議政大臣等從前曾有以朕每年出口行圍,勞苦軍士條奏者,不知國家承平雖久,豈可遂忘武備。前噶爾丹攻破喀爾喀,並侵擾我內地扎薩克至烏蘭布通,朕親統大兵徵討,噶爾丹敗走,後又侵犯克魯倫,朕統兵三路並進,至昭莫多剿滅之。今策妄阿喇布坦,無端侵犯哈密地方,朕徵發阿爾泰及巴爾庫爾,兩路兵進剿,策妄阿喇布坦聞之,心膽俱碎,乃遣策零敦多卜等,潛往西藏劫掠,毀壞寺廟。土伯特地方,已被殘蠹,朕又遣大兵前往,擊敗策零敦多卜等,復去西藏,救土伯特於水火之中。我兵直抵西藏,立功絕域,此皆因朕平時不忘武備,勤於訓練所致也。若聽信從前條奏之言,憚於勞苦,不加訓練,又何能遠至萬裡之外,而滅賊立功乎?」

木蘭圍場

康熙帝將平定噶爾丹叛亂和阿睦爾撒納之亂,歸功於木蘭秋獮所形成的兵強馬壯和武力強盛,也表明以武功立國的清廷統治者,認為只有強盛的軍事力量才能夠統轄四方、管控邊疆局勢。由此觀之,康熙帝每年一度的木蘭秋獮表明清廷的治邊政策和理念仍偏重於以軍事威懾和武力鎮壓為主。這一方面是由於滿清統治者長期以來形成的治邊傳統,另一方面則與康熙初年不穩定的邊疆局勢有著緊密關係。

噶爾丹叛亂

康熙帝在北巡和圍獵的過程中建立了不少行宮,這些行宮為他處理軍政事務提供了必要的場所。熱河行宮的修建或許純屬偶然。康熙四十一年(1702)玄燁在北巡的過程中進駐熱河下營,他被這裡的綠蔭、奇石深深吸引,在其《芝徑雲堤》曾題詩云:「君不見,磐錘峰,獨峙山麓立其東;君不見,萬壑松,偃蓋重林造化同。」於是他差遣工部進行選址和丈量工作,並且在是年十一月庚戌(12月21日)頒布諭旨稱:「我朝定鼎開元,萬象啟運,宏業更新,朕仰付天意,雨暘時若,農事茲繁,黎庶安生,萬邦同祝……今習武木蘭已歷二十載,柔遠撫民,朕所惟念,然尚無從容駐蹕之所。今從臣工之請,宜於熱河肇建行宮,俾得北疆之安綏……著工部、內務府參酌南北名園,供奉畫稿,構設燙樣,以呈御覽。」

熱河行宮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七月正式營建,四十七年(1708)基本建成。熱河行宮建成後不久,康熙帝親題「避暑山莊」的匾額,並在山莊駐兵達655人。避暑山莊匠心獨運,集中國南北園林於一身,參酌西洋的部分建築樣式,形成了林姿水態、巖齋溪閣、鳶飛魚躍、麋鹿成群的生動情調,顯示了帝王的風範和氣勢。此後,避暑山莊遂成為清代帝王的重要活動場所,他們在這裡避暑消夏,遊戲娛樂,並且處理朝政大事,召見並宴請各族王公大臣。

避暑山莊

康熙五十二年(1713)正值玄燁的六十大壽,蒙古各部的王公貴族紛紛前來參拜祝賀,他們為博取康熙帝的歡心請求建立寺廟以示祝賀,於是在山莊正東、武烈河左岸興建了溥仁寺和溥善寺,康熙帝親自為其題寫了匾額、匾聯和碑文。這也是在避暑山莊之外修建佛教寺廟的開端,標誌著避暑山莊的秀美景色和政治意圖開始有了宗教的庇護。

