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漢字險遭廢除,多虧這師徒二人出手拯救,漢字才延續至今

2020-12-17 朗讀者

大家都知道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但是很少有知道,漢字曾一度差點被拋棄、被廢除!

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處於「救亡圖存」的風雲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豪感都低落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十九世紀末,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中國知識分子開始不斷反思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最後得出這樣一種結論:中國之所以落後挨打是因為舊文化在作祟,因此想要拯救中國,就必須掃除舊文化。而要從根本上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先廢除漢字。就此,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和「漢字革命」的狂潮誕生了。

主導這場新文化運動的則是當時一群著名的知識分子。其中就有錢玄同、譚嗣同、陳獨秀、瞿秋白、吳玉章、胡適、徐志摩、蔡元培、魯迅……凡是你能聽過的民國文人大師基本都支持廢除或改革漢字。文學家錢玄同還有新文化運動的旗幟魯迅更是主張直接廢除漢字,用字母文字來取代方塊漢字。

在給胡適的一封信中,錢玄同談道:「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非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

魯迅更直接喊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他在文章裡說,「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先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決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

幸好在這場狂熱的「漢字字母化」運動中,有一位極為清醒的學者。他雖然同樣主張漢字改革,並且參與了方案的制訂。但是他不同於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激進和狂熱。而且還很「中庸」地提出了「雙語」的觀點,並用一篇同音不同調的漢字奇文來回擊完全廢除漢字的論調。

這位學者就是被稱為語言奇才的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據說他至少精通全國33種方言,還精通英、法、德、日、俄、希臘、拉丁語、西班牙語等多種外語。年僅33歲時就與陳演恪、梁啓超、王國維並稱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並且還是最為年輕的一位。在剛組建的清華國學研究院,趙元任一人負責教授《方言學》、《普通語言學》、《音韻學》等課程,足見他在語言學上的造詣。

而他巧救漢字的94字奇文《施氏食獅史》更是語言功力的強大展示。上世紀60年代,《施氏食獅史》被大英百科全書收集在有關中國語言項內,足見它的地位。

下面我們不妨欣賞一下這篇奇文《施氏食獅史》 :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有人調侃,這是讓外國人最為抓狂的文章,會讓他們崩潰。不過趙元任寫下這篇奇文可不是為了為難外國人,也不是單純的玩文字遊戲。而是想讓更多人知道每一種文字都同樣存在缺陷,漢字也有漢字的優勢,完全廢除漢字而實現漢語拉丁化不符合中國的國情。

最後的結果也如趙元任所願,漢字並沒被完全廢除。而是實行了簡化、注音(漢語拼音)、語法普及等全面的改革,克服了難認、難讀、難寫的弊病。使得漢字得到很好的延續和傳承。而最先主導推動這一重任及貢獻最大的則是趙元任最得意的學生王力先生。

他跟導師趙元任一樣,在語言學界同樣是一部傳奇。

王力先生小學畢業,卻憑著勤奮自學和異於常人的天賦考進當時大名鼎鼎的「清華國學研究院」。一年後即完成畢業論文驚呆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後來,他在又在導師趙元任的建議下,去了當時世界語言學中心巴黎進行深造。

剛到巴黎時,王力因為不懂法語,看不懂菜單,還留下了一次性連點三個湯的笑談。但幾個月以後他即可以用流利的法語與法國人談笑風聲。還有一則未經證實的趣聞說:當時同在巴黎留學的國學院同學姜亮夫,得了個碩士學位回國。人家問他怎麼一樣留學,王力怎麼就得了博士學位呢?姜亮夫答道,王力做的題目洋人都看得懂,所以得了博士學位,自己的論文洋人看不懂,所以只得了碩士學位。

1932年王力回國後,就主動開始扛起中國語言學的大旗。在抗戰時期他憑一己之力撰寫了《中國語法綱要》、《中國現代語法》及《中國語法理論》, 結束了中國漢語沒有自己語法的時代。

新中國成立後,他又馬不停蹄地進行漢語簡化和普通話普及工作。通過他的研究和牽頭,制定了漢語拼音、普通話規範,促成了《新華字典》的編寫,迅速搭建起了中國語言學的框架,使得中國的文化掃盲迅速普及。

而後王力又投身到古代漢語教材的編寫。不久又交出了《詩詞格律》《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等一批現在各院校中文系還在使用的的經典教材。

王力(左二),周有光(右二)

同時參與漢語拼音制定的周有光教授,評價道:「王力先生,是中國最後一個語言學的全才。」我們今天說的普通話、在語文課上學的詩詞歌賦,都離不開他的貢獻。整個中國的語言體系建立,他是最最關鍵的那個人。

