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髹漆畫非遺傳承人李華標:讓油漆變藝術

2020-08-28 加寧

李華標:不是知音不與談,讓油漆變藝術

人物名片

李華標,1963年9月生,溫嶺市箬橫鎮解放村人。溫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7歲從事油漆工藝美術創作,至今上百張參展在市鎮相關展覽會、博覽會,並舉辦過多次個人藝術展。現為溫嶺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箬橫鎮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箬橫鎮美術家協會秘書長。


初見李師傅,一定會被他的髮型所吸引,他打趣到扎小辮的人就是不一樣的。是的,整個箬橫鎮也就他留著這種標新立異的藝術家髮型了吧。

從藝經歷:興趣使然,加之天賦

舊時婚喪嫁娶都是挺講「規矩」的。男女結婚前,裝飾新房時需將床、門、窗、牆以及女方辦嫁妝的櫥、箱等,都要請油漆先生作畫或塗紅漆。久而久之,少時的李華標便喜歡上了這些盒面、架子上的油漆畫。

大概到了14歲,李華標受身邊同學、老師影響開始愛上美術,同村的江方南先生見他有天賦,便收為門下並為其辦了拜師禮。江方南是油漆畫的第二代傳人,師從陳錫培(人稱小妹,箬橫橋下人,一生致力於油漆工藝美術,將煙火繪畫帶進省城發揚光大)。所謂煙火繪畫,就是指煙火包裝畫上油漆畫後,煙火能在空中爆出畫上的人物、動物的動作,如人、馬等可以直觀形象地在空中動起來,很現今天的動畫片。可惜陳錫培師公去世的早,他的技藝並未得到傳承。江方南師傅一邊傳授李華標油漆畫,一邊與他探討怎樣重拾舊藝,直至1998年逝世。

此後,李華標便獨自鑽研,從版面(相當於宣紙)、油漆(相當於墨水顏料)、扁筆(相當於毛筆)等著手,一道道一關關地突破,用了近十年時間,終於達到了陳師公當年在省城表演時的漆畫特效。但煙火繪畫已然失去時代意義,李華標從10多年前就開始著眼油漆畫的藝術問題。在長期的研究中,他發現油漆創作的美術作品就是三維的,立體感非常強,不像普通美術國畫是二維空間,僅一平面。之後,李華標一邊走南闖北尋找適合作畫的油漆,一邊遍訪名師,增進技藝。對多彩油漆的鑽研到2007年李華標創作的油漆畫引起了媒體的關注,他前後花了數十年。

藝術態度:要精、要鑽、要新

顧名思義,油漆畫是用油漆畫的,優點在於不容易褪色。普通的油漆畫,一般漆工都會的就是單色描法,作為普通人家的吉祥畫。而真正的漆畫卻不然,它是基於線描法,加上不同油漆重疊而成。在整體創作中,它與美術顏料相比,自身局限性很強,比如油漆黏性、稀化和風乾易皺等問題。如何規避這些問題,不像普通油漆那般厚重就成了關鍵難題。所以油漆畫不僅要有一定的繪畫水平,還需要掌握油漆的性能,避免曝曬,需要在溫度、溼度適宜的地方作畫,把握油漆乾濕度的時間。天公不作美的時候需要克服更多問題,花費時間更長,不能吹風,汗流浹背、到吃飯時間也必須先畫完。李華標在做畫的時候,夫人也不能打擾,以免思路被打擾。創作一幅60*60釐米的作品需要二三十天時間,三年多時間才五十多幅作品,但是都是思考了幾十年怎麼畫。李華標覺得:一件事一定要做精做到極致,一輩子要搞明白一件事情。一旁的李夫人補充道「畫一幅畫,他晚上睡覺都不睡好,怪不得聰明的人頭頂上都不長毛了。做夢都在說畫畫,畫是他畢生的心血,要不是喜歡,不喜歡的人也堅持不了這麼久。」

