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場舉辦木蘭秋獮文化論壇 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年[組圖]

2020-12-08 中國網
6月28日,「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周年——木蘭秋獮文化論壇」在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舉行。  中國網記者 韓琳 攝
 
 

中國網6月29日訊(記者韓琳) 昨天,「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周年——木蘭秋獮文化論壇」在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縣)舉行。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紫禁城學會、木蘭秋獮文化研究會、承德市文物局等研究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就「木蘭秋獮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這一論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讀解析,並發布論文23篇。

據悉,此次論壇由圍場縣縣委縣政府、故宮博物院中國紫禁城學會主辦,圍場縣委宣傳部與木蘭秋獮文化研究會承辦。中國紫禁城學會名譽會長、文化部原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中國紫禁城學會會長晉宏逵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相關領導及圍場木蘭秋獮文化研究會成員參加了此次論壇活動。

據史料記載,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的木蘭圍場是清代皇家獵苑,也是清代皇帝舉行"木蘭秋獮"的場所。古代指秋天打獵為獮。所謂"木蘭",本系滿語,意為"哨鹿",亦即捕鹿之意。清代皇帝每年秋天到木蘭圍場巡視習武,行圍狩獵,史稱"木蘭秋獮"。歷經康、乾、嘉三帝的140餘年間,這類活動共舉行了105次,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

在本次論壇活動中,專家學者們分別從圍場建圍設制、皇家秋獮大典活動到習武演兵的過程、木蘭秋獮的歷史遺存及滿蒙民俗風情、木蘭秋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解讀。

中國紫禁城學會名譽會長鄭欣淼在講話中表示,不管是研究清代歷史還是研究康熙本人,都不可不關注木蘭圍場,這裡面文章很多。比如康熙的詩,有很多寫到木蘭秋獮,裡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有我們一些傳統的很好的觀念。

「在我們心目中,木蘭圍場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一方寶地,清代歷史、宮廷史、宮廷文物研究者嚮往的地方。」 中國紫禁城學會會長晉宏逵這樣說。

晉宏逵介紹說,木蘭秋獮的一端在圍場,另一端連著紫禁城。如今,故宮博物院中珍藏著有關秋獮的門類眾多的文物。就是憑藉圍場的歷史遺蹟和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我們可以復原、描繪木蘭秋獮的完整歷史原貌。木蘭秋獮是對滿族軍事力量和組織能力的檢驗和訓練——「習武木蘭,毋忘家法」,是保持滿民族特色延續的大事;木蘭秋獮也是聯絡培養滿族與蒙古族良好關係的重要活動,達到「一家和樂萬方聞」的效果;木蘭秋獮是國家行為,對國家機構的協調運作是一種鍛鍊與考驗。木蘭秋獮作為歷史活動有太多值得研究的價值。找準木蘭秋獮的歷史價值,使之在當代發揮獨特的作用,是研究工作的目標。

圍場縣縣委書記劉眾民在致辭中表示,圍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自然風光秀麗壯美,少數民族風情濃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皇家獵苑。特別是經過300多年的發展,衍生出了狩獵、農牧、民俗、生態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獨樹一幟、內涵豐富的木蘭秋獮文化。此次論壇的成功舉辦,進一步彰顯了木蘭圍場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也給圍場提供了一次宣傳自己、推介自己的好機會,為圍場進一步加快建設文化大縣、文化強縣奠定了良好基礎。

論壇承辦方有關人員表示,此次活動集合了國內清史專家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深入挖掘和整理木蘭秋獮歷史文化資源,推進木蘭秋獮文化的研究進程,發揮其特有文化內涵,打造圍場文化的特色品牌。論壇的成功舉辦,對於提升圍場的文化影響力,擴大木蘭秋獮文化的知名度意義重大,也為圍場縣域文化旅遊產業及皇家獵苑小鎮的建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此次論壇結束後,與會專家學者還將前往大清獵苑文化旅遊景區參觀木蘭秋獮展覽館、廿一號民俗街,前往烏蘭布通古戰場進行實地考察。

