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獨處?科學研究:獨處和電擊,更多人選擇了電擊

2020-12-07 穆人王

古今多少事,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朋友們好,我是陶朱公。

許多人害怕獨處。孤獨使人感到不適甚至是恐懼。如果你想了解我們有多不想獨處,請參考以下科學研究:該研究為參與者提供了兩種選擇,接受電擊(輕度)或獨自思考15分鐘。信不信由你,許多人選擇了電擊。

但好消息是:獨處是一種技能。並像其他技能一樣,可以通過練習變得更好。我想建議大家,現在磨練這項技能可以幫助你熬過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期。你不必害怕獨處,你可以依靠它。

無論你是為了抗擊新冠病毒而選擇在家自我隔離,還是因為已經感染而被隔離,一想到與朋友斷絕會面數天、數周甚至數月,你可能就會感到一陣恐慌。

這種感覺有據可依:社交隔離是殘酷的。無需多說,人類經過數千年的進化,在彼此的存在中獲得慰藉,所以被隔離時,我們在生理層面上受到了傷害。

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認識到,我們對獨處的恐懼並不是只存在於當前的疫情期間。這是一種潛伏在我們心中多年的恐懼,因為我們已經忘記了——或者也許從來沒有真正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包括與令人不舒服的想法和情緒相處。

加州州立理工大學(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研究獨處的社會學家傑克·方(Jack Fong)對我說:「我認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害怕獨處,因為了解自己是一個非常可怕的過程。」為了避免陷入這種恐懼,很多人都會一直播放廣播或電視節目當作背景音,或是不停地給朋友們打電話。

許多因素共同導致我們不善於獨處,而這些因素大多不是我們的錯。正如珍妮·奧德爾(Jenny Odell)在《無所事事》(How to Do Nothing)一書中闡述的那樣,我們生活在崇尚交際和持續聯繫的文化中,若你選擇獨來獨往,就會被看作失敗者、瘋子,甚至可能是道德敗壞的人。

當我們免不了獨自一人時,就會逐漸被注意力經濟擺布,各種信息時時刻刻以令人愉悅的方式幹擾、轟炸我們。只需輕輕點擊(滑鼠或鍵盤),就可以獲得外部刺激,要避開我們的內心世界從未如此簡單。如果可以通過給朋友發簡訊、觀看Netflix影視節目或發起視頻通話來分散注意力,為什麼還要無聊或悲傷地坐著呢?

確實,這些技術似乎是每個人用來抵抗疫情期間孤獨的慰藉。但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它們真的有用。就像我說的,孤獨對我們的身心都會造成傷害。我一個人住,所以為了保持理智,過去幾周我參加了一些雲蹦迪。

不過,這些解決方案都令人不滿,因為它們都是關於如何避免獨處的,而不是如何獨處。這種逃避會讓我們更加害怕獨處。數十年來的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試圖擺脫痛苦的情緒是一種糟糕的長期策略;它告訴我們的大腦,我們無法處理這種情緒,如此,我們的痛苦實際上會加劇。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利用這個機會,不逃避獨處而是包容獨處呢?我們可以向那些早在新型冠狀病毒來襲之前就知道怎麼做的人學習。

4月7日,在保加利亞瓦爾納,DJ帕科尼(Pacony)為醫護人員加油。 Hristo Rusev/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我們能從單獨監禁的倖存者身上學到什麼

首先,我們需要區分自願獨處和被迫獨處。很多人曾自願嘗試獨處,比如隱士、僧侶、哲學家和藝術家,他們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獨處經驗。但是現在,被迫獨處之人的經歷對我們而言最有啟發性。

基思·拉馬爾(Keith LaMar)在一個超級監獄裡被單獨監禁了27年,想想他最近在雜誌《瓊斯母親》(Mother Jones)上說的話——我的意思是,我認為單獨監禁這種刑罰應該被取消,它使我們自我強迫性質的、以技術為支持的隔離看起來像在公園散步。兩者根本沒有可比性。

