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上百場木蘭秋獮最愛用什麼箭?清代狩獵通用箭鑑賞

2020-12-17 冷兵器研究所

清代前期,皇帝頻繁舉行圍獵活動,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在木蘭圍場舉行的圍獵,稱「木蘭秋獮」,亦稱「秋獮之禮」。從康熙二十年(一說為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下令在熱河興建木蘭圍場起,到嘉慶帝駕崩為止,清廷前後在木蘭圍場舉行過百餘場圍獵。

這種圍獵實質上是一種軍事演習,參與圍獵的除了皇帝本人,以及朝中的重臣和宗室王公之外,還有京師的八旗精銳部隊。圍獵時,參與者必須依照紀律行事,無論是行軍紮營還是合圍射獵,都有著明確的規定。皇帝射獵使用的箭矢有數十種,射獵時,需要根據射獵對象選擇相應的箭矢。木蘭圍場位於中國的東北部,活躍的動物包括熊虎等大型猛獸、鹿狍等食草獸類以及各種禽鳥和小型獸類。

《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了多種箭矢,其中包括專門用於射虎、射鹿、射兔、射禽鳥的箭矢,另外書中還記載了一些通用的射獸箭矢。包括小鈚箭、鏽鐵鈚箭、齊鈚箭、月牙鈚箭、燕尾鈚箭、尖鈚箭、索倫哨箭、方哨箭、長哨箭、榛子哨箭。這些箭矢可以用於射取各種動物。

小鈚箭的箭鏃為鈚箭形制,長二寸四分,寬一寸五分;箭杆為楊木製成,長二尺九寸,杆首包黑桃皮;箭羽為黑鵰翎,羽間髹朱漆;括部裹白樺皮。鏽鐵鈚箭的箭鏃為鈚箭形制,長二寸六分,寬一寸四分;箭杆為楊木製成,長二尺九寸,杆首包紅桃皮;箭羽為黑鵰翎;括部髹朱漆,裹黑樺皮。鏽鐵鈚箭射中後創口大,並且不易脫落。齊鈚箭的箭鏃前段橫平,後部收窄,長一寸七分,寬一寸二分;箭杆為楊木製成,長二尺九寸,杆首包黑桃皮;箭羽為黑鵰翎,微有弧曲;括部髹朱漆,纏綠色絲線。齊鈚箭落地後會插在地上。

月牙鈚箭的箭鏃長二寸五分,鏃鋒為月牙狀,徑一寸三分;箭杆為楊木製成,長二尺九寸,杆首包黑桃皮;箭羽為黑鵰翎,微有弧曲;括部髹朱漆,裹白樺皮。燕尾鈚箭的箭鏃長一寸五分,鏃鋒為燕尾狀,寬一寸五分;箭杆為楊木製成,長二尺九寸,杆首包黑桃皮;箭羽為黑鵰翎,微有弧曲;括部髹朱漆,裹白樺皮。燕尾鈚箭的用途是在夏天的時候射取灌木中的野獸。尖鈚箭的箭鏃為圭首狀,後部收窄,長二寸三分,寬一寸四分;箭杆為楊木製成,長二尺九寸,杆首包黑桃皮;箭羽為黑鵰翎,微有弧曲;括部髹朱漆。

▲木頭哨箭、四指哨箭、水箭、梅花筲箭、墩箭、尖頭箭、四楞鐵頭箭、梅針箭、遵化長怍箭、大禮箭、如意弩箭、小怍箭、小筲頭哨箭

索倫哨箭的箭鏃長一寸七分,寬二寸二分;骨骲長一寸五分,微扁,環穿四孔;箭杆為楊木製成,長二尺八寸;箭羽為黑鵰翎;括部髹朱漆。索倫哨箭射出後的聲音清亮而凌厲。方哨箭的箭鏃為前銳後平的三角形,長二寸,寬二寸;箭杆為楊木製成,長二尺八寸;角骲形扁,中部微方而扁,環穿四孔,長一寸五分;箭羽為黑鵰翎;括部髹朱漆,裹白樺皮。長哨箭的箭鏃為長一寸,寬一寸五分,兩旁的角折平;箭杆為楊木製成,長二尺九寸;角骲前窄後圓,微扁,環穿四孔,長二寸;箭羽為黑鵰翎;括部髹朱漆,旁裹白樺皮。長哨箭射出後的聲音清亮而能及遠。榛子哨箭的箭鏃長二寸,寬一寸五分;箭杆為楊木製成,長二尺九寸;骨骲環穿三孔,長三分,形如榛子;箭羽為黑鵰翎;括部髹朱漆。榛子哨箭箭鏃鋒利,容易射穿野獸的身體。

