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是追尋幸福

2021-01-09 職業力提升

在讀大學前,我的生活非常簡單,只有學習和生活。在學校好好讀書,為了考上一所更好的大學而努力;家庭生活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時的我是一個想法非常單純的人,家人的期盼,自己的努力也都集中在考上一所滿意的大學。

進入大學後,生活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最開始的時候發現自己可以自由的規劃和享受自己的生活了,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可以逃課,可以通宵熬夜玩遊戲或看武俠小說,還可以約上三五同學好友擼串,吃火鍋,還可以去各種商場、旅遊景點遊覽閒逛,生活好不愜意。但沒過多久,在這種愜意生活的中產生了一些憂慮,而且它不斷變大,我發現自己成為了一個沒有目標的人,並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改走向何方,每天可以做些什麼事情才會讓我感到生命的意義。

於是我經常感嘆:生活沒有意義。當時處於非常迷茫的時期,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每天都不知道做些什麼才好。我發現我不喜歡學專業課,覺得內容枯燥,老師講課業極其無聊,我發現自己每天沉浸在電腦遊戲和武俠小說的世界時,內心會有一種巨大的恐慌感,讓自己感覺非常的痛苦。

我為什麼而活,我要去向哪裡,我做一些怎樣的事情才能讓自己感受生命的意義,才能讓自己重新煥發,重拾生活的動力與勇氣。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思考,我逐漸為自己找到了一些小目標,並開始為此而努力,這才不至於讓我的大學生活在茫然不知所措中度過,並獲得了一些對之後的人生都有價值的收穫。

但那時的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想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理解是不同的,一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理解的生命的意義也是不同的。

改革開放後,政策和資本驅動中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在商業市場上,當我們衡量一家公司的商業成就時,我們的標準是金錢。我們用金錢去估計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在這一過程中,所有不能轉化成金錢的部分都被認為與公司的價值無關。

用金錢衡量一家公司成就的做法,逐漸延伸到了評價個人成就的領域。於是很多人都忙碌的追求創造更多的金錢財富,因此彰顯自己的成就。我也曾將此作為一個奮鬥目標,但當我為此而去學習知識、技能,以及做某些相關的工作時,我發現我自己並不是那麼的開心,並沒有那種動力十足、拼搏奮鬥的精氣神。雖然我出生在並不富裕的家庭,需要有更多的金錢改善和提升生活質量,但一味地追求金錢時,我的內心卻是牴觸的,因為那樣並不能讓我感受到快樂。

我想,在金錢之外,肯定還有其他我同樣或者更加看重的內容,那他們是什麼呢?無意間看到的一個小故事《富翁與漁夫》,刺激了我的思考。

富翁在海濱度假,見到一個垂釣的漁夫。富翁說,我告訴你如何成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諦。漁夫說,洗耳恭聽。富翁說,首先,你需要借錢買條船出海打魚,賺了錢僱幾個幫手增加產量,這樣才能增加利潤。那之後呢?漁夫問。之後你可以買條大船,打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再之後呢?再買幾條船,搞一個捕撈公司,再投資一家水產品加工廠。然後呢?然後把公司上市,用圈來的錢再去投資房地產,如此一來,你就會和我一樣,成為億萬富翁了。成為億萬富翁之後呢?漁夫好像對這一結果沒有足夠的認識。富翁略加思考說,成為億萬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樣到海濱度假,曬曬太陽,釣釣魚,享受生活了。噢,原來如此。漁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認為,我現在的生活就是你說的那些過程的結果嗎?

故事並沒有講富翁之後是如何回答的,於是我開始思考,並嘗試回答漁夫的問題。

按照富翁的方法努力經營,大半生的辛苦後,換來的卻是和漁夫現在一樣的生活。那富翁的努力有何意義呢?

按照漁夫的思路,我們很多的努力都是無用的,我們應該放下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坐下來享受陽光,享受生活。

設想我是那個富翁,我肯定不會按照漁夫那樣直接享受生活的。那富翁在努力辛苦賺錢的過程中,肯定有更多的其它收穫,是漁夫不能理解和享受到的。那我想這應該就是我一直在苦苦思考和追尋的生命的意義吧。

富翁想要的是金錢帶來的物質滿足嗎?那樣就可以開豪車、住豪宅、吃大餐。

富翁想要的是金錢帶來的權力嗎?可以管理和指揮成千上萬人為自己工作,自己出行可以前呼後擁,萬人敬仰。

富翁想要的金錢帶來的榮譽嗎?讓自己常常登上富豪排上榜,成為大家談論和欣羨的對象。

富翁想要的是金錢帶來的自信嗎?手中有錢心中不慌,金錢可以讓人更加自信,因為很多時候,有錢可使鬼推磨的,面對苦難可以不再恐慌。

人和公司商業一樣,也有利潤和虧損。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生成就的標準不完全是金錢,也不是名譽、聲望或全力,衡量人生成就的標準應該是幸福。

