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聯歷史7 為什麼彈丸之地的希臘可以戰勝波斯的萬國聯軍

2020-12-19 熱愛歷史的貓

波斯帝國起源於今天的伊朗,人們對於它的認識除了正史之外,大多源於兩處。一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面有聖火令,小昭的身份是波斯聖女,還有絕世武功乾坤大挪移等。金庸老先生是非常懂波斯歷史的,波斯的國教是「襖教」,後演化成「拜火教」,是人類早期幾大宗教之一,不過隨著波斯帝國的滅亡而衰落了。

二是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這部電影明顯帶有傾向性,裡面刻畫的斯巴達戰士如健美冠軍,體魄強壯,個個以一當百。而波斯人則非常醜陋,都是些妖魔鬼怪,大軍中還有巫師、大象、犀牛等。

其實波斯帝國非常偉大,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個大陸的帝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幾乎統治了除中國印度以外的絕大多數亞洲地區。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能統治這樣龐大的帝國必須有高超的統治能力,他們在地方採用總督制,有點像中國的郡守,掌管此地的一切軍政大權。

在中央採取的方式與大多數早期文明一樣——神化王權。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中波斯帝王薛西斯就像是神一樣的人,薛西斯很像中國的隋煬帝,殘暴而並不昏庸,他們的問題就是太過濫用民力,隋煬帝傾全國之力發百萬大軍徵討高句麗(朝鮮半島),失敗後國本動搖,導致隋朝滅亡;薛西斯也是,集合萬國軍隊攻打希臘,鎩羽而歸,一蹶不振,最終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滅。

為什麼強大的波斯會在希臘這個小陰溝裡翻船呢?大致講一下戰爭過程,希波戰爭一共打了三次,每次都是波斯挑起戰爭,整個過程持續半個世紀之久。

第一次是薛西斯的父親大流士攻打希臘,集合水陸兩軍共兩萬五千人,不過出師不利,艦船遭颶風大部覆滅,陸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襲擊,被迫撤退。兩年後又出動五萬大軍進攻希臘,雅典人聞訊立刻通知斯巴達,可斯巴達人只有在月亮圓了才肯出兵,雅典人只好自己面對波斯大軍。雙方在馬拉松平原展開戰鬥。雅典人一萬人,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人,依靠有利的地形、正確的指揮和無畏的勇氣戰勝了波斯。在馬拉松大戰獲勝後,一位名叫斐力庇第斯的士兵跑回雅典傳信,到了雅典城高呼「我們勝利了」,之後後便倒地身亡,而這亦是馬拉松長跑的來源。

第二次的主角變成了薛西斯,他親率陸軍25萬及戰艦1000艘再度進兵希臘。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講的就是這段歷史。其實並不止有三百人,還有其它城邦的7000人,不過依舊英勇,使波斯大軍兩天寸步難行,而且還損失了上萬人。波斯大軍攻下空城雅典,在之後的薩拉米斯海戰中打敗,薛西斯率領殘部退回波斯。

第三次波斯王派大將統率五萬大軍再度進攻希臘,這次希臘人再次使用空城計,移師海面。而斯巴達則統率伯羅奔尼撒半島聯軍共三萬與波斯陸軍於普拉提亞附近舉行決定性會戰——普拉提亞戰役,結果波斯軍大敗,只得再次撤回東方。波斯人的第三次遠徵以失敗告終。

希波戰爭的意義重大,重要性超過戰爭本身,這是東西方文化第一次大規模的碰撞。無數史學家、文人墨客動情的書寫這段歷史,分析希臘獲勝、波斯戰敗的原因,被譽為西方歷史學之父的希羅多德所寫《歷史》一書就是講述這段歷史。

原因有很多,希臘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首先是「人」的因素。希臘人是「自由人」,為家園而戰,為自由而戰。波斯多為奴隸,和被迫來參戰的其他國家的人,看似人多,實則烏合之眾,出工不出力。就像電影中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對薛西斯說的話,「你的奴隸很多,可戰士並不多」。