除了上述這些箭,書中還記有皇帝行圍鈚箭和尖頭箭,可能也是用於射獵的。皇帝行圍鈚箭的箭鏃為鈚箭形制,長二寸五分,寬一寸三分;箭杆為楊木製成,長二尺九寸,杆首包黑桃皮;箭羽為黑鵰翎,羽間髹朱漆;括部髹朱漆,纏綠色絲線。尖頭箭的箭鏃與梅針箭類似,但較短,長一寸一分;箭杆為楊木製成,長二尺九寸,杆首包黑桃皮;箭羽為孔雀翎;括部髹朱漆,裹綠色絲線。尖頭箭的初速較快。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木蘭秋獮:清朝皇帝最喜歡的打獵活動,其實是一項閱兵儀式
    也就是我們在清宮電視中看到的打獵情景,稱為是木蘭秋獮,也叫做木蘭行圍。歷代皇帝延續下來並且成為一項固定的活動,直到清朝後期逐漸衰落。木蘭秋這項活動在最早舉辦是開始於康熙大帝,康熙20年的時候,康熙和眾多八旗軍以及大臣們一同巴爾汗湯泉進行了圍獵活動。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考察,就將圍場基本的界限確定下來。
  • 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震撼上演 再現清代木蘭秋獮歷史畫卷
    《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中新網承德7月19日電 (記者 張桂芹)7月18日晚間,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在承德圍場御道口舉行首演,由此拉開了第三屆河北省旅遊發展大會的序幕。《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木蘭秋獮大典》以木蘭圍場御道口如意湖真山真水為背景,打造夢幻唯美的實景秀場。從一對青年男女的奇幻歷程為切入,再現清代木蘭秋獮的歷史畫卷,展現木蘭圍場的壯闊秀美,傳達綠色發展的時代聲音。整場分為序幕《秋戀》、第一篇章《秋閱》、第二篇章《塞宴》、第三篇章《家園》。
  • 狩獵文化的中西方傳承:清朝有秋獮 英國稱獵狐
    &nbsp&nbsp&nbsp&nbsp木蘭秋獮&nbsp&nbsp&nbsp&nbsp「春獵為蒐,夏獵為苗,秋獵為獮,冬獵為狩」。這種以打獵形式進行軍演的訓練方式到了大清朝康熙乾隆統治時期,把木蘭秋獮定為「祖制」。大清宮廷將士每年秋季從承德前往木蘭圍場,日夜兼程。
  • 清朝延續了140年大型的「木蘭秋獮」,為何被道光皇帝宣布廢除?
    這也是著名的「木蘭圍場」。因此,清朝皇家在這裡舉行的所有打獵活動,都被稱之為「木蘭秋獮」。自從木蘭圍場修建好了之後,康熙皇帝幾乎每年都會來這裡組織大型的打獵活動。為什麼每一年都要來這邊打獵呢?共有兩個原因。
  • 圖說康熙最愛的十大名犬,簡介清朝一項百年國策:木蘭秋獮!
    根據史書記載:康熙每年立秋之後都要遠赴熱河狩獵近一個月,一生共參加四十八次之多。1719年,官史記錄康熙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五十三隻,熊十二隻,豹二十五隻,猞二十隻,麋鹿十四隻,狼九十六隻,野豬一百三十三口,哨獲之鹿已數百,其餘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更有甚者一日之內射兔三百一十八隻,若庸常人畢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數也。」《十駿犬》之斑錦彪。
  • 清朝皇帝為什麼熱衷於打獵?耗資巨大的木蘭秋獮僅是為了娛樂嗎?