此後五十多年,王力先生一邊教書,一邊筆耕不輟。寫出專著有40多種,論文近200篇,共約1000萬餘字,內容涉及語言學各個領域。可以說,在中國只要學漢語、認漢字的人都受益於他編寫的書。還有各大院校語言學科的扛旗人則幾乎都是王力當年帶出來的學生。

語言學家馬慶株評價說:「王力先生是罕見鮮有的全面的漢語語言學大師,深入研究歷代漢語的語音、詞彙、語法,創立漢語史學科;深入研究漢語音韻學和漢語詩律學,深入研究現代語法和語法理論,深入研究漢字改革,所有領域的有關成果足以深深影響當時、現在和未來……」

王力(中間)

趙元任開啟現代語言學之先河並巧救漢字。王力在導師的基礎上繼承古來之傳統,傳遞現世以文明,徹底的激活了漢字的文化基因。為我國漢字的普及、延續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海紀實頻道《大師》欄目曾推出的一期紀錄片《王力》,其解說內容大概如下。

1984年的春天,84歲的王力開始編撰他心中「理想的字典」。計劃中的字典120萬言,鴻篇巨製。這位已垂垂老矣的中國語言學的奇才,那年春天開始,每天連續伏案8到10小時,任何與寫作無關的事他不聞不問,以每天3000字的速度,朝自己「理想的字典」邁進。

奈何人生的時間如此有限,沒等他編完這本心心念念的古漢語詞典,就撒手人寰。

有一個用來形容生命終結的名詞叫「鯨落」。說是鯨魚死後沉落海底,身體的養分可以繼續供養一套生態循環系統長達百年。這是它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

而王力先生一生留下的上千萬字的著作就是給我們中國人最後的溫柔。

今天朗讀君從王力先生的諸多著作中挑選三本適合大眾閱讀,且能快速了解中國文化、激活中國人文化基因的三本實用書籍作為推薦。

學詩詞,入門必少不了王力的《詩詞格律》;

學漢語,深入必少不了王力的《語文講話》;

學文化常識,則必少不了王力震撼文學界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王力經典套裝3冊

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

這本《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即是王力先生為了普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以方便閱讀古書,學習中國傳統經典所專門編撰的,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入門讀物。

王力先生認為,「其實學古文並不難,覺得難,是死記硬背難、生搬硬套難。熟悉古人的生活環境,掌握古人的常識,自然一通百通。」於是這本《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應運而生。

這本書被世人公認為是一部詳盡的古代常識寶典。全書包含天文、曆法、科舉、禮俗、、飲食、衣飾等十四個方面,對古人的衣食往行、風俗喜好皆有涉獵。

比如:在介紹古人的飲食常識時,我們知道古人盛飯盛菜不用碗,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吃飯一般不用筷子……是不是很大開眼界

比如,在介紹古人對星宿的熟知和應用,可以學習到古人如何用其來辨別方向、定季節等應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而且王力先生在常識的介紹中還穿針引線的植入中華傳統文化知識。

比如:從星宿的介紹中提到《詩經》「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在季節的介紹談到杜甫的《小至》,韓愈的《憶昨行》解讀詳盡,又不失趣味。

雖是教材,卻像休閒讀物一樣趣味叢生,簡單易懂!

二、《詩詞格律》:一本愛詩之人必看的好書

金庸在《後記》中坦承:「修訂《書劍恩仇錄》時,翻閱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一書而初識平平仄仄」,於是才有了「盈盈彩燭三生約,霍霍青霜萬裡行」。

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一書,言簡意賅、深入淺出,例證詳實。是一部從零基礎入門到精通的詩詞教材。一本書就把詩詞的概念、規律全部深入淺出說全、說透。

另外,書中引用大量古人優美的詩句、插圖,結合基本的知識,把詩詞的奧秘和美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看完這樣簡單明了的解釋,我們一下就明白了韻腳的奧妙和規律所在。

三、《語文講話》:語言是文化的基礎,先懂語言,再懂文化。

先生的一生,都在用語言為基底,向我們傳遞著中國文化的永恆魅力。學習漢語言文學和熱愛漢語言文化的人,誰沒有受惠於王力先生的這一部《語文講話》呢?