他說油漆畫,全中國大概就他一個人了吧。有的油漆畫是油漆攪在一起混合潑在紙上形成的抽象畫,老百姓都不容易看懂,而他的取材就是接地氣的民間生活,以山水、花鳥、人物等傳統題材為主。還有如果都是按師傅教的普通的油漆畫,那有很多。但現在前輩基本已過世,他也後繼無人。而且他有在前人基礎上經過自行琢磨改良,每個毛孔都很細緻,繪畫更三維形象逼真。他的每一幅作品是沒有重複的,都是絕版。每一幅作品對他來說都像親閨女,他會記錄賣出去的每一幅畫。

標叔本人:不是知音不與談

對於不懂得欣賞他的作品的人,不懂得他創作的艱辛困難,要求把畫送人,他覺得心都在滴血;對於尊重他的藝術的人,他又願意拿畫拍賣做公益。 他可以拒絕很多採訪,被他邀請到家裡的人,來者即是客,他都平等虛心待人。

傳承:關注是保護的開始

以前油漆做工為生計,現在油漆畫是藝術。李華標先學的畫畫再學的油漆,他懂得油漆的成分、多久會幹、怎麼配色,再加上他的天賦,早年就有了名氣。有一段時間,李華標因故中途從商,後來政府重視,授予他溫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證書及溫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創作示範基地牌匾,他覺得還是有義務責任傳承下去,中小學生到大學生只要肯學,幾十幾百人他都願意教。但是油漆畫現在還沒被重視,知道的人不多,傳承也需要場地,一個展廳和一個工作室,不然沒法開展。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沒有贊助與收入,對於傳承,很多大師也是力不從心。

李華標有一個兒子,在上海美院學美術。還有兩個入室弟子。箬橫作為一個美術大鎮,學習工藝美術的人也比較多,他希望這種新式油漆畫將越來越興旺,能替代傳統油漆畫,重新走回老百姓生活中去,繼續登堂入室,一展風採。

附本人採訪照片

PS:電腦上好多照片上傳顯示不了???