還有主客場因素,波斯客場作戰,環境氣候等都不習慣,尤其是天氣和海洋,這兩個因素在希波戰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波斯不是被希臘打敗的,而是被氣候和海洋打敗的。根據地形希臘人做出一次次正確的戰略戰術,波斯人多,卻施展不開,希臘人少,卻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海洋,薛西斯並不缺乏戰艦,他缺乏的是對海洋的認識,他在自己的戰艦和部隊仍佔優勢的情況下撤退,海洋已經超出波斯帝國的統治範圍之內了。相當於漢人王朝無法統治長城以北,西班牙人無法戰勝英國統治美洲大陸(這兩點會在後面講到)。

內部的凝聚要通過外部的壓力,之前希臘各城邦獨立自治,並沒有認為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之前他們說自己是雅典人、斯巴達人,這以後他們可以統一說自己是希臘人。通過對波斯的戰爭,他們站到了一起,共御強敵,形成了統一的核心價值觀——自由。也為西方保住了文明的火種。可是,就在擊退波斯不久後,希臘半島竟發生了內鬥,最終導致了希臘文明的衰敗,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請看下期講解。

相關焦點

  • 波斯與希臘的初次爭奪戰,馬拉松戰役的開始
    希臘士兵狂妄的波斯人過於高調,希臘方面也早已得到消息,因此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立刻組成了聯軍指揮部準備聯合起來迎接波斯的侵略希臘人對敵我態勢做了詳細的分析研究,最終決定聯軍出城在野外與波斯軍隊決一死戰。當時戰場的形勢是,在陸續攻下了希臘部分島嶼和港口之後,波斯的軍艦可以直接將部隊運送至距離雅典僅有40餘公裡之外的馬拉松平原,在這裡登陸之後就可以進入平原地區直取雅典。
  • 希臘與波斯的對決,普拉塔亞戰役為何成為希波戰爭的轉折點?
    參戰的雙方分別是波斯帝國以及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國家。戰爭源于波斯人對小亞細亞半島希臘人的入侵,戰爭的以希臘城邦國家的勝利告終,歷史上稱這場戰役為希波戰爭。戰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公元前492年到公元前476年,這是主要階段。
  • 希臘如何以少勝多打敗強大的波斯帝國?波斯為什麼輸給希臘?
    大概在公元前500年,波斯進入了鼎盛時期,它橫跨亞、歐、非三大洲,因為大嘛,成為了有著70多個民族的大熔爐,經過大流士一世的改革,波斯可以說是世界的商都,來自印度的香料,古希臘的工藝品,埃及的玻璃都在這裡匯集,繁榮就想要更繁榮,波斯帝國開始了西侵的步伐。
  • 波斯大帝薛西斯一世出擊希臘,火燒雅典,擊敗斯巴達300勇士
    據說薛西斯為了戰勝希臘,精心準備了4年,動員了整個波斯帝國的軍力。參加遠徵的士兵來自臣服波斯的46個國家,100多個民族,號稱大軍30萬、戰艦1000艘。當浩浩蕩蕩的波斯大軍殺到赫勒斯邦海峽時,狂風吹斷了薛西斯命人架起的橋梁。惱怒的薛西斯用他的鞭子痛擊海水300下,懲戒大海阻止他前進的罪過。
  • 西方的赤壁之戰,波斯軍隊是希臘3倍,為何激戰8小時後被打敗?
    中國歷史上的赤壁之戰,大家都耳熟能詳。曹操率領魏國20萬大軍進攻吳國,蜀吳聯合對抗曹魏,雙方大戰於長江赤壁地區,結果蜀吳聯軍以火攻的方式大敗魏軍,此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在西方,也有這麼一次水戰,跟赤壁之戰極其相似,也是眾弱對一強,以少勝多。二者區別是前者發生在江裡,後者發生在海裡。筆者今天就來談談這場經典的戰役。
  • 「斯巴達300勇士」,「亞歷山大」把波斯黑成翔!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嗎?
    斯巴達300劇照波斯帝國的大軍向西進發,向歐洲擴張的第一線,就是陸上徵服馬其頓人,海上徵服希臘人。此時,全歐洲的蠻族都在吃草,而希臘人和馬其頓人,多少還是能看到一些地中海文明燈塔餘輝的兩支蠻族。馬其頓人在陸上並無法和波斯帝國相抗衡,選擇了臣服。而在海上,作為傳統的陸上強權,雖然在陸上作戰,希臘人完全不是對手,但波斯帝國的海軍短板,讓他們一時半會拿希臘人這群愛琴海對岸的原始人沒什麼辦法。
  • 希臘史21:普拉提亞戰役—一名斯巴達勇士逆轉戰局,希臘僥倖取勝
    誠如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所言:在歷史上,再沒有比這兩場戰役(薩拉米斯戰役和普拉提戰役)更偉大的,它們就像兩根擎天柱,負起支撐整個西方歷史的責任。一、歷史背景雅典在積極備戰的同時,派人譴責斯巴達只求自保、不顧盟邦安危,若再不發兵,雅典將與波斯聯合。面臨嚴峻的局勢,雅典和斯巴達達成妥協。佔據雅典的馬鐸尼斯得知斯巴達大軍已經開拔,又見阿提卡多山,不利騎兵行動,立刻將雅典付之一炬,然後揮師北上,越過希泰隆山來到普拉提亞平原。波斯帝國參戰軍隊大約12萬人,其中包括約2萬希臘僕從部隊,來自7個投降波斯的希臘城邦。
  • 《希臘人和希臘文明》:青年和戰爭告訴你,為什麼要學習希臘文明
    《希臘人和希臘文明》全書共分為兩部分,分別是:希臘人和希臘文明。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都疑惑了。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距離我們幾千年前的古代歷史,還是歐洲歷史?這對我們而言,有什麼幫助嗎?要知道,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與古代世界的歷史相伴隨的,也正是因為有了以往的歷史,才匯聚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 強大的波斯帝國為什麼打不過鬆散城邦組成的希臘?
    僅過了2年,他再次組織了一支大軍再次進攻古希臘,這次沒有遇到風暴,和希臘硬剛上了,強大的波斯帝國最後竟然失敗了。他很不服氣,籌劃著第三次的軍事行動,結果還沒落實就去世了,只能把這個重任交到他兒子薛西斯的手中,可惜他的兒子同樣敗於古希臘。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大帝國的波斯帝國為什麼在和鬆散的古希臘城邦的戰爭中一敗再敗呢?
  • 兩種文明的碰撞,以弱勝強的馬拉松戰役,看遠古希臘人的戰爭智慧
    取而代之的是北部希臘人遷移帶來的原始部落軍事組織,成員之間習慣以一種平等參與的原則來商議事情。雖然隨著歷史的發展,遷移至此的希臘人之間出現了階級分化,但這中帶有原始民主方式的處事原則卻被延續了下來,逐漸發展為由公民參與管理城邦的民主政治體制。這也是古希臘人留給現今人們的寶貴財富。
  • 發動戰爭,插手政務,覬覦希臘已久的波斯,卻不知即將身陷囹圄
    前言波斯帝國不斷擴張和成型之時,正是在公元前6世紀中期至公元7世紀初,而這段時間恰恰也是希臘半島地區城邦時代輝煌而又不斷發展的階段。雖然波斯帝國的主要勢力範圍在西亞地區以及中亞部分地區,但是在實際上其政治和軍事影響範圍絕不僅限於此。
  • 盤點世界歷史上的超級帝國(1)——波斯第一帝國
    概述歷史上波斯人曾建立過多個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曼王朝、薩非王朝、愷加王朝等。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的三洲大帝國,他陸續徵服和入侵了世界五大文明發祥地中的四個(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埃及和希臘),極盛時期版圖達850萬平方公裡,人口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44.48%。
  • 世界歷史古代史:梭倫改革和希臘與波斯帝國的戰爭
    第一、二等級的公民可以擔任最高執政官,第三等級的公民可以擔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的公民不能擔任官職,可以參加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三是恢復公民大會和創立400人會議。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各級公民都可以參加。400人會議負責準備和審理公民大會的提案。
  • 希羅多德的《歷史》為何站在波斯的立場上
    因此,縱然我們可以使用「波希戰爭」(或「波斯戰爭」)的概念,其內涵也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界定(有關討論見下文)。希羅多德著作的題目為Ἡροδότου Ἱστορίαι,現代學者就此所做的任何其他引申,往往都容易引發不必要的歧義和誤解。希羅多德寫作的主題即希臘人和波斯人(異族人)之間的戰爭,似乎早已是不刊之論。討論《歷史》一書的主題似乎有些畫蛇添足。
  • 當時世界最強大的波斯帝國,為什麼未能徵服希臘的蕞爾小邦
    波斯的失敗不僅讓希臘城邦得以繼續存在,還推動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發展,經濟文化繁榮。當時的波斯是世界最龐大的國家,擁有7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2000萬的人口,而希臘卻是300多個蕞爾小邦,並未形成統一的國家。為什麼波斯帝國不能徵服希臘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探索的問題。
  • 薩拉米斯的決定性一戰,擊碎波斯的帝國野心,造就雅典的黃金時代
    在大海古老的歷史影像中,上演了太多的刀光劍影。海戰在戰爭史上屢見不鮮,海上的霸權往往是人類戰爭中所要爭奪的重要一部分。對於海洋文明孕育出來的國家而言,海戰往往能夠決定其生死存亡。薩拉米斯海戰就是這樣一場決定雅典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這場戰役使希臘在希波戰爭中扭轉戰局,最終擊潰了波斯帝國,而雅典也由此開啟了其發展的黃金時代。
  • ——古希臘凱吉庫斯發行的波斯總督錢幣
    那麼,為什麼小亞細亞凱吉庫斯城的希臘人會打破古希臘鑄幣傳統,破例將異族總督尊為「泉上君子」的呢?它應是受公元前4世紀初小亞細亞地區的歷史背景的影響所致。根據這批錢幣的背面圖案,可知它們的發行原因應與海軍或海戰有關。而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海戰,莫過於爆發於公元前394年的克尼多斯海戰(Battle of Knidos)。
  • 希波戰爭:強大的波斯帝國,為何沒能踏平各自為政的希臘城邦?
    當波斯帝國已經強盛到如此程度時,便將目光轉向了西邊的希臘各城邦。 由於一直在窺探希臘的土地,因此強大的波斯帝國,一直找各種藉口向希臘城邦宣戰。 公元前490年,波斯王第二次遠徵希臘,大軍攻佔並破壞了埃雷特裡亞城,最後在距雅典東北約40公裡的馬拉松平原登陸。 雅典動員全體雅典公民赴馬拉松應戰。雖然波斯人是雅典軍隊的兩倍,但是希臘士兵憑藉有利的地形,最後逼得波斯大軍只能撤退。
  • 公元前5世紀希臘和波斯的戰爭中希臘人在哪場戰役中擊敗波斯?
    希波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歐亞大規模國際戰爭,這場戰爭前後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其規模之大、對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影響之深遠,在歐亞歷史上都是空前的。首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兩位重量級選手。從戰力對比上來看,波斯是成名已久的戰爭帝國,而希臘是由諸多城邦臨時建立起的集成軍隊。似乎波斯勝券在握,然而波斯對希臘的三次入侵都以失敗而告終,並最終以戰敗國的身份籤署《卡裡阿斯和約》,在此不得不提及波西戰爭扭轉戰局的轉折點——薩拉米斯海戰。在波斯大軍攻佔溫泉關以後,雄師鐵騎長驅直入,直撲雅典城。
  • 希臘文明也玩權謀之術?薩拉米斯海戰:絕境求生之蛇吞象的逆襲
    當時波斯王薛西斯一世帶領將近十萬大軍和八百艘戰船,水陸並進,去攻擊希臘,其間希臘的四百艘戰艦被圍困在薩拉米斯海灣之內而陷入絕境,薛西斯一世認為波斯海軍佔據著壓倒性的優勢,顯然對於戰勝希臘海軍是抱有很大希望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萬事成敗中在天,機關用盡妄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