因毒品交易中殺人入獄的基思·拉馬爾。 Mother Jones

然而,在目前大規模隔離的背景下,拉馬爾以及在伊朗監獄單獨囚禁中倖存下來的記者賈森·雷扎安(Jason Rezaian)討論了他們的經歷,以期為我們提供幫助。因此,讓我們考慮一下拉馬爾的見解:

單獨監禁其實就是被迫獨處:你四處奔波,就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做的那樣。現在突然之間,你要面對的只有你自己了,並且你發現,很多情況下你的內心空無一物。一切都是向外的。這就是27年前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也是現在發生在很多人身上的事,他們初次面對這種情況——就像被扔到海裡一樣。你必須學會遊泳。你必須學會應對自己。我在很多方面都很幸運。我的牢房有一個三層的書架,還有一張可以坐下寫字的桌子。我有很多音樂可以聽,有很多書籍可供閱讀。我畫畫,鍛鍊,做瑜伽,冥想。不是為了分散注意力,而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我看到很多人崩潰,失去理智。但我是朝著另一個方向前進的。所以27年後,我仍然身心健康。我把這歸因於閱讀和自我疏導。就是這樣,當你陷入獨處困境時,你會發現你比自己以為的更加強大。許多體系阻礙著我們認清自己的力量,而這次疫情正是了解自己的好機會。……希望那些被迫隔離在家、無法接觸主流課程的年輕人能夠窺見真實的自己,並以此為契機,深入了解自己。

從這個角度看,獨處蘊含著很多智慧。事實上,這與學者們多年來對獨處的重要觀察如出一轍。

首先,要想在獨處中取得成效,你必須接受自己「被迫陷入獨處困境」——要面對現實,而不是傾向於靠消遣活動來分散注意力。然後,你必須「給自己注入一些東西」——讓獨處成為一種創造性實踐,讓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進一步提高自己。

麥道爾大學(Medaille College)研究獨處的研究員馬修·鮑克(Matthew Bowker)在《獨處手冊》(The Handbook of Solitude)中說了一些非常相似的話。他指出,善於獨處「意味著有能力在內心世界中產生意義重大、富有價值的經驗,因為如果一個人希望獨處而不僅僅是感到幻滅或飢餓,那他一定能夠產生並擁有一些重要的東西」。

換句話說,不要再把獨處視作減法實驗,而是開始把它視為加法實驗。你要添加的是自我——真實的自我,因為最終是你在構建它,而不是其他人。你不必再寄希望於別人的關注或認可。

心理學家D.W.溫尼科特(D.W.Winnicott)通常會把「真實的自我」和「虛假的自我」加以區分。他說,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情況下,我們指望其他人來建立我們的自我意識。是他人在構建我們的身份。當我們獨處時——也就是他人的判斷和偏好不再塑造我們的自我認知時——我們的身份往往會崩塌。這可能很可怕,但也是一份禮物。因為當虛假的自我消失時,就出現了建立更真實的自我的空間。

我們能從假裝生活在火星的人身上學到什麼

心理學家發現,成功獨處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有明確的使命感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研究員史蒂夫·科爾(Steve Cole)研究了一些旨在幫助人們應對孤獨的幹預措施。他發現,那些有效的幹預措施往往不注重減少孤獨感,而是增強人們的使命感。科爾回憶起一個試點項目,該項目將孤獨的老年人與小學生一一配對,讓老人去輔導和照顧這些孩子。科爾告訴Vox網站:「悄悄地說,這是一項針對老年人的幹預措施。」

(www.changemakers.com/discussions/entries/la-intergenerational-generation-xchange-program)

哲學家們也注意到了明確使命感的強化作用。社會學家方(Fong)告訴我:「尼採說,如果你在苦難中找到目標,你就能忍受隨之而來所有的痛苦,而當人們在苦難中看不到目標時,他們才會發瘋。

Today at Berkeley Lab

2003年,凱特·格林(Kate Greene)搬進夏威夷火山頂上的球形穹頂,她在那裡呆了4個月,假裝自己是火星上的太空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了該實驗,因為它需要知道人類是如何應對獨處的,這樣真正的航天任務就不會因為有人感到孤獨而失敗。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格林坦言,她在穹頂上的日子很不好過。與親人分開,被混亂的任務信息所困擾,她很難持續自己的使命感。但是,當她做到時,一切都變得不同了,她寫道:

記住,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可能對人類探索的未來、甚至對人類的未來都有益處,這讓我在想飛的時候依然腳踏實地,在覺得沉重和困頓時能飛起來。成為歷史性事件的一部分,為他人做一些可能很偉大的事情——很了不起的是,專注於這一點往往就足夠了。

比利·巴爾(Billy Barr)在落基山脈一個廢棄的採礦棚裡獨自生活了近50年,他也提出了非常相似的建議。他說我們都應該記錄下一些事情。

自1974年冬天以來,這位年近七旬的公民科學家記錄了他對環境的日常觀察。 National Geographic

於他而言,需要記錄的是環境。今天的雪有多高?這個月出現了哪些動物?幾十年來,他一直在追蹤這些問題的答案,他的記錄實際上對氣候變化科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現在,他建議隔離人群通過參與公民科學項目(比如跟蹤降雨量的項目CoCoRaHS)來度過冠狀病毒流行期。

「我絕對會建議人們這樣做,」他告訴WAMU(華盛頓電臺,主要報導當地的教育、交通、政治等新聞,譯者注),「你會得到一個小的雨量測量儀,將其放置在室外,你就成了這個項目的參與者之一,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同一天的同一時間與你做著相同的事情。」

巴爾和格林都強調了例行日程的重要性——日常的小儀式讓我們心安,也讓我們一天的生活更有實感。

每天晚上,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為努力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加油。 Hristo Rusev/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獨處的回報與風險

獨處有很多好處,但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帶來危險。

首先,我們來說說好處。許多自然主義作家,包括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安妮·狄勒德(Annie Dillard)、瑪麗·奧利弗(Mary Oliver),都曾描述過獨處是如何讓他們與大自然重新建立聯繫,並通過自然獲得一種深深的幸福感。許多藝術家堅信,獨處是創作的必要條件。「我背對著世界作畫,」畫家艾格尼絲·馬丁(Agnes Martin)說,因為「生活中最好的事情都是在獨處時發生的。

世界上大多數宗教都承認獨處對培養精神洞察力是大有裨益的,即使他們對於將獨處當作一條長久的道路仍猶疑不決。《希伯來聖經》(Hebrew Bible)記載,摩西(Moses)獨自一人在西奈山生活了40天才獲得託拉律法(Torah)。羅馬帝國修行者西米恩(Symeon the Stylite)在一根60英尺高的柱子上生活了37年!印度教和佛教的森林獨居傳統歷史悠久。基督教也有無數隱士:我最喜歡的是諾裡奇的朱利安(Julian of Norwich),30歲時,她請求將自己永久囚於牢房,這樣她就可以得到上帝的啟示並寫下相關文字。

Catapult

特拉普派修道士託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及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都指出,脫離社會使我們能夠感知並喚起關於社會的幻象。「我是一個獨居者,」榮格寫道,「因為我知道別人不知道、甚至不想知道的事情,並必須對它們加以提示。」

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 Spoke Zarathustra)一書中提出,獨處可以使我們從過度喧囂的社會中脫離片刻、得到治癒(「逃離吧,我的朋友,到獨處中去!我看到你被世人的喧囂弄得神志不清」),讓我們重新與自己建立聯繫(「走入獨處......尋找通往自己的道路」)。

但是,獨處也伴隨著一定的危險。問題是,正如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所言,「無論什麼,甚至是內心的野獸,都會在獨處中成長」。這意味著焦慮、憂鬱或其他負面情緒也可能滋生。因此,哲學家認為,對許多人來說「獨處是不明智的」。

方告訴我:「尼採很有先見之明,知道獨處是具有危險性的事。如果你還沒有做好準備,那你進入的內心洞穴可能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方。對於那些有心理問題且尚未被心理醫生治癒的人,這可能不是一個好地方。」