相關焦點

  • 浙江溫嶺非遺傳人李華標:守大漆之美 痴千年之畫
    若勻拌之草糊,或飛濺,或起波……這是浙江台州溫嶺「60後」非遺傳承人李華標所作的油漆畫《春江水暖鴨先知》所帶給觀者的藝術美感。漆畫作為溫嶺民間一項手工技藝,可謂是家喻戶曉、婚嫁剛需之物,也是成全「規矩」、圖吉必備之禮,或以山水人物寓風調雨順,或以花鳥蟲魚意子孫滿堂。
  • 浙江溫嶺非遺傳人李華標:守大漆之美 痴千年之畫
    若勻拌之草糊,或飛濺,或起波……這是浙江台州溫嶺「60後」非遺傳承人李華標所作的油漆畫《春江水暖鴨先知》所帶給觀者的藝術美感。  漆畫作為溫嶺民間一項手工技藝,可謂是家喻戶曉、婚嫁剛需之物,也是成全「規矩」、圖吉必備之禮,或以山水人物寓風調雨順,或以花鳥蟲魚意子孫滿堂。
  • 「邊疆時空」浙江溫嶺非遺傳人李華標:守大漆之美 痴千年之畫
    若勻拌之草糊,或飛濺,或起波……這是浙江台州溫嶺「60後」非遺傳承人李華標所作的油漆畫《春江水暖鴨先知》所帶給觀者的藝術美感。16歲時,李華標遇到了人生第一位導師梁明德。「當時我年齡最小,梁明德有意讓我跟隨他。」李華標說,在梁明德的指導下,他逐漸向漆畫靠攏。由於有美術功底在,他學習起來得心應手、日益精進,僅一年工夫就出師了。
  • 福建非遺之花高原綻放 這場直播讓你認識唐卡漆畫
    福州新聞網6月5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昨天上午,作為福建省藝術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之一,「福建非遺之花高原綻放」唐卡漆畫跨界碰撞連線直播活動在福州、昌都兩地同時舉辦。本次活動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福建省藝術館(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昌都市文化局、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主辦。
  • 福建藝術扶貧探索:農民畫+漆畫 讓文化藝術更新經濟價值更高
    2018年12月31日 09:17:01 來源:人民網   發麵、揉面、炸餅、出鍋瀝油……這個寧夏回民炸油餅的生活場景,躍然在一副漆畫上,生動而傳神。創作這幅漆畫的是寧夏吳忠市民族書畫院院長、吳忠市非遺項目農民畫代表性傳承人楊玉英。
  • 保住非遺傳承人藝術精華
    本報訊 (記者賴運香)記者近日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目前,我市已完成第一階段市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保護計劃。記者了解到,目前,梅州共有非遺代表性項目365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6項、省級代表性項目32項、市級代表性項目72項、縣級代表性項目255項。
  • 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藝術家走進福建工程學院
    27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藝術家,學校相關部門負責人、師生代表近200人參加論壇活動。受聘大師們向學校捐贈作品。學校供圖校長童昕代表學校向當天進校的27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藝術家頒發客座教授聘任證書,並為他們佩戴校徽。
  • 福州漆藝家朱冰:「修成」市級非遺傳承人
    而頗令人意外的是,這位既掌握印錦、薄料兩項瀕臨失傳的福州傳統漆工藝,又很好地運用了「漆的做舊」等多種新技法的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竟然是壁畫專業畢業的畫家。他的家鄉遠在東北遼寧。  跨專業自學漆藝  中等身材的朱冰,性子不急不慢。
  • 全國美展漆畫展24日開幕 翔安農民漆畫首次入選全國美展
    這不僅是廈門民間藝術在漆畫藝術創作領域取得的新進展,也是翔安區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和藝術扶貧、推進基層文化創新取得的豐碩成果。  據悉,兩幅入圍作品為潘志堅的《演繹·鄉愁》和陳延通《中華文化傳四方》。其中《演繹·鄉愁》入選,將於24日在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漆畫展上展出,展廳設在市美術館。「翔安農民畫一直以來在全國頗具盛名,是我市民間藝術的一大亮點。
  • 中國符號|漆畫藝術
    這裡的漆畫非同一般意義上的髹漆工藝,而是專指古代彩繪漆器上的裝飾性畫。漆畫源於漆器,以大漆為基本材料,兩者所用材料、技法相同,但漆器和漆畫卻非同一個概念。漆畫,狹義上是指以天然生漆為主要材料的繪畫藝術,廣義的漆畫是指一切運用漆性物質的繪畫。它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門類,深深根植於中國7000年漆藝術的沃土之中而常開不敗。