避暑山莊郵票

避暑山莊的修建不僅滿足了統治者縱情山水的享樂,而且體現了清廷治邊方略的另一種形式,即以懷柔和恩蔭為主。這種治邊方略的深入實施和推行是清廷能夠全面管控邊疆局勢的關鍵所在,反映了統治者對大一統社會秩序的珍視和對邊疆社會的關注。避暑山莊不僅為木蘭秋獮提供了一個中心,也為清廷提供了另一個政治、文化中心。這個中心的設計和成型體現了清廷治邊方略出現了重大轉變:一是對邊疆事務傾注更多的關注和支持。長期以來清廷的施政方案主要在於對漢族地區社會秩序的維護和管控,比如鎮壓南明勢力和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

小編總結:

避暑山莊的修建則表明皇帝將在一年中的部分時間裡在這裡處理國家的軍政事務,這對以蒙古族為主的邊疆勢力而言,既是極大的支持又是有效的威懾。二是武力與懷柔並舉的治邊方略得以全面體現。木蘭秋獮的金戈鐵馬與避暑山莊的寧靜優雅互為補充,文治與武功並舉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顯然帝國局勢的空前穩定亟須統治者以更加包容的心態柔遠撫民,以此進一步鞏固和維護大一統的國家秩序。三是從康熙帝支持蒙古王公為其六十大壽修建寺廟可以看出,清廷統治者開始認識到宗教在邊疆事務中的重要作用,同時這也為蒙古王公在避暑山莊周圍提供了一個拜佛的場所,對籠絡人心無疑具有積極的效用。宗教的突出地位在避暑山莊日後的擴建中將得到更加顯著的體現。當然,這並不是說避暑山莊的修建表明康熙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方略完全放棄了武力震懾,而是說在其治邊政策中將更多地訴諸仁政和教化。

