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所以說,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全部的價值體系,他混淆了美與醜,混淆了善與惡,混淆了生與死,最後他混淆了寫作與生活的界線,他將寫作與生活重疊到了一起,連自己都無法分清。在三島由紀夫作品中,《憂國》這部短篇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來自於他後來自殺所產生的影響力,作品裡武山中尉自殺的動機和自殺時的壯烈,與六年後三島由紀夫在市谷自衛隊總監室切腹自戕時幾乎一致。
-
三島由紀夫經典語錄
——三島由紀夫2. 讓自己深陷進去的感動全都是危險的。更危險的是,在你那奪人魂魄的目光之中,似乎有一種對這類故事生來具有的「適宜」。——三島由紀夫3. 不被人理解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自豪。所以,我也不會產生要讓自己被理解的、表現的衝動。我覺得命運沒有賦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東西。於是我的孤獨愈發膨脹,簡直就像一頭豬。
-
三島由紀夫|寫作和生活的邊界
因為在三島由紀夫這裡,自殺不再是悄悄的,獨自的行為,他將傳統意義上屬於隱秘的行為公開化了。新聞媒體的介入,使他的自殺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成為了社會行為。三島由紀夫之死,可以說是觸目驚心,就像是一部傑出作品的高潮部分。在這部最後的作品中,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寫作與生活,於是他死在了自己的筆下。
-
餘華: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全部價值體系
在三島由紀夫作品中,《憂國》這部短篇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來自於他後來自殺所產生的影響力,作品裡武山中尉自殺的動機和自殺時的壯烈,與六年後三島由紀夫在市谷自衛隊總監室切腹自戕時幾乎一致。他驅車前往自衛隊時這樣說:「六年前我寫了《憂國》,現在又寫了《豐饒之》,沒想到今天自己要實際表演了。真想像不出再過三小時我們就要死的樣子是怎麼樣的。」
-
三島由紀夫:毀滅是終極之美
但是在三島由紀夫所認為的終極之美,是毀滅,將自己犧牲在創作中,犧牲在政治行為中。這段對六十年代末日本左翼學生的評論,想不到是出自極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筆下。這是在他死前一年,他前往母校東大(東京大學)與左翼學生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之後總結的。這場辯論,也成為了若松孝二的遺作《11·25自決之日:三島由紀夫與年輕人們》的其中一個重要場景。
-
三島由紀夫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也許在理解了日本現代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三島由紀夫之後,就能體會什麼是「喪」的必然。放蕩的孤獨,這是典型的青年三島由紀夫式的表達:一種矛盾性的、衝突感極強的情緒表達。其時他正被青春期的性倒錯折磨,渴望掙脫但又無法掙脫,一種強烈的想要找到出口的願望擒住了他。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三島由紀夫的病態獨白
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是一部探討人性的著作,內置諸多哲學觀點,大段思辨獨白可能令有些讀者深感枯燥無味,這正是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所在。日本人對人性的黑暗面情有獨鍾,夏目漱石的《心》,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坂口安吾的《在盛開的櫻花樹下》,都寫盡了日本人心理的幽暗面。日本的文學作品不能多看,看多了便自覺壓抑非常,要瘋。
-
三島由紀夫的生和死
《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傳》作者:[英]亨利·斯各特·斯託克斯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時間:2020年2月定價:58.00元三島由紀夫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年少時過分的保護與管教塑造了他貧弱的體質和孤僻敏感的性情。
-
三島由紀夫 | 精緻的沉默,凌駕於一切之上
明宏在名叫Brunswick的茶館唱歌,被店主介紹給了三島由紀夫,不過最開始,明宏對三島的態度有點冷淡。 三島由紀夫:要喝點什麼。丸山明宏:我不是藝伎,不必了。三島由紀夫:真是不可愛啊。丸山明宏:我長得這麼漂亮,不可愛也無所謂。
