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大學前,我的生活非常簡單,只有學習和生活。在學校好好讀書,為了考上一所更好的大學而努力;家庭生活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時的我是一個想法非常單純的人,家人的期盼,自己的努力也都集中在考上一所滿意的大學。
進入大學後,生活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最開始的時候發現自己可以自由的規劃和享受自己的生活了,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可以逃課,可以通宵熬夜玩遊戲或看武俠小說,還可以約上三五同學好友擼串,吃火鍋,還可以去各種商場、旅遊景點遊覽閒逛,生活好不愜意。但沒過多久,在這種愜意生活的中產生了一些憂慮,而且它不斷變大,我發現自己成為了一個沒有目標的人,並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改走向何方,每天可以做些什麼事情才會讓我感到生命的意義。
於是我經常感嘆:生活沒有意義。當時處於非常迷茫的時期,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每天都不知道做些什麼才好。我發現我不喜歡學專業課,覺得內容枯燥,老師講課業極其無聊,我發現自己每天沉浸在電腦遊戲和武俠小說的世界時,內心會有一種巨大的恐慌感,讓自己感覺非常的痛苦。
我為什麼而活,我要去向哪裡,我做一些怎樣的事情才能讓自己感受生命的意義,才能讓自己重新煥發,重拾生活的動力與勇氣。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思考,我逐漸為自己找到了一些小目標,並開始為此而努力,這才不至於讓我的大學生活在茫然不知所措中度過,並獲得了一些對之後的人生都有價值的收穫。
但那時的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想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理解是不同的,一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理解的生命的意義也是不同的。
改革開放後,政策和資本驅動中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在商業市場上,當我們衡量一家公司的商業成就時,我們的標準是金錢。我們用金錢去估計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在這一過程中,所有不能轉化成金錢的部分都被認為與公司的價值無關。
用金錢衡量一家公司成就的做法,逐漸延伸到了評價個人成就的領域。於是很多人都忙碌的追求創造更多的金錢財富,因此彰顯自己的成就。我也曾將此作為一個奮鬥目標,但當我為此而去學習知識、技能,以及做某些相關的工作時,我發現我自己並不是那麼的開心,並沒有那種動力十足、拼搏奮鬥的精氣神。雖然我出生在並不富裕的家庭,需要有更多的金錢改善和提升生活質量,但一味地追求金錢時,我的內心卻是牴觸的,因為那樣並不能讓我感受到快樂。
我想,在金錢之外,肯定還有其他我同樣或者更加看重的內容,那他們是什麼呢?無意間看到的一個小故事《富翁與漁夫》,刺激了我的思考。
富翁在海濱度假,見到一個垂釣的漁夫。富翁說,我告訴你如何成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諦。漁夫說,洗耳恭聽。富翁說,首先,你需要借錢買條船出海打魚,賺了錢僱幾個幫手增加產量,這樣才能增加利潤。那之後呢?漁夫問。之後你可以買條大船,打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再之後呢?再買幾條船,搞一個捕撈公司,再投資一家水產品加工廠。然後呢?然後把公司上市,用圈來的錢再去投資房地產,如此一來,你就會和我一樣,成為億萬富翁了。成為億萬富翁之後呢?漁夫好像對這一結果沒有足夠的認識。富翁略加思考說,成為億萬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樣到海濱度假,曬曬太陽,釣釣魚,享受生活了。噢,原來如此。漁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認為,我現在的生活就是你說的那些過程的結果嗎?
故事並沒有講富翁之後是如何回答的,於是我開始思考,並嘗試回答漁夫的問題。
按照富翁的方法努力經營,大半生的辛苦後,換來的卻是和漁夫現在一樣的生活。那富翁的努力有何意義呢?
