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但是很少有知道,漢字曾一度差點被拋棄、被廢除!
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處於「救亡圖存」的風雲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豪感都低落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十九世紀末,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中國知識分子開始不斷反思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最後得出這樣一種結論:中國之所以落後挨打是因為舊文化在作祟,因此想要拯救中國,就必須掃除舊文化。而要從根本上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先廢除漢字。就此,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和「漢字革命」的狂潮誕生了。
主導這場新文化運動的則是當時一群著名的知識分子。其中就有錢玄同、譚嗣同、陳獨秀、瞿秋白、吳玉章、胡適、徐志摩、蔡元培、魯迅……凡是你能聽過的民國文人大師基本都支持廢除或改革漢字。文學家錢玄同還有新文化運動的旗幟魯迅更是主張直接廢除漢字,用字母文字來取代方塊漢字。
在給胡適的一封信中,錢玄同談道:「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非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
魯迅更直接喊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他在文章裡說,「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先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決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
幸好在這場狂熱的「漢字字母化」運動中,有一位極為清醒的學者。他雖然同樣主張漢字改革,並且參與了方案的制訂。但是他不同於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激進和狂熱。而且還很「中庸」地提出了「雙語」的觀點,並用一篇同音不同調的漢字奇文來回擊完全廢除漢字的論調。
這位學者就是被稱為語言奇才的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據說他至少精通全國33種方言,還精通英、法、德、日、俄、希臘、拉丁語、西班牙語等多種外語。年僅33歲時就與陳演恪、梁啓超、王國維並稱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並且還是最為年輕的一位。在剛組建的清華國學研究院,趙元任一人負責教授《方言學》、《普通語言學》、《音韻學》等課程,足見他在語言學上的造詣。
而他巧救漢字的94字奇文《施氏食獅史》更是語言功力的強大展示。上世紀60年代,《施氏食獅史》被大英百科全書收集在有關中國語言項內,足見它的地位。
下面我們不妨欣賞一下這篇奇文《施氏食獅史》 :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有人調侃,這是讓外國人最為抓狂的文章,會讓他們崩潰。不過趙元任寫下這篇奇文可不是為了為難外國人,也不是單純的玩文字遊戲。而是想讓更多人知道每一種文字都同樣存在缺陷,漢字也有漢字的優勢,完全廢除漢字而實現漢語拉丁化不符合中國的國情。
最後的結果也如趙元任所願,漢字並沒被完全廢除。而是實行了簡化、注音(漢語拼音)、語法普及等全面的改革,克服了難認、難讀、難寫的弊病。使得漢字得到很好的延續和傳承。而最先主導推動這一重任及貢獻最大的則是趙元任最得意的學生王力先生。
他跟導師趙元任一樣,在語言學界同樣是一部傳奇。
王力先生小學畢業,卻憑著勤奮自學和異於常人的天賦考進當時大名鼎鼎的「清華國學研究院」。一年後即完成畢業論文驚呆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後來,他在又在導師趙元任的建議下,去了當時世界語言學中心巴黎進行深造。
剛到巴黎時,王力因為不懂法語,看不懂菜單,還留下了一次性連點三個湯的笑談。但幾個月以後他即可以用流利的法語與法國人談笑風聲。還有一則未經證實的趣聞說:當時同在巴黎留學的國學院同學姜亮夫,得了個碩士學位回國。人家問他怎麼一樣留學,王力怎麼就得了博士學位呢?姜亮夫答道,王力做的題目洋人都看得懂,所以得了博士學位,自己的論文洋人看不懂,所以只得了碩士學位。
1932年王力回國後,就主動開始扛起中國語言學的大旗。在抗戰時期他憑一己之力撰寫了《中國語法綱要》、《中國現代語法》及《中國語法理論》, 結束了中國漢語沒有自己語法的時代。
新中國成立後,他又馬不停蹄地進行漢語簡化和普通話普及工作。通過他的研究和牽頭,制定了漢語拼音、普通話規範,促成了《新華字典》的編寫,迅速搭建起了中國語言學的框架,使得中國的文化掃盲迅速普及。
而後王力又投身到古代漢語教材的編寫。不久又交出了《詩詞格律》《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等一批現在各院校中文系還在使用的的經典教材。