這本書詳細全面的講述漢語的特性、古今語音的演變,詞的構成、各地語法的異同,以及詞彙和文字方面的知識。是最全面最專業最通俗易懂的漢語學習書籍。

想要更了解中華文化脈絡的真相,客觀的看待問題,以及學好詩詞等中華傳統文化,王力先生的這三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經典教材。

雖是教材,卻像休閒讀物一樣趣味叢生,簡單易懂!無論大人、小孩子,有無基礎都可以無障礙閱讀。

現在下單,開春優惠價68元!點擊下方橫條進入購買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專家們一直在呼籲廢除漢字,為何現在沒人提了?
    正是由於漢字本身強大的生命力,才使其在各個朝代更替的風雲變幻裡生生不息,把古老的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簡化漢字同樣可以開化民智漢字強大的生命力源自它的獨有特點,中國漢字是世界範圍內唯一的一種既表音又表意的文字。
  • 越南全面廢除漢字75年,春聯都用拉丁文,唯獨這個字延續至今
    走在日本的街上,我們依然能夠看到我們漢字的身影,當然這並不是我們國家的人去寫的而是他們國家的文字中仍然有一部分保留了漢字的形式。而現今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個使用象形文字作為書面文字的國家了,除了日本以外的多數國家都已轉化成為了表音文字。
  • 民國時有一段時間呼籲廢除漢字,那最後漢字是怎麼保留下來?
    在清朝滅亡之後,民國迎來了一次文化界百花齊放的所謂新文化運動,而在這一次新文化運動裡,我們民族一直依賴的漢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有很多民國的知名人物一度要求要徹底廢除漢字,大有恨不得把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都付之一炬的急迫感。
  • 為什麼越南朝鮮韓國廢除了漢字,但是中國和日本沒有廢除漢字?
    漢字是漢民族祖先的偉大發明,後來流傳到多個民族和國家,構成了龐大的漢字圈。自古以來,有幾十個民族曾經使用過漢字,漢字圈的範圍包括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越南和新加坡等國家。但是到了近代,越南和朝鮮相繼廢除了漢字,但是中國和日本卻依然使用漢字。這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歷史秘密?
  • 廢除漢字的後遺症,日本至今嘲笑不已
    這其中就包括了中國的偉大發明,漢字。日本至今不願徹底廢除漢字,不僅如此,日本還嘲笑韓國人摒棄了如此方便優美的漢字。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雖然韓國的影視劇很出名,但是我們從未聽說過韓國有什麼著名的大文豪,也沒有出過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反而迄今為止亞洲5位諾貝爾文學家得主中,有中國人和日本人。歸根結底還是和韓國廢除漢字有關。韓國為什麼沒有著名作家?
  • 民國時期漢字險遭廢除,他用96字奇文力挽狂瀾,全文僅一個讀音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中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中華歷史的漢字也是極其重要的,小楷,行書,草書等等都展示出漢字獨特的魅力。也正是我們有著獨特的文字以及文化,這才讓我們與其他的國家的發展有所不同,國家也是因此更加的團結。諸多的知識,文化故事等等都是經過漢字流傳下來的。
  • 魯迅先生說:漢字不滅,中華必滅。魯迅說的話是真的廢除漢字嗎?
    清朝使用的文字是繁體漢字,魯迅先生深知繁體漢字難認、難寫、難學,這就造成清朝時期許多中國百姓是文盲這一點,普通老百姓籮筐大的字不認識一個,為清朝統治階級很好愚弄百姓和奴役百姓起到作用。從魯迅先生出生和成長環境考慮,可以證明一點的是:魯迅先生想要改變中國人的文盲,把難認、難寫、難學的繁體漢字廢除,從而從根本上打破封建思想,解放中國人民被封建思想毒害兩千多年的奴役毒瘤。
  • 民國時期北大教授:欲救國,先滅漢字!差點讓我們改用拉丁字母
    在民國時期,國內曾經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廢除漢字運動,這場運動由國內最為著名的一群文人共同發起,卻在短短數年間宣告失敗。錢玄同的前半生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竊取了前人歷經艱險才取得的革命果實,宣布建立中華帝國,恢復帝制。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個「漢字」指的是什麼?
    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先輩們的智慧體現,還是我們民族歷史得以傳承,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憑依。 然而,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卻是有一批有志之士認為只有廢除漢字,才能拯救國家,拯救人民。譬如說,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錢玄同以及大文豪魯迅等人,他們就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說實話,第一次看到這八個字的時候,想必很多人都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漢字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活化石一般的存在,怎麼會有這樣的主張,而且主張之人還是大文豪魯迅先生。
  • 魯迅曾主張廢除漢字,還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如今看來真高明