Medium

這就是心理學家通常建議漸進式暴露法的原因。如果你害怕獨處,那麼理想情況下,你先要讓自己短時間獨處,待向大腦證明它實際上可以忍受這種痛苦後,再慢慢延長獨處的時間。如果你正處於極度恐慌中,那這就不是磨鍊新技能的好時機;你可能需要先緩解痛苦。調動感官,讓自己回歸身體,是一種普遍推薦的緩解獨處痛苦的方式(社交媒體上大家突然間都在烤酵母麵包、種植香草,這並非巧合)。

不幸的是,新冠病毒的突發無法使我們像希望的那樣逐漸適應獨處;隔離是突如其來的。這並不是理想情況,但即使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也可以培養獨處的能力。

實踐指南:如何練習獨處時的「痛苦承受技能」

我讀過的最佳分步指南來自澳大利亞政府衛生部支持的臨床幹預中心。那裡的心理學家們發布了關於培養「痛苦承受能力」的綜合指南。該指南運用了基於認知行為療法和正念療法的循證方法,可以免費在線閱讀。這是一本值得完整閱讀的指南,但我會給出指南中推薦的步驟摘要。

第一步,接受你所感受到的痛苦。與其採取平常的逃避方法來避免不舒服的情緒(不管是狂看電視、借酒消愁,還是其他什麼),不如用相反的方法:留在情緒中。

第二步,觀察情緒。注意它是如何在你緊繃的肌肉中顯現出來的,或者用意象來描述它(「這種感覺不是我,它就像雲朵飄過天空」),這可能會幫助你稍稍脫離它。繼續觀察,直到它自然消退。

第三步,把注意力放回你當下想做的事情上。可以是簡單的內在任務,比如專注呼吸,也可以是外在任務,比如在疫情期間志願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預期痛苦的感覺會再回來。但也要知道,你需要真實地面對它們,而不是逃避它們,你在告訴自己,你足夠強大,能處理這些情緒。

如果這聽起來有些耳熟,那是因為它與我們前文提到的經驗豐富的獨處者所制定的策略相呼應,比如說單獨監禁的倖存者和執行模擬火星任務的人。接受獨處,讓它帶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記住使命——這些都是經驗證得可靠的獨處策略。你會從其他途徑(諸如當代西方心理學家、正念老師、古代佛教文獻)中發現相同的策略。

也許這能讓你感到安慰。記住,就像你現在可能感到孤獨一樣,許多人比你更早體驗過獨處。他們留下了最好的建議,告訴你如何充分利用獨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現在和他們在一起。

你還可以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與朋友和家人進行交流。我們完全可以繼續運用這些遠程通訊技術。

