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正題之前,先說個好玩的事,有位網友這樣說:
如果叫「孟子學院」,你是不是又會問為什麼叫孟子?如果叫「老子學院」我倒是知道為什麼,因為「老子願意」!
真是太有才了!
要談【孔子學院】,首先要來看德國的【歌德學院】
也的確是這麼回事,為什麼不叫孟子學院,或者老子學院,或者墨子學院?
想要談這件事,首先要從德國的【歌德學院】的歷史和來歷說起。
歌德學院的歷史和來歷
在說孔子學院之前,必須要說到德國【歌德學院】。
德國的第一所【歌德學院】始建於1951年,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國外(德國以外國家和地區)的德語語言教學、文化傳播等等。
除此以外,還通過介紹德國的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社會及政治生活的方面的信息,向國外(德國以外)展示一個絢麗多彩的德國。
迄今為止,德國的【歌德學院】已經有分支機構144個(國外機構128個),遍布78個國家和地區。
歌德何許人也?
歌德,全名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年出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是德國最偉大、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最為著名的作品有:《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相信這2本著作,絕大部分人都讀過吧?】
所以德國採用了歌德來命名文化傳播學院。
那麼回到我們的孔子學院,也是同樣的道理。
孔子學院的歷史和來歷
我國的孔子學院,跟【歌德學院】是同樣性質的,並不屬於大學或者學院,而是【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推廣機構】。
是由教育部和有關部門從2002年開始籌劃,2004年第一所孔子學院正式成立於韓國首爾。
【還有一種說法是,第一所孔子學院合作協議是在烏茲別克斯坦籤署的。】
之所以成立孔子學院,是因為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政治影響在世界上進一步擴大,國際社會對漢學的學習需求越來越大,甚至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漢語熱」和「中國熱」。那麼我們中國成立類似【歌德學院】之類的機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為什麼選擇孔子命名
之所以選擇孔子的名字來命名這個漢語和中國文化推廣機構,是因為孔子(孔夫子)是我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其他海外華人均認可的,我國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註:「孔子」的英語為Confucius,即「孔夫子」】
而孔子所主張的「和諧」、「和平」等儒家思想,既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也是我國外交政策所奉行的「和而不同」的哲學基礎。
雖然我國真正的文化內容要遠遠豐富於、多於孔子的思想內容,但是孔子作為代表性人物,他的地位既早已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而且他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國悠久文化的本質。
所以,用孔子來命名「孔子學院」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補充:我國的孔子學院發展之快,令人乍舌。我們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走完了歐美強國幾十年的路,目前。所以很多國家也提出了抵制「孔子學院」。
截至2015年1月,分別有加拿大、美國、瑞典等幾所大學相繼宣布關閉孔子學院。
在這兒,我想說,哼哼,你們害怕,就能阻止我們漢文化的發展嗎?這不是螳臂當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