相關焦點

  • 木蘭圍場和木蘭秋獮
    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北巡,長達62天,其中在木蘭圍場的時間近一個半月。這是康熙皇帝第一次踏上木蘭大地,是大規模的木蘭秋獮活動的開端。從這年開始,40年間康熙皇帝除兩年因特殊情況未至,其餘38年每年如期而至。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在上諭中說:「今習武木蘭已歷二十載。」向前推20年,恰為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
  • 木蘭秋獮:清朝皇帝最喜歡的打獵活動,其實是一項閱兵儀式
    02加強將士軍事素質的目的木蘭秋獮有著固定的地點,我們知道古代皇帝每年都會到避暑山莊,木蘭秋舉行的地方就在承德避暑山莊的靠北四百裡的圍場在圍場的周圍有八旗軍守衛以及巡邏的將士,不許外人隨便進入。這個圍場就在現在承德的圍場縣。清代的圍場是一個非常適合打獵的好地方,這裡有山有水,空間充足,繁衍著許多動物。康熙為什麼要舉辦木蘭秋獮這樣的圍獵活動呢?要知道清朝是在馬背上打下的天下,而八旗軍是主要的軍事力量。
  • 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周年 專家解讀「木蘭秋獮」
    張帆 攝   中新網承德6月28日電 (記者 張帆)28日,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周年——木蘭秋獮文化論壇在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縣)舉行。在本次論壇活動中,專家學者就「木蘭秋獮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這一論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讀解析。  木蘭圍場,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承德市圍場縣,與內蒙古草原接壤。
  • 百家必爭,木蘭圍場對清朝至關重要!
    木蘭圍場作為皇家圍苑,其意義深遠重大。木蘭圍場西北為蒙古,可北控蒙古,眺望河套平原,可西至青海,新疆;西南又有天險之屏,南俯京津。是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果然,木蘭圍場設立後,每年都要在這裡以狩獵的形式操練軍隊,以達到控制蒙古、威懾沙俄、加強中央統治、鞏固邊防要塞的目的。此時,木蘭圍場實際上已成為清政府政治軍事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北京避暑勝地政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圍獵盛景可參考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內的《乾隆木蘭秋獮圖》,此圖生動地描繪了清代圍獵的盛景。
  • 乾隆皇帝愛好木蘭秋獮,一生參加了40次圍獵,作用重大影響深遠
    相比這兩大愛好,乾隆皇帝還有一大愛好卻鮮為人知,這一愛好就是北上行木蘭秋獮圍獵之樂,次數遠超下江南,可見乾隆皇帝更鍾愛下江南。木蘭秋獮聲勢浩大到了乾隆皇帝這裡,他各方面都崇拜自己的皇爺爺但也不想太輸給自己的皇爺爺,於是各種模仿了起來。乾隆在位60年,實際掌控權力63年,他參加了木蘭秋獮共計40次。
  • 宮苑雜談︱木蘭秋獮:看乾隆如何打獵
    初舉木蘭公元1741年,這是乾隆在位的第六年。新年伊始,乾隆皇帝就籌劃著開啟當政後第一次木蘭秋獮。木蘭秋獮始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是清代最盛大和著名的圍獵活動。康熙帝自第一次木蘭秋獮後,幾乎每年都要北巡狩獵,還將木蘭秋獮視為「祖制」和「家法」。但雍正朝沒有舉行過木蘭秋獮,直到乾隆繼位後才恢復。當然,這並不是乾隆第一次去木蘭圍場,早在他十二歲的時候就隨同祖父在木蘭行圍,參加在避暑山莊會舉辦的閱射活動,連中五箭,深受皇祖誇獎,並獲賜黃馬褂。繼位之後,他常在南苑等地行圍,但以皇帝的身份去木蘭圍場這還是第一次。
  • 圍場舉辦木蘭秋獮文化論壇 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年[組圖]
    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紫禁城學會、木蘭秋獮文化研究會、承德市文物局等研究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就「木蘭秋獮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這一論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讀解析,並發布論文23篇。據悉,此次論壇由圍場縣縣委縣政府、故宮博物院中國紫禁城學會主辦,圍場縣委宣傳部與木蘭秋獮文化研究會承辦。
  • 圖說康熙最愛的十大名犬,簡介清朝一項百年國策:木蘭秋獮!
    1719年,官史記錄康熙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五十三隻,熊十二隻,豹二十五隻,猞二十隻,麋鹿十四隻,狼九十六隻,野豬一百三十三口,哨獲之鹿已數百,其餘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更有甚者一日之內射兔三百一十八隻,若庸常人畢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數也。」《十駿犬》之斑錦彪。當然,完成如此大量的狩獵量,是與獵犬的配合分不開的。
  • 清代的木蘭圍場是如何衰落的
    2、文化意義濃重的木蘭圍場康熙帝晚年在木蘭圍場的轄區內又興建了承德避暑山莊,這裡成了他處理政務的重要場所,他從北京移駕到承德,身邊總跟隨著部院大臣,內閣大學士。承德很快的成為了熱河地區的政治中心。每次秋獮過後,行宴木蘭。蒙古王公與清朝達官顯貴共同酒宴,酒酣耳熱之際奏樂摔跤,賽馬套馬。滿洲,漢族,蒙古三種文化交融,形成了木蘭圍場獨特的狩獵文化。