相關焦點

  • 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周年 專家解讀「木蘭秋獮」
    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周年 專家解讀「木蘭秋獮」 2017-06-張帆 攝   中新網承德6月28日電 (記者 張帆)28日,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周年——木蘭秋獮文化論壇在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縣)舉行。在本次論壇活動中,專家學者就「木蘭秋獮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這一論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讀解析。  木蘭圍場,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承德市圍場縣,與內蒙古草原接壤。
  • 河北承德圍場縣舉辦木蘭秋獮文化論壇
    日前,「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周年——木蘭秋獮文化論壇」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舉行。論壇活動中專家學者共發布論文23篇,就秋獮歷史遺存及滿蒙民俗風情等方面進行詳細解讀。  據介紹,古人打獵四時有稱,春「搜」,夏「苗」,秋「獮」,冬「守」。1681年,清帝康熙為鍛鍊軍隊,在這裡開闢了一萬多平方千米的狩獵場。木蘭圍場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獵苑,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
  • 木蘭圍場和木蘭秋獮
    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北巡,長達62天,其中在木蘭圍場的時間近一個半月。這是康熙皇帝第一次踏上木蘭大地,是大規模的木蘭秋獮活動的開端。從這年開始,40年間康熙皇帝除兩年因特殊情況未至,其餘38年每年如期而至。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在上諭中說:「今習武木蘭已歷二十載。」向前推20年,恰為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
  • 木蘭秋獮,提高八旗戰鬥力的圍場,與避暑山莊「恩威並施」
    今日看點:木蘭秋獮,提高八旗戰鬥力的圍場,與避暑山莊「恩威並施」隨著清宮劇的流行,想必大家都聽過春搜、夏苗、秋獮、冬狩這幾個八旗子弟出去玩的時間,但是今天小編想給大家講講的是歷史上真正的木蘭秋獮,並不像是電視劇裡面那樣是讓格格阿哥出去談情說愛的地方
  • 百家必爭,木蘭圍場對清朝至關重要!
    回望歷史,木蘭圍場本就為皇家狩獵場。至清時,這裡是蒙古和清軍共同駐紮領地。康熙十六年,皇帝首次北巡,木欄圍場進入康熙的視野。清康熙二十年,皇帝二次北巡,以諸旗敬獻牧場之名 的名義建立皇家獵場,範圍劃定為14000 多平方公裡,是世界第一個也是至今最大的一個皇家圍苑。
  • 清代的木蘭圍場是如何衰落的
    劃出了大大小小十餘處圍場,這其中又以1683年康熙皇帝在熱河劃建的木蘭圍場最具有代表性。木蘭圍場由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舒爽宜人的氣候條件而深得清朝統治者的喜愛。它興起昌盛於康乾時期,於嘉慶朝開始衰敗,最後消亡於光緒時期。與整個清朝的衰亡曲線高度重合。
  • 大清國江河日下,嘉慶帝作《木蘭記》,追懷木蘭圍場秋獮歲月
    #木蘭記碑當大清王朝統治者的接力棒傳到嘉慶手裡,已經舉步維艱。康乾盛世不在,木蘭圍場生態進一步惡化,由於管理鬆弛,偷獵、盜伐嚴重,「以致鹿只驚逸傷損」。他在位期間「敬循舊典,歲詣木蘭行圍」,以木蘭秋獮名義巡幸塞外十八次,入圍場狩獵十一次。然而,能力平平的他不可能挽回大清王朝的頹勢,至道光四年(1824)諭令停止秋獮。歷時143年的木蘭秋獮制度終於畫上了句號。
  • 九月的木蘭圍場,如果錯過就辜負了整個秋天
    木蘭圍場,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處內蒙古草原,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水草豐美、動物繁衍的草原。千裡松林曾是遼帝狩獵之地,木蘭圍場又是清代皇帝舉行木蘭秋獮之所。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為鍛鍊軍隊,在這裡開闢了一萬多平方公裡的狩獵場。
  • 木蘭圍場壩上草原
    木蘭圍場又稱塞罕壩森林公園塞罕壩全稱(塞罕達巴罕色欽)蒙語的意思是「有河源的美麗的高嶺」而木蘭圍場曾是清代皇帝舉行木蘭秋獮之所位於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距北京450公裡木蘭圍場壩上草原夏季無暑,清新宜人。
  • 大清143年木蘭圍場,古蹟發燒友神話的圍場七碑,我教你用一天看完
    一、木蘭圍場舊事康熙二十年(1681),剛剛平定三番的康熙大帝志得意滿,巡幸塞外。歸途經過圍場時,他一眼就看上了這處水草豐茂之地。當年,清廷以「肄武綏番」為由,設立木蘭圍場。「木蘭」滿語「穆喇庫」,譯意為「哨鹿」。木蘭圍場即皇家捕獵場。
  • 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震撼上演 再現清代木蘭秋獮歷史畫卷
    《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中新網承德7月19日電 (記者 張桂芹)7月18日晚間,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在承德圍場御道口舉行首演,由此拉開了第三屆河北省旅遊發展大會的序幕。《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木蘭秋獮大典》以木蘭圍場御道口如意湖真山真水為背景,打造夢幻唯美的實景秀場。從一對青年男女的奇幻歷程為切入,再現清代木蘭秋獮的歷史畫卷,展現木蘭圍場的壯闊秀美,傳達綠色發展的時代聲音。整場分為序幕《秋戀》、第一篇章《秋閱》、第二篇章《塞宴》、第三篇章《家園》。