-
「二流藝術家」三島由紀夫
1960 年,他在月臺上用刀刺死了社會黨領袖淺沼稻次郎(這起刺殺事件的現場攝影被列為戰後日本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攝影作品之一,與其並列的還有三島由紀夫在市谷自衛隊總部大樓的陽臺上講演時拍下的照片)。這個誤入歧途、在監獄中自盡的十七歲少年連同其他雙重愛國主義者都無法和三島由紀夫及其同伴們相提並論,顯然,十七歲的山口二矢根本沒機會經歷30 年代的動蕩社會。
-
普希金和三島由紀夫的死亡行為藝術
死亡成了創作素材,也成了他生命歸宿的實踐,同樣熱衷此道的還有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序言裡描述了他拍電影時的切腹表演,後來我找到了這個名為《憂國》的短片,分明就是一部三島的私人地下實驗影像。
-
「二流藝術家」三島由紀夫
1960 年,他在月臺上用刀刺死了社會黨領袖淺沼稻次郎(這起刺殺事件的現場攝影被列為戰後日本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攝影作品之一,與其並列的還有三島由紀夫在市谷自衛隊總部大樓的陽臺上講演時拍下的照片)。這個誤入歧途、在監獄中自盡的十七歲少年連同其他雙重愛國主義者都無法和三島由紀夫及其同伴們相提並論,顯然,十七歲的山口二矢根本沒機會經歷30 年代的動蕩社會。
-
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的提攜 初識三島由紀夫那年,川端康成46歲。在太平洋戰爭階段,日本文壇不少文人都受軍國主義影響,像川端康成這樣未受其染指、且名譽絲毫不受損害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數。 1946年的新年假期裡,身為法律系大學生的無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帶著手稿前去拜會川端先生,川端康成認為創作之佳,足以推薦給文學雜誌。就這樣,這篇名為《香菸》的短篇小說發表於當年夏天的《人間》雜誌上。三島由紀夫憑藉此文正式登上戰後文壇的舞臺。 1947年秋,三島通過了文官考試,正式在大藏省任公務員。儘管如此,三島對仕途並無野心。他潛心致力於下班後的短篇小說寫作。
-
細江英公×三島由紀夫:《薔薇刑》
這是一本優秀、華麗的紀念冊,把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形象,以細江式的風格,一幀一幀猶如化石般刻印在紙面上。從緣起到終幕,我全程參與了這本影集的製作,收穫了作為細江先生的助手生涯中無比珍貴的一段經歷。關於《薔薇刑》的故事,寫多少頁紙都說不完。
-
跟著三島由紀夫,去三島遊玩吧!
關於「三島由紀夫」筆名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一種說法是,「三島由紀夫」這個筆名的意思是「到三島遊玩的男人」;還有人說三島本人在人名冊或電話簿隨意翻到一個姓氏權作筆名。無論怎樣由來,這個名字已為人們熟知。
-
三島由紀夫追記:從不一樣的角度解讀三島時代
本文摘自《三島由紀夫追記》,澀澤龍彥 著,鄒雙雙 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三島由紀夫 圖片來自網絡三島由紀夫二三事昭和四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國際反戰日,大街小巷都在議論新左翼系學生們鬧事的事。
-
三島由紀夫筆下的作家們
所以三島以為他絕不會這樣死亡,因為不想令死亡的靈魂看到老態,這是他對生死的詮釋。當你到了京都,一定要去那個金碧輝煌的金閣寺參觀,因為那兒上載著一個傳奇。許多時候總是人潮洶湧,那坐立在水中不得入的黃金寺廟,已經和小說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相疊相映。作家借小說裡的小僧來毀滅的,並不是美麗的事物如金閣寺,而是主角自己的厭棄與背離。那堂皇美麗的建築將會永遠存在,無感地存在。
-
日本三島由紀夫自殺假寶刀真相
至今未解的三島由紀夫自殺假刀事件真相是什麼?在中國被傳得神乎其神的三島由紀夫自殺事件,卻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神秘的造假」插曲……據日本史料記載,三島由紀夫自殺始末是這樣的:三島由紀夫進入自衛隊與自衛隊總監會談時帶了一把戰刀、一把短刀和警棍,自衛隊總監覺察到一些異樣就問三島;「為什麼攜帶戰刀來這裡」?
-
三島由紀夫與澀澤龍彥的文人情誼
這人就是三島由紀夫。 當然,這也是三島氏的幸運。澀澤龍彥在《三島由紀夫追記》([日]澀澤龍彥著,廣西師大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的後記中說:「他剛去世那會,我文章寫得悲憤慷慨,現在重新讀來,有赧顏之感。」 「話說回來,我深深覺得,一個文學者自殺後,議論該文學者之死的最低禮儀,不應該是在排除政治思想、風俗現象以及社會影響關係後,與其裸露的精神進行對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