    「木蘭秋獮」是清朝特有的一項大型圍獵活動。「木蘭」本系滿語,意為捕鹿。「秋獮」一詞源自中國古代對帝王在秋季打獵的專屬稱呼(春季打獵為「春蒐」,夏季打獵為「夏苗」,冬季打獵為「冬狩」)。「木蘭秋獮」的舉辦地點設在清朝的皇家獵苑——木蘭圍場,它位於今承德以北約一百五十公裡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整個圍場面積約一萬多平方公裡。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首次入圍,到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嘉慶皇帝最後出圍,清朝三位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雍正在位期間沒有舉辦)共在木蘭圍場行圍打獵八十八次,每次動用人數都在一萬以上。
  • 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周年 專家解讀「木蘭秋獮」
    清朝前半葉,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來這裡舉行以射獵和旅遊為主,史稱「木蘭秋獮」。翻拍木蘭秋獮清帝狩獵圖。 張帆 攝  據介紹,古人打獵四時有稱,春:「搜」,夏「苗」,秋「獮」,冬「守」。木蘭,滿語,漢譯「哨鹿」。
  • 圍場舉辦木蘭秋獮文化論壇 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年[組圖]
    中國紫禁城學會名譽會長、文化部原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中國紫禁城學會會長晉宏逵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相關領導及圍場木蘭秋獮文化研究會成員參加了此次論壇活動。據史料記載,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的木蘭圍場是清代皇家獵苑,也是清代皇帝舉行"木蘭秋獮"的場所。古代指秋天打獵為獮。所謂"木蘭",本系滿語,意為"哨鹿",亦即捕鹿之意。
  • 宮苑雜談︱木蘭秋獮:看乾隆如何打獵
    初舉木蘭公元1741年,這是乾隆在位的第六年。新年伊始,乾隆皇帝就籌劃著開啟當政後第一次木蘭秋獮。木蘭秋獮始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是清代最盛大和著名的圍獵活動。清軍入關後,為訓練武備、保持國語騎射傳統、籠絡蒙古等因素,保留了狩獵的習俗,皇室、貴族的圍獵活動在當時十分常見。康熙帝自第一次木蘭秋獮後,幾乎每年都要北巡狩獵,還將木蘭秋獮視為「祖制」和「家法」。但雍正朝沒有舉行過木蘭秋獮,直到乾隆繼位後才恢復。
  • 木蘭圍場和木蘭秋獮
    從六月二十六日起,經過整個閏六月,直到七月初九,康熙皇帝帶領著行獵的大軍,在後來被稱為木蘭圍場的這片大地上縱橫馳騁,幾乎跑遍了各條山川。其間兩次到「紅川」,即今圍場烏拉岱川,行獵並駐蹕12天。最北面,他到了拜察,即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的芝瑞。最後兩天,「上駐蹕噶拜谷口」,即今圍場西南部的噶拜。然後取道灤河川返回。
  • 乾隆皇帝愛好木蘭秋獮,一生參加了40次圍獵,作用重大影響深遠
    相比這兩大愛好,乾隆皇帝還有一大愛好卻鮮為人知,這一愛好就是北上行木蘭秋獮圍獵之樂,次數遠超下江南,可見乾隆皇帝更鍾愛下江南。乾隆狩獵圖當然,無論是南下巡遊蘇杭還是北上木蘭秋獮,其實乾隆皇帝都是在模仿他的皇爺爺清聖祖康熙皇帝。
  • 雍正明明已經中止木蘭秋獮,為何乾隆重啟,嘉慶痴迷其中?
    除此之外,雍正曾多次跟隨康熙秋獮,認為一次木蘭秋獮耗費非常大,加之雍正身體也一直不太好。不過,雍正自己給出的理由除了擔心兄弟之外,他認為是自己不喜歡見血,「好逸,惡殺牲」,為了表示自己是例外,自己不是不願意跟著自己父親的腳步走,專門強調後世子孫要繼續進行木蘭秋獮,不過明眼人都知道,雍正就是想用時間來讓秋獮這項活動慢慢廢止。
  • 百家必爭,木蘭圍場對清朝至關重要!