  • 非遺傳承人講演結合古曲首演
    省級非遺項目路橋蓮花台州市級傳承人王宗元講述中要點注釋:經歷了男班→女班→男女班→新女班三、路橋蓮花的藝術特色一人領唱,眾人幫腔,每人手持打擊樂器四、路橋蓮花的傳承與發展非遺進校園,設立路橋實驗小學基地。路橋蓮花在路橋政府的重視下,組織文化幹部學習路橋蓮花,參加演出展示。
  • 當非遺遇上臺灣元素
    除了自己的漆藝作品外,黃守堃還帶來了新近完成的農民漆畫《馬到成功》。小朋友們對黃守堃的漆藝作品竹蜻蜓頗感興趣。8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省舉辦了一系列福建非遺系列活動。其中,在福州三坊七巷舉辦的閩臺非遺精品展、閩臺非遺文創展、閩臺傳統武術展演等活動備受關注,也吸引不少臺灣同胞跨海而來。
  • 北侖十餘畫家拜師老藝人學「漆畫」
    本報訊 (記者謝安良 北侖記者站陳未鳴 李孟龍 通訊員朱 偉)制木版、塗底漆、打磨漆面……最近,浙江水彩畫、國畫名家裴發邦放下畫筆,拿起「油漆刷」,跟著72歲的民間老藝人唐美定學起了漆畫、漆塑。他曾以中國畫《手鼓嘟嘟嘟》等八幅作品入選中國第一套當代文化名家專題郵票。   同裴發邦一樣,「拜師」學藝的還有北侖的十餘位畫家。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12年傳承與尋「變」 讓藏羌繡非遺技藝...
    12年非遺傳承過程中,楊華珍實踐出了一個滿足市場需求的傳習模式,還較早走上了「非遺創意設計作品授權」的發展之路。非遺授權,為藝術授權中的一個垂直領域,因其激活了傳統文化的新商業價值,讓非遺正「青春」,近兩年被業界推崇。△楊華珍作品《五十六朵花》種菜、刺繡、帶徒弟,是今年63歲的楊華珍在家時的日常。
  • 杏花嶺區非遺小鎮學技藝,傳統文化魅力滿滿
    杏花嶺區的非遺文旅小鎮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也有不少朋友去過那裡。無論年齡大小,非遺小鎮就像擁有魔力一般吸引著大家趨之若鶩。今天上午,一百多名學習藝術的大四學生就來到非遺文旅小鎮,學習傳統文化技藝,尋找畢業設計的創作靈感。小窯頭村也因為浸潤了非遺文化的魅力,從默默無聞變成了今天的門庭若市。
  • 上虞新聞網丨非遺上直播,單場觀看量最高逾82萬人次
    日前,在虞參加暑期實踐的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天外天藝術團師生會告訴你,他們的非遺採訪直播平均觀看量都在二三十萬人次左右,其中一場對話漆畫傳承人的直播觀看量更是超過了82萬人次。「張關卣老先生剛開始還不願相信,他的這個漆畫『老古董』居然會有這麼多人要看。」
  • 非遺|莫尼山非遺小鎮,醉心皮雕皮畫藝術的非遺傳承人
    數十年刻苦鑽研,他潛心於皮雕皮畫的研發;為了守護民族文脈、傳承非遺之美,他創立了國內第一家露天非遺博物館;致力於駝道、駝村、駝夫歷史文化的挖掘,他打造了萬裡茶道驛站,讓沉寂幾百年的駝鈴再度響起。他就是蒙古族皮藝非遺項目自治區級傳承人賈宏偉。
  • 漆畫,讓藝術與生活並行
    本次展覽共展出314件作品(含獲獎提名作品6件),代表了中國漆畫5年以來的創作面貌及整體水平。可以說,這是一場盛大的當代漆畫藝術檢閱。它不僅反映了近年來國家藝術政策的導向,也體現了漆畫創作者的學術研究和創作狀態,全方位地展現出漆畫藝術的當代形態及未來潛力。 漆畫在1984年的第六屆全國美展中開始以獨立畫種的形式進行展覽,迄今已有30餘年的歷史。
  • 三雕藝術非遺傳承人任清文:匠心 堅守 傳承
    近日,記者在靜升古鎮非遺文化產業傳習所見到了這位非遺傳承人。技藝源於歷史「我的雕刻作品主要包括神話故事類、戲曲人物類、山水類及動物類等題材,這些元素,是歷史文化的積澱,也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其中飽含了人們的思想情感。吉祥、喜慶、福壽、平安,是人們恆久不變的一種追求,也是人們非常普遍的一種心理。」
  • 「明月寄情懷 秋夜賞非遺」—福建非遺精品展演展示活動在榕開館
    人民網福州9月25日電(餘杉芳)25日,「明月寄情懷 秋夜賞非遺」——福建非遺精品展演展示活動在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開幕。這次非遺精品展正值國慶中秋8天長假,省非遺博覽苑推出假日期間夜間開放,是豐富節日文化生活、提升假日文化體驗的新舉措。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有南音等7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冊,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0項,省級代表性項目517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43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735人,此外還有一大批縣市級的項目和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