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記碑
當大清王朝統治者的接力棒傳到嘉慶手裡,已經舉步維艱。康乾盛世不在,木蘭圍場生態進一步惡化,由於管理鬆弛,偷獵、盜伐嚴重,「以致鹿只驚逸傷損」。面對此情此景,嘉慶皇帝不敢怠慢,發出了「守成之主,不可忘開創之艱;承家之子,豈可失祖考之志」。他在位期間「敬循舊典,歲詣木蘭行圍」,以木蘭秋獮名義巡幸塞外十八次,入圍場狩獵十一次。然而,能力平平的他不可能挽回大清王朝的頹勢,至道光四年(1824)諭令停止秋獮。歷時143年的木蘭秋獮制度終於畫上了句號。
木蘭記碑位於山腳下
木蘭記碑與遠處的入崖口有作碑遙望
東廟宮與兩碑衛星圖
圍場七碑中的最後一塊,正是嘉慶皇帝所立。其在位期間堅持舉辦秋獮活動,敕建東、西廟宮,並非毫無建樹。嘉慶十二年(1807),嘉慶皇帝作《木蘭記》文,高度概括了木蘭圍場的自然環境、歷史淵源、政治意義、秋獮活動盛況以及自己的心志。如講到康熙設立木蘭圍場舊事——「神武聿宣,德化深治,遂獻斯地,開億萬年之靈囿焉」;講到木蘭秋獮的意義——「夫射獵為本朝家法,緩遠實國家大綱」;講到民族團結盛況——「內外扎薩克群拱環衛,聖恩深厚,誠心感戴。暨平定西域,都爾伯特、土爾扈特、青海、鳥梁海回部、歸化向風,分班隨獵……猗歟盛哉!」
碑文細節
康乾盛世太過輝煌,嘉慶帝「此寸心則不敢不強勉,實不敢怠惰偷安」。然而面對乾隆朝後期以來的種種弊政,他又疲於應對,無力回天,缺乏了勇於創新,銳意進取的活力。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進入19世紀初的大清王朝,在「恪守祖訓」的指導思想下,基本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身為守成之君的嘉慶,只是守住了木蘭秋獮制度。
木蘭記碑細節
《木蘭記》碑就立在伊遜崖口,東崖口山腳下,與乾隆帝的《入崖口有作》碑隔伊遜河遙遙相望。碑通高440釐米,紋飾上與乾隆「六碑」有明顯區別。四春式的碑頂作騰龍戲珠狀,碑額浮雕二龍戲珠,正中陰刻「御製」篆字圖章。碑身兩邊對稱雕刻纏枝花紋,須彌座飾牡丹花圖案。碑身正面漢文,反面滿文,均刻《木蘭記》。正面是嘉慶帝御筆楷書,端莊秀麗,與乾隆瀟灑的筆體明顯不同,暗合了這位守成之君的性格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