按照漁夫的思路,我們很多的努力都是無用的,我們應該放下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坐下來享受陽光,享受生活。
設想我是那個富翁,我肯定不會按照漁夫那樣直接享受生活的。那富翁在努力辛苦賺錢的過程中,肯定有更多的其它收穫,是漁夫不能理解和享受到的。那我想這應該就是我一直在苦苦思考和追尋的生命的意義吧。
富翁想要的是金錢帶來的物質滿足嗎?那樣就可以開豪車、住豪宅、吃大餐。
富翁想要的是金錢帶來的權力嗎?可以管理和指揮成千上萬人為自己工作,自己出行可以前呼後擁,萬人敬仰。
富翁想要的金錢帶來的榮譽嗎?讓自己常常登上富豪排上榜,成為大家談論和欣羨的對象。
富翁想要的是金錢帶來的自信嗎?手中有錢心中不慌,金錢可以讓人更加自信,因為很多時候,有錢可使鬼推磨的,面對苦難可以不再恐慌。
人和公司商業一樣,也有利潤和虧損。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生成就的標準不完全是金錢,也不是名譽、聲望或全力,衡量人生成就的標準應該是幸福。
我想可能都是,把這些歸納起來,富翁追求的幸福。對,幸福,這是富翁,也是我,更是許多人都在追求的生命的意義。
亞里斯多德說:幸福是人的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正是為了它,人們才做所有其它的事情。人人都想要幸福,每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最後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
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曾說過:「人類刻苦勤勉的終點就是獲得幸福,因此才有了藝術創造、科學發明、法律規定,以及社會的變革」。財富、聲望、地位與其它目標都不能和幸福相比,無論是物質上還是名望上的追求,其最終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
金錢可以換來幸福,權力地位可以換來幸福,社會榮譽也可以換來幸福,但卻又不等於幸福,也不一定能夠帶來幸福。幸福是一個複雜的事物。
幸福是什麼
老人說,幸福是童年的回憶,
孩子說,幸福是假日的嬉戲;
戀人說,幸福是約會的長椅,
遊子說,幸福是回家的日期;
老兵說,幸福是凱旋的隊列,
戰友說,幸福是重逢的淚滴;
遊人說,幸福是探幽的驚奇,
挑夫說,幸福是途中的小憩……
我說,幸福就是貓吃魚,
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
雖然人人都想要幸福,但每個人獲取幸福的方式都不同,每個人對幸福的感受也不同,而重要的就在於這個不同。有的人想發財,想做官,但發財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想通過發財和做官過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發財和做官,但並不是不想要幸福,他是認為發財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別的事情,比如搞藝術或做學問。
幸福到底是什麼?幸福在哪裡?在我的思考中,我認為幸福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更有價值,二是更加舒適。能夠在舒適的狀態和感受下,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幸福的感受就會越強烈。因為用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收益,是人類的天性。
追求更加舒適,不難理解,人類追求美好的享受,安樂舒服的狀態會讓我們有更美好的人生體驗。但追求的價值是什麼呢?我這裡談到的價值可以分為三個階梯。
第一個階梯:實現個人價值的幸福
個人價值,即滿足個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物質的追求,主要以獲取更多金錢,用豐富的金錢或物質體現個人價值,追求滿足感。精神的追求,包含休閒娛樂、藝術活動等帶來的享受,也包含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需求的滿足,還包含社會地位、榮譽、被他人認可等需要的滿足。
第二階梯:實現社會價值的幸福
通過個人的努力,個人價值可能很快就會實現。實現之後便不能再持續性的為我們帶來幸福的感受。此時,邁向追求社會價值的階梯,就可以進一步獲得幸福的感覺。實現社會價的幸福值,就不會再過於強調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而是非常在意是否會社會,會人類做出了貢獻,渴望他們的努力能夠在當代得到眾人,得到社會的認可,也能夠利在千秋,流芳百世,受到後人的讚譽。有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他們的名字和為人類社會做出的貢獻,是永遠會被人類傳頌的。
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即樹立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此三者是雖久不廢,流芳百世的。中國歷史上的聖人,能夠達到三不朽的,孔子算一個,王陽明算一個,曾國藩算半個。
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涉及到了社會和民眾的精神價值,生活意義,學統傳承和政治理想等內容,也是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政治家追求社會價值的一種體現。
第三階梯是:實現生命價值的幸福
前兩個階梯的幸福,都是來自外界的刺激。而第三個階梯,實現生命價值的幸福,是一種來自心靈的幸福。從我們內心得來的幸福,遠超過自外界得來的幸福。外在世界的影響不過是促使我們領悟自己的掛念、感受和意欲。我們所處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於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第三階梯幸福的實現,人們主要依靠宗教信仰。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在實現了個人價值的幸福和社會價值的幸福之後,會選擇信仰佛教或基督教等其它宗教等。
宗教可以客觀地剖析人的本質,正確解釋人的來龍去脈,從人對生命渴求的角度講解人生的意義,讓人充分認識自我,幫助人坦然面對人生順境逆境,發現人生的樂趣,享受人生的真正快樂。
數十年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宗教和幸福感的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信仰宗教的人,會覺得更加幸福。不少國家的人民正在沐浴宗教的祝福。不丹,這個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腳下,幾乎全民信教的小國,也是「國民幸福總值」這個概念的誕生地。它的幸福感在2006年《商業周刊》的評選中名列亞洲第一。哥斯大黎加,一個沒有軍隊的中美洲小國,近90%的國民信教。在2009年和2012年,它被新經濟基金會評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度。
佛家說人生有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能夠逃離人生八苦,便可實現生命的價值,體會最高層的幸福。
佛家有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簡單的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空,上面說到是產生現象的多種因素和緣由,是事物的本質。佛度有緣人,可以讓人超越世俗的生命,探尋生命真正的價值。
宗教提供了一套解釋世界的方法和框架,幫助人們應付周遭的衝突和不確定。宗教可以增強人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進而帶來一系列心理上的好處。信仰宗教的人,或許會因為感受到「上帝」或其他超自然現象的注視,從而規範自己的行為,更願意幫助他人。宗教還能提高人們的道德感,增加親社會行為。在這種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群,成員之間互幫互助,營造出健康快樂的氛圍。
這裡並不是說只有信仰宗教才可以獲得生命價值,而是我們應有類似宗教那種看待生命和思考生命的視角,去除執念,為生而活,而不是被生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