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一個人最大的貧窮是無福,沒有福報的人,會過得很苦很累,縱使再努力,也難以逃脫命運的桎梏。而天生命好的人,往往會一生衣食無憂,得善緣貴人加持,福氣滿滿。難道人的命是上天註定的嗎?當然不是。世間任何福禍都有緣由,福報是各人自己修來的,禍事也是各人自找的,一切的一切都根源於因果。
佛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當下的命運是前世的果,而我們未來的命運是當下的果。我們羨慕別人的福報沒有用,福報是搶不來,也是求不來的,唯有靠自己修持。「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有一種真實地改善命運的方法,不是求神拜佛,也不是改風水測吉兇,而是斷惡修善,斷一切惡念惡行,心好命就好、行正則事吉。命好的人,身上都有這5大吉兆,你有嗎?
一、不「貪婪」
人有七情六慾,但是凡事一定要懂得節制、適可而止,一旦過了頭,走了極端,那便是禍不是福了。佛教四大皆空「酒色財氣」,哪一樣都不容貪婪過度。
「酒」是穿腸的毒藥,莫貪杯,貪杯誤事害命、害人害己。「色」是刮骨的鋼刀,色字頭上一把刀,邪淫是萬惡之首,損人陰德慧命。「財」是下山的猛虎,得到不屬於自己的財物,就是燙手山芋,召感災禍。「氣」是惹禍的苗根,「氣」即生氣,人一旦生氣,就會產生不好的想法和行為,結果小事變大事,傷人傷己。
人這一生,福報皆有定數,不要妄想得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記住一句話:修來的才是福報,搶來的都是禍患。人生當知萬事隨順因緣、知足常樂,不要生貪念。
二、不「嗔怒」
「嗔」,即嗔怒、嗔恚,包含一種仇視、怨恨的消極心理,「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凡是脾氣大、易怒的人,多半沒有福氣。《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曰: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中所說的導致人生煩惱的根源之一,愛嗔怒的人,多業障重。
凡事,心有不順,則諸事難順;內心清淨平和,事情才會有轉機。我們學佛當學佛菩薩之德行品性,修柔和平靜心,把脾氣壓下去,把智慧顯現出來,好運才會常相伴。
三、不「愚痴」
愚痴,即不明事理、迷信、無知。一個人可以不信佛,但是一定要信因果。明因識果,人生才會越活越通透、越明白 才能真正自在解脫。反之,若不畏因果,肆意消業,並且故意破壞正法、誹謗三寶,則障深慧淺、罪業無邊,惡道受苦怨何人?我們信仰佛教,本是大福報的表現,但是切記一定不要走歪了路,要建立正知正見,用佛法之智慧斬斷無明煩惱,點亮智慧心燈,走向解脫的彼岸,這才是在修大福報。
四、不「傲慢」
人無論處於何種境緣中,切記要看淡放下,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無常,法無定法」,順境時切忌得意忘形,因為往往福禍相依;逆境時切忌懈怠墮落,因為往往苦盡甘來。人生要想福報長久,就要懂得時時刻刻觀照好自己的念頭,內心謙卑、恭敬,不生自卑,更不起傲慢自大、自負的念頭。有句話叫「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禍」,我們能得到什麼,有自身的努力,但更應敬畏天道、感恩天地,否則狂妄不羈,必有禍事來臨。
五、不「妒忌」
這裡的「不妒忌」,其實就是佛門裡所說的「不疑」。人若心生懷疑、不信任,多因妒忌。妒忌是人性中非常邪惡的思想,因妒生恨,使人的內心種滿了煩惱痛苦的「雜草」,自我束縛、自我糾纏,自己損害自身的貴氣。
佛教裡有一種智慧叫「布施」,我們看到別人過得比自己好,不要生怨恨,越是嫉妒,自己會越無福,而應懂得去隨喜讚嘆別人的福氣,布施別人以良善,自己內心清淨善良 這樣一來,就是種下了善因福田,日後自己也會吸引來更多的福報。嫉妒、懷疑,加深的是隔閡、惡緣;而信任、讚嘆,增加的是福報、善緣。
其實以上這5大徵兆,其實就是我們常講的要戒除佛門「五毒」:貪嗔痴慢疑。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人生才會越來越吉祥。感恩閱讀與分享。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