    其實魯迅先生做過一件現在看起來很不愛國的事情,那就是主張廢除漢字,甚至曾經還放言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說到這裡,你也許會大跌眼鏡,漢字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象徵,是民族的無上瑰寶,魯迅先生怎麼會要求廢除漢字呢?其實吧,魯迅先生提出這種主張有時代背景,當時時代交替,思想界十分混亂,改革和保守的爭鋒非常嚴重,所以為了整治這種情況,魯迅先生才不得不下個一劑猛藥。
  • 魯迅曾主張廢除漢字,還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如今看來真高明
    其實魯迅先生做過一件現在看起來很不愛國的事情,那就是主張廢除漢字,甚至曾經還放言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說到這裡,你也許會大跌眼鏡,漢字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象徵,是民族的無上瑰寶,魯迅先生怎麼會要求廢除漢字呢?其實吧,魯迅先生提出這種主張有時代背景,當時時代交替,思想界十分混亂,改革和保守的爭鋒非常嚴重,所以為了整治這種情況,魯迅先生才不得不下個一劑猛藥。
  • 「二王」拯救了中國漢字?度過了第二次漢字危機?
    在這一派中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挨打是因為文化落後,文化之所以落後是因為我們兩千多年來一直崇尚的儒家文化是糟粕是害人的東西,必須要連根剷除,要剷除這種糟粕最好連漢字一起廢除,改用拉丁字母文字。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當時世界上的先進科技、文化等等都是用拉丁字母文字書寫的,屬於拼音文字,很方便易學,而漢字難寫難認,對推行普遍教育難度大,他們同樣建議廢除漢字。這其中有幾位大家,看看他們的觀點。
  • 探尋簡體漢字的演進:民國時期的漢字簡化運動
    漢字的文字形體是漢朝定型的,一直沿用至今,因此稱之為「漢字」。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的文件都用簡體字。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魯迅稱漢字終將廢除,專家:他說的對
    對於現代人來說這是一個很難理解的歷史問題,畢竟在如今普遍教育的前提下,人們從小便會識字寫字,因此很多人都會好奇,「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嗎?而「廢除漢字」,這四個字在近現代歷史上不少見,尤其是在漢文化圈子裡,比如在日本、越南等地,都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字。
  • 越南國父胡志明,建國後就「廢除了漢字」,這到底是為什麼?
    就是這麼一個「漢語通」,在建國後馬上下令廢除漢字,這是為什麼呢?曾經的漢語博大精深,但普及不易越南(主要是越北)古稱「安南」,在歷史當中,要麼是古代中國的一部分,要麼是古代中國的宗屬國,直到中法戰爭(1885)後,越南才被迫脫離了「中國的懷抱。」
  • 清末民國時期漢字簡化的發展:摸索與開拓
    清末民國時期是有意識且較系統地進行漢字簡化的起始階段,儘管該時段的漢字簡化工作進行得還不全面、不深入、不徹底,但它卻是自唐宋以來社會生活中不時出現減省形體、俗寫形體,到新中國成立之後進行系統簡化工作的中間階段。不過,其時學者並非一開始便將目光聚焦到漢字中已有的減省形體上,並非天然地有成系統的簡化方案和推行辦法供他們採納。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因此,中國人開始反思落後的原因,很多人對幾十年來的中西文化進行了對比,有些人則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落後是因為古老的傳統文化,而漢字是頑固的傳統文化的「元兇」,蔡元培、陳獨秀、魯迅、等人都紛紛表示贊同。但有這樣一個人卻不怎麼認為,他就是民國時期的第一個鬼才趙元任。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就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因此,中國人開始反思落後的原因,很多人對幾十年來的中西文化進行了對比,有些人則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落後是因為古老的傳統文化,而漢字是頑固的傳統文化的「元兇」,蔡元培、陳獨秀、魯迅、等人都紛紛表示贊同。 但有這樣一個人卻不怎麼認為,他就是民國時期的第一個鬼才趙元任。他用96個同音字寫下一篇奇文來反駁廢除漢字,且這96個字讀音都完全一樣。
  • 民國時候有人以為應「廢除漢字」,這種做法正確嗎?
    唐德剛寫過一篇《民主先生與自由男神》來評價自己的老師,恰好提到了過去時常提及的「廢除漢字」問題,在他看來,這個做法顯然混淆了兩個問題:一,生搬硬套西方語言發展史;二,忽略了寫作語言和口語的區別。而民國時期,錢玄同、陳獨秀、魯迅等人都認為應該廢除漢字,並且將它引申到階級政治等意識形態上面去——現在看來卻很可笑,文字和語言什麼時候也有階級了?胡適曾經有過一個主張,認為古代漢語(文言)應當跟古希臘語、拉丁語一樣成為死文字,但胡適想要提倡的是白話文,所以他不說廢除漢字。
  • 專家聯名要求廢除中國漢字,此人寫下2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眾所周知,漢字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作為一種記錄著中華文化的符號載體,漢字的發展從古至今曾經歷過多次轉變。民國時期,中國發展落後,居高不下的文盲率,讓當時的很多專家和學者,將原因歸結到了複雜的漢字上,與外國的字母組合比較起來,漢字結構複雜,並不利於教育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