我想可能都是,把這些歸納起來,富翁追求的幸福。對,幸福,這是富翁,也是我,更是許多人都在追求的生命的意義。

亞里斯多德說:幸福是人的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正是為了它,人們才做所有其它的事情。人人都想要幸福,每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最後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

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曾說過:「人類刻苦勤勉的終點就是獲得幸福,因此才有了藝術創造、科學發明、法律規定,以及社會的變革」。財富、聲望、地位與其它目標都不能和幸福相比,無論是物質上還是名望上的追求,其最終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

金錢可以換來幸福,權力地位可以換來幸福,社會榮譽也可以換來幸福,但卻又不等於幸福,也不一定能夠帶來幸福。幸福是一個複雜的事物。

幸福是什麼

老人說,幸福是童年的回憶,

孩子說,幸福是假日的嬉戲;

戀人說,幸福是約會的長椅,

遊子說,幸福是回家的日期;

老兵說,幸福是凱旋的隊列,

戰友說,幸福是重逢的淚滴;

遊人說,幸福是探幽的驚奇,

挑夫說,幸福是途中的小憩……

我說,幸福就是貓吃魚,

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

雖然人人都想要幸福,但每個人獲取幸福的方式都不同,每個人對幸福的感受也不同,而重要的就在於這個不同。有的人想發財,想做官,但發財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想通過發財和做官過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發財和做官,但並不是不想要幸福,他是認為發財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別的事情,比如搞藝術或做學問。

幸福到底是什麼?幸福在哪裡?在我的思考中,我認為幸福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更有價值,二是更加舒適。能夠在舒適的狀態和感受下,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幸福的感受就會越強烈。因為用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收益,是人類的天性。

追求更加舒適,不難理解,人類追求美好的享受,安樂舒服的狀態會讓我們有更美好的人生體驗。但追求的價值是什麼呢?我這裡談到的價值可以分為三個階梯。

第一個階梯:實現個人價值的幸福

個人價值,即滿足個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物質的追求,主要以獲取更多金錢,用豐富的金錢或物質體現個人價值,追求滿足感。精神的追求,包含休閒娛樂、藝術活動等帶來的享受,也包含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需求的滿足,還包含社會地位、榮譽、被他人認可等需要的滿足。

第二階梯:實現社會價值的幸福

通過個人的努力,個人價值可能很快就會實現。實現之後便不能再持續性的為我們帶來幸福的感受。此時,邁向追求社會價值的階梯,就可以進一步獲得幸福的感覺。實現社會價的幸福值,就不會再過於強調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而是非常在意是否會社會,會人類做出了貢獻,渴望他們的努力能夠在當代得到眾人,得到社會的認可,也能夠利在千秋,流芳百世,受到後人的讚譽。有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他們的名字和為人類社會做出的貢獻,是永遠會被人類傳頌的。

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即樹立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此三者是雖久不廢,流芳百世的。中國歷史上的聖人,能夠達到三不朽的,孔子算一個,王陽明算一個,曾國藩算半個。

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涉及到了社會和民眾的精神價值,生活意義,學統傳承和政治理想等內容,也是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政治家追求社會價值的一種體現。

第三階梯是:實現生命價值的幸福

前兩個階梯的幸福,都是來自外界的刺激。而第三個階梯,實現生命價值的幸福,是一種來自心靈的幸福。從我們內心得來的幸福,遠超過自外界得來的幸福。外在世界的影響不過是促使我們領悟自己的掛念、感受和意欲。我們所處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於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第三階梯幸福的實現,人們主要依靠宗教信仰。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在實現了個人價值的幸福和社會價值的幸福之後,會選擇信仰佛教或基督教等其它宗教等。

宗教可以客觀地剖析人的本質,正確解釋人的來龍去脈,從人對生命渴求的角度講解人生的意義,讓人充分認識自我,幫助人坦然面對人生順境逆境,發現人生的樂趣,享受人生的真正快樂。

數十年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宗教和幸福感的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信仰宗教的人,會覺得更加幸福。不少國家的人民正在沐浴宗教的祝福。不丹,這個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腳下,幾乎全民信教的小國,也是「國民幸福總值」這個概念的誕生地。它的幸福感在2006年《商業周刊》的評選中名列亞洲第一。哥斯大黎加,一個沒有軍隊的中美洲小國,近90%的國民信教。在2009年和2012年,它被新經濟基金會評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度。