不過,出於絕望而使用這些技術和出於正念而使用是有區別的。前者,我們渴望一刻不停地喋喋不休來逃避孤身一人;後者,我們已經面對過獨處的痛苦,並經歷了痛苦的自然消退。對於後者,心理學家說,雲蹦迪成為了我們接近而不是逃避獨處的獎勵。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害怕獨處?
    「我不想一個人待著,我只要獨自一人,那種孤獨感和莫名的恐慌感,就會席捲而來,吞沒我。我為什麼不能享受獨處呢?我該怎麼適應現在的生活?」如何在獨處的時候不感到孤獨?我這位朋友的疑問,也是很多人的心聲。曾經看過一則關於實驗的報導,一群被試者們先接受了一次電擊,體會到那種錐心的疼痛感後,紛紛表示,不想再被電擊了,為此甚至願意付高價。之後,研究者把這些人分別關在一個什麼都沒有的房間裡,獨自待15分鐘。在此期間,他們兩種選擇:1.
  • 如何獨處?
    許多人害怕獨處。孤獨使人感到不適甚至是恐懼。如果你想了解我們有多不想獨處,請參考以下科學研究:該研究為參與者提供了兩種選擇,接受電擊(輕度)或獨自思考15分鐘。信不信由你,許多人選擇了電擊。(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5/6192/75)但好消息是:獨處是一種技能。
  • 獨處,決定了一個人的層次和結局
    真正的獨處,應該是不與外界產生任何的連接,遠離人群和喧囂,與自己單獨相處。 在我看來,這種能力或者說這種行為,往往能決定一個人的層次和最終會有怎樣的人生。 01 獨處,是一種難得的能力眾所周知,與人交往被視為一種能力。其實,與自己相處也是一種能力,而且還是一種非常難得的能力,因為很多人並不具備。
  • 我們為什麼需要獨處?又該如何獨處?
    編者按:人是社交性的動物,在以前,如果脫離了社群,就會有危險。但是現代社會中,雖說工作繁忙,家務瑣碎,但是人們還是或多或少有獨處的時間。某些職業的從業人士,獨處時間會更多。孤寡老人越來越多,空巢青年也越來越多。面對只屬於一個人的時間,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漫長,耐不住寂寞。但實際上自己單獨呆著的時間,能讓我們脫離他人的影響,讓我們得以自由的探索,發現自己到底是誰。
  • 閒到電擊了自己190次,人類的真面目不止於此……
    或者說,我們至少應該在忙碌和休息之間保持很好的平衡。的確,我們經常會做出更容易的選擇,尋找阻力最小的道路或成功的捷徑。如果有遙控器,為什麼還要起身去打開電視呢?如果有車,為什麼還要騎自行車去超市呢?如果能比同事少做一半的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 單身家庭或將成為主流:我想獨處,不想孤獨
    更多的人在獨自進餐,更多的人在獨自旅行,而且增幅顯著。度假短租公司及高端旅遊運營商等旅遊業相關公司的報告都顯示,單人旅行業務呈現雙位數的增長。據「無畏旅行」(Intrepid Travel)的報告顯示,目前每年有一半的客戶,約7.5萬人選擇獨自旅行,於是該公司推出了首款僅限單人旅客參加的線路。
  • 選擇獨處並不代表選擇孤獨
    如果我真的對雲說話,你千萬不要見怪,城市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梭羅獨處與孤獨我很好奇,一個人要做好怎樣的心理鬥爭,感受怎樣的故事獨處的時間最近,我開始了我的實習培訓生活,一個人上課,學習,吃飯,那些我曾以為很難事情好像也隨著時間的快速流逝,作業的狂轟亂炸,信息的狂奔而來,開始時間去思考這些,而這些也在不經意之間變得不那麼難,雖然還是會偶然和朋友發發牢騷,訴訴苦,但我想我也該擁有了強大的內心來懂得如何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照顧好自己
  • 喜歡獨處、不交朋友就是有問題?真正聰明的人,都喜歡獨處
    有網友問: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不交朋友不聯繫別人,是有病嗎?其實,獨處不但沒有病,反而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通常我們會把獨處和社交恐懼、抑鬱等聯繫在一起。但令人驚訝的是,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獨處有時對我們是有好處的,真正聰明的人,都喜歡獨處。一、 獨處可以舒緩我們的情緒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表明:當我們僅僅暫停社交活動15分鐘,就可以舒緩我們的情緒,我們也會變得更加隨和。其實,這也相當於給我們大腦放假了休息了。
  • 如何獨處,獨處的好處有哪些?
    獨自從事工作可以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從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完成率。優先考慮個人利益。獨處使你有時間專注於自己的興趣,獨處是自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讓你了解自己,當你被困擾時,可以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激情,以給朋友幫助和家人的需求。自己花費時間為你提供了一個關鍵的機會,可以做出創造性地選擇併集中精力,而不必擔心其他人的想法。
