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時期,古人就按照虎的形狀,仿效其吼聲,創造了漢字「虎」字的初形。殷商的甲骨文中,「虎」字是一隻造型優美、可愛的象形虎。虎很早就走入先人的心靈,現世的猛虎攜著靈異的蛟龍,虎嘯龍吟讓後人無法迴避。

龍虎結合在一起成為祥瑞繁榮的象徵、成為權力與威嚴的典式。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一帶發掘了一對蚌塑龍虎,分置這座仰韶男墓主左右,距今已有6500年的歷史了。龍虎左右位置按照方位,恰恰暗合了兩漢以後流行的「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說法。

發掘之時,蚌龍引起了極大轟動,被譽為「中華第一龍」。龍的出現人們給予了更多關注,但是虎頭微垂、圜目圓睜、虎尾下垂、緩緩行走的蚌虎卻顯得寂寞了許多。

《周易乾卦》云:「雲從龍,風從虎。」在先民的圖騰中,虎與龍一樣成為一些部落最重要的崇拜對象。在這些部落裡,現實世界的猛虎與想像境界的青龍一起繁衍不歇,演繹了一場吉祥昌盛的千年故事。

商周時國家出現了,作為神靈崇拜的虎自然又成為國王、貴族威嚴的象徵符號,虎面紋漸漸演化成為饕餮紋。模式化了的饕餮紋,在玉器、青銅器等器物上大量使用,圖案猙獰詭異,給人以神秘恐怖的視覺衝擊力。

商周的玉器、青銅器的最高製作成就,全部表現在禮器上,禮器所顯示的正是一種神秘的權力,以及人的不平等地位和「貴賤」概念,它的美麗與精緻都是獰厲的、恐怖的,它暗示著戰爭的慘烈、權力的攝人,象徵著威嚴、控制和力量。虎紋或由虎面演變成的程式化的饕餮紋,如人所熟知的「虎食人」圖案,更加直接呈現了死亡的威脅。這就是它的歷史性格與時代特徵:一個用戰爭、殺戮創造的不平等世界,以及主宰這個世界不平等的權力。虎紋與玉、與青銅的神秘結合,創造出全新的觀念—統治是永恆合理的。

如果以朝代計,東周只夠得上是半個朝代,但它表現的歷史性格,完全構成了一個中國歷史上個性突出的完整時代,西周封建的全部後果在這個時期充分體現了政治上的「自由主義」。商周時期,作為禮器的虎紋圖案逐漸失去了威嚴、恐怖、神秘,代之而起的是性情平和、形象寫真、線條柔和的虎形象。戰國時由於儒家的鼓吹,以玉比德觀念盛行,玉虎製作較多,性情或張揚、或溫順,虎藝術更加趨於人性化。
本文摘選自《紫禁城》2010年01月刊《虎年說虎》原文作者:樵夫