佛家說人生有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能夠逃離人生八苦,便可實現生命的價值,體會最高層的幸福。

佛家有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簡單的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空,上面說到是產生現象的多種因素和緣由,是事物的本質。佛度有緣人,可以讓人超越世俗的生命,探尋生命真正的價值。

宗教提供了一套解釋世界的方法和框架,幫助人們應付周遭的衝突和不確定。宗教可以增強人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進而帶來一系列心理上的好處。信仰宗教的人,或許會因為感受到「上帝」或其他超自然現象的注視,從而規範自己的行為,更願意幫助他人。宗教還能提高人們的道德感,增加親社會行為。在這種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群,成員之間互幫互助,營造出健康快樂的氛圍。

這裡並不是說只有信仰宗教才可以獲得生命價值,而是我們應有類似宗教那種看待生命和思考生命的視角,去除執念,為生而活,而不是被生所累。

相關焦點

  • 追尋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在之後的自傳,《追尋生命的意義》中,這樣總結意義療法的精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不應當由我們向命運發問,而是命運對我們提出挑戰。意義或許不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屬性,而是我們應對生命的方式,賦予了它意義。弗蘭克還提出了三種創造意義的方式:工作,愛,以及經受苦難。   工作:在日常中創造意義
  • 追求幸福並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199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和每月一讀俱樂部(Book-of-the-Month Club)將《生命的意義》列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這本書在世界範圍內已發行數百萬本。可在二十幾年後的今天,書的精華部分: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對苦難價值的體會、對超越自我之責任的承擔,這些似乎都與我們現在的文化格格不入。與其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們現在更樂於追求個體的幸福。
  • 《追尋生命的意義》書籍推薦
    ——尼採《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由維克多·E·弗蘭克爾所著《追尋生命的意義》是一個人面對巨大的苦難時,用來拯救自己的內在世界,同時也是一個關於每個人存在的價值和能者多勞們生存的社會所應擔負職責的思考。利用這些纖弱的細絲,為一個傷心人編織出意義和責任——這便是「意義治療法」的目標和挑戰,也正是弗蘭克博士在現代存在分析上的創見。他曾是集中營裡的囚犯,漫長的牢獄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別無餘物。他的雙親、哥哥、妻子,不是死在牢營裡,就是被送入煤氣間。一家人全都死了,僅剩下他和妹妹。像這樣一個喪盡一切,飽受饑寒凌虐,隨時都有死亡之虞的人,怎麼會覺得人生還值得活下去呢?
  • 《亞瑟與喬治》:渴望不平凡的人生,不斷追尋的生命的意義
    一個人的意義不在於他的成就,而在於他所企求成就的東西。——紀伯倫生命的意義究竟在於什麼?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人生而不同,每個人對生命的理解都不同。就算是確切到某個人,對於人生意義的追尋,在每個階段又都是不一樣的。
  • 在詩意的世界裡,追尋生命的意義
    影片以是枝裕和所擅長的生死主題來探討人們的情感內傷,並運用了大量的採訪鏡頭,收集人們瞬間的真切感動,用平淡無華的影像記錄著真實的虛幻,與觀眾一同探索關於生活、記憶、以及生命的意義。如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寫照,人們不停地忙碌、不停地奔波,卻似乎從來沒有稍微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要的人生到底是什麼樣的,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 《月亮與六便士》: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是一場沒有退路的冒險
    03 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是一場沒有退路的冒險但是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卻覺得毛姆想要表達的,僅僅是這萬千世界中的某一種價值觀,無關乎高低貴賤,更無關黑白對錯。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對藝術的追求,只是對生命意義追求的其中一種形式而已。
  • 探秘:北大推薦的50本書之《追尋生命的意義》
    人生就是在不斷的追尋,可是又有誰知道我們到底在追尋什麼?追尋我們想追尋的,去探索一切未知的事情,本書就是一本讓你在困境中去堅持下來,去獲得巨大努力的一本讀物。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義》」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本書對於每一個想要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都是一部必不可少的讀物。這是一部令人鼓舞的傑作……他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人,任何人都可以從他無比痛苦的經歷中,獲得拯救自己的經驗。
  • 《月亮與六便士》: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是一場沒有退路的冒險