  • 人如何學會獨處?
    既然要學會獨處,就證明獨處是有一定難度的,知道難點才能想辦法解決。難在哪?應該就是容易無聊、容易孤獨吧,這其實很好解決。想要學會獨處,先要接近獨處的狀態,因為直接就一個人躲起來,無聊和孤獨就過來了,當然很容易就忍不住了,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先接近,再突破關卡,獨處的同時想辦法讓自己不孤獨。先把交流變遠,從面對面,變成手機聊天(科技發展真好),這個時候既是獨處的狀態,也不會孤獨。
  • 要不試試電擊大腦 真的有用
    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電流刺激大腦可以提高記憶力,大腦某一部位接受刺激後,研究參與者的記憶力顯著提高15.4%。北京時間7月12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當你在雜貨店試圖回憶之前喝過的牛奶,或者到處尋找你的手機放在哪時,記憶變得模糊是不是讓你感到挫敗和沮喪?
  • 加拿大皇家騎警的「電擊槍公關危機」
    問題是,自「電擊槍事件」以來,皇家騎警雖然表示「檢討」,但一直堅持認為,使用電擊槍是有必要的,因為傷人事故是任何警械都難免的,如果放棄電擊槍這種迅捷有效的制服歹徒的利器,改用槍械或警棍,不是效果不佳,就是容易造成更多誤傷。扎卡爾代利本人就曾多次發表支持使用電擊槍的言論。他如此180度大轉彎,奧妙何在?事實上一年來,加拿大皇家騎警因為電擊槍事件,遭到了空前的公關壓力。
  • 獨處,並不是女人最高級的活法,自律的獨處才是
    一個人,如果不懂如何獨處,那麼他註定要成為平庸的大多數。而唯有善於獨處的人,才能成就非凡的人生。紐約時報的一名專欄作家,因為工作關係,他需要常年輾轉在幾個城市,而他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生活,不過,他並沒有因此感到孤獨,相反,卻在獨處中發現了自己比從前更具洞察力,而且對於生活的觀察和體會更加細膩了,後來,她反覆研究自己的這一經驗,終於出版的《精緻的獨處》一書。
  • 獨處從來不是混沌的選擇,獨處是為了更清醒地活著
    獨處的時候,更容易放空心靈,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獨處了才會明白,孤獨對於一個人來說有著怎樣的啟發。 也只有在獨處的情況下才可以聽到靈魂深處的召喚,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最該做什麼。
  • 獨處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嗎,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麼樣?
    即便是無效社交、低質社交,只要不用「長期獨處」,他都會輕易去擺脫「獨處」。「長期獨處」,對這種無法忍受孤獨的人,是不成立的。所以,這些人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那麼,再來說一下那些長期獨處的人。「長期獨處」,分主動獨處和被動獨處。
  • CSGO:如何看待在裡面用電擊槍的人?這個戰術名為「田忌賽馬」
    比如說5個人起個P90,直接rua到人臉上,邊跑邊打,就這種氣勢別管打不打中人,5把P90隻要不鬆手就足以壓迫敵人了。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在遊戲裡面剛槍的,有人專門起200塊錢的電擊槍來制裁別人,那麼你是如何看待遊戲中用電擊槍的人呢?
  • 如何學會與自己獨處?
    內向的人可能天生更喜歡獨處,但如果你是一個善於交際的人,你喜歡在你可以的時候和周圍的人在一起,避免孤獨。但獨處這可能會讓人不舒服,尤其是在公共場合,你感覺所有人的眼睛都盯著你。但獨處並不一定等於孤獨,就像其他事情一樣,它只是需要一些習慣。一段時間後,你甚至會愛上它。
  • 口袋妖怪:電擊魔獸應該如何用?也可以變成強勁的物攻手
    電擊魔獸的培養雖然電擊魔獸無法直接學會可以強化的技能,但從第六世代開始,加入了增強拳的技能,仍然可以使電擊魔獸在戰鬥中獲得物攻強化,這也使電擊魔獸的可用性大大的提高了。既然電擊魔獸還是可以在戰鬥中強化的,那麼它走物攻的路線是非常好的選擇。
  • 《精靈寶可夢劍盾》電擊魔獸怎麼樣 電擊魔獸一覽
    > 導 讀 《精靈寶可夢:劍/盾》最新出的DLC是冠之雪原,其中新增了二百多隻寶可夢,對於這些寶可夢的資料可能有的小夥伴還不清楚,所以小編這次就為大家帶來了《精靈寶可夢:劍/盾》電擊魔獸介紹
  • 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研究表明,社交孤立和孤獨會增加患心臟病、肥胖、焦慮、抑鬱、阿爾茨海默病、高血壓甚至早逝的風險。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表明,獨自一人做事也有好處。自己做事情可以讓你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享受你喜歡的活動。你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