同時參與漢語拼音制定的周有光教授,評價道:「王力先生,是中國最後一個語言學的全才。」我們今天說的普通話、在語文課上學的詩詞歌賦,都離不開他的貢獻。整個中國的語言體系建立,他是最最關鍵的那個人。
此後五十多年,王力先生一邊教書,一邊筆耕不輟。寫出專著有40多種,論文近200篇,共約1000萬餘字,內容涉及語言學各個領域。可以說,在中國只要學漢語、認漢字的人都受益於他編寫的書。還有各大院校語言學科的扛旗人則幾乎都是王力當年帶出來的學生。
語言學家馬慶株評價說:「王力先生是罕見鮮有的全面的漢語語言學大師,深入研究歷代漢語的語音、詞彙、語法,創立漢語史學科;深入研究漢語音韻學和漢語詩律學,深入研究現代語法和語法理論,深入研究漢字改革,所有領域的有關成果足以深深影響當時、現在和未來……」
趙元任開啟現代語言學之先河並巧救漢字。王力在導師的基礎上繼承古來之傳統,傳遞現世以文明,徹底的激活了漢字的文化基因。為我國漢字的普及、延續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海紀實頻道《大師》欄目曾推出的一期紀錄片《王力》,其解說內容大概如下。
1984年的春天,84歲的王力開始編撰他心中「理想的字典」。計劃中的字典120萬言,鴻篇巨製。這位已垂垂老矣的中國語言學的奇才,那年春天開始,每天連續伏案8到10小時,任何與寫作無關的事他不聞不問,以每天3000字的速度,朝自己「理想的字典」邁進。
奈何人生的時間如此有限,沒等他編完這本心心念念的古漢語詞典,就撒手人寰。
有一個用來形容生命終結的名詞叫「鯨落」。說是鯨魚死後沉落海底,身體的養分可以繼續供養一套生態循環系統長達百年。這是它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
而王力先生一生留下的上千萬字的著作就是給我們中國人最後的溫柔。
今天朗讀君從王力先生的諸多著作中挑選三本適合大眾閱讀,且能快速了解中國文化、激活中國人文化基因的三本實用書籍作為推薦。
學詩詞,入門必少不了王力的《詩詞格律》;
學漢語,深入必少不了王力的《語文講話》;
學文化常識,則必少不了王力震撼文學界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
這本《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即是王力先生為了普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以方便閱讀古書,學習中國傳統經典所專門編撰的,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入門讀物。
王力先生認為,「其實學古文並不難,覺得難,是死記硬背難、生搬硬套難。熟悉古人的生活環境,掌握古人的常識,自然一通百通。」於是這本《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應運而生。
這本書被世人公認為是一部詳盡的古代常識寶典。全書包含天文、曆法、科舉、禮俗、、飲食、衣飾等十四個方面,對古人的衣食往行、風俗喜好皆有涉獵。
比如:在介紹古人的飲食常識時,我們知道古人盛飯盛菜不用碗,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吃飯一般不用筷子……是不是很大開眼界
比如,在介紹古人對星宿的熟知和應用,可以學習到古人如何用其來辨別方向、定季節等應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而且王力先生在常識的介紹中還穿針引線的植入中華傳統文化知識。
比如:從星宿的介紹中提到《詩經》「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在季節的介紹談到杜甫的《小至》,韓愈的《憶昨行》解讀詳盡,又不失趣味。
雖是教材,卻像休閒讀物一樣趣味叢生,簡單易懂!
二、《詩詞格律》:一本愛詩之人必看的好書
金庸在《後記》中坦承:「修訂《書劍恩仇錄》時,翻閱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一書而初識平平仄仄」,於是才有了「盈盈彩燭三生約,霍霍青霜萬裡行」。
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一書,言簡意賅、深入淺出,例證詳實。是一部從零基礎入門到精通的詩詞教材。一本書就把詩詞的概念、規律全部深入淺出說全、說透。
另外,書中引用大量古人優美的詩句、插圖,結合基本的知識,把詩詞的奧秘和美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看完這樣簡單明了的解釋,我們一下就明白了韻腳的奧妙和規律所在。
三、《語文講話》:語言是文化的基礎,先懂語言,再懂文化。
先生的一生,都在用語言為基底,向我們傳遞著中國文化的永恆魅力。學習漢語言文學和熱愛漢語言文化的人,誰沒有受惠於王力先生的這一部《語文講話》呢?
這本書詳細全面的講述漢語的特性、古今語音的演變,詞的構成、各地語法的異同,以及詞彙和文字方面的知識。是最全面最專業最通俗易懂的漢語學習書籍。
想要更了解中華文化脈絡的真相,客觀的看待問題,以及學好詩詞等中華傳統文化,王力先生的這三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經典教材。
雖是教材,卻像休閒讀物一樣趣味叢生,簡單易懂!無論大人、小孩子,有無基礎都可以無障礙閱讀。
現在下單,開春優惠價68元!點擊下方橫條進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