  • 康熙為何要修承德避暑山莊?不僅因為享樂,還隱藏著宏大的布局!
    (二)康熙時期,皇帝每年都會到木蘭圍場舉行狩獵活動。一則為了鍛鍊八旗軍隊的騎射本領;二則可巡視蒙古諸藩王的舉動,或施加恩惠,或嚴厲警告,以保障清朝北方無事。總而言之四個字:居安思危!
  • 避暑山莊讀清史
    一到夏天,北京酷熱的氣候迫使他們北上避暑,位於京師與塞外之間的承德,地處燕山腹地,人煙稀少、叢林茂密且土肥水甘,是一個避暑好去處,康熙在此親自挑選了一塊西北高、東南低,「金山發脈、暖流分泉」的福地,開始建造起避暑行宮,就是現在的「避暑山莊」。 於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成了帝國陪都。
  • 清朝延續了140年大型的「木蘭秋獮」,為何被道光皇帝宣布廢除?
    這也是著名的「木蘭圍場」。因此,清朝皇家在這裡舉行的所有打獵活動,都被稱之為「木蘭秋獮」。自從木蘭圍場修建好了之後,康熙皇帝幾乎每年都會來這裡組織大型的打獵活動。為什麼每一年都要來這邊打獵呢?共有兩個原因。
  • 歷史故事:木蘭秋獮之行
    乾隆六年七月二十六日,乾隆帝於北京西郊圓明園,奉皇太后起鑾,開始了第一次木蘭秋獮之行。出發之前一個多月內,他連下數諭,具體安排秋獮之事。六月初四降旨:此次行圍,著履親王允祹、和親王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在京總理諸事。
  • 耗資巨大的木蘭秋獮僅是為了娛樂嗎?
    「木蘭秋獮」是清朝特有的一項大型圍獵活動。「木蘭」本系滿語,意為捕鹿。「秋獮」一詞源自中國古代對帝王在秋季打獵的專屬稱呼(春季打獵為「春蒐」,夏季打獵為「夏苗」,冬季打獵為「冬狩」)。「木蘭秋獮」的舉辦地點設在清朝的皇家獵苑——木蘭圍場,它位於今承德以北約一百五十公裡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整個圍場面積約一萬多平方公裡。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首次入圍,到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嘉慶皇帝最後出圍,清朝三位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雍正在位期間沒有舉辦)共在木蘭圍場行圍打獵八十八次,每次動用人數都在一萬以上。
  • 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震撼上演 再現清代木蘭秋獮歷史畫卷
    《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中新網承德7月19日電 (記者 張桂芹)7月18日晚間,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在承德圍場御道口舉行首演,由此拉開了第三屆河北省旅遊發展大會的序幕。《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木蘭秋獮大典》以木蘭圍場御道口如意湖真山真水為背景,打造夢幻唯美的實景秀場。從一對青年男女的奇幻歷程為切入,再現清代木蘭秋獮的歷史畫卷,展現木蘭圍場的壯闊秀美,傳達綠色發展的時代聲音。整場分為序幕《秋戀》、第一篇章《秋閱》、第二篇章《塞宴》、第三篇章《家園》。
  • 嘉慶以後,為何不再舉行木蘭秋獮了?不是不想去而是怕丟人
    「木蘭秋獮」是康熙皇帝創立的一項制度,是聯繫外藩、保持武備的傳統狩獵活動,也是清代的一種大典。康熙帝和乾隆帝曾數十次進行過木蘭秋獮。不過從嘉慶以後,再也沒有皇帝去木蘭行圍了,到了同治年間,木蘭圍場放墾,被開闢為良田牧場。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清帝不再去木蘭行圍呢?說起來還有點搞笑。
  • 大清以武功騎射為根本,何以道光帝即位後要停廢木蘭秋獮?
    順治皇帝首創大狩制度,定期行圍,圍場定在北京南郊的南苑。康熙初年在行圍駐所設護軍統領。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巡幸古北口外,行圍木蘭。自此,每年皇帝都要前往木蘭行圍,舉行秋獮典禮,成為清代的重要典禮儀式之一。康熙三十三年,在木蘭設虎槍營,分別隸屬上三旗,交設總統管轄其事。
  • 康熙、乾隆每年有一半時間在避暑山莊度過,為何雍正從未踏足過?
    避暑山莊原名熱河行宮,原本是北京城到蒙古草原的皇家獵場「木蘭圍場」的二十一處行宮之一,因為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康熙皇帝在避暑山莊建成以後,就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常駐地,在這裡不光是避暑
  • 九月的木蘭圍場,如果錯過就辜負了整個秋天
    木蘭圍場,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處內蒙古草原,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水草豐美、動物繁衍的草原。千裡松林曾是遼帝狩獵之地,木蘭圍場又是清代皇帝舉行木蘭秋獮之所。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為鍛鍊軍隊,在這裡開闢了一萬多平方公裡的狩獵場。
  • 康熙建造承德避暑山莊,引入江南水鄉的風格,原來是這個目的
    清朝康熙皇帝為了政治目的在河北承德修建了皇家避暑山莊;歷代帝王、太后、妃子們每年大約有一半的時間住在這裡;從康熙到乾隆,統治者在承德辦成了很多大事;可以說這裡是清朝第二個政治中心;既然如此重要,肯定要住得舒服了;於是從避暑山莊從開建的那天起,統治者就非常花心思在山莊的設計上;特地引入江南水鄉的風格元素;這不僅僅是皇帝個人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