    03 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是一場沒有退路的冒險我想這種渴望是一個人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這種生命意義就好像一種天定的使命一樣,仿佛生來就是要做這件事,整個生命就是為著這件事而存在的。斯特裡克蘭的生命意義是畫畫,亞伯拉罕的生命意義是在港口小城過平凡的日子,布魯諾特船長的生命意義則是讓這個荒島成為花園
  •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正是這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滿意義並有其目的。《地下室手記》陀斯妥耶夫斯基曾說過:&34;有人說我活的太累,過的太苦,捨不得吃穿。給我取名「老古董」。我笑而不語,其實內心波濤駭浪想把這句話丟出去,可我還是忍住了。
  • 《追尋生命的意義》的思想,也許更適合疫情中的中國人
    ——《追求生命的意義》在你一生的閱讀經歷中,你可以擁有這樣一本書。其中的一些章節或思想不僅能觸動你的靈魂,引導你與之共舞,改變你的人生和命運。你應該讀這樣一本書並珍惜它。20世紀60年代,它在美國流行起來。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 《謝爾蓋神父》:生命意義的追尋
    俄羅斯著名作家列夫·託爾斯泰(1828—1910年)以對個體精神的追求而著稱,他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復活》,都有顯然的這種生命意義探究。他創作於1910年的中篇小說《謝爾蓋神父》(管魯譯),更是在宣揚宗教禁欲主義的同時,把對生命意義的追尋發揮到了極致。
  • 活出生命的意義,全新視野審視《人類對意義的追尋》
    西瓜視頻版:看到這個問題,首先出現在腦海中的是那句膾炙人口的經典名言:「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這個答案,我們可以給滿分!十分的勵志!然而名言之所以稱之為名言,除了它確實言之有理外,還有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是由名家所說的。愛因斯坦說出來了他的人生覺悟,但我們每個人自己又是如何看待呢?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是對人類幸福實踐的片面理解,並非是哲學範疇內特別是唯物主義哲學意義上的幸福觀。  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質佔有多少作為幸福衡量標準,人們通過物質欲望的滿足來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以至於「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不斷追求被製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
  • 防疫有我,愛衛同行︱ 「追尋生命的意義」,邳州市未成年人成長指導...
    防疫有我,愛衛同行︱ 「追尋生命的意義」,邳州市未成年人成長指導中心這樣做 2020-05-10 0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毛姆《刀鋒》:一名神秘男子,十年之間,追尋人生意義的生命體驗
    一條是情感線,一條是他追尋人生意義線。 如果說,拉裡的情感線是他的肉體生命的話,那麼他追尋人生的意義的線可謂是他的精神生命的線。 隨後,拉裡去了印度,追尋人生的意義。插一句,之前賈伯斯也曾踏上過這片土地,不過賈伯斯最終是沒有找到什麼的,一直到最後信了禪宗。 拉裡去印度之後,第一次露面,見到毛姆的情景,可以明顯看出他的怪異。當時,毛姆都不能夠認出他來了,打扮像一個乞丐一樣。他告訴毛姆,自己剛剛從印度回來。
  • 毛姆《刀鋒》:一名神秘男子,十年之間,追尋人生意義的生命體驗
    到了《刀鋒》這本書,只是作者直接用上了自己的名字毛姆,或許是為了更添加一種真實性,以及自己也能夠更好的融合到這本小說的生命體驗之中。 有人說,《刀鋒》中拉裡的原型是哲學家維根斯坦,真偽不得而知,不過到了後半部分,的確有很多關於哲學、宗教的討論在裡面,即使作者本人一直強調自己不想說這些奧義。
  • 追尋生命的意義:推薦一本書和一部電影給寒假的你
    去年底,當雪兒被排山倒海的卷子和作業淹沒時,我給她推薦了一本心理學家維克多·E·弗蘭克爾的英文名著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譯名《追尋生命的意義》或《活出生命的意義》),希望能幫助她在這種無意義的刷題中找到意義之所在。
  • 追求生命的意義,尤其是最後一段話說出了獲得幸福的途徑
    而這,就是我們很多人一直在苦苦追尋的「生命的意義」。尋找「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我們的苦惱,也是古代人的苦惱。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段詩歌: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 心理學家眼中的幸福:快樂*意義
    生命意義心理學理論取向與測量. 心理發展與教育, 26, 431–437. 郭永玉. (1999). 孤立無援的現代人.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712郭永玉. (2002a). 榮格及其學派與超個人心理學.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55, 535–539.
  • 生命意義與幸福人生——我校舉辦生命教育專題講座
    西工大新聞網12月14日電(唐婧)12月12日晚19:00,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邀請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原主任費俊峰教授為我校學子帶來題為「生命意義與幸福人生」的翱翔雲課堂心理健康講座講座中,費俊峰老師首先借用本·沙哈爾的「幸福四象限」引導大家區分「快樂」與「幸福」的不同含義,他提到大學生擁有很多的知識,但是知識並不能提供快樂,必須要有正確的行動才能使得知識活過來,只有在朝著目標不斷前進的路上才容易收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