    木蘭圍場生態環境極其重要,其內的森林,草原,溼地不僅防水固沙,還涵養水源,成為灤河水的主要發源地。木蘭圍場地形複雜,植被多樣:山與高原的彼此相連,森林的海洋和草原交織在一起,山川廣袤,湖泊河流交錯分布,水草茂盛,動物群居,歷史上,它是一個天然畜牧場。因此,清朝入關不久,順治皇帝出巡時就想到了這個重要的地方。
  • 帶你深入了解承德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木蘭秋獮」
    帶你深入了解承德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木蘭秋獮」清朝是在馬背上奪得天下的, 入關之後,清朝皇帝每年都有行圍打獵的習慣,既是為了修習看家本領,也是為了勉勵子孫不能忘本。「春蒐、夏苗、秋獮、冬狩」每個季節打獵的稱謂也不同,而清朝各代皇帝的獵苑就在壩上草原木蘭圍場。1683年,康熙第三次出塞北巡,在木蘭圍場有一個半月的時間,這是康熙皇帝第一次踏上木蘭大地,是大規模的木蘭秋獮活動的開端,而後的38年他都如期而至。木蘭秋獮一般於每年農曆八月舉行。
  • 嘉慶以後,為何不再舉行木蘭秋獮了?不是不想去而是怕丟人
    「木蘭秋獮」是康熙皇帝創立的一項制度,是聯繫外藩、保持武備的傳統狩獵活動,也是清代的一種大典。康熙帝和乾隆帝曾數十次進行過木蘭秋獮。不過從嘉慶以後,再也沒有皇帝去木蘭行圍了,到了同治年間,木蘭圍場放墾,被開闢為良田牧場。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清帝不再去木蘭行圍呢?說起來還有點搞笑。
  • 大清以武功騎射為根本,何以道光帝即位後要停廢木蘭秋獮?
    順治皇帝首創大狩制度,定期行圍,圍場定在北京南郊的南苑。康熙初年在行圍駐所設護軍統領。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巡幸古北口外,行圍木蘭。自此,每年皇帝都要前往木蘭行圍,舉行秋獮典禮,成為清代的重要典禮儀式之一。康熙三十三年,在木蘭設虎槍營,分別隸屬上三旗,交設總統管轄其事。
  • 清朝皇帝射獵,有種箭因威力太大,竟被嚴格管控,只許皇帝使用
    清朝時期,每到秋季,皇帝們都會舉行一次大型活動——圍獵。在圍獵的時候,眾多軍士會簇擁皇帝前往獵場,並配備各種狩獵武器,其中箭的種類最繁複多樣。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其實清代有一種射獵用的「特殊」利箭,只有皇帝才有資格使用,而其他人卻不敢染指。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 承德「秋獮」:一次天然溫泉的愜意體驗
    10日10日從東北回京,休整一天,12日即到承德,我名之"秋獮"。首先正音,"獮"讀"險"音。"秋獮"是打獵的意思,義近"秋狩"。狩,在周代即是田獵,因秋涼獸肥,是打獵的好時節,這種活動歷朝皆有,綿延不絕。
  • 九月的木蘭圍場,如果錯過就辜負了整個秋天
    木蘭圍場,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處內蒙古草原,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水草豐美、動物繁衍的草原。千裡松林曾是遼帝狩獵之地,木蘭圍場又是清代皇帝舉行木蘭秋獮之所。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為鍛鍊軍隊,在這裡開闢了一萬多平方公裡的狩獵場。
  • 2019中國·承德「木蘭秋獮」杯雪地摩託車越野大獎賽落幕
    2019中國·承德「木蘭秋獮」杯雪地摩託車越野大獎賽落幕 2019責任編輯:姜貞宇     圖為雪地摩託越野大賽比賽現場 張桂芹 攝   中新網承德3月3日電 (記者 張桂芹)3月3日,2019年中國·承德「木蘭秋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