  • 木蘭圍場 常來常想
    55年來,在「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激勵下,圍場人以忠誠使命為內核、以艱苦奮鬥為底色、以綠色發展為追求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2017年,塞罕壩獲得聯合國環境保護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木蘭圍場再一次舉世聞名。
  • 雲遊河北 平安過年|探索有故事的河北——木蘭圍場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2020春天已經在向我們招手在等待花開的日子裡我們可以雲遊河北虛擬旅行、VR賞景、網絡看展……在這裡感受盎然春意燕趙大地自然風光秀美,歷史文化悠久由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與河北廣播電視臺聯合推出的大型文旅系列專題片——《探索有故事的河北》,將真實還原這片大地上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再現河北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今天我們走進木蘭圍場,了解清王朝秋季的圍獵盛事——木蘭秋獮。木蘭本是一句滿語,漢意為「哨鹿」,是秋獮活動中一種獨特的狩獵方式。「木蘭圍場」意為「哨鹿設圍的狩獵之地」。
  • 壯麗祖國70年,「紅歌演唱會+木蘭秋獮大典」引爆御道口
    紅歌演唱會 + 木蘭秋獮大典 2019.8.12 >2019木蘭圍場第四屆國際旅遊文化季啟動儀式暨獻禮祖國70年·紅歌明星演唱會將於8月12日19:30分在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如意河旁(即木蘭秋獮大典演出現場)舉行。
  • 木蘭秋獮:清朝皇帝最喜歡的打獵活動,其實是一項閱兵儀式
    02加強將士軍事素質的目的木蘭秋獮有著固定的地點,我們知道古代皇帝每年都會到避暑山莊,木蘭秋舉行的地方就在承德避暑山莊的靠北四百裡的圍場也就是我們在清宮電視中看到的打獵情景,稱為是木蘭秋獮,也叫做木蘭行圍。歷代皇帝延續下來並且成為一項固定的活動,直到清朝後期逐漸衰落。木蘭秋這項活動在最早舉辦是開始於康熙大帝,康熙20年的時候,康熙和眾多八旗軍以及大臣們一同巴爾汗湯泉進行了圍獵活動。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考察,就將圍場基本的界限確定下來。
  • 耗資巨大的木蘭秋獮僅是為了娛樂嗎?
    「木蘭秋獮」是清朝特有的一項大型圍獵活動。「木蘭」本系滿語,意為捕鹿。「秋獮」一詞源自中國古代對帝王在秋季打獵的專屬稱呼(春季打獵為「春蒐」,夏季打獵為「夏苗」,冬季打獵為「冬狩」)。「木蘭秋獮」的舉辦地點設在清朝的皇家獵苑——木蘭圍場,它位於今承德以北約一百五十公裡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整個圍場面積約一萬多平方公裡。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首次入圍,到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嘉慶皇帝最後出圍,清朝三位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雍正在位期間沒有舉辦)共在木蘭圍場行圍打獵八十八次,每次動用人數都在一萬以上。
  • 清朝延續了140年大型的「木蘭秋獮」,為何被道光皇帝宣布廢除?
    這也是著名的「木蘭圍場」。因此,清朝皇家在這裡舉行的所有打獵活動,都被稱之為「木蘭秋獮」。自從木蘭圍場修建好了之後,康熙皇帝幾乎每年都會來這裡組織大型的打獵活動。為什麼每一年都要來這邊打獵呢?共有兩個原因。
  • 承德木蘭圍場風景區,去過的人都說好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是木蘭圍場的一部分,以落葉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樺林為主,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被譽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這裡是騎馬踏花、泛舟湖泊、登高覽勝、林中狩獵、高山滑雪、採風攝影的絕佳之地。
  • 嘉慶以後,為何不再舉行木蘭秋獮了?不是不想去而是怕丟人
    「木蘭秋獮」是康熙皇帝創立的一項制度,是聯繫外藩、保持武備的傳統狩獵活動,也是清代的一種大典。康熙帝和乾隆帝曾數十次進行過木蘭秋獮。不過從嘉慶以後,再也沒有皇帝去木蘭行圍了,到了同治年間,木蘭圍場放墾,被開闢為良田牧場。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清帝不再去木蘭行圍呢?說起來還有點搞笑。
  • 帶你深入了解承德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木蘭秋獮」
    帶你深入了解承德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木蘭秋獮」清朝是在馬背上奪得天下的, 入關之後,清朝皇帝每年都有行圍打獵的習慣,既是為了修習看家本領,也是為了勉勵子孫不能忘本。「春蒐、夏苗、秋獮、冬狩」每個季節打獵的稱謂也不同,而清朝各代皇帝的獵苑就在壩上草原木蘭圍場。1683年,康熙第三次出塞北巡,在木蘭圍場有一個半月的時間,這是康熙皇帝第一次踏上木蘭大地,是大規模的木蘭秋獮活動的開端,而後的38年他都如期而至。木蘭秋獮一般於每年農曆八月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