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國起源於今天的伊朗,人們對於它的認識除了正史之外,大多源於兩處。一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面有聖火令,小昭的身份是波斯聖女,還有絕世武功乾坤大挪移等。金庸老先生是非常懂波斯歷史的,波斯的國教是「襖教」,後演化成「拜火教」,是人類早期幾大宗教之一,不過隨著波斯帝國的滅亡而衰落了。
二是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這部電影明顯帶有傾向性,裡面刻畫的斯巴達戰士如健美冠軍,體魄強壯,個個以一當百。而波斯人則非常醜陋,都是些妖魔鬼怪,大軍中還有巫師、大象、犀牛等。
其實波斯帝國非常偉大,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個大陸的帝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幾乎統治了除中國印度以外的絕大多數亞洲地區。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能統治這樣龐大的帝國必須有高超的統治能力,他們在地方採用總督制,有點像中國的郡守,掌管此地的一切軍政大權。
在中央採取的方式與大多數早期文明一樣——神化王權。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中波斯帝王薛西斯就像是神一樣的人,薛西斯很像中國的隋煬帝,殘暴而並不昏庸,他們的問題就是太過濫用民力,隋煬帝傾全國之力發百萬大軍徵討高句麗(朝鮮半島),失敗後國本動搖,導致隋朝滅亡;薛西斯也是,集合萬國軍隊攻打希臘,鎩羽而歸,一蹶不振,最終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滅。
為什麼強大的波斯會在希臘這個小陰溝裡翻船呢?大致講一下戰爭過程,希波戰爭一共打了三次,每次都是波斯挑起戰爭,整個過程持續半個世紀之久。
第一次是薛西斯的父親大流士攻打希臘,集合水陸兩軍共兩萬五千人,不過出師不利,艦船遭颶風大部覆滅,陸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襲擊,被迫撤退。兩年後又出動五萬大軍進攻希臘,雅典人聞訊立刻通知斯巴達,可斯巴達人只有在月亮圓了才肯出兵,雅典人只好自己面對波斯大軍。雙方在馬拉松平原展開戰鬥。雅典人一萬人,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人,依靠有利的地形、正確的指揮和無畏的勇氣戰勝了波斯。在馬拉松大戰獲勝後,一位名叫斐力庇第斯的士兵跑回雅典傳信,到了雅典城高呼「我們勝利了」,之後後便倒地身亡,而這亦是馬拉松長跑的來源。
第二次的主角變成了薛西斯,他親率陸軍25萬及戰艦1000艘再度進兵希臘。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講的就是這段歷史。其實並不止有三百人,還有其它城邦的7000人,不過依舊英勇,使波斯大軍兩天寸步難行,而且還損失了上萬人。波斯大軍攻下空城雅典,在之後的薩拉米斯海戰中打敗,薛西斯率領殘部退回波斯。
第三次波斯王派大將統率五萬大軍再度進攻希臘,這次希臘人再次使用空城計,移師海面。而斯巴達則統率伯羅奔尼撒半島聯軍共三萬與波斯陸軍於普拉提亞附近舉行決定性會戰——普拉提亞戰役,結果波斯軍大敗,只得再次撤回東方。波斯人的第三次遠徵以失敗告終。
希波戰爭的意義重大,重要性超過戰爭本身,這是東西方文化第一次大規模的碰撞。無數史學家、文人墨客動情的書寫這段歷史,分析希臘獲勝、波斯戰敗的原因,被譽為西方歷史學之父的希羅多德所寫《歷史》一書就是講述這段歷史。
原因有很多,希臘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首先是「人」的因素。希臘人是「自由人」,為家園而戰,為自由而戰。波斯多為奴隸,和被迫來參戰的其他國家的人,看似人多,實則烏合之眾,出工不出力。就像電影中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對薛西斯說的話,「你的奴隸很多,可戰士並不多」。
還有主客場因素,波斯客場作戰,環境氣候等都不習慣,尤其是天氣和海洋,這兩個因素在希波戰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波斯不是被希臘打敗的,而是被氣候和海洋打敗的。根據地形希臘人做出一次次正確的戰略戰術,波斯人多,卻施展不開,希臘人少,卻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海洋,薛西斯並不缺乏戰艦,他缺乏的是對海洋的認識,他在自己的戰艦和部隊仍佔優勢的情況下撤退,海洋已經超出波斯帝國的統治範圍之內了。相當於漢人王朝無法統治長城以北,西班牙人無法戰勝英國統治美洲大陸(這兩點會在後面講到)。
內部的凝聚要通過外部的壓力,之前希臘各城邦獨立自治,並沒有認為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之前他們說自己是雅典人、斯巴達人,這以後他們可以統一說自己是希臘人。通過對波斯的戰爭,他們站到了一起,共御強敵,形成了統一的核心價值觀——自由。也為西方保住了文明的火種。可是,就在擊退波斯不久後,希臘半島竟發生了內鬥,最終導致了希臘文明